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

14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17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姜 艺摘 要:唐代诗人、音乐评论家白居易作乐无数,以诗说乐,评乐众多,对音乐哲理和意义美多有阐发,《琵琶行》便是他众多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对无声音乐的阐释可谓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具光彩的一部分。
本文拟从无声之美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无声之美以及无声之美的形成过程,再次详细分析了《琵琶行》中所蕴含的无声之美以及美在何处,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姜艺(1998-),女,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理解音乐和研究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阐释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白居易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大诗人、音乐评论家,他对音乐有着过人的修养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琵琶行》、《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文章,既有广泛的音乐涉猎,又有着精细的音乐评说,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他对音乐的见解,《琵琶行》便是其作品中有着颇高地位的一篇文章。
笔者以白居易、《琵琶行》、无声之美为关键词,通过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包库、万象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平台的检索发现关于此类的文章相对较少,多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无声。
郑锦扬认为白居易的《琵琶行》从音乐艺术表演的实际出发,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是从对立音乐哲学范畴来概括无声之乐,认为音乐分为有声音乐和无声音乐,其次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无声之美,认为采用无声的成功在于恰好表达了有声之乐所不能表达的内容;王定峰分别从以声喻声、以形绘声、以情动人三个角度来论述《琵琶行》的音乐美,认为演奏整个过程灵活多变,演奏难度之大在于将听觉的声音转换成视觉的声音,用来渲染深化诗歌的意境。
2.从比较音乐学的角度看无声之美。
李明指出白居易通过人们生活中所闻所见的设喻重在刻画音乐形象,无声间歇中表达了更丰富的感情,而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等手法,重在描摹音乐的效果,最后指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
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
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
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
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
2(一)崇雅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
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
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音乐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文从节奏与韵律、曲调与旋律、音色与表现方式、编曲与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琵琶行》进行分析,揭示了白居易在诗意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文章探讨了这首诗歌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琵琶行》的音乐性和诗意的结合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读者对此诗歌作品的欣赏视野。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分析、节奏、韵律、曲调、旋律、音色、表现方式、编曲、演奏技巧、情感表达、音乐性、诗意、影响、结合。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情感真挚而著称。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悲愁心境,表达了对逆境中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坚持。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该诗作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文人雅士们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白居易正是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政治生涯中屡受挫折,被贬谪到岭南地区,这种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政治理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琵琶行》,展现了他对生活坎坷遭遇的感受与独特见解。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诗意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作品概述白居易的《琵琶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最具有音乐性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琵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流浪艺人弹唱琵琶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作品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表现方式,使整个作品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描述了琵琶绝妙演奏的作品。
讲述了作者白居易被贬谪到潮州时的情景,琵琶演奏的凄怨哀婉之情,与作者的经历不谋而合。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琵琶音,换起了弹者和听者的情感。
本文主要阐释的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学;思想我国古代不乏描述音乐的文学作品,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就是其中的典范。
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与此同时,琵琶在当时当景给人的情感上的调动,深刻的体现了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超强的韵律感,让弹者与听者都无不为之动容。
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表现音乐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于琵琶演奏的描写,作者通过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和对比。
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其中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段是《琵琶行》中的经典段落。
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琵琶弹奏的音色。
其中也有大弦和小弦的对比,大弦的声音像是急雨,小弦的声音像是私语,这样的对比,贴切的阐释出琵琶这种乐器中大小弦的区别,同时通过比喻,让人们感知到琵琶这种乐器的音乐美。
在大小弦的切换之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符,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十足的氛围。
白居易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精妙的修辞,至今都是文学史中对音乐描绘的经典片段。
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聆听琵琶女一曲技艺精湛的琵琶曲,引得万千愁丝。
在对音乐的描述中,作者善于通过人们熟知的声音来进行比喻,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所描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交错,让没有听过琵琶的人,也能够想象到琵琶演奏时高低起伏的音律美。
这些人们本来就熟悉的声音,本身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错综复杂的音色交替,让一场琵琶演奏的盛宴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白居易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他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入文中,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律动。
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而不晦涩的表现出音乐难以言说的美。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反对“夷声”,有音乐亡国论倾向。 反对“夷声”
2、道、释杂糅
⑴道家之“淡” 道家之“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 ——《夜琴》
▲强调政治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决定作用;反 对是古非今;主张“ 对是古非今;主张“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 音”;兼及审美主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对审 美结果的巨大影响。
⑵复兴礼乐 臣闻议者曰:“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 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 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旌、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 则乐不能和矣。” 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 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 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 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 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 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礼本于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策林》 ——《策林》
▲继承“物动心感”说,主张艺术应言之有 继承“物动心感” 物,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主张应采取适当形式让老百姓把心中的 情感发泄出来。
⑷“恶郑之夺雅也” 恶郑之夺雅也”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 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邓鲂张彻落第》 ——《邓鲂张彻落第》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徐明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他一生的际遇有很大关联。
其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基本强调的是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平和”审美中有关音乐与政治及社会伦理属性的传统;崇雅贬夷,否定俗乐;出发点不离“和”与“兼济”;后期,他所喜欢的对象除了古琴乐曲之外,也有很多的俗乐和民间音乐。
相比传统的儒家正统音乐理论,在音乐欣赏中他更注重内心对于艺术本身的感受和体会。
白居易中对民间音乐的态度是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的,因为早期思想上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正统音乐理论的教育,所以在理论层次对于民间音乐是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期,接触民间音乐后发现并欣赏到了俗乐的美。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态度在他的诗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诗文的落脚点从前一时期的兼济,转为了“独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矛盾性,首先应从他个人的际遇来看。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官场中的一个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思想与官僚身份的要求,导致他的一些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随着后期生活际遇的变化使他的思想也随之而改变,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来看。
被贬江州,显然就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前后发生转变的分界点。
在此之前笔者将其划分为白居易前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此之后,笔者将其划分为后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和系统地体现在其诗作当中,从题材来看,描写乐舞的要多一些:如《策林》(卷六二至卷六五)与《试策问制诰》(卷四七)。
《策林》共有七十五门,其中《议礼乐》《沿革礼乐》《复乐古器古曲》三门专论礼乐;在其他的篇幅中也略有所提及。
从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上来看,还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策林》中白居易写到:“贞观之功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
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的功用在于它能够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从情感上觉得接受各种等级观念是理所当然的,音乐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礼乐制度的施行有利于帮助统治者维护国家统治,从而使内外和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生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初期,其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即使在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核心,探讨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并思考它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他不仅擅长长篇叙事诗,其浅墨扁笔的诗句更是令人着迷,例如他的《清明》、《神仙》、《潭州》等经典诗词,无一不是真情流露的动人之作。
但就其诗歌的类型而言,他最出名的要属以音乐为主题的“乐府诗”。
他的音乐诗写出了大自然令人着迷的神奇美景,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温馨情感,同时还提出了他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到理解:一种于节奏而非声乐完美结合的美,是音乐最深层次的魅力。
白居易在他的音乐诗中,把自然中节奏与人类内心的感受结合得恰到好处,将节奏吟咏出令人动容的美,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他认为节奏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基础,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歌既陶醉了草木,正可满足静中之心”,“歌乐如此,柔和入耳;百愁已尽,只应一声”。
正如白居易所言,音乐动人心魄,可使人感受到和睦、安逸和快乐。
在其“清明”中,白居易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歌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真挚理解。
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首先,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节奏的力量,即用节奏去表达感情,此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节奏,以实现自我表达;其次,他的节奏诗也可以令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去体验音乐的力量,了解其对生命的足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诗体现了人们对节奏的尊重和遵循,并藉此表达自身的情感,白居易的音乐诗更是给予我们美丽且可贵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
一生酷爱音乐,故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所未道。
但他的论乐思想并未越出儒家礼乐思想的藩篱,而且在对待音乐领域长期争论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以崇儒垂范、“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特征。
关键词:古乐;今乐;正始之音;郑卫之音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02-01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一、白居易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白居易首先肯定音乐可以反映政情与民情以及政治的好坏,决
定人民的喜怒哀怨的感情,而人民的情感又对民间音乐的欢乐与否起着重要的影响。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可以反映政治的。
他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知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声音是由感情的表达而发出的,感情是由政治因素所决定的。
政治和平感情的表达也就和平,感情的表达是和平的声音也就是和平的,而安乐的音乐也就由此产生了;政治放纵感情也就会表达出放纵的因素,感情放纵也就会使声音放纵,而哀淫的音乐从此就产生了。
这就是所谓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想通的啊。
音乐与政治想通这主要表现在,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
民间的音乐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心声。
民间的音乐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当时统治者的统治。
例如,一个国家,统治者勤政爱民,处处为人民着想,他的子民们也一定会拥护他的统治,那么这一时期的音乐肯定是多为赞颂统治者或是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
反之,统治者骄横荒淫,使人民的生活民不聊生,那么这种情景下的音乐则多为对统治者怨恨、对生活绝望的音乐。
二、白居易论“乐古与今”
白居易不赞成复古派强调恢复古代的乐器和古代的音乐,不同意人心动乱是由于今乐今器所引起的。
他说:“夫器者所以发声,
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古今也。
曲者所以名乐,乐之哀乐,不系于曲之古今也。
”他认为乐器是用来发出声音的,声音的邪正并不取决于乐器的今古;曲调是用来展现音乐的,音乐的哀乐并不取决于曲调的今古。
音乐的本身是不会掺杂任何感情成份的,古乐与今乐都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已。
声音的邪正、音乐的哀乐都取决于当时政治是否得民心。
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深得民心,不论是古乐还是今乐所发出来的声音和要表达的情感都是积极的。
反之,统治者沉迷于奢靡的生活之中,此时的音乐必定会有怨恨、绝望的情感在其中。
同样,这与今乐和古乐都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他说:“若君政骄而荒,人心动怨,则虽舍今器,用古器,而哀淫之声不散矣。
若君政善而美,人心平而和,则虽奏今曲,废古曲,而安乐之音不流矣。
”
这又是对于那些打着所谓复兴“正始之音”的旗号以匡风俗,而主张“废今器用古器”、“舍今曲奏古曲”的形式主义的腐儒陋见的有力批判。
认为音乐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恢复古器古乐,也不“在乎变其音,极其声”,而在于改良政治,完善社稷,使其政治清明,才能政和、人和、声和、情亦和。
反之,于其政浊世秽的乱亡之代,其器再古、其乐再丽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恰如火浇油,适得其反,实则害上加害。
故当“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不由声”(《骠国乐》),此正可谓真知灼见也。
但白居易在对待古今问题上似乎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转而又是
古非今,这在他的《废琴》《华原磬》等诗文中,其老朽之词、怀古忧惋之情跃然纸上,溢于言表: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五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无人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人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此显然与他在《沿革礼乐》《复乐古器湖曲》对厚古薄今的批判,和在《骠国乐》中所主张的“太平又实不由声”自相矛盾。
然则,白居易的这种自相矛盾并非偶然与个别,而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仕途之人和文人墨客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特征,而这一特征又是其封建礼乐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三、白居易对“郑卫、华夷”持反对的态度
白居易对今乐、新曲也曾有过赞美之词,如:《六幺》《六幺》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开。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八首》之一)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
——(《竹枝词四首》之四)
腕软拨头轻,新教《略略》成。
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
法向师边得,能从意上生。
莫欺江外手,另是一家声。
——《听琵琶妓弹》。
但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较深,称颂古乐、雅乐,贬斥今乐、郑声和“夷声”,他将古乐、雅乐称之为“正始之音”,并要“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与郑卫之音对相抗衡,如《五弦弹》:
远方士,尔听五弦信为美,吾闻正始之音不如是。
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
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
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
更从赵壁艺成来,二十五弦不如五。
在对待华声与“夷声”(外来和少数民族的音乐)的问题上,白居易同样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当时统治者一味崇尚华声与“夷声”是毫无民族气节的表现,对官员不去收复失地,而终日玩赏外来音乐,故得出了音乐亡国的结论。
如:
《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
以乱干和天宝年,明年胡尘犯宫阙。
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
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
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法曲歌》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逐忘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
——《华声磬》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虽存有矛盾,但其美学价值取向的主导仍是是古非今斥华夷,崇雅抑俗恶郑声。
这与他一生推崇儒家礼乐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政治主张是相辅相成。
而在实践中则是行其
“唯礼乐而独尊”的为乐之道,具有鲜明的政治功利性,故他对郑卫、华夷之声的反对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他与中国美学史崇雅斥郑、是古非今、反对变革的传统思想一脉相乘。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
他一生酷爱音乐,并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所未道。
但他的论乐思想并未越出儒家礼乐思想的藩篱,并且在对待音乐领域长期争论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3]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