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

浅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摘要】音乐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使得其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音乐的美学特征也有显著不同。本文主要从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心理的不同出发,论述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审美标准,最后得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主要特征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特征;中西比较

音乐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学科。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使得其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音乐的美学特征也有显著不同。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造就中西传统音乐不同的审美心理。在此基础之上,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就产生了不同,如中国音乐讲求意境,西方讲求形象,中国讲求中庸,西方讲求典型。从而产生中西传统音乐不同的美学特征。

一、中西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不同

音乐不仅表现出外在事物的美,而且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如当代音乐家赵讽所说“音乐主要还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中西音乐审美心理差异,来自各哲学理念的不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讲“天人合一”,就是不把外物当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中西诗歌诗歌比较意境韵味 1 前言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企业文化模式

导言: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科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正在引起企业家的普遍关注,这就是跨越中西方文化间的企业文化如何来建立?或是说我们如何寻觅一种跨越文化的、可以使得不同民族互相交流与互相理解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不但是反对全盘西方化企业文化模式的,也是反对所谓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它应当是在跨越文化差异障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与结合,并被中西双方共同认同和接纳、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模式。 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其中企业文化的差距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借鉴西方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是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挖掘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精髓,建立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模式,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登上竞争决胜的制高点,对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对于什么是管理,管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则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而西蒙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总之,管理是最普遍的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使社会生活有序化和提高效率的-种最基本手段。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人或事的管辖或处理,都需要对参加某项实践活动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管理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制度、体制无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不同时代的管理模式也因时代文化的特色而有别;即使同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响管理的风格。[1] 所谓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不同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则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次,企业文化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丰富和发展;第三,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规律的科学揭示和反映,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的、独立的特征。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种目标出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寻求一种共同的超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日益强烈。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计算机092 09416403 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对于艺术的态度,东西方之间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再者,是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最后,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因此,形成完全不同放的风格。 东西方的音乐有这么大的差距,根源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

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 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

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 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 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

中西方诗学比较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朱光潜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 (一)先说人伦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中国社

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文摘要:通过对比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English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compares some traditional festivals’ celebrations. It aims to achieve cross-communication by studying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日频繁,而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是各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 一、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受儒释道合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自古以来推崇“和为贵”“天人合一”“政通人和”,这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尊贵、团圆、和谐、优雅为文化主调和情感主调。中国的岁首成为春节,是象征团结,兴旺的意思,每逢春节必吃饺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可见春节的主

旋律是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团圆佳节,古诗中有很多描绘“八月中秋月正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象征团团圆圆。九月九日重阳节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和谐的文化内涵。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其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寓意以浪漫、欢快为基调。圣诞前夕,千千万万的欧美人回到家中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火炉旁,弹琴唱歌,或者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装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老人大白胡子, 穿大红衣, 戴小红帽, 自由自在地到各家各户送圣诞节礼物, 形态可掬。许多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狂欢节节日,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城市,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放假,真可谓“谁也不属于谁,谁也管不了谁。可见西方社会对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尊重, 折射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 中国人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主张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课后有感)

中西方音乐差异 上选修课之前,我一点也不喜欢音乐剧,觉得一点也听不懂,没什么意思,把各种乐器的声音杂糅起来,丝竹齐奏、笙管同鸣,给人一种闹哄哄的感觉,觉得太乱。在《中西方音乐鉴赏》选修课上听了一些西方著名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觉得能听懂一点点,能听懂哪一处显示出愉快的心情,哪一处显示出悲伤的心情,懂得每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老师讲的那些中外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能激励人,他们对音乐那么有热情和激情,贝多芬、海顿、阿炳等伟大的音乐家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前听说过《二泉映月》这首曲,但对作者不了解,不知道它竟是一位盲人创作的,顿时觉得音乐的力量真伟大! 下面来谈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课上放的歌剧《歌剧魅影》故事情节很丰富,很曲折,主人公的情绪完全蕴涵在他们的歌声中,它的音乐意义深刻,感情丰富,这与中国音乐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音乐何需“懂” 1 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D)。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 美术何需“懂” 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2

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C)。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3 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华诗词之特美(二)已完成 1 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 ?A、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D、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注重的是()。 ?A、内涵 ?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 ?C、所表达情感 ?D、所用的语言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C 3 西方《诗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尼采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李白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拟人 ?B、暗喻 ?C、明喻

?D、隐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6 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D、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A、像喻 ?B、暗喻 ?C、明喻 ?D、转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西方诗歌的起源是史诗和戏剧。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9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是? ?A、《为诗一辩》 ?B、《诗艺》 ?C、《诗品》 ?D、《诗学》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叙写手法? ?A、外应物相 ?B、隐喻 ?C、拟人 ?D、转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外应物象(objuective 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2 《诗经·郑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3 西方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不包括()。 ?A、明喻 ?B、转喻 ?C、起兴 ?D、象征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诗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5 “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6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和西方文化的 差异 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西方的细节分析和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和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

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和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和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和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和中国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 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 乐思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

音乐美学试题

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 (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 (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 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 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 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摘要】:摘要: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中国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为前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的差异,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审美差异西方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 想中西方音乐作品审美特点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 一

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