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者心也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无為,轻物重身。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老子》第25章)。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础的核心。
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闢了中国讨论形上学的传统。
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道家认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為一」(《庄子·齐物论》)。
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
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為」被道家认為是「道」的重要特徵之一。
它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為。
「无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舜帝不是无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麼?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
)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生偏差。
「六亲不和有孝慈。
」(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
)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為」的态度即可用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
道家各派在坚持「无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道教思想对琴学影响最大,对琴曲主题内容稍加审视,就可以发现,具有道教色彩的琴曲是最多的。
而这些具有道教色彩的琴曲中,最重要的就是称之为“神秘之旅”的一类。
古琴超凡的琴声使弹奏者的心灵超脱尘世的羁绊,达到仙人居住的神秘天界,并得授长生不老的秘密。
《广寒游》就是一个例子。
《广寒游》,见于明朝早期的琴谱《步虚堂琴谱》的琴曲解析,琴曲中描写的神秘之旅可以通过其八段的标题印证,旅行者步入云霄,与仙人共宴,最后回到尘世。
另一个较好的例子是《列子御风》,描写了古老的道家著作中有关思想家列子的一段,《列子御风》的作者相传为南宋毛敏仲。
据《抄本琴谱》记载,此曲取材于《列子·黄帝篇》列子驾御风云,遨游六合的意境而作。
乐曲表现了作者心境脱俗出尘,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境界。
这类琴曲中另一个熟知的例子是《凌虚吟》,认为同样是毛仲翁所作(据明朝琴谱《琴谱合璧大全》,杨表正编。
据其它琴谱记载,此曲作者为无名氏),这首琴曲有三段:1.蹑云鹤驾2.乘风天表3.步虚太罗。
生活在凡间便可以享受长生的乐趣,这乃是隐居高士的特权,他们远离尘嚣,返朴归真,过着道家所崇尚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文人雅士意识到俗世追求的无益,品味遁世的欢愉,思忖自然天道的永恒。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七弦古琴网文/王知正古琴艺术是一种最能提升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古琴艺术是在高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古琴艺术以精湛的艺术传统而独树一帜,彰显出中国两大精神思想。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儒道精神,一入世一出世,成为中国人处世哲学的两大精神支柱。
亦为中国人精神生命的牵挂。
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必然背负着时代的精神和气质,反映时代的生活和审美追求。
古琴艺术是一种最能提升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古琴艺术是在高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古琴艺术以精湛的艺术传统而独树一帜,彰显出中国两大精神思想。
一、古琴艺术与儒家精神儒家是入世的哲学,注重人生的现实问题,儒家看待艺术强调其教化功能和伦理秩序;儒家精神体现出“知天合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精神由孟子而发展成伟大的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儒家的艺术精神强调艺术中的善是第一位,美是第二位。
强调“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乐记》中深刻的表达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对待艺术和人生世界的态度:“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哀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以上儒家对于艺术的审美标准深刻的影响着古琴艺术的思想内容和音乐形式表达。
古琴音乐从其发端就深深地表达着先秦儒家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
古琴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器之一,亦称为琴、瑶琪、玉琴,现代则称为古琴、七弦琴。
相传流传于周代,定型于汉代。
古琴通常由桐木、松木做面板,用樟木作底板,合为扁长的共鸣箱,板震发声,张弦七条。
古琴的音域由c---d3 其音色典雅而宽和,演奏技巧丰富多变,在中国古典乐器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古琴从它的形制上反映出儒家精神中的伦理道德和上下尊卑。
《神奇秘谱》曰:“琴之为物,圣人制之。
”圣人是谁呢?传说神农伏羲、尧、舜等圣人制造出了古琴,因此古琴从诞生之日起,就表达出一种统治者的造世意识,古琴成为古代文明社会的象征之物,从而宣扬人民应对当世顺从,实现儒家对人民的礼法约束。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
“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
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
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
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
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
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
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
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
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确是如此。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
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
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
古琴形制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
,
。
”
,
门
J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困其 古 琴 之所 以 被 称 为 中 国最 具 代 表性 的乐 器 形 制 命 名上 采 用 了 中 国 对 于 丰 富 的人 文 内涵 其中 天 地 山 月I 万 物 的 比 拟 天 人合 体现 出深 刻的道 家 一 思想 内涵 其 实 质上 也是 一 种对 于 天 地不可分 困此 道 家思 想 观念 造就 了 中 国 传统 割 的 依恋 之 情 音乐 的发展 以 深 刻 的艺 术精 神 彰 显 出独 特 的 中国 音乐 古琴 神韵 其 蕴含 的 中国 文化 申 美理想 和 道 家音 乐 思 想 这 对 于 以 后 研 究 探 讨 古 琴 艺 术 的 精 神 内涵 发展 与传
“ ” “ ”
。
,
,
道 家一 中 国 哲 学 思 想 之 一 追求 一 种 出世 的思想哲 与 儒 家乐 观 积极 的生 活 态 度方 式截 然 不 同 道
古琴-道家思想的渗透

古琴-道家思想的渗透*导读: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仰慕老子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的大名,携弟子南宫敬叔前往拜访。
临别之际,老子送孔子于馆舍……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仰慕老子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的大名,携弟子南宫敬叔前往拜访。
临别之际,老子送孔子于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行至黄河边,老子道“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道家所追求的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的境界可以通过古琴的学习而得到提升。
古琴作为一种追求淡然脱俗的艺术,始终代表着中国文人修身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
从古琴的式样到名称,从弹奏环境到姿势,从琴曲的名称到意境,无不渗透着一种“道”的精神。
道家崇尚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都能在古琴文化中找到对应。
古人抚琴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绪与琴曲的情绪,融合其中,进一步影响内在心理的调整,久而久之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理论,促使古琴追求一种“淡而会心”、“得意忘言”的含蓄之美。
道家文化与古琴的联系

导读:“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
无论是“琴者禁也”的理性、还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质或归宿都是借琴来宣导情志,继而更深地体察人性和天道。
古书多载士大夫蓄素琴一张,弦轸初调,中夜鼓之,其音宽宏美妙、深幽难测,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遥物外之乐。
晋人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又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历代道教史上弹琴的一些人,我所介绍这些弹琴的人,几乎是我们所熟知的,有很多弹琴的人也有很多,只是大家对一些人不是很了解。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有张道陵,他是道教创始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在《琴书大全》中记载他说:“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
”“尤妙抚琴”这说明他擅长古琴是在古琴历史上有记载的。
他以符水咒法替人治病,并开创道教的养生传统。
朝廷数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只喜好“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道教尊其为天师。
刘向善弹琴、孙登善长啸、嵇康《广陵散》还有刘向,他是西汉的经学家、文学家,是一位崇道的人物,他还善弹琴,并着有《琴说》一文,从理论上全面肯定了琴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并且有写文章。
还有魏晋的道士孙登,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山洞,独自隐居修炼,“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
” 这个琴只有一根弦,弹的自娱自乐。
《琴史》上说,他不仅在一根弦上能得心应手地弹出曲调,并且令嵇康叹服。
大家都知道嵇康弹《广陵散》弹的非常之好,他在临刑之前弹《广陵散》,说“广陵散,从此绝矣”。
(孙登)还善长啸,啸是魏晋时期文人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种方式估计现在已经失传了,没有人具体研究,啸这种方式如何传承下来。
称孙登为仙风道骨,时人称之为孙仙。
道教的抱朴守真与古琴音乐中的养心疗法相关理论

道教的抱朴守真与古琴音乐中的养心疗法相关理论*导读: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即重视人生和生命,人要通过「摄生」、「贵生」、「宝精」、「炼气」、「养神」等修持修炼,达到与道合真、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即重视人生和生命,人要通过「摄生」、「贵生」、「宝精」、「炼气」、「养神」等修持修炼,达到与道合真、长生久视,成仙得道。
老子《河上公章句》亦说:「爱气养神,益寿延年。
」所谓「仙道抱朴守真」的思想,是指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并主张人们在面对物质享受的诱惑时能保持平衡安静的心态,在纷繁的物质社会中能保持自己的本性而不迷失自我,就是要求人们以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生活,重而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1. 古琴音乐中的特点音色、音调和琴曲与心理关系《老子》大音希声一语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老子》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古琴音乐符合道的特征。
古琴属中低音区乐器,古琴音色的特点是低音古朴深厚和余音绵长不绝,相较其它乐器,古琴的音色古朴而悠扬,有着一份幽远而深邃的意境。
古琴所拥有的独特的音韵,便非常适合我们的心灵进入定静的状态,更容易激发人们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其音乐的境界,与自然融入一体,获得一种心灵的沟通,从内心深处得到一种精神进化的情感洗礼,古琴音调高古,正像可以表达心声的语言只有从幽谷的林中得到真意一般,从而得到一种心理移情效果。
*2. 古琴音乐中的心理移情疗法古琴文化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琴器、琴曲、琴艺、琴学、琴道、琴人」的整体结构中。
古琴文化的内蕴丰富,除基本的技法之外,其中还有许多主观因素,如对琴文化的理解、对琴曲的感受、艺术的审美修养以及人生感悟等等,都在古琴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道家通过抚琴自娱,达到「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与古琴音乐审美观中「物我两忘」的「移情」是重要相对应的概念,如果说乐教是道家在古琴音乐上思想性的体现,那么,「移情」则是道家思想在古琴音乐上艺术性的唯一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琴者,心也”——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
《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庄上述思想渗透在其后古琴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
《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自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古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筒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豹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老子》“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
“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
文献显示,《老子》提出“淡”的范畴后,在汉代之前并未引起大的反响。
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盛行,“淡”之审美受到重视,所以阮籍说“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提倡恬淡之乐,排斥美声、悲乐。
至唐,“淡”开始被较多地用于形容琴乐风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琴诗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为古乐、雅乐的标志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乐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
“淡和”审美观既与道家恬淡的主张相符,又与儒家中和的主张相合,所以被众多琴人所接受。
宋真德秀在《赠萧长夫序》中就竭力赞扬古琴“希微”、“寥寥”之风格,明严天池也说:“惟鼓琴,则宫商分而清和别,郁勃宣而德意通,欲为之平,躁为之释”(《琴川汇谱》)。
徐上瀛则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琴声淡则益有味”,并说“淡”就是要“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
清汪炬更将“淡和”发展到极端,认为“先王之乐,惟淡以和。
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释”(《立雪斋琴谱》),将“淡”作为一个居于“和”之上的重要审美准则。
他将“淡”的标准定为“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
《老子》“淡兮其无味”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淡和”审美观,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
《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以无为否定有为,以“大音希声”否定有声之乐,所以它最终会由“淡兮其无味”发展至“淡和”,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消极影响。
《老子》“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后被《庄子》纳入古琴理论,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
这一思想备受文人推崇,对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琴人无不将“希声”作为演奏的至境,以追求琴乐的含蓄之美。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从演奏美学角度对“希声”有详尽的描写,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如“静”况所说“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杏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迟”况中所说“疏如寥廓,窗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人渊源,而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声之引申也;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而日不知哺(晡),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
值得注意的是,徐上瀛此处对“希声”的解释是建立在有声之乐的基础上,和老、庄本意不同。
1 M6 [) K& e& G" f; M2 r1 C徐氏之言代表了绝大多数琴论的观点,古典琴论中的“希声”之“希”多为稀疏之意,即指“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白居易《夜琴》)、“曲为节稀声不多”(白居易《五弦弹》)的有声之乐,而《老子》“大音希声”之“希”是“听之不闻名日希”之意,指无声之乐。
: t1 D+ H. {( \《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又提出“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而待物”(《人间世》)、“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大宗师》),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想像,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
这对古琴美学也有深刻影响,所以陶渊明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
此后的琴论也都重视音、意之关系,以心手俱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其最终目标,并从创作、演奏、欣赏等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对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追求。
如《庄周梦蝶》和《坐忘》两曲的音乐创作表现了这种对物我两忘的追求,而成玉硐、欧阳修、苏轼、庄臻凤等人的琴论则表现了琴人在演奏、欣赏中格外追求言外之意的表达,弦外之美的体验,认为演奏时意比声更重要、欣赏时心比耳更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音乐至境。
刘籍说“遇物发声,想像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琴议》);徐上瀛说“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溪山琴况》);祝凤喈说“迨乎精通奥妙,从欲适宜,非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晖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与古斋琴谱》暨《补义》)。
他们所描述的就正是这样的至境,所以颜元在《四存篇》里干脆将“心与手忘,手与弦忘”列为能琴的重要标准之一。
李贽继承、发展了庄子“法天贵真”、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以“童心”说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对代表典型儒家美学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此命题出自《焚书》卷五之《琴赋》,其美学意义有三:首先,“琴者,心也”视琴乐为抒发人们内心感情的艺术,突破了“琴者,禁也”思想的束缚。
儒家视古琴为君子修身养性、治家理国的工具,倡导“平和”、“淡和”之审美观,从排斥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到否定音乐的娱乐功用,直至禁止音乐对感情的抒发,严重束缚了古琴艺术的发展。
由于儒家音乐思想在传统音乐思想中的统治地位,这些思想始终成为古琴美学思想的主流,为封建文人所推崇,李贽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对此发出挑战的思想家,“琴者,心也”则是数千年孕育的非主流思想的惟一大胆表现。
" ?$ O: y4 @3 V其次,李贽在论述“琴者,心也”命题时,突破了魏晋以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的传统思想,提出“同一心也,同一吟也”、“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手虽不能吟,但“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认为琴乐比人声更近自然,显示他对纯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有深入的认识。
孟子曾言“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尽管两人立论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承认音乐比语言等更能打动人心这一点上倒是一致的。
再次,“琴者,心也”的提出是建立在“以自然之为美”的基础上,即表现以自然为美、最近自然为最美,是李贽“茧心”说在古琴美学领域的体现。
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焚书?童心说》)。
此童心即人生之初的自然之心,失却了童心,便非真人。
由此出发,李贽格外强调人的自然情性,提出“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
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声,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
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焚书?读律肤说》)。
既然音乐是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所以就应该表现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束缚于人为的礼义,因为“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
这种以自然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达人之各种感情的观点是对道家“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儒家礼教思想的突破。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
此命题认定音乐是一种自由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其根本价值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音乐既然自由表情,就不应对其进行限制,只以“平和”、“淡和”为美,排斥其他音乐,而应自由抒发“情之所激”,诉“发狂大叫,流涕痛哭”等不平之情。
“琴者,心也”和儒家“琴者,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它是儒道两家音乐思想在古琴论坛上的一次剧烈碰撞,对于古琴音乐的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受李贽的影响,古琴美学出现了“声以情为母”等命题。
清人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胶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联络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
”这些思想尽管在当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遭到封建卫道士的围攻,但它们对情感价值的强调、对于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