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声无哀乐论》和《乐记》都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它们对音乐美学的探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两部著作中,作者们分别探讨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美学的规律等问题,但在具体观点和理论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从音乐美学思想的角度对《声无哀乐论》和《乐记》中的异同进行分析和比较。

我们来谈谈《声无哀乐论》和《乐记》中对音乐的定义和本质的探讨。

在《声无哀乐论》中,作者王阳明认为音乐是一种抒发情感的媒介,音乐的本质在于表达人的情感和心情。

他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人的情感和个性,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美妙动人的。

而在《乐记》中,作者对音乐的本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序的声响,具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声音。

他还强调了音乐的审美功能,认为音乐是一种通过听觉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从这两部著作对音乐本质的论述可以看出,《声无哀乐论》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而《乐记》则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功能。

虽然《声无哀乐论》和《乐记》都是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但它们在对音乐本质的认识、音乐功能和价值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美学规律的探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声无哀乐论》着重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而《乐记》则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功能,更加强调音乐的社会价值和审美规律。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音乐美学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也丰富了我们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和探讨。

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音乐美学的理解,也可以为当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声无哀乐论》与《乐记》均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著作,它们都涉及到音乐的美学及其与人类情感的关系,但在具体观点上存在一些异同。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由南朝梁朝文学家谢朓所著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观点,主张音乐只是一种声响,在表达情感方面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相比之下,《乐记》是一篇由西汉乐学家、音乐家集体编写的音乐理论著作,它主张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特点和演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音乐需要具备悦耳、和谐的特点。

对于音乐的表达方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声音,没有自己独立的情感表达能力,只能通过与诗词、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来表现情感。

而《乐记》则主张音乐可以通过音色、节奏、音高等音乐元素来表达情感,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演奏来唤起人们的情感。

《声无哀乐论》与《乐记》还存在着对音乐价值的不同看法。

在《声无哀乐论》中,谢朓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其适应性和可怀旧性,通过音乐可以表达人们对过去时光的记忆和思念。

而在《乐记》中,音乐被视为一种可以净化人心、陶冶人性、提升人的修养的艺术形式,强调音乐对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影响。

两篇文章在对于音乐要素的关注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声无哀乐论》主要关注音乐的形式和节奏,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旋律的流动和节奏的韵律感。

而在《乐记》中,除了形式和节奏外,音色和音高也被视为音乐美的重要要素,它们可以改变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听众的感受。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是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中国历史亘古绵延,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声音具有魔法而音乐则被认为是巫术,不但可以沟通思想还可以治病消灾。

西周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则认为音乐具备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可以与礼相辅相成,并制定了一套被后来的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是明日黄花,不从心,诸侯国割据纷争招贤纳士。

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与道家成为两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和大文化上,也涵盖了音乐。

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反对用固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

一、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的著作表现出来的,也得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嵇康、李贽等的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1、音声相和《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美与丑(恶)、善与不善的对立统一角度,推演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对立统一规律,就在与“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随”。

在这中间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音声相和。

所谓音声,在古汉语里应当做两个词语来理解。

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音乃合奏而出,声乃单一发出。

历代文人学士对音声作解的很多,有的认为音乃艺术之音,声乃未经修饰的自然声音。

在世人看来,前者是和谐的,也是美的;或者是不和谐的,是恶的。

但老子认为,只有“音”而无“声”,或者只有“声”而无“音”都会顾此失彼,二者是对立的两面又统一于“和”。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随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基础,是我们在探讨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时非常值得研究、借鉴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两朵重要的奇葩,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看出儒家,道家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点,还可以由此窥见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知觉者的关系以及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及其集大成者《乐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便是一本集中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论述,因此它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集大成者。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有着深刻的艺术性,感情深厚的音乐可以打动人心,反之一个社会的音乐也可以反映国家的盛衰。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乐记》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事物,它和礼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社会伦理想通,不同的人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不同的音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2] 《乐记》作为儒家思想论著,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

作为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又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即绝对面。

这就是它音乐美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创性名作《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立足于老庄的哲学理论,来阐述声无哀乐即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命题。

试论《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试论《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试论《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作者:姜楠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摘要:几千年来《礼记·乐记》一直是整个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真的存在孔夫子所说的“亡国之音”吗?在读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后,作者有感于其中的审美体验和乐论思想,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声无哀乐;“亡国之声”;音乐美学一、“亡国之声”“亡国之声”出于《韩非子·十过》,《孔子家语·辨乐解》中也有“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对所谓“亡国之声”的认识比较一致,而后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这样的“亡国之声”成为礼乐政治的重要部分。

在《礼记·乐记》中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按照儒家的观点,音乐是“与政通矣”,因此国家之衰败必然有其“亡国之声”,并且《乐记》中还将中国传统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引申为君、臣、民、事、物,而将这样的五音通过乐理组合成高尚儒雅的音乐,肯定会政事通达,国泰民安。

反之,若五音乱,则天下乱,亡国是必然的事。

可见,在传统的儒家音乐审美观中,音乐是与政治息息相关的。

这样做的目的也显然易见,儒家思想的统治性地位很快就确立起来。

二、“声无哀乐”由于《乐记》的深入人心,“亡国之声”已经根深蒂固,在之后的王朝统治者们依然告诫着民众,靡靡之音可以亡国,因此依然还是推崇礼乐教化。

正因为如此,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大声疾呼:“ 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

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在嵇康的音乐思想里,“自然之和”应该是最本质的特点。

他认为音乐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自然产生的,音乐本身并不蕴含人类所谓哀与乐,因此哀与乐并不是音乐本身的特点。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声无哀乐论》与《乐记》是中国古代著名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分别由刘勰和清代音乐家乐史编著。

两部著作都探讨了音乐的本质、美学特征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但在思想观点和观念阐述上略有不同。

本文将对这两部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浅析,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音乐的基本属性和美学特征。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一种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意志的艺术,音乐具有情感表达和意志沟通的功能。

刘勰进一步分析了音乐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他认为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绪和情感,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或悲伤的情绪体验,从而对人的心灵产生作用。

刘勰认为,音乐的美学特征在于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因此音乐的美学评价要以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为标准。

刘勰还对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规范,他认为好的音乐作品应该注意情感的真实性和表现力,音乐的演奏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表演能力,才能把音乐作品演绎得好。

从以上对《声无哀乐论》和《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部著作在音乐美学思想上的一些异同之处。

从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上来看,《声无哀乐论》强调了音乐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认为音乐的美学特征在于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而《乐记》则更多地强调了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音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乐史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提出了更深入的探讨。

在对音乐的审美标准的认识上,《声无哀乐论》更强调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认为音乐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而《乐记》更强调了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的协调和谐美,认为好的音乐作品要具有美妙的旋律和节奏,要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气质上的高雅。

可以看出,《声无哀乐论》更注重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乐记》更注重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的协调和谐美。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声无哀乐论》和《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两部著作虽然都讨论了音乐美学问题,但其立论、内容、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立论背景与目的《声无哀乐论》是南朝梁代思想家谢灵运撰写的音乐美学文献,其立论背景是反对乐律的束缚,提倡“自由发挥”和“随心所欲”的音乐创作方式。

谢灵运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人的情感需要,不必拘泥于规矩和约束。

《声无哀乐论》提出了“音与声”、“气韵生动”等创作原则,反映了梁代民族心理和审美趣味。

《乐记》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文化名流郑玄整理的一部音乐理论书籍,其目的是系统地总结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规范音乐的演奏、演唱和创作。

《乐记》强调音乐要尊崇礼乐之道,符合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的要求,主张音乐和道德、政治、宗教等方面相互关联。

《乐记》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影响。

二、观点与立场《声无哀乐论》中,谢灵运主张音乐要符合人的真实情感,追求形式的自由、多样和变化,强调人性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重视审美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音乐的作用是表达情感而不是进行道德、政治宣传。

相较之下,《乐记》的立场更加宗教化和道德化,主张音乐是一种可以改变人心、引导社会生活的工具,应当按照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要求来定制。

郑玄强调音乐和社会道德、人生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关联,而把音乐创作和演奏作为宣扬和维护这些价值观念的手段。

相对于谢灵运的“以人为本”,《乐记》更加注重“以社会为本”的立场,更加强调音乐的规范性、普世性和道德感染力。

三、音乐创作和审美理想在音乐创作和审美理想方面,《声无哀乐论》和《乐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谢灵运认为音乐应该简洁、明快,具有华丽、生动的音乐形象和响亮、悦耳的音乐效果,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严谨、古典的元素,但不应该被义无反顾地束缚在其中。

谢灵运重视个性和变化,强调音乐要多样,要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思维状态。

论《乐记》与《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之间的区别

论《乐记》与《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之间的区别

158艺术家The artists论《乐记》与《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之间的区别□李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历史上两本著名的传统音乐美学著作,包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两本著作都涉及音乐美学的观点、特征及功能。

然而两本著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记》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思想,更强调音乐教化人心的功能,认为音乐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声无哀乐论》体现的是道家学派的思想理念,更强调音乐中乐音形式的美,以及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强调的是音乐中的自然人性,认为音乐是自然之和。

两本虽然同为音乐美学著作,但是观点却处于相互补充、对立的关系。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音乐学者们的思考与讨论,也给音乐美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探讨《乐记》与《声无哀乐论》分别对音乐本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乐记》中,开篇便提出“乐由心生”的观点。

其认为人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源自外界事物的刺激,随后由人内心的情感产生了音乐。

音乐源自情感,同时音乐也能影响人的情感。

情绪如果激动,那么所表演出来的音乐也是欢快、急切的;反之,如果情绪忧郁,那么音乐也会随之变得缓慢、低沉。

这似乎与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所拥有的内涵如出一辙,由此阐述了音乐的本质是人的情感。

而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指出音乐本质并不在于人的情感,而在于音乐本身。

音乐也并非体现人的情感,而是一种完整和谐的自然属性。

在他看来,音乐是不同于人类情感的一种客观事物,不受人的意志影响,所以音乐也不能影响人的情感。

在文中,嵇康还以酒为比喻指出,酒有甘与苦的差别,人也有乐与哀的差别,虽然酒可以让人们产生乐或是哀的情感,但这并不能表明酒拥有同样的情感。

由此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在于音乐本身。

二、对音乐功能方面的比较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强调音乐对政治教育的功能,认为音乐与社会伦理、思想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倡导音乐 可以与政治、教育产生关联,使之成为教化人心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
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随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基础,是我们在探讨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时非常值得研究、借鉴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两朵重要的奇葩,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看出儒家,道家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点,还可以由此窥见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知觉者的关系以及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及其集大成者《乐记》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便是一本集中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论述,因此它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集大成者。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有着深刻的艺术性,感情深厚的音乐可以打动人心,反之一个社会的音乐也可以反映国家的盛衰。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
《乐记》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事物,它和礼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社会伦理想通,不同的人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不同的音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
《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2] 《乐记》作为儒家思想论著,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

作为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又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即绝对面。

这就是它音乐美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创性名作《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立足于老庄的哲学理论,来阐述声无哀乐即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命题。

全文涉及音乐本质、音乐审美感受、音乐功用等一系列问题,是一篇在思想上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以秦客问、东野主人答,来回八次问答而完成。

它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事物
嵇康首先提出声无哀乐。

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在自身的自然和谐。

2.音乐与人的感情没有关系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以嵇康的观点,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实体,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后产生的感情表现,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即所谓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3] 它对欣赏者的作用,仅限于躁静、专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

3.音乐引起的哀乐是因为听者哀乐的心
人情感上的哀乐从何而来?嵇康认为这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具体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

人心中先已存在的感情各不相同,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会因人而异,被触发起来的情绪也会不同,所以他认为音乐虽然能使人爱听,但并不能起移风易俗的教育作用。

[4]
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音乐美学著作都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的观点独树一帜,他能够发现音乐艺术的某些特殊规律,这给后人认识音乐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财富。

三、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他律论音乐美学和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

他律论强调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它受某种外在规律--主要是人的情感的制约;自律论则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的内容只是乐音运动的形式,音乐不表现任何情感。

两部著作在如何看待音乐的本质等重大音乐美学问题上针锋相对,《乐记》具有浓厚的他律论色彩,而《声无哀乐论》则与此相反,持坚决的自律论观点。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在音乐美学上的针锋相对源于儒家与道家思想差异。

对于音乐的本源,儒家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依托于人表达情感。

道家则认为音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依存于任何事物。

(下转第281页)
(上接第279页)
对于音乐与人情感的关系,儒家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依托于人的感情,音乐以人为主体表达,反之人又受环境影响而表达不同的情感音乐。

道家美学思想则认为音乐与人的情感无关。

音乐之有善恶的差别、简单和复杂、高和低、兴奋和安详。

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

儒家音乐美学与道家音乐美学在音乐与政治的关心上持有不同态度。

一个旧的社会土崩瓦解,新的社会酝酿形成,诸子百家所讨论的内容和政治密不可分。

诸子百家对音乐美学思想的某种观点其实就是他们在政治上所持有的观点。

儒家思想认为音乐具有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作用。

所以儒家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提倡礼乐治国,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完全谐和的目的。

儒家的这些主张深受统治者欢迎,被奉为经典,备受治国者推崇,所以儒家音乐思想才得以长期称霸天下。

道家的庄子主张清静无为。

他没有绝对的反对音乐,而是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崇尚崇尚天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级的音乐,反对人的主观作用。

对于音乐本身而言,儒家思想虽然承认音乐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但依旧
明确的提出:内容高于形式,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5]。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但音乐的形式必须符合内容的要求。

音乐的主要功能不是满足人们美的需求,而是要教化人们的精神思想。

正是这种观点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音乐的政治标准排在艺术标准之上,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音乐自由发展,压抑了人们对音乐美的需求。

应该说明,音乐之所以是音乐,它的首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需求,所以音乐的艺术美尤其应该提倡,这是我们目前不能忽视的问题。

道家美学思想充分的肯定了音乐的美感作用,和谐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感,而这些和谐的音乐正是人们最大的愿望。

这些观点对儒家思想有着巨大的挑战。

两相比较,道家更强调音乐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更重视对音乐本身表现手段的研究,为艺术而艺术,体现了音乐的自觉。

但是却割裂了音乐和感情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语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美学史上的两朵奇葩。

它们对音乐本体、音乐特性、音乐审美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通过对两本书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认识、感受、研究音乐,而且更能从中窥探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对于音乐的独特见解。

这对我们更好地发展音乐有着积极地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