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双重变奏
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司法所)

2019年河南统一考试录用司法所公务员《行测》真题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在有违道德却不一定违反制度时,或者说制度设计的预期是想用行为人的道德风险来堵住制度“漏洞”时,这种有漏洞的制度设计,就是对那些道德、宁冒道德风险也要取得实利的行为人的嘉奖。
A、藐视B、蔑视C、轻视D、诬蔑2、对那些看得准的新生事物,比如基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新业态,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不能,企业也希望通过规范管理,营造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A、削足适履B、扬汤止沸C、矫枉过正D、舍本逐末3、植物药的功效需要,以便发挥最大的功效。
中国需要用世界眼光来看植物药,促进植物药产业健康发展。
A、恰到好处B、正本清源C、一针见血D、药到病除4、五千年文明看河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人类从这里发源、古文明从这里萌芽,古中国由这里崛起。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文化,河南以其蔚为壮观的文化场景、的文化底蕴、寓意深刻的文化宝藏著称于世,影响深远。
A、群英荟萃B、钟灵毓秀C、山清水秀D、藏龙卧虎5、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
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
譬如当年唐宋,曾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的,却是激扬精神的诗词咏歌。
A、肥马轻裘念念不忘B、锦衣玉食念念不忘C、锦衣玉食不朽流传D、肥马轻裘不朽流传6、体制遭遇既有格局的强大惯性,发展转型面临创新能力和人才培育的刚性瓶颈,政府职能转变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不能没有临渊履冰的精细和严谨。
民主的发育,要有法治护航;法治的尊严,离开民主又极易。
A、转轨专断B、转型武断C、并轨专横D、转换决断7、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
这样的结论,不是来自某个的环保组织,而是来自国务院授权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
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
梁思成致朱启钤信札

最近见到一封民国二十六年(1937)梁思成(1901-1972)写给朱启钤(1872-1964)的信札,并由此想到中国营造学社时期梁思成与朱启钤交往、朱启钤与梁思成的建筑学思想及学术风格等,遂撰成此文。
1937年初,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举行中国古代建筑展览,旨在绍介并展示中国古建筑历史及其遗构。
为此展览,梁思成特致信朱启钤并附撰写的序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独树一帜的木构建筑体系的缘起、分布、结构特征、发展历程以及地域性建筑特征,特意说明“这次万国美术会开这些展览,是想在中国营造学社所研究的建筑物中,用极少数的照片、绘画和模型,表示中国建筑的演变之大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许多实具为一般人所不能注意者介绍给大家”。
这与我的专著《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致朱启钤信札□ 崔 勇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附录中国营造学社活动大事记中记录的史实相符合:“1937年,是年(民国二十六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举行中国建筑展览。
陈列物品以历年调查编制的建筑实物照片、实测及复古图样、建筑模型及全部出版物为主。
为时一周,观者达数千人,社会反响极大。
”众所周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社会极其动荡不安的时期,民族生死存亡已经上升为“救亡与图存”双重变奏的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代主旋律,此情此景并不是最适合学术生长、发展的理想的历史文化环境。
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也完全有条件过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必为了所谓的学术而过一种颠沛流离、危在旦夕的艰苦日子。
究竟是什么精神支撑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以如此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坚持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这还得从中国营造学社的缔造者朱启钤先生发现《营造法式》说起。
朱启钤乃是历任晚清、北洋、民国三朝政府学识渊博的达官要人,在商界、政界、文化学术界均能左右逢源,因此而拥有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方面曾经一度受信代理了国务总理,另一方面又是学术大师梁启超推心置腹的文化知交,而且在涉足实业事务过程中显示出杰出的组织与管理才能以及文化战略思想,特别是对中国建筑与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日积月累了许多有关古代建筑则例及装饰的书籍,忙里偷闲即能神情专注地进行悉心考证与学术研究。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极其深远。
它不仅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而且是一场冲击各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八十年岁月流逝,尽管五四早已时过境迁,然而,它的生命之树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枯萎,反而更加茁壮,更加挺拔。
那些先进志士仁人们的召唤和呐喊,仿佛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
历史证明:这场凝聚着近代中国思想变革风云的运动,其伟大精神不仅能闪光于过去,而且能照亮现在和未来。
五四运动是一场演绎了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爱国运动。
但是,人们对五四的纪念,多是对五四革命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的缅怀。
而实际上,五四更值得怀念和发扬的是启蒙学者们所呼唤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以及为中国人的觉醒和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而孜孜探索的精神。
五四启蒙运动没有成功,而是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课题。
在经历了巨大的曲折之后,我们发现,封建主义残余依然是中国历史前进的沉重包袱,民主和科学仍是时代的主题。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文化转型及其他方面的变革还必须从重新认识五四思想启蒙开始,这种重新认识,既是对启蒙事业的继承,又是对五四启蒙的超越,唯有继承与超越,中华民族才更有信心与力量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之中。
因此,今天我们反省和重估五四启蒙的价值和意义,显然不只是书斋里的学术,而是一个极富时代感的主题。
1 爱国主义精神的洋溢爱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道德,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亦构成了民族之魂。
五四运动最丰厚的精神底蕴之一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一面最具备凝聚力的.旗帜与榜样。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它集中地、深刻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而且这其中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即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命运与发展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重于、高于一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基本走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基本走向作者:林丹来源:《文化软实力》2017年第02期[提要]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文化是由先秦至清代前中期的文化集成,核心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爱国主义、以人为本与知行合一,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西方文化渐次传入,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近代文化转型时期,终形成“冲突.反应”型的近代文化形态,核心价值观包括经世致用、以人为本与兼收并蓄。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蕴含世界理念的现代中华文化基本走向,核心价值观为世界精神、天人合一和多元互补。
当代社会的统一共识建立在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规范基础之上,据此,涵养平等原则的中华文化未来发展趋势,不仅落实在基本的生存层次,还向更高层次开放,并通过伦理规范反映出来。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世界理念;平等原则[作者简介] 林丹:法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研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1889-1975)在其著作《历史研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中提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持续了近六千年,出现过二十多个文明形态。
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文明或者已经消失,或者停止发展,奄奄一息;现存最强势的文明之一就有中华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连贯性,尽管其间不断涌入陈寅恪所言的“种族的新血”,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阶段,中华古典文化是由先秦至清代前中期的文化集成,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为中华文化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进道路。
第二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西方文化渐次传入,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近代文化转型时期,终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发表时间:2014-02-28 来源:中国文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人与国家》(广西大学人文)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李泽厚(1930- ),中国当代学者。
本文选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有删节。
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
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爱国反帝运动。
众多论著常常笼统地歌颂它们,较少注意二者的复杂关系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发展和历史后果。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我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曾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
……在近代中国,这一环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注意和力量大都集中投放在当前急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第475页)并指出从变法(维新运动)到革命(推翻清朝),政治斗争始终是先进知识群兴奋的焦点。
其他一切,包括启蒙和文化,很少有暇顾及。
例如邹容①《革命军》中的民主启蒙思想并没得到重视和普及,完全淹没在呼号革命的军事斗争中。
孙中山在辛亥后赠以“大将军”的美谥,倒正好是这样一个象征。
宋恕②《六斋卑议》中反宋明理学的突出的启蒙思想,更被挤到角落里面,几乎至今无人注意。
辛亥之后,尽管并没有多少真实的进步,但历史毕竟翻开了新页。
皇帝没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路途不再那么正规,但政局一塌糊涂,思想异常混乱,控制相对放松,意识形态似乎成了空白。
一方面,旧的体制、规范、观念、风习、信仰、道路……都由于皇权崩溃,开始或毁坏或动摇或日益腐烂;另一方面,正因为此,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便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复辟的浪潮,想牵引局面恢复或倒退到“前清”时代去。
对知识者特别是年轻的知识一代来说,国家和个人的前景何在,路途何在,渺茫之外,别无可说。
上一代革命者的热忱衰退了。
除了一些仍围绕在孙中山的身旁做些力不从心效果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外,很大一批消沉下来。
范爱农、吕纬甫、魏连殳……连鲁迅本人也沉默几乎十年,以读佛经拓碑刻抄嵇康来排遣时日。
正是在这万马齐喑、闷得透不出气来的黑暗王国里,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
人民日报: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二)“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环顾世界,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的背后,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折射着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
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然而,这样的“老大帝国”,却是以一种屈辱的姿态进入近代史的。
2013年04月01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一)北京。国家博物馆。
一走近《复兴之路》展览,就能看到环绕四壁的浮雕,始于四大发明,终于奥运五环。像是一个隐喻: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现代中国的辉煌成就,与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交相辉映,仿佛是文明长卷的首尾相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面对各种利益关系调整所带来的矛盾,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状态,特别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共同之力量,以共同之奋斗,追求共同之目标,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有人说,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的标志之一,是这个国家开始打造她的“造梦”能力,她的国民开始自信地谈论自己的梦想。对梦想的追逐,刻印下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60多年来,无论是白山黑水之间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工人,还是绿皮车上枕着蛇皮袋打盹的进城农民,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更是亿万人民梦想的叠加。农业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全免费,日渐公开透明的民主政治,覆盖13亿人的社保体系……今天的中国,流动社会让人有更多上升机会,权利社会让人有更多保障依靠,开放社会让人有更多成功路径,信息社会让人有更多表达渠道,宏大的国家梦想在每个人的努力奋斗中、在时代的点滴进步中,慢慢生根。
【教案】2020秋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10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第1课时教案

【关键字】教案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第1课时成亦顺境,败亦顺境【教材分析】本部分从对顺境的认识出发,分析了顺境与人的成长和发展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共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顺境中成功”首先指出顺境的含义,然后分析顺境对我们成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层次:“在顺境中沉沦”通过“高速公路的弯道”和“青蛙实验”,分析了顺境的反面作用;最后引导中学生要把握好人生目标,正确利用顺境。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面对顺境,能以积极的心态把握顺境。
能力目标: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顺境的双重作用。
知识目标:认识顺境的不同影响;懂得身处顺境时的正确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顺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顺境和逆境相比较,人们都喜欢顺境。
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在顺境中向目标奋进,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
但是顺境对事业的发展也有不利因素,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而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阅历决定了他们很难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顺境,正确认识顺境的两面性。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对待顺境”。
现在的学生大都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少经历生活的磨难,缺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切身体会,因此他们不太懂得珍惜并利用自己拥有的有利条件。
有的青少年沉溺于顺境而不思进取,缺乏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在顺境中常存感激之心;要把握机遇努力成才;身处顺境,居安思危。
【教学过程】1.导入方式一:多媒体播放视频《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简介、童年的经历等)。
通过感受邓亚萍的辉煌成绩以及背后经历的种种坎坷,明确顺境与逆境构成了人生乐章的双重变奏,导入新课。
方式二:古诗导入,请学生分析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理解。
引发学生讨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方式三:图片欣赏导入。
伴随不同的音乐分别出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
然后教师按照教材引言的内容去讲解、导入。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顺境和逆境获得直观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仍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识上,下一步就要帮助学生对顺境和逆境有理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