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儒、墨、道”三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在不同时期,它们
对文学、诗歌、乐史、音乐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它们对音乐思想的倡导。
儒家在论及音乐思想时,主要将音乐与礼仪相结合,强调此乐此礼的互为协调,将乐的作
用归结为礼神的崇拜和祭祀。
据儒家文献记载,当时的活动场合有“建立乐,禁止叫嚣,
礼乐应当相伴轨”。
由此可见,儒家认为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熏陶,乐律可提供当时政
治形势下的制约,表达了其重视礼仪作为证明文明的情怀。
墨家主张“以道决墨”,音乐一方面不受外在政治束缚,另一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审美理论,
其理论认为,乐教、乐法和乐句三者相互协调,各居其位,共同构建一套系统。
墨家认为,乐调不可单独存在,而是通过乐曲的构成才能表现出来。
道家主张“以气治乐”,其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道教的两个层面:一是音乐作为礼仪的重要
组成部分,呼唤“大道”;二是音乐作为一种能够宣泄感受的艺术形式,渗透着真如之灵。
传说韩愈“辨妙宗咒”,王羲之“调知音”,无一不是道家音乐之精华。
从上述三家可以窥得,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既继承传统的宗教属性,又具有自身的艺术属性。
儒、墨、道三家都赞美乐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乐律与礼仪的相互调和,推崇能够宣泄感受的音乐形式。
也是由于它们对音乐的审美认识,最终形成了传统中国音乐
的理论基础。
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观

从字 意上考 察 : “ 音 希声 ” “ ”即最完 美 。 “ ” 大 大 音 指 “ 乐 。 ” 许 慎 《 文 解 字 》 : “ , 声 也 , 生 于 心 ,有 音 说 音 节 于 外 ,谓 之 音 。 ” 《 海 》 : “ , 声 音 ,特 指 音 乐 的 声 辞 音 音 。” “ ”老子 日: “ 希 听之 不 闻日希 。 ” (《 德 经 》第 十 四 道 “ 大音 ,众 音 之本 ,反寂 寞 而无 声 也 。 ”高 亨 《 订老 子 正诂 》 重 章 ) 上 公注 “ 声 日希 。 ” “ ”许 慎 《 文解 字 ) “ ,音 注 日 : “ 声犹 言无 声 也 。 ”均 对 “ 声 ”有 明确 解 释 。 ( ) 河 无 声 说 声 希 希 4 也 ,从 耳 ,耳 ,主 听 也 ”。 声起 源 于物 体 的震 动 ,进而 形 成 空气 “ 音 希 声 ”是 《 子 》 在 论对 道 的不 同态 度 及 其 由来 时 提 出 大 老 的 震动 ,再 由空气 的震 动 引起 耳 的鼓 膜 的振 动 成听 觉而 生 为 声。 的 ,道 既是 不 可见 的 , 是 “ 声 ”的 , “ 之 不 见其 首 , 又 无 迎 随之 不 “ 大音 希 声 ”是指 最 大 的最完 美 的音 乐 是听 不 见声 音 的 。 “ 音 见 其后 ”,处 于 “ 兮寥 兮 ” 的超 然境 界 。大 音是 《 子 》所 推 大 寂 老 希 声 ”始 见 于 《 子 ・ 老 四十 一 章 》 “ 士 闻道 ,勤 而 行 之 ; 中士 崇 的音 乐 ,所 以应 符 合道 的特 征 ,那 就 决不 会 是 “ 上 令人 耳 聋 ”的 希 有 无 闻 道 ,若存 若 亡 ;下 士 闻道 ,大笑 之 。不 笑 不足 以为道 。故建 言 有 声之 乐 。所 以 “ 声 ”不 是 “ 声 ”,而 是 “ 声 ” 。老 子 认 有 之 : 明道 若味 ;进 道 若 退 ;夷 道 若 类 ;上 德 若 谷 ; 广 德 若 不 为最 高 的美 应 该是 感 官所 不 能把 握 的 ,它是 ~种 与 “ ”相 通 的 道 足 ;建 德若 偷 ;质 真若 渝 ;大 白若 辱 ;大 方 无 隅 ;大器 晚成 ;大 境 界 ,它无 限 光 明却不 见 光 明 ,无 限伟 大却 不见 其 形象 ,无 限动 音 希声 ;大 象无 形 ;道 隐 无名 。夫唯 道 ,善贷 且 成 ”。老子 运 用 听 却 不 闻其 声音 。这 样 一 种 美 需要 用 心 直 接 去 领 会 。可 以说 , 事物 对立 统 一 、因 果相 成 的辩 证关 系描 绘 “ ”的存 在 方式 、 运 “ 音希 声 ”看 作 一种 艺术 追 求 的最 高境 界 而存 在 。这 种境 界 是 道 大 动方 式 。对 “ 音 希声 ”的解 释必 须 以 《 子 》全 书的 整体 思 想 “ ”,但 它 是 由 “ ”升 华 转化 而 来 的 ;是 “ ” ,但它 是 由 大 老 无 有 大 作 为参照 和 前提 。 只有 正确 理 解 了 《 子 》全 书 的 思想 ,才 能 认 “ ”积 累 而来 的 ;是 “ ”,但 它 是 由 “ ”锻炼 而 来 的 ;是 老 小 朴 华 识到 “ 音希 声 ”的真 实含 义 。 《 大 老子 》 “ 音希 声 ”的观 念是 “ ” ,但 它 是 由 “ ”转化 而 来 的。 大 拙 巧 以其 哲学 思想 为基 础 的 ,而 《 子 》 的哲 学思 想又 是 以道 为 其核 老 三 、 “ 音希 声 ”的音 乐美 学 大 心 ,所 以研 究 “ 大音 希 声 ”必须 先 了解 《 老子 》 的道 ,进 而 才 能 老 子 “ 音希 声 ”的音 乐 美学 思想 的核心 是 以 “ ”为 世界 大 道 谈 及 《 子 》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和 “ 音 希 声 ” 的含 义 。 因此 , 本源 ,任 何事物 都是 “ ”的体 现 ,不 以人 的意志 为转移 ,他 把人 老 大 道 “ 大音 希 声 ”是指 最 美 的音 乐是 无 声之 乐 ,也 就是 《 子 》所 推 与 外部 世 界 的关系 概 括 为 : “ 法 地 ,地法 天 ,天 法道 ,道法 自 老 人 崇 的道 的 音乐 ,它 符 合道 的特 征 ,无 形 无 声 ,听不 见 , 闻不 到 , 然 。” ( 二十 五章) 调人 要顺 应 自然 ,要 “ 为 ” “ 强 无 清静 ” , 他 却 是 ~切 有声 之 乐之 源 ,是 音乐 的 最高 境 界 。 《 子 》是 以 “ 老 大 又 认为 , “ 大巧 若拙 ,大辩若 油 ” ( 四十五章 ) ,所 以人为 的声音 、 音 ”来 排 斥和 其相 对 的 “ 五音 ”, 以无 声之 乐 来排 斥有 声 之乐 , 语言 、色彩造 就 的文 艺作 品破坏 了 自然 美,他 是反对人 为 的文 艺 。 以达到取 消一 切 有声 之乐 的 目的 。 因此 ,这种基 于 “ 法 自 ”的 “ 道 然 希声 ”之音 的音乐 审美理论 自有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行取 舍 。 四是强 调 区分 审 美层次 的高 下 , 他认 为重 在
得“ ” 欲 的是 “ 小人 ” 重 在得 “ ” , 道 的是君 子 , 张“ 主 以
道治 欲 ” “ 、美善 相乐 ” 用 道德 引导音 乐欣赏 活 动 , , 约
束享 受音 乐 的欲求 。
儒 家音乐美 学 思想奠 基于 孑 子 , L 发展于 孟 子 , 成
八佾 》的审 美理 想 , 美 与善 的相互 结合 、 ) 对 和谐 统一
提 出 了 明确 要 求 。二 是 提 出“ 无 邪 ” 《 语 ・为 思 (论
政 》 、 乐而 不淫 , )“ 哀而 不伤 ” 《 语 ・ (论 八佾 》 的审美 )
准则 。 三是提 出“ 乐则《 》《 》放 郑声 。(论 语 ・ 韶 、舞 , ”《 卫 灵公 》的 正 乐 主 张 , 为 治 理 国家 必 须 用 《 》 ) 认 韶 、 《 》 舞 一类 的雅 乐 , 应禁绝 郑声 。 而 四是高度 重视 音乐 的社 会 功 能 , 为 诗 、 有“ ”“ ”“ ” “ ” 认 乐 兴 、 观 、群 、怨 的 作 用 , 为 “ 风 易 俗 , 善 于 乐 ” 《 经 ・广 要 认 移 莫 (孝
要命 题 。 限于篇 幅 , 文 只将 儒家 、 家的音 乐美 学 本 道 思想 加 以简单 陈述 , 比较它 们 的异 同 。 并
的负担 , 也就是政和、 人和才能乐和, 要想享受音乐,
从音 乐 中得到 快乐 , 必须 具备政 治 和顺 、 心 和乐 的 人
前提 。
先秦儒家 的代表人物是孔 子、 子、 孟 萄子 , 他们
时期音 乐美 学思 想也极 为丰 富 , 出 了许 多音 乐美 学范畴 的重要命 题 。音 乐 美学思想 最为 丰富 的, 提 主要 是儒 家和道 家。 家的代 表人 物是 孔子 、 子 、 儒 孟 苟子 , 音 乐 美学思想 的特点 是 以礼 为本 , 中和 ” 其 以“ 为准 则 , 强调 音 乐的社 会功 能和教 化作 用 ; 家的代表 人物 是老 子和 庄子 , 出 了崇 尚 自然 的 审美准 则 。儒 道两 家的音 乐 美 道 提
简析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简析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李白》是一部由中国著名舞蹈家李希辰编导的舞剧,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传奇一生为主线,通过舞蹈、音乐、道具和服装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了李白的豪迈、奔放和不羁的人生风采。
在这部舞剧中,道家美学思想贯穿始终,表现在对自然、对人生、对自我境界的追求和表达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舞剧《李白》中的具体表现入手,简析其中蕴含的道家美学思想。
舞剧《李白》中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体现了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舞剧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李白与自然的交融,他在山水之间畅游,与风云共舞,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奇幻。
舞剧中的舞者们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轻盈的动作,表现出与自然的融合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观念。
舞剧《李白》中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表达也体现了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主张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舞剧中,李白的个性特点和心灵境界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他豪迈、奔放、不羁,但又深思熟虑,潇洒自在。
在舞剧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李白与世间的种种纷扰的对抗与超越,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超脱的愿望。
这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理念,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超脱的美学观念。
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人生境界和自我的追求和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舞剧《李白》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传达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的力作。
它以舞蹈的形式将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并通过舞者们的表演,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超脱、对自我的真实与纯粹的美学观念,为当代观众呈现了一场思想与艺术的盛宴。
舞剧《李白》的成功演出,不仅丰富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内涵,更为当代中国的道家美学思想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道与自然,道教养生音乐评论与经典欣赏

道与自然,道教养生音乐评论与经典欣赏
『重温经典☆珍藏岁月』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老歌一段珍藏一生的故事
没人可以永远的活在青春里,但还好,如若有心,我们能见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
这种见证,也便成了一种参与。
一首老歌,一段故事,抚摸生命的平和与美好。
玉梅
如果音乐是薬,那就是医治人们心灵的最神奇的宝藏。
道教养生音乐评论与赏析
道教是宗教的一种,那么所表现的音乐,从旋律和定式上还有表现的意境,我认为都是独具韵味的!因为音乐美学是一门专门的艺术,声韵曲调变化形成了各种风格,对于我们大众欣赏者,简单了解一下道教音乐知识,也是有好处的!
根据对资料的学习了解,道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的音乐,尤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奥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学说,一阴一阳和金木水火土的的贯穿变化,在运用中传神。
所以在曲调中将形式分为
“阳韵和阴韵”。
根据汉书记载,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内经中也把五音归入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和五感。
可见,中国传统的音乐也是融合了经典哲学思想的。
所以大家在欣赏的时候,可以品味其中的美妙和变化!对身心是大有脾益的。
让时空凝固在幸福的瞬间,我们感恩生命与灵性的自在!。
乐记《音乐美学通论》)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一书的基本哲学思想及其认识论,可以说是关于“道”的认识。
老子对“道”形容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老子·第十四章》),而“道”的存在方式,就是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是。
而是对“道”的把握,就是要排除感性经验,依靠内心“涤除玄览”的修养方式,于内心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把握住“道”。
与音乐的问题相关,老子讲“大音希声”,是将合乎“道”的本性的“希声”之乐,看作是最大(即最完美)的音乐。
这里,老子对具有“道”的属性的“大音”,是排除从感性上去把握的。
而人依靠自己的感官去把握的音乐,则是不美的,故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第十二章》)。
这里,老子的“大音”的存在方式,似乎瓦安全是在观念层,而与听觉感官把握的乐音形态毫无关系。
当然,除了内心“涤除玄览”的方式,“大音”的存在,也不依靠任何音乐行为。
在观念(心理)层对“大音”的把握,似乎乃是“有象”、“有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使得人们对老子的音乐观,视为重视精神体验而完全排除感性体验的音乐观,视为重视精神体验而完全排除感性体验的音乐观。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庄子名周,字子休。
战国宋蒙人。
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
庄子曾谈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此与老子讲的“大音希声”相似。
所谓“大美”之“不言”,“大音”之“希声”,都具有“道”的属性而不为人的感官所把握。
《庄子·天运篇》记有黄帝与北门成谈《咸池》之乐的一段对话。
其中黄帝所说“无言而心悦,此之谓天乐。
故有炎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
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集中反应了庄子的“天乐”观。
庄子学派主张人复归自然本性,摆脱儒家礼制法规的约束。
浅论中国文人音乐中的道教影响

浅论中国文人音乐中的道教影响道教在音乐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教音乐的审美意识与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审美意识有一定的联系。
道教的音乐审美意识主张“天籁”,即将人与天地自然相融合,追求音乐的纯粹和自由。
而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的审美意识也注重音乐的自然和人文之间的融合。
他们认为音乐应该通过抒发情感或者表达思想来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道教音乐的演奏方式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道教音乐在演奏方式上注重“内教外示”,即难能可贵的是内部修行、内心静定,演奏时则应该按照内心的感受自由发挥。
而中国古代文人在演奏音乐时也注重内心与音乐之间的共鸣,追求音乐与内心情感的一致。
因此,他们的演奏方式也以自由发挥为主,注重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第三,道教音乐中的一些元素也被中国古代文人引用到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道教音乐中的“竹乐”、“鬼魅舞”等元素在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中也有所呈现。
例如,唐代著名音乐家王维就创作了一首名为《竹里馆》的琴曲,其中运用了竹子的自然音响,表现出竹林中的幽静之美。
而宋代文人陆游也创作了一首名为《太湖船》的琴曲,其中运用了“扫地僧”的节奏元素,表现出了太湖上的湖光山色之美。
最后,道教音乐在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中还产生了一些宗教色彩。
古代文人创作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以道教神话和仙侣传说为素材,表现了对仙侣和神仙的崇拜。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便融入了仙侣传说和道家哲学,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爱情和道德的思考。
综上所述,道教在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在音乐审美意识、演奏方式、音乐元素选择以及宗教色彩上都对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和风格特点。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
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献中。
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音乐111班 高洛机 阮籍在《乐论》中吸取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的观点,他的道家音乐理论,把音乐、天地与人联系起来,比起儒家在范围上有着明显区别。同时,阮籍指出音乐必须遵循“白然之道”,即宇宙万物的本身规律,向简易、平淡的方面发展,这反映了阮籍的道家音乐理论与道家“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的主张的密切关系。阮籍强调音乐与“无欲”的关系,这种思想正来自于老庄的“清心寡欲”、“返朴归真”的论点。 历史上,道教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贡献很大,如千古绝响《高山流水》中《流水》就出自青城山张孔山道长整理的《天闻阁琴谱》,《流水》可谓道家“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意境最完美的再现,试想黄衫道长端坐一侧抚琴,琴声淙淙流淌,让人也心静如水,蓝衫道长在琴声中打着太极,收放自如,于无形中发出的力道却有一种撼人的气场,在动与静之间,红尘间的烦恼统统抛开,让人感觉几千年的岁月就这么无声流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其中的“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大音希声”命题的提出对探求音乐之玄妙意境自有其重要作用,它所蕴含的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当然,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中,我们这些世俗凡人不能留在大音希声的境界中,但道家对音乐的主张,随着近年来我对道家学说的了解,对我也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平时是越来越少听流行歌曲,少听那些离不开风花雪月的靡靡之音,越来越喜欢的是一些纯音乐和民乐,如凯丽金的萨克斯、理查德的钢琴、宁静的古筝演奏、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挪威的神秘园、日本的喜多郎的音乐作品,都是我喜爱的。 道家,反对音乐,《老子》:“五音令人耳聋”,反对享乐。但是,道教曲目比较恬淡,隐逸,幽静,空灵,这是由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决定的。 老子是古代哲学家,他认为事物的矛盾变化是由一种被称为"道"的自然法则所支配。老子处世的态度为消极态度。在音乐思想上,他认为美丑相比较而存在,声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庄子以崇高自然的思想出发,认为音乐美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情性。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 作,具有朴素的美感。音乐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庄子认为声音有三种:"人籁" (人为的乐音)、"地籁"(风吹草动的声音)、"天籁"(完全自然的音响),这种音乐"听不闻其声,视之不风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由《老子》提出,经过《庄子》的改造,便函从否定一切音乐变为只否定礼乐,从否定音乐的一切作用变为否定教化作用肯定娱乐作用;经过嵇康的改造,又从否定有声之乐变为肯定有声之乐,经过李贽等的改造,又从提倡“无情”与以恬淡为美变为否定“无情”与以恬淡美,从否定郑卫之音变为肯定郑卫之音。 道家崇尚自然,必然既追求人的自由也追求乐的解放,故能逐步抛弃自身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又提出“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而待物”(《人间世》)、“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大宗师》),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想像,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 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大音希声”,即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庄子以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认为音乐美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情性。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作,具有朴素的美感。音乐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庄子认为声音有三种:"人籁" (人为的乐音)、"地籁"(风吹草动的声音)、"天籁"(完全自然的音响),这种音乐“听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关于老子“大音希声”的美学观点,从音乐本体命题角度来看,学术界有包括“稀声”、“无声”、“望声”和“超越情感之声”等多种说法。“稀声”一说,有李槐子根据《道德经》中“希”的解释为“稀”,又以《乐记》中“大乐必易”的解释(“易”为简易)为佐证,认为“大音希声”也可以相同性质理解,意为“与天地同和的音乐,是旋律简单的音乐”。 “无声”一说,有持这一观点的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的:“‘大音希声’……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聆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之作与止,交织辅佐,相宣互衬……寂之与音,或为先声,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是以有绝响阒响之静,亦有蕴响酝响之静,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 “望声”一说认为,“大音”义指“天乐”,“希”意指“望、看”,即用耳朵去“看”永恒和谐的“天乐”。周武彦在《揭开“大音希声”之谜》中从“五声”、“十二律”均来自“天象”这一考释入手,提出“以日、月、星、辰为音符,以天体的客观运行规律为调式功能,以四季轮回不息为曲式结构,从而形成一部永恒的和谐的庞大的‘交响’织体。然而,这部‘交响’织体却又是‘听之不闻’的‘无声’的仅有‘意象’的乐章”,认为“大音希声”指“仅有意象的无声的天乐”。 “超越情感之声”一说有蒋永青在《“大音希声”辨》中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声”指音乐的情感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希声”则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而将“大音希声”从哲学的角度来考虑,部分学者认为,“大音希声”被认为是《老子》用来说“道”的。比如,殷克勤首先依据《老子》给“大”下的定义——“强为之名曰大”,提出“大”不是“美”的意思;同时还指出:“《老子》的‘道’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空谈虚无的概念词,如果我们津津有味地把‘道’看成是产生万物之母的本源,那就和科学的人类发展史大相径庭。”另外,王乐耕也指出,“大音”即“道之出言”,“声”在此作“宣扬”讲,“大音希声”应译为:“道之出言是听不到它的声张的”,即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把握“道”。 “大音希声”命题在以上诸种说法均无法得到完全的支持,大多解释与老子的“希声”、“无为”观点相悖,更有如蔡仲德先生曾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对钱钟书的观点加以反驳那般引起学术争议。故此命题作为音乐本体命题而言还将在学术界吸引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在提出不同观点的同时不断地发展前进。 庄周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至乐无乐”的命题,字面来看与老子的“大音希声”近似,但从实际内容来看却不尽相同。庄周此地所说的“乐”不是指音乐,而是指快乐和幸福。在庄周看来,世俗的所谓“乐”不是真乐,真正的快乐是“无为”:“吾以无为诚乐矣。”何为“无为”?“无为”即为恬淡寂寞,无所追求,随遇而安,与物俱化,因而也就无往不乐。但是这样的乐“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快乐是无为,但世俗人又不懂得这种快乐,所以说“至乐无乐”。 综上所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多强调宁静致远,非无为不为乐。历史上虽常将老庄并称,细细分析二者却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不同。我国古代美学思想是取之不竭的巨大宝藏,即便已有前人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我相信,只要耐心分析静心钻研,不满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迷信权威,一定可以在不断地前进当中发现更多宝贵的闪光点。前方,我们要走的探索之路还很长。 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其中,大音希声表明了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需要用心细细地体验和感受才能领会。《道家思想的核心》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受道家思想影响,传统音乐反对人为之乐、有声之乐,追求含蓄之美,注重意境创造,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清新、无为,可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 音乐美应该是自然朴素之美,要摆脱礼法的束缚,合乎自然和人的本性。庄子亦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认为音乐美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情性。音乐是心灵的表达,道家音乐反对束缚、追求自由、要求解放、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阮籍》,竹林七贤之一,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阮籍吸取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的观点,强调音乐与“无欲”的关系。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但当时政治情势险要,其感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阮籍崇奉老庄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情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成为他的精神依托。《酒狂》是阮籍的感怀之作,全曲以三拍节奏,大跳音程,轻重拍颠倒的韵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形象。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他的艺术思想成就了他的盖世之音绝世之响,正所谓“心写心声不失真”。 大音希声是一种以自然本色,不事人工雕琢的精神对完美至上音乐的追求与界定,是崇尚自然的一种表现。道家思想与传统音乐交集就和《道家思想与中国画》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无为、宁静、不争、问心的高尚态度与道之精神。大音希声对于塑造理想人格以及个人修养具有启示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审美意 义,其可使人真正具备美善统一、纯朴自然的精神品格。
参考文献:《中国传统音乐导学》 黄云建 王粲主编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肖常纬主编 《中国古代音乐史》 郑祖襄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