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美学观点》阅读过程

合集下载

论白居易的独善心态及其审美意蕴

论白居易的独善心态及其审美意蕴

论白居易的独善心态及其审美意蕴李昌舒身处由盛而衰的中唐时期,在经历了大历时期的震惊、迷惘与惆怅之后,如何接受这样的现实并在其中安定身心,这是中唐士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白居易的经历颇具典型性:兼济理想受挫之后,转向独善其身的人生方式。

不仅如此,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士人,白居易对于这种人生方式有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理论思考。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的“忘”、“闲”、“慵”、“适”四个基本概念的解读,探讨白居易独善心态的特点及其审美意蕴。

安史之乱不仅意味着盛唐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国封建政治高峰期的结束,因此,中唐往往被称为“百代之中”①。

与此相应,士人心态在中唐时期也有一个转折,即从外在现实向内在心理、从外物向内心的转折。

白居易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其人生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元和十年之前,以兼济天下为主;被贬江州之后,独善其身成为诗人的主要人生方式。

从理论上讲,此即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②,这是古代很多士人奉行的“出处行藏”方式,但不同的是,白居易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对此有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理论思考③,揭示其中的审美趣味,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古代诗歌作品、解读古代文人心态大有裨益。

一、忘中唐时期,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朋党之争,士人朝宠暮辱之事屡见不鲜。

有鉴于此,白居易在被贬江州之后,逐渐疏离时事。

“昨日诏下去罪人,今日诏下得贤臣;进退者谁非我事,世间宠辱常纷纷。

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

但喜今年饱饭吃,洛阳禾稼如秋云。

更倾一樽歌一曲,不独忘世兼忘身”(卷三〇《诏下》)④。

险恶的政治环境促使士人远离时世,“忘”成为士人对待现实的主要态度。

“忘”既是对兼济理想的遗忘,也是对与此相关的政治沉浮、权力斗争、世事变幻的疏远。

忘记外在现实必然导向亲近内在自我,换句话说,由对兼济之“身”的“忘”而有对独善之“身”的亲近。

“狂夫与我世相忘,故态些些亦不妨。

纵酒放歌聊自乐,接舆争解教人狂”(卷三四《又戏答绝句》)。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作为宋代学者和文人的杰出代表,白居易的诗歌深受世人尊崇,其中有许多诗歌的象征内
涵意象也可以以具体的文学理论述说出来。

首先,主要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
征就是象征主义美学。

白居易经常以自然象征来表达人类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以此来深度
地激发读者的情感和思想,来感受心灵的洗礼和抚慰,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象征主义的基础上更具有深刻的含义和欣赏价值。

其次,白居易诗歌还有讽喻美学的特征,他善于以各种暗喻的手法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多元。

他不仅能够采用鲜明的象征性语言,还善于编织性的讽喻,令其作品意象更加明显
和准确。

此外,白居易诗歌还表现出了伴随性美学特征,他倾向于将多种语言、多种景观、多种心理现象和思想等的叠加,以此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深刻与丰富,从而促进读者的思维
灵活性和能力拓展。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白居易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涵蕴着象征主义美学、讽喻美学和伴随美学等特征,这构成了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独特美学特征,也是其文学影响力及传承价值与强烈魅力的重要根源。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审美风格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审美风格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审美风格作为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是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有着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这个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是他在文学界的标志。

那么,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白居易的审美风格吧。

一、情景写实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被誉为“白话诗”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强调了诗歌中最真切的情感,抓住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又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细微的变化,运用自如的语言表现出来,让读者在情感上有着直接的共鸣。

因此,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真实的描写,有时候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有时候描述的是大自然中的景象,但无论是哪一种情景,都有着清晰、真实、传神的感觉。

白居易的情感表达也非常直接,无需太多修饰,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抒发内心深情,没有花哨的言辞,所以他的诗歌的语言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表达方式。

他不像李白那样为了自己的文学造诣而天马行空的灵魂起舞,也不像杜甫那样对人生画饼充饥,他更像一个通过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互动,用真诚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普通人。

二、注重人文情感白居易的诗作中哲学性的思想并不多,他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生活的点滴,表现出他对人文情感的关注。

他在赞美朋友、亲人、医生、佳人等等人物时,往往会从细节入手,通过描写琐碎的情感而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他善于从普通人物中发掘出他们的人性特点,让读者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毫不起眼而真挚的情感联系。

比如在他的《琵琶行》中,通过描写春宵一刻值千金这一场景,他表现出了琵琶女深情对他丈夫的思恋之情,以及在即将离别前,两人之间惜别的情感。

除了人物,白居易在文学作品中还极其关注社会风俗、乡土文化等人文背景。

他善于从细节入手,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笔触,描绘出民间文化、生活习俗、人情世态的真实形象。

正是这种对人文情感的敏锐观察与描述,让白居易的文学作品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厚的印象。

三、情感丰富白居易的作品不仅情节丰富,而且情感也极为丰富,他可以在一首诗中表达出喜怒哀乐,表现出思虑深长的洞察力。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反对“夷声”,有音乐亡国论倾向。 反对“夷声”
2、道、释杂糅
⑴道家之“淡” 道家之“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 ——《夜琴》
▲强调政治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决定作用;反 对是古非今;主张“ 对是古非今;主张“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 音”;兼及审美主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对审 美结果的巨大影响。
⑵复兴礼乐 臣闻议者曰:“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 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 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旌、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 则乐不能和矣。” 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 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 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 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 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 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礼本于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策林》 ——《策林》
▲继承“物动心感”说,主张艺术应言之有 继承“物动心感” 物,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主张应采取适当形式让老百姓把心中的 情感发泄出来。
⑷“恶郑之夺雅也” 恶郑之夺雅也”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 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邓鲂张彻落第》 ——《邓鲂张彻落第》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哲学与审美观研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哲学与审美观研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哲学与审美观研究引言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之一,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以其多产的创作和独特的诗歌哲学与审美观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哲学与审美观进行深入研究,解读他的创作背景,探讨他的诗歌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影响。

背景介绍白居易是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772年至846年之间。

他出身于文化世家,家境优渥,早年曾在朝廷任职。

然而,白居易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他多次受到贬斥和流放。

流亡期间,他沉浸于写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诗歌哲学思想对人生的思考白居易的诗歌中常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以草木的生命来暗喻人的一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转瞬即逝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犹如草木一样,经历着周期性的生长与衰败,然而,即使面对不断的变化和挑战,生命仍然有着不息的生机。

对自然的赞美白居易的诗歌中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他非常热爱大自然,他在《钱塘湖春行》中赞美了美丽的湖光山色:“千里鄂吴江,珠帘动晓霞。

戎衣九百里,早晚负南华。

”白居易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他将自然与人类的生活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然的认同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审美观对音乐的追求白居易对音乐有着深厚的追求和热爱,他经常将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作品中。

他在《琵琶行》中写道:“雁丘词谢仲文,谁为悲歌曲。

杨柳烟笼深,寒云孤雁哀。

”白居易通过运用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更富有动感和感染力。

他将琵琶的悲哀音色与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通过音乐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感慨。

对美的追求白居易对美的追求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范丽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

一生酷爱音乐,故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所未道。

但他的论乐思想并未越出儒家礼乐思想的藩篱,而且在对待音乐领域长期争论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以崇儒垂范、“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特征。

关键词:古乐;今乐;正始之音;郑卫之音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02-01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一、白居易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白居易首先肯定音乐可以反映政情与民情以及政治的好坏,决定人民的喜怒哀怨的感情,而人民的情感又对民间音乐的欢乐与否起着重要的影响。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可以反映政治的。

他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知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声音是由感情的表达而发出的,感情是由政治因素所决定的。

政治和平感情的表达也就和平,感情的表达是和平的声音也就是和平的,而安乐的音乐也就由此产生了;政治放纵感情也就会表达出放纵的因素,感情放纵也就会使声音放纵,而哀淫的音乐从此就产生了。

这就是所谓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想通的啊。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徐明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他一生的际遇有很大关联。

其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基本强调的是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平和”审美中有关音乐与政治及社会伦理属性的传统;崇雅贬夷,否定俗乐;出发点不离“和”与“兼济”;后期,他所喜欢的对象除了古琴乐曲之外,也有很多的俗乐和民间音乐。

相比传统的儒家正统音乐理论,在音乐欣赏中他更注重内心对于艺术本身的感受和体会。

白居易中对民间音乐的态度是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的,因为早期思想上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正统音乐理论的教育,所以在理论层次对于民间音乐是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期,接触民间音乐后发现并欣赏到了俗乐的美。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态度在他的诗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诗文的落脚点从前一时期的兼济,转为了“独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矛盾性,首先应从他个人的际遇来看。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官场中的一个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思想与官僚身份的要求,导致他的一些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随着后期生活际遇的变化使他的思想也随之而改变,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来看。

被贬江州,显然就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前后发生转变的分界点。

在此之前笔者将其划分为白居易前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此之后,笔者将其划分为后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和系统地体现在其诗作当中,从题材来看,描写乐舞的要多一些:如《策林》(卷六二至卷六五)与《试策问制诰》(卷四七)。

《策林》共有七十五门,其中《议礼乐》《沿革礼乐》《复乐古器古曲》三门专论礼乐;在其他的篇幅中也略有所提及。

从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上来看,还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策林》中白居易写到:“贞观之功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

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的功用在于它能够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从情感上觉得接受各种等级观念是理所当然的,音乐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礼乐制度的施行有利于帮助统治者维护国家统治,从而使内外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阅读过程
1.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4.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

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

李、杜尚且如此,更
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5.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选自《中国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A.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信息来源:
1.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信息来源:
5.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信息来源:
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5.CE(依据第四段“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C项说他们诗的主旨“完全不同”是不符合文意的;E项对照第二段“魏晋南北朝以
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白居易并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


6.下列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硕鼠》 B.《明湖居听书》(刘鹗)C.《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D.《劝学》(荀子)
信息来源:
1.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
6.A(依据“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作判断)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诗歌创作不应该脱离社会生活。

信息来源:
5.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
B.白居易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本质是“诗言志”,但他也没有忽略诗歌的另一特性:抒情。

信息来源:
1.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
2.……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C.在白居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唐代的统治者都允许并且
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从而有力地巩固了统治。

信息来源:
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
D.梁、陈时期的诗歌创作多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没有体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

信息来源:
4.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

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
7. C(从“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
的”可知A正确。

从“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
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
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
“泻导人情”的作
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B正确。

从第三段可知C
错误。

从“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
于是六义尽去矣”
可知D正确。


8.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4分)
信息来源:
1.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8.①诗歌在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

②这种“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是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

(每点2分)
9.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4分)
信息来源:
2.……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
4.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

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
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
9.①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②统治者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

(从第二段到第三、四段依次说了这三点)(每点1分,概括表达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