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从白居易诗中看无声音乐的美

从白居易诗中看无声音乐的美

从白居易诗中看无声音乐的美李腾凤【摘要】理解音乐需有一定的文学底蕴,阐释文学当有一定的音乐涵养.白居易擅"自援琴,操宫声",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悟与体验,读白居易描写音乐方面的诗更是如此.自古人们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来创造形象、表达情感,但在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中,音响(有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其对应的另一方面即是"无声",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在无声的情况下,怎样体现其艺术性?人们将怎样去感受音乐的美?无声在整个音乐作品中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本文将从文学音乐家白居易的诗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14【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无声音乐;音乐美;休止符【作者】李腾凤【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文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着高超的修养和卓越的成就,爱音乐,通音律,一生作有大量诗篇,其中与音乐有关的近700首,内容涉及歌唱、弹奏、舞蹈等方面(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因此可以说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

本文将通过分析白居易诗中关于无声音乐的描述以及其和老子的“大音希声”、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对比来寻找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音乐美。

有这样一种说法,听到的音乐很美,听不到的音乐会更美,这似乎与老子的“大音希声”有点相似。

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是理想中的一种音乐,“大音”指音乐本身,是音乐的“道”,从它本身的性质来说,就是“听之不闻”的。

“听之不闻名曰希”,这“希”不是说没有声音,而是说我们听不到。

但如蔡忠德先生所说,这种看似是在说无声之乐胜于有声之乐,实则是以抽象的无声之乐来否定具体的有声之乐,老子把形而上的“道”看得比形而下的“物”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属于唯心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表现。

论白居易音乐诗的艺术价值

论白居易音乐诗的艺术价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首先,白居易善于运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切切如私语”式的以声拟声手法生动再现艺术的魅
间表演者凭借娴熟的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艺术技法将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完美呈现,带给听众
论白居易音乐诗的艺术价值
贺威丽
(南阳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 要:白居易酷好音乐,精通乐律,创作了《琵琶行》等优秀的音乐诗。超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令白 居易笔下的音乐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白居易善于运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 切切如私语”式的以声拟声手法生动再现艺术的魅力。其次,白居易还善于在音乐诗中创造“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烘托渲染乐舞场面。第三,白居易音乐诗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上。
各种声音交杂,铿锵有力、高亢嘹亮,显示出了乐声 蓬,随风急转,无着无落,无法停歇;爽利处如同霜
三位诗人是白居易(41首)、刘禹锡(10首)、元稹(9 的音乐艺术之美:
首),其中白 居 易 音 乐 诗 的 数 量 远 超 同 时 代 的 其 他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诗人。白居易 喜 好 音 乐,对 各 类 乐 器 演 奏、乐 舞 表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演都怀有 浓 厚 兴 趣,其 本 人 也 擅 长 音 律,常 常 自 弹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诗;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008(2018)01003308
白居易所创作的以音乐为题材的诗篇,数量相 对于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妙无比。我们不妨将这段
当可观。据笔者统计,中唐时期创作音乐诗最多的 再次摘录下来,重新体味诗人用文字的技巧所创造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描述了琵琶绝妙演奏的作品。

讲述了作者白居易被贬谪到潮州时的情景,琵琶演奏的凄怨哀婉之情,与作者的经历不谋而合。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琵琶音,换起了弹者和听者的情感。

本文主要阐释的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学;思想我国古代不乏描述音乐的文学作品,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就是其中的典范。

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与此同时,琵琶在当时当景给人的情感上的调动,深刻的体现了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超强的韵律感,让弹者与听者都无不为之动容。

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表现音乐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于琵琶演奏的描写,作者通过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和对比。

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其中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段是《琵琶行》中的经典段落。

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琵琶弹奏的音色。

其中也有大弦和小弦的对比,大弦的声音像是急雨,小弦的声音像是私语,这样的对比,贴切的阐释出琵琶这种乐器中大小弦的区别,同时通过比喻,让人们感知到琵琶这种乐器的音乐美。

在大小弦的切换之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符,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十足的氛围。

白居易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精妙的修辞,至今都是文学史中对音乐描绘的经典片段。

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聆听琵琶女一曲技艺精湛的琵琶曲,引得万千愁丝。

在对音乐的描述中,作者善于通过人们熟知的声音来进行比喻,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所描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交错,让没有听过琵琶的人,也能够想象到琵琶演奏时高低起伏的音律美。

这些人们本来就熟悉的声音,本身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错综复杂的音色交替,让一场琵琶演奏的盛宴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白居易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他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入文中,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律动。

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而不晦涩的表现出音乐难以言说的美。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白居易《琵琶行》不仅仅是我们学习欣赏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多种元素的结合体。

一、音乐之美源于“情”1、“无”声中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转动旋轴,先轻轻地弹了三两下,还“未成什么曲调”,便露出了她那无限的深情。

作者不仅在写琵琶女,而且也流露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限情怀。

2、“有”声中的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本来白居易对音乐就极强敏感,更何况,突然听到的又是具有“京都韵味”的琵琶声。

诗人昔日在京城为官,今日远贬他乡,此声不禁牵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扣动了他的心扉。

于是诗人不禁问道:“寻声暗问弹者谁?”又不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见到琵琶女后,听着她那“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的琵琶声,又将作者带入了那无尽的回想境界。

3、“断”声中的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的突然停止,不仅没让听众有不适之感,反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之所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的填充才使无声之美胜于有声之美吗?二、音乐之美出于“技”诗文中也有一部分是描写琵琶女神情姿态的。

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琵琶女“始出来”,并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见她不是以貌和技取悦于人的轻浮女子,她具有含蓄、朦胧和羞涩之美,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琵琶女自身涵养之美。

然而,描写琵琶女的自身涵养之美是为她的演奏技巧做铺垫的。

因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是建立在琵琶女超高的琵琶技巧之上的。

比如:“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曲终收拨当心画” 中的“拢”、“ 拈”、“ 抹”、“ 挑”、“当心画”都是对琵琶的演奏技能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诗人运用“声音听觉的无形” 比喻“形象视觉的有形”把琵琶的各种音色、音量描绘得生动可见,使音乐成为成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子进入高潮段落,此时琵琶声像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像铁骑奔突,刀枪齐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006.,琵琶女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在四弦齐响中结束了乐曲。

由《长恨歌》主题看白居易的文艺美学

由《长恨歌》主题看白居易的文艺美学

由《长恨歌》主题看白居易的文艺美学由《长恨歌》主题看白居易的文艺美学《长恨歌》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这是由于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出于儒家的政治理念和文学主张,主动地求真向善,但在创作中又不自觉地遵循了文学自身的规律创造了美。

真、善、美是文艺批评中检验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美学标准。

日本著名学者黑田鹏信认为“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人的意志活动追求善,人的情感活动追求美”。

它们分属于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范畴,因此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往往是不同步的。

《长恨歌》是中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

虽然白居易将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并将讽喻诗放在首位,以突出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但毋庸讳言,他的感伤诗和闲适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影响更为广大。

作为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千百年来让人难以释怀,而它的主题历来让人争讼不已。

这归根结底在于它的题材本身的多元性:首先它是一个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同时它又是一个爱情题材,人性题材。

《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二人是唐朝最高统治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

但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的故事却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而是结合了里巷传说,因此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和故事。

他们已经不是深宫中高不可攀的帝王与宫妃,而是沾染了人间烟火的爱情主角。

所以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寄予了现实的真情实感。

只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而他们自己又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和主人公。

有人认为它的主题是爱情。

因为李杨爱情是排他的。

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在美人成群的后宫却情有独钟。

无论是安史乱前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甚至达到爱屋及乌的地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还是马嵬兵变后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此后的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以致山河变色,日月无光,都形象地反映了他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爱。

试论白居易对诗歌的音乐审美价值观

试论白居易对诗歌的音乐审美价值观

乐 和外来音乐 , 如龟兹乐 、 高丽乐疏勤乐 、 康国乐和安 国乐等 , 魏晋时期 都 已广泛流传。
参 考 文 献

[ ] 白居 易文集》 1《 [ ]毛诗序》 2《 [] 3 白居 易《 与九元书》 [] 4 白居 易《 法曲歌》 [] 5 白居 易《 五弦弹》 [] 6 白居 易《 琴诗》 废 [ ]礼记. 7《 乐记》 [] 8 王勃《 上明员外启》
科技信息
专题 论 述
试论白居易对i 歌的音 乐审美价值舰 寺
甘 肃 民族 师范 学院音 乐舞蹈 系 谈 爱 芳
[ 摘 要] 中国古代 美学思想的发生、 发展 与形成是儒 、 道等 多种思想相互撞击、 释、 相互补充、 相互融合的结果 。白居 易的诗歌 与音 乐美学思想之 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 型的例 子, 白居 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 类理想来看 , 从 所谓“ 儒教饰其 身, 佛教治其心 , 道教养 其寿。” 居 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 对诗歌和音 乐的认识 中。 白 [ 关键词 ] 易 诗歌 音乐审美 价值观 白居 中国古代美学 思想的发生 、 发展 与形成 是儒 、 、 等多种思想相 释 道 互撞击 、 相互补充 、 相互融合 的结果 。自居易 的诗歌 与音乐美学思想之 间的 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 ,从 自居易 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 想来看 , 所谓“ 儒教饰其身 , 佛教治其心 , 道教养其寿 。 白居易的审美价 ” 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 中。 在 白居易来看 , 诗与谏书的 目的相 同的 , 都具有社会政治 的功利作 用。诗歌应该直接反映政治时事 、 弊端 , 社会 他在《 与元九书》 中说 : 自 “ 登朝以来 , 年齿渐长 , 阅事渐多。 每与人言 , 多询时务。 每诗书史 , 务求理 道。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仆当此 日, 擢在翰林 , 身 是谏官 , 手请谏纸 。启奏之外 , 有可以救济人病 , 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 , 辄咏歌之 , 欲稍稍而进 闻于上 。” 可见 , 自居易的诗歌具有 ” 察时政 补 “ 的社 会功利取 向, 诗歌不仅仅 具有 一定的艺术价值 、 审美价值 , 而且具 有一定 的政治功利价值。《 毛诗序 》 : 发于身 , 说 “ 情 声成文谓之音 , 治世 之音安于乐 , 其政 和; 乱世 之音怨以恕 , 其政 乖 ; 亡国之音哀 于思 , 其民 困。 [ ” 白居易则说 :诗者 : 、 2 t “ 根情 苗言 、 华声 、 实义。 上则贤圣 , 下至愚呆 , 微至豚 鱼 , 其鬼神 , 幽 群分 同气 , 形异而情 , 未有 声人而不应 , 情交 而不 感 者。 圣人知其然 , 言, 因其 经之 以六义 ; 声, 缘其 纬之 以五音 。 ……故闻 《 元首 明股肱 良》 之歌 , 则知 羹道 昌矣; 闻五 子洛 、 之 歌 , 7 内 则知 夏政 荒 矣。”从这个意义上说 , 诗歌具有相 当的政治作用 ,群 分而气 同 , “ 形异 而情一” 表述的就是 这一美学思想 。 自居易对音乐审美价值 的看法与诗歌的审美价值有 同有异。 从 同的方面来看 , 他仍继承 了中国古代儒家传统 的礼乐思想 。 比较 注重音乐的社会作用 , 认为音乐 主要表现为一种代表人伦秩序 , 君臣关 系的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 能够体现社会政 治的兴衰 。 他在《 法曲歌》 中 云 :一从胡曲相参错 , “ 不辨兴衰与哀乐。 ”这一点与是个审美价值观是 相一致的。 但从 白居易的多数论乐诗和听乐诗来看 , 他更多的是对音乐 艺术“ 畅情适性” 审美功能的强调 , 这又是 同诗歌审美价值观相异的。 自居易非常 注重 音乐艺术的审美意境 , 极为重视 “ 的音乐对人 和” 们之间的交流所起 的情感作用与对个体的 陶冶功能 。他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音乐美学研究

白居易音乐美学研究
在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中,对音乐美的追求是 一个比较关 键 的 方 面。 他 自 诩 痴 情 诗、琴、酒 三 事,足见其对古琴等音乐形式 的 挚 情。比 如 在 《好听琴》中,即有“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的 表白,又有“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的陶醉② , 其作为我国艺术史上较为经典的论乐诗篇,全景 式地展示了诗人以聆听音乐语言为本性、以音乐 的美来消忧解愁的心境,因此才会在悠扬舒缓的 琴声中忘我,在音乐中沉醉心扉,让自己的真实 情感与琴弦联袂和鸣。
一、音乐与政治
(一)“乐由政出”的认知 在白居易的音乐美学理念系统中,对审美情 趣与生活现实充分熔接极为重视,体现了其“乐 由政而出”的清晰认知,这和当代音乐艺术要伴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实施全面创新 的要求保持一致。他认为乐者总是 “本于声”, 而这种声音则是自身情感的表露,往往与政治以 及 社 会 密 切 相 关,因 此 音 乐 的 形 成 以 及 美 感 释 放,都以“政”和“情”为主要来源,并且会随着社 会的进步而变化发展。所以建议统治者倡导健 康向上的音乐艺术,并应该体恤民生,廉政富民。 他的这些观点 与 我 国 《乐 记 》中 强 调 的 “乐 于 心 生”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我国音乐艺术普遍关 注苍生、由情而动、朴素自然的人文情怀。 (二)“乐与政通”的自觉 在音乐美学理念系统中,白居易的认知观点 是“乐与政 联 袂 融 合 ”,而 且 音 乐 艺 术 对 于 促 进 时政的进步和民生和谐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音乐与情感
(一)情感至上的音乐之美 白居易十分重视情感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他 曾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莫 切 乎 声,莫 深 乎 义。 诗 者:根 情、苗 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矣......未有 声入而不 应,情 交 而 不 感 者。”⑤ 其 对 诗 的 四 要 素:情、义、言、声 作 了 形 象 的 概 括,白 居 易 将 “情”视为 根 本,情 感 是 决 定 音 乐 打 动 听 众 的 重 要因素,即所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后才 能“深乎义”。情感始终在其作品中占有至高无 上的地位,例 如 他 在 《琵 琶 行 》中 如 是 说:“转 轴 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时无 声 胜 有 声 ”,处 处 体 现 了 白 居 易 在 善 于 捕 捉 他 人 情 感 的 同 时,更 善 于 将 情 感 贯 穿 全 文,即音乐中的情感是联系诗人与乐人彼此思想 的纽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淡然放达的闲适之美 白居易一生痴迷于音乐,即使到了晚年也会 每天抚琴、吟曲、饮酒、赏乐,在《朝课》中他就戏 称自己每天都要“蕊珠讽数篇”,且要“秋思弹一 遍”,并称即使有友人来访,也要 “从容朝课毕, 方与客相见。”可见这种对音韵的钟爱已经到了 如痴如醉的地步。还有一点更体现了他对琴韵 的 执 着,其 外 出 旅 游 或 者 访 友 时 也 每 每 携 琴 而 行。这种情景 在 《船 夜 援 琴》中 存 在 细 腻 的 描 绘:“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又称自己“心静 即声淡,其 间 无 古 今。”算 是 对 自 己 钟 爱 音 乐 的 一种归纳。 纵观白居易 的 生 平 经 历,可 谓 曲 折 重 重,所 幸的是他一直没有放下词、诗创作,也没有放下 与音乐的缘分。晚年的他回望人生的轨迹未免

论白居易乐舞诗的乐舞美学内涵

论白居易乐舞诗的乐舞美学内涵

论白居易乐舞诗的乐舞美学内涵作者:李书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摘要:白居易在长期与乐舞相伴的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乐舞诗,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乐舞美学思想。

白居易乐舞诗的乐舞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大和之美”,“唱情之美”和“无声之美”。

本文通过对其的论述,以期对白居易散落于乐舞诗中的乐舞美学内涵有一个提炼与总结,从而引起更多的学者来关注白居易及其乐舞诗。

关键词:白居易;乐舞诗;乐舞美学内涵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2-0085-04白居易一生“嗜酒、耽琴、淫诗”,?譹?訛所以在长期与乐舞相伴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乐舞美学思想。

但是,他不是一个艺术家,理性地阐述乐舞美学思想既不是他的根本任务,也不是他的一己之长,所以他的关于乐舞的美学思想除了在《与元九书》《策林》等几篇策论中有所表现外,大量散落于其乐舞诗中,并通过对乐舞生活地抒写、乐舞趣味地追求、乐舞表演地刻画,以及乐舞效果地描摹中透露出来。

诗人的气质使他不习惯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通过乐舞诗来表现他的乐舞美学思想。

白居易乐舞诗的乐舞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大和之美白居易一生以儒家学说为其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他始终如一地大力倡导以和为美、大乐必和的儒家传统乐舞美学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广泛灌输于具体的乐舞诗创作中,将“和”的内涵挖掘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首先,白居易认为乐与政和。

乐与政和,这一理论并非白居易首创,而是与《乐记》一脉相通的。

但白居易在承袭儒家这一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又对其加以强调与张扬,对乐与政更有其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他在《策林·六十二·议礼乐》中论述道:“序人伦,安家国,莫先于礼;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乐。

二者所以并天地,参阴阳,废一不可也。

何则?礼者,纳入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人于和而不能别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864年),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出生在河南省郑县。

二十八岁(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三十岁中“拔萃”甲科,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考试,以第四名入选,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

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武身亡,裴重伤。

白居易因上疏请速捕贼,得罪了当政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得到朝中要人的援助,升为忠州(治所在临江,即今四川省忠县)刺史。

以后又曾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晚年寓居洛阳,号称“香山居士”,人称“白香山”。

曾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现存诗近三千首,不仅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而且有许多传世的名篇。

白居易恰好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时期,他自己从入仕到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段,在政治上都是积极进取的,曾写出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意见。

在诗歌理论方面,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故这些诗能紧密地结合现实,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乃是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成绩卓著的革新运动。

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平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白居易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他的音乐、舞蹈诗的数量之多,冠居唐代诗人的首位,其艺术成就堪称第一。

在白居易众多音乐诗中,竟也隐藏着许多音乐美学观点,大都散落于白居易的音乐诗及《策林》中,笔者就其音乐生活及其音乐美学思想,窥探一二,以示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一、白居易的音乐生活音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他曾以“酷好三事(诗、酒、琴)”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由此可以看得出,白居易对音乐(特别是对古琴)是十分钟爱的。

有诗为证: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好听琴》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论乐诗,诗中一开始就说明了喜爱音乐(丝桐:琴的别称,这里泛指音乐)乃是他的“本性”,有了音乐就能“万事离心中”,听到了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忧愁,尤其是“听《三乐》”,诗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寻到了一丝安慰。

白居易不仅喜听音乐,还是一个弹琴能手,常常是:“夜深数十声”、“惬心潜有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数十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夜深人静,琴调舒缓,自弹自娱,“亦不要人听”。

在这里,诗人的自我陶醉讲究的只是一种“入耳淡无味”的恬淡和清正之音,并非着意追求完美的官能享受,只是为了养颐心性、导泄情怀罢了。

有时,白居易弹琴并不仅仅只限于自我陶醉,还能为客人演奏一番呢!松寂风初定,琴清夜歌阑。

偶因群动息,试拨一声看。

寡鹤当徽怨,秋泉应指寒。

惭君此倾听,本不为君弹。

——《松下琴赠客》明明是“松下琴赠客”,却偏偏说成是“本不为君弹”,这反映了白居易琴艺不仅高明,还要自我谦虚一番,他还曾以“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2)来表明自己的自谦,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欲得身心俱静好”,能够全神贯注得欣赏音乐要比亲自演奏音乐效果还要好。

白居易既然已将“诗、酒、琴”以为一生中的“酷好三事”,故而琴在其生活当中的地位已是可想而知。

在白居易晚年生活当中,弹琴竟为其每日早晚必做的一件事,《秋思》就是其“朝课”和“晚坐”之曲:蕊珠讽数篇,《秋思》弹一遍。

从容朝课毕,方与客相见。

——《朝课》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

——《冬日早起闲咏》早晚都要“《秋思》弹一遍”,可见白居易对琴的挚爱是多么得执着,以至于他在出外旅游时,船上都要带着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船夜援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不但经常自弹自娱,还曾教养过一些歌妓,“小玉”就为其中的一例: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

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

——《伊州》白居易的一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他的晚年。

由于一生坎坷,导致思想消沉,音乐便成了他排遣愁闷、摆脱尘扰的养颐手段,有些诗虽然未免有点消沉,但却说明了白居易对音乐的爱好是终生不渝的。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其渊源关系而言,是与儒家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一脉相承的,他的论乐诗文,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儒家的音乐与社会生活、礼乐关系等这些古代音乐思想常常涉及的问题上的。

(一)音乐的教化美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音乐对人有教育净化的功能,《尚书•舜典》中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咏志,歌咏言,声依咏。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里反映了通过乐舞活动,可以培养起“胄子”(氏族部落上层社会的子弟)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以及举行祭祀、礼仪、乐舞各类活动的思想观念。

其中包括思想情操的陶冶、人伦关系的维系、行为准则的习得乃至乐舞技能的掌握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音乐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阶段,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论证。

孔子把音乐作为一个人能够形成一种崇高人格的最高境界的标志,以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不过,孔子始终是将“礼”与“乐”相提并论的,因为只有“礼”与“乐”的结合,音乐才能起到教化的作用。

荀子以此为基础汲取了道、墨、名、法诸家的学说,从其政治观念出发,认为音乐对治理人民是最有用处的,因为音乐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4)只有“论礼乐”,才能“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

”(5)公孙尼子又极力推崇“和乐”,主张“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6)以为“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为能知乐。

”(7)将音乐视为君子的准则,惟有君子才能通晓音乐。

白居易在音乐的教化功能观点上是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他常常依据现实生活来说明其“乐与政通”的音乐思想。

以下分两点简要说明:1、“乐由政出”重视音乐审美时趣的变化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现代的音乐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说法是一致的。

白居易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8)还说:“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9)在这里,“政”与“乐”的关系是依照着“政——情——声——乐”的规律发展而来的,音乐的产生是与“政”、“情”分不开的,并且强调了“情”在“政”、“乐”中的中介关系,强调音乐中的“器”、“曲”、“声”、“音”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要“覆正始之音”,还需“善其政”、“和其情”(10)。

白居易的这种观点是与《乐记》中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11)并“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旌,谓之乐。

”(12)中的“物——心——声——音——乐”的规律是完全相通的,都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音乐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2、“乐与政通”在白居易看来,不仅仅音乐的产生是与“政”分不开的,然反过来,音乐对于时政又有一定的影响和反作用。

例如:古称浮磐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华原磐》“石声磐,磐以立辨,辨以致死”(13),说的是音乐能使人产生辨明节义之心,就能为守节而不惜一死。

白居易据此从更深的角度表明他的观点,劝君主不要沉湎于磐石之声,而要思“封疆臣”,从而改变“武臣少肯封疆死”的状况,以确保边疆的安宁。

白居易在阐述音乐的教化作用时,并没有忘了儒家的“礼乐”并举的治国之道,他认为“礼”与“乐”是不可废一的治国之根本。

他说:“序人伦,安国家,莫先于礼;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乐。

二者所以并天地,参阴阳,废一不可矣。

”(14)白居易进一步的阐明“礼”、“乐”的关系说:“礼着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着致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无争。

”(15)在白居易看来,“礼”不能“和”,“乐”不能“别”,只能“礼乐相济”,方才“无怨”、“无争”。

(二)音乐的怡情美白居易尽管特别强调“乐与政通”,但又绝不把音乐视为政治的附属品。

因此,白居易又从音乐的自身特性出发,对音乐的怡情功能予以充分地肯定,请看他在欣赏音乐时的审美愉悦之情: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汛声。

西窗竹荫下,竟日有余情。

——《听弹古渌水》诗人认为:音乐能使人“心和平”心灵受到陶冶和净化,使聆者心旷神怡,有时还能达到“尘机闻即空”、“万事离心中”(见前《好听琴》)的至高境界。

乐声入耳,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才能超尘脱俗,达到“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地步。

显示了白居易的高超欣赏水平。

白居易还认为:欣赏音乐时,人们的处境和心情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

——《乐世》本来是很欢乐的乐曲,但是在老病人听来未免愁上一番,这真是有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味道了。

诗人在《好听琴》中曾说道:“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不仅仅肯定了音乐的怡情养性之功能,同时又道出了音乐有“祛病”、“销疾”的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去忧莫若乐”(16),就是魏晋时期的嵇康也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17)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此说不无一定的道理。

(三)音乐的移情美音乐就其本质来讲,只是一种由于物质的振动而产生的声波现象,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然“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据此,音乐便也有了情感,这种情感是由“人心之动”而引发的,它来源于“人”,来源于“物”。

白居易对这种音乐的移情现象也有所阐述: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个用来演奏乐曲的乐器的部件,本来只是一种无情无义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送恨入弦中”才使得音乐有了断肠的怨恨,才使得本是无情无义的“弦”,演奏出的是有情有义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