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一、什么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传统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
传统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
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传统音乐中包括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
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
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
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
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
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具有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丰富的音乐风格。
审美研究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理解和传承的基础,其过程中包含着对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和创作特点等方面的探究。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强调音韵美和意境表达。
音韵美体现在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有序,音色纯正优雅,以及各种音乐技法娴熟自如;意境表达则包括对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和情感表达的大量涵盖。
从音乐形式上看,中国古典音乐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又有灵活的变异性;从音乐内容上看,中国古典音乐既有丰富多彩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又有深入人心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方法中国古典音乐研究包括音乐史、理论、教育和演出等多个方面,而审美研究是其中最为关注的方法之一。
审美研究涉及到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理论、音乐形式、音乐内容、音乐创作等方面,其重点在于解读和感受音乐表现的内涵和意义。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文化探究音乐文化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音乐的历史、风格、思想和意义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创作背景。
2. 音乐形式分析音乐形式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乐曲结构、旋律特点、乐器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形式的分析,可以揭示音乐的创作过程与技法,深入挖掘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音乐语言研究音乐语言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音乐符号、标记、乐谱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入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更好地推动音乐的创新与变革。
4. 音乐演绎评析音乐演绎评析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和演出的重要方式,旨在评价演奏者的演奏技艺和个人理解。
通过对音乐演绎的评价和解读,可以更好地展示音乐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价值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对于推动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风流行音乐的艺术特色及审美探析

中国风流行音乐的艺术特色及审美探析通过对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歌曲进行审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中国风流行音乐通常会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融入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
这种融合给人一种新颖的感受,让听众在音乐中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动感和激情。
通过这种形式的融合,中国风流行音乐在音乐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不同于传统的流行音乐,给人带来了新鲜感和挑战感。
中国风流行音乐在歌词内容上也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与一般流行音乐中的爱情、青春、追求的主题不同,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歌词往往会融入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比如《雪花飘飘》中,歌词以雪花为象征,唱出了对家乡、对亲情的深切思念;而《千本樱》则以古典诗词为灵感,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追求。
这些歌词内容的独特性,使得中国风流行音乐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其艺术价值。
中国风流行音乐的表演形式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比于西方流行音乐的舞台效果和表演方式,中国风流行音乐更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在音乐视频、演唱会等表演形式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元素的影子,如中国古风的服饰、舞蹈、舞台布景等。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为中国风流行音乐增添了更多的审美价值。
中国风流行音乐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歌词内容和表演形式上。
它不仅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特色,更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其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探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独特魅力。
与此中国风流行音乐在继承传统的也不断创新。
它在音乐风格上不断尝试融合更多的元素,如电子音乐、摇滚等,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歌词内容上,也不断表达更多新潮的主题,如关于时尚、都市生活的歌曲越来越多。
这种创新让中国风流行音乐既能传承传统,又能与时俱进,使得其在艺术上更富有活力和前瞻性。
中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探析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内涵。
当前,民族声乐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饱受冷落之苦。
本文从中国民族声乐的界定和发展谈起,探求了民族声乐的美学特征,以期有更多的人们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并推动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界定和发展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中国民族声乐的界定和发展中国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声乐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中国民族声乐,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这门艺术的演唱和歌曲。
两者缺一不可,是民族声乐的左膀右臂。
从演唱角度来讲,声乐界习惯将民族歌曲的演唱称为民族唱法,这种唱法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在声音训练和声音技巧上的精髓,对中国传统的戏曲、说唱等艺术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是两者充分融合的一种唱法。
既适合民族语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
从歌曲角度来讲,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歌曲是指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学堂乐歌开始,中国民歌获得了本质的改变和发展,一大批中国民族音乐家,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民族歌曲,这些歌曲不同于之前的民歌,通常都带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反映。
关键的一点在于,这种新民歌具有强烈的流行性特征。
加之现代社会音乐科技的高度发达,在音乐伴奏、演唱形式和传播方式上都有着科学、高效的模式,甚至很多之前的民族歌曲,也得到了全新的改编,中国民族歌曲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1 民族声乐的民族美艺术界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句话从哲学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共性和个性以及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
没有个性的民族性,就没有共性的世界性,世界性这个共性也依存在民族性之中。
中国的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无疑是具有民族美的,这种民族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品格美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而这种民族品格,一直都在生生不息的延续着。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关键词:传统思想墨家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
丰富的音乐关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
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
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
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
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思想是一致的。
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
在音乐内容与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
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
《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摘要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平发展的高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洗礼,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带有普遍价值的,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和声色美值得细细品味。
二、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三、正文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1986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了随葬的16支骨笛,根据测定,这些骨笛至今已有八九千年之久,有力地证明了中古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之悠久,而且在很早以前中国音乐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当今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然而,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创造性反映形态,来源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具有普遍性。
因此,尽管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作为艺术的音乐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的美感是有普遍性的,我们可以总结各个时代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以审美的心理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美学这个词是从希腊审美文化中转化来的,内涵涉及的是感观方面的体会,而不是理性方面的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正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因此从人情感体验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美从音乐角度上说,意境即是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音乐可以使听众通过聆听,产生想象和联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共鸣。
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原始时期,还是气势磅礴的秦汉时期,或者是瓦舍勾栏、文人逸气的宋元时代,音乐本身就呈现出一种意境美,让人感叹不已。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ﻫ一、以“情”为核心内涵音乐和歌唱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在中、西方从来都是有争议的问题。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来有“唯情论”与“唯形论”两种对立观念的尖锐对立,在中国,有“声无哀乐”与“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观点分歧。
但从先秦以来典籍记载和近现代歌唱实践看,以情感为歌唱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具有一贯性和主导性。
从懦家学派的孔、孟、荀以下至《乐记》等历代文献,皆把“歌以咏情”作为歌唱审美的核心内涵。
即使提出。
“声无哀乐”的稽康,也仅是把“情”与“声”分割为“名”与“实”两个范畴,并没有完全否认歌唱的情感表现功能。
ﻫ从歌唱实践看,具有聚族而居,农耕为主特点的我国汉族社区,从来把歌唱行为当作调节社区或族群内部人际关系的认同手段。
歌唱行为对以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社会活动内容的直接干予,适应农耕宗法制社会以血缘、婚姻、师承、隶属等“天然情感”(而非法律契约)为人际凝聚纽带的组织特点,必然把情感表现作为歌唱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
因此,无论是联络感情的“酒歌”、“对歌求偶”的情歌,还是靠煽情以招来听众的各种曲艺、戏曲歌唱,均把情感表现的地位放在声音谐美的技术之上。
这与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大歌剧或正歌剧强调高度技巧性的歌唱,和歌唱家以声音技能为成名首要条件的现象,也有观念上的差异。
在声,情关系的外化形式上,中西唱法亦存在相当差异。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铸造,我们在民族性格——主要是表达情感的习惯和方式上与情感表现更加直露、强烈和个体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讲究含蓄、中庸和群体化。
春秋时代即已得到明确表述的情感审美理想一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一条重要的价值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汉族音乐中。
京剧旦角荀慧生,他在表演尤二姐被害临死时最惨痛的那句唱腔“痛断肠染黄河”(二黄散板),是怎样运声的呢?他说:唱时要象游丝百转,缠绵而拖长,到煞尾似乎近于荒调,表示泣不成声,使观众也有回肠荡气,不忍卒听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悲剧音响效果”这种“哭音”是他在声情并茂上的艺术创造。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阶层是一个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由早期的贵族文化推进到后来的文人文化,直至一直延续至今的大众文化。
同理,中国传统音乐也是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了数千年,在社会文化平均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自然而然由他们领导和完成,这时他们占据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为代表的文人团体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阶层。
孔子曾云:“乐者通伦理者也”,其中深意已经对文人下了定义、也对文人的身份提出了要求,文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素养与品行,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音乐成为了最能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标准,音乐的熏陶在这个时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素养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天下。
一、古琴音乐的发展与《胡笳十八拍》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据文献记载,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外,还盛行于民间,深受民众的喜爱。
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宴席之间,杯盏交错,宾客宴饮辅以琴乐,可见古琴至少在周朝时期就已盛行于民间。
古琴音乐发展至两汉时期繁盛起来,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著名的古琴曲目《胡笳十八拍》即在这一时期诞生,相传为蔡邕之女蔡琰所作。
《胡笳十八拍》所描述的主题为“文姬归汉”,蔡文姬即蔡琰,汉末战乱,匈奴入侵时被俘,与匈奴左贤王育有两子,困于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相传《胡笳十八拍》即是其在归汉后所做,其中描述了对自我命运坎坷的悲叹、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以及归汉后又与子女的分别之苦。
也许痛苦就是文人们的创作源泉,就像悲剧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影像一样,正是这些旁人没有过的经历致使蔡琰做出了这传世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
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中和”为核心,以虚实相生为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
本文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
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
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
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
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
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
“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
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
“乐者,天地之和也”。
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
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渔舟唱晚》、《关山月》,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
这些音乐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
如琵琶曲《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
著名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
追求人与人的“和”,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超越之情,自得其乐,这是道家的自然音乐观。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上。
中国传统音乐对”和”的重视,使中国传统音乐在音程配合、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和西方音乐完全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它是一种散体性的、线性的,也就是“多段连缀体结构”,它的图示是A、B、C、D、E、F,甚至更长。
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
所以它展现的形式,在形态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是一段一段的,不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流露。
如琴曲《流水》,曲式是多段体,乐曲用古琴特有的“滚”、“拂”、“绰”、“注”等奏法表现了从空谷滴泉到淙淙小溪汇成浩荡江河,继而汇成汪洋大海的自然界的壮丽景象。
每一段都有自己的音乐旋律,但是音乐之间又有种联系,它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不是靠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是情感的一种需要,变化的需要。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不同于西乐的精确计算,犹如国画,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
二、“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虚实原是一种道家的审美观,是庄子抬出来超越儒家的“礼乐”、“仁义”的更高人生境界和人格理想。
特点即在于,它鄙弃和超脱了耳目心意的快乐.即以“无”为本,“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至乐无乐”,引申到审美上就是要求人们超出有,从有限的形象进入到无限的意蕴去体会那感官感受不到的东西。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的是自然。
这种虚实结合的境界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特色、最有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显现。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他们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在艺术中不局限于去刻画一个单个人体或者物体。
相反,他们要追求是一种从有限到无限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在这种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间,抒发他们自己的感受。
在音乐中就要求要留有必要的空白,引人遐想,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前一个“象”、“景”是实像、实景,后一个“象”、“景”则是虚像、虚景。
所谓实景,是指艺术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动作、表情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它能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
所谓虚景,是指艺术作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
这种虚实结合的特征,给欣赏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
欣赏者在想象和联想中,进一步补充、丰富作品的整体意境。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
”这就是虚实相生的妙处:“红杏枝头”是实写,“春意闹”却是虚写。
这一“闹”字你可以想象成色彩的浓艳,花朵的繁密,“千朵万朵压枝低”,缤纷灿烂,如火如霞;也可以想象出一幅充满动态美的画面,虚实相生在音乐中最为常见。
音乐以流动的音响表达宽泛而朦胧的意象,音乐的音响既没有可视可见的形象,又不具备明确的表意功能,不能给人提供像绘画和诗歌那样明确的内容。
音乐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构成的听觉形象(实),让欣赏者临听音乐时想象出它所表达的景物和情思(虚)。
在空灵的音响中获得弦外之音,声外之境,进入超乎于声音的审美意境。
例如,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以流水似的琵琶音,幽咽的箫声,沉静的钟鼓声等,让人感受到“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等优美情景,营造出春江月夜的迷人夜景。
音乐家们非常讲究创造音乐的“虚境”,特别是中国的代表性古琴音乐,琴家往往讲究淡静、虚静、幽静等静态的美,在“静”中追求“大音希声”的意趣。
中国传统音乐有极强的时间流动性,音乐以蜿蜒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主,不追求和声的空间立体感。
很多音乐在节奏、节拍处理上带有随意性。
如古琴乐谱只记音位与奏法,演奏者可以自由处理节奏,“随心所欲”的倾吐心声。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更讲究顺情适性,在随机中自布疏密,虚实相生,寻求音外之意。
如同中国水墨画讲究虚实相生写意传神一样,古琴音乐,也要求通过可感可闻的音响,传达不可穷尽的意蕴。
因此,琴音并不对所咏之物刻意模拟,而是在主体虚静的状态中,空纳万境,借助身心的投入,化为手中的琴音。
如古曲《潇湘水云》,乐曲无意于水声模仿,而是充分利用古琴演奏中吟、糅、绰、注的技法,奏出飘逸的泛音,表现对云水苍茫的主体感受,通过琴弦的袅袅余音,表达主人公面对山河残缺,内心的飘零空寂,旋律流动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凄楚的意绪从琴音中传出,留给听者无限的遐想。
这就是“实音”与“虚境”的最佳结合。
中国戏曲融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不仅演员也不用“实有”道具,舞台也没有布景,一切都在“虚”中现“实”。
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是“虚实相生”特征的另一表现。
三、“意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意境是中国最高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
意境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表现为情景交融,是情中景。
两者相比情为主,景为辅,景是艺术家传情的媒介。
而情则是对人生的某种感慨。
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它是中国美学的精髓与核心。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一样,都要表现一个思想,意境的核心就是人生哲理,包含了一种对整个人生的带有哲理性的感受。
正因为如此,所以它给人的美感就是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若有所失,好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
这种美感也就是德国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尼采说的“形而上的安慰”。
就是在人生哲学的层面上对人的心灵的一种安慰。
这种安慰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
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画一块石头,一个草丛,几只水鸟,几根竹子,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是一样,苏东坡有一篇《前赤壁赋》描写苏东坡和他的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中间,有人就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洞箫的乐声用了八个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它表明,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包含了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某种感受。
人的一生是短促的,充满了酸甜苦辣。
但是人生终究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很多事情使人怀念、感叹、惆怅。
这大概就是所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笛子曲《秋湖夜月》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它不是去抒发生活中某一个具体情景的意味,它是要去寻找要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欢乐。
对生命的一种赞美和依恋。
整个乐曲是要从人生艰苦的旅途中超脱出来,要寻找一种空宁的宁静的精神佳园。
中国音乐体现出一种“重情”、“重心”和虚的意境,这种单声的音乐,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补那种真实的音响的空白。
它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超越之情,它不需要外界的一种环境,它自己在自得其乐,一种超越之情。
中国音乐即使在表现一个实在的对象,这个对象也往往不是乐曲的真正核心,乐曲的魅力主要不是来自对象本身,而是在表现对象的旋律进行中所创造的特殊韵味和营造的疏阔、空灵的意境,使人听起来有一种“荡胸涤腑”的感觉。
如《梅花三弄》用深邃来表现作者对梅花的高洁气质的理解和感受,用舒缓从容的旋律、节奏,和清脆、晶莹的音色将这种生命本体感受表现出来。
其内容和效果均很注重在心理感受之上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