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风俗有哪些
莆田家乡的风俗作文

莆田家乡的风俗作文在我心里,家乡莆田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别具一格的风俗,如同璀璨星辰,点缀着我们的生活,让日子变得有声有色。
说起莆田的风俗,那真是多得像海边的贝壳,数都数不过来。
但要让我挑一个印象最深的来讲,那非得是“做大岁”不可。
每年正月初四这一天,对于我们莆田人来说,是一个比春节还重要的日子。
相传在明朝的时候,倭寇进犯莆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正好那年快过年了,老百姓们纷纷出逃躲避战乱。
等倭寇被打跑了,人们才陆续返回家乡。
可是这时已经错过了大年三十,人们就在正月初四重新补过了一个年,而且过得比以往更加隆重,这个习俗也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每到正月初四这一天,天还没亮,妈妈就会悄悄地起床,生怕吵醒了还在睡梦中的我和爸爸。
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开始准备做大岁的美食。
我总是会被厨房里传来的切菜声和炒菜声唤醒,然后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到厨房门口,倚着门框,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
妈妈的动作十分娴熟,只见她把新鲜的猪肉切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翻炒。
不一会儿,锅里就传来了“滋滋”的声音,猪肉的香味也弥漫了整个厨房。
接着,妈妈又把切好的香菇、虾仁、干贝等食材放入锅中,和猪肉一起翻炒。
那五颜六色的食材在锅里翻滚着,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最后,妈妈加入调料,再倒入提前泡好的糯米,翻炒均匀后,盛到一个大蒸笼里,开始上锅蒸。
在等待糯米饭蒸熟的过程中,妈妈也没闲着。
她又开始准备其他的菜肴,有清蒸鱼、白切鸡、卤猪蹄等等。
每一道菜都是妈妈精心制作的,饱含着她对家人的爱。
爸爸也没闲着,他负责打扫房间,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呢,则被分配了一个简单的任务——贴春联。
我小心翼翼地把春联展开,涂上胶水,然后站在凳子上,把春联贴在大门上。
看着那红彤彤的春联,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终于,所有的饭菜都准备好了。
妈妈把它们一一端上桌,满满当当的一桌菜,让人看了就垂涎欲滴。
爸爸拿出鞭炮,在门口点燃。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宣告着我们的大岁正式开始了。
莆田春节的习俗

莆田春节的习俗
莆田是中国唯一一个全城过春节的地方,莆田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传统习俗迎接新春佳节。
莆田春节有很多独特的习俗,包括:
一、家家户户悬挂门神:莆田人民在新年前夕将门神悬挂在门上,希望新门神能够带来幸福、安康、吉祥。
二、家家户户制作粽子:莆田人民在新年前夕制作粽子,把祝福、爱心、喜悦等蕴藏在粽子里,以表达对家人及亲朋好友的祝福。
三、家家户户准备敬酒:莆田人民会在新年前准备敬酒,用酒杯相互敬酒、祝福,以示对新的一年的热切期望。
四、大家一起贴春联:莆田人民会在新年前夕贴春联,以祝福自己和家人、亲朋好友新年快乐,而且以此来让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五、家家户户烧爆竹:莆田人民会在新年到来之际烧爆竹,烧竹声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热切期望,祝愿新的一年快乐、幸福无边。
莆田的风俗作文400字

莆田的风俗作文400字
《莆田的风俗》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莆田有好多特别有趣的风俗呢!
比如说,每年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贴红红的春联,那春联上写满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一家人还会围坐在一起,包美味的饺子,我也会跟着大人一起学,虽然包得不太好看,但是特别开心。
还有啊,到了元宵节,那可热闹啦!到处都能看到漂亮的花灯。
有小兔子形状的,还有大老虎样子的,五颜六色,好看极了!大家还会一起去逛庙会,庙会上有好多好玩的东西,还有各种好吃的零食。
莆田的风俗真的很有意思,我特别喜欢,你们觉得呢?
《莆田的风俗》
嘿,小伙伴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我们莆田的风俗。
在我们莆田,妈祖的诞辰可重要啦!到了那一天,人们会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妈祖庙祈福。
大家都很虔诚,希望妈祖能保佑我们平平安安。
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做大岁”。
听长辈说,以前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在正月初四重新过年。
这一天,我们会准备好多好吃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可温馨了。
我记得有一次“做大岁”,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烟花,那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
我们笑着、跳着,开心极了!
莆田的风俗是不是很独特?你们喜欢吗?。
莆田风俗文化

莆田,福建地级市,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自古为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或称莆仙,为福建历史上八府(军)之一,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莆田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莆商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们可以从莆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莆田话,工艺美术,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调研。
(立意)民俗文化: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
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
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
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
莆田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
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
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
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
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
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
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
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白头春联清军侵入福建时,莆田人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648年,朱继祚克复了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
清兵第二次夺下的地方例要屠城示威。
“封刀”之后,幸存的人又受到剃发令的威胁。
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到了新年,清军强迫贴红联给“新朝贺岁”,否则死罪。
莆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莆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莆田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代表着福建的民俗文化,该地区的信俗和民俗文化中,保存着许多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沉淀,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1. 莆田木偶戏莆田木偶戏,源于明代,有500多年的历史。
莆田木偶戏的演出形式独特,擅长运用音乐、武术、舞蹈等元素,加上幽默风趣、讽刺、夸张、搞笑等表演手法,收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莆田木偶戏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剧目,如《赵明诚》、《寻梅》等,取材自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寓意深远。
近年来,莆田木偶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 莆田棕编莆田棕编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莆田的独特文化代表之一。
在莆田的民间生产和生活中,棕编制的物品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如篮子、席子、草帽等。
莆田的棕编技艺独具匠心,结构严谨、外形美观、工艺精湛。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3. 莆田刺绣莆田刺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术,最早流传于闽南地区。
莆田刺绣以其细密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天下绣品之冠”。
莆田刺绣体现了莆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莆田刺绣图案以自然界为主题,表现了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感悟和阐扬,深受人们喜爱。
4. 莆田秧歌莆田秧歌是一种流传于莆田地区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
莆田秧歌跳起来自由、活泼,舞姿雄健且豪放,极具地方特色。
在秧歌舞中,舞者们要高举双手,扭曲身体、弹腿、跳跃、扭腰以及踏步,舞姿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莆田秧歌不仅在本地深受欢迎,还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代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特色,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激发人们保存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莆田风俗文化研究报告

莆田风俗文化研究报告莆田风俗文化研究报告引言:莆田位于中国福建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研究报告将重点探讨莆田的风俗文化,包括莆田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旨在加深对莆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莆田传统节日1. 清明节:莆田的清明节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前往祭扫祖先的墓地外,还有举行传统舞蹈表演、绕墓游行等活动。
此外,莆田还有独特的清明包粽子的习俗,人们会将包好的粽子供奉给祖先。
2. 元宵节:莆田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主要包括灯笼展览和猜灯谜等活动。
莆田人特别喜欢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美丽的灯笼挂满了街头巷尾,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二、莆田民俗活动1. 船山花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莆田都会举办盛大的船山花灯活动。
届时,人们会将花灯放置在竹竿上,点亮花灯后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同时市民们也会穿上民族服饰,唱歌跳舞。
2. 过年扎蛹:蛹是莆田人过年的传统食品之一,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扎蛹。
蛹制作工艺繁复,需要将米搅碎、蒸熟后,用纱布包好,再进行蒸制。
这种传统食品,不仅有浓厚的乡土味道,还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丰收的希望。
三、莆田饮食文化1. 粉面点心:莆田特色小吃以粉面点心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莆田饼。
莆田饼有许多种类,如苏有庆饼、青红丝饼等,口感酥脆、香甜可口。
2. 土鸭炖蛋:莆田的土鸭炖蛋是一道颇具特色的传统名菜。
用细砂锅煮制的土鸭炖蛋,有鸭肉的鲜嫩以及蛋的细腻,汤汁鲜美。
这道菜品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结论:莆田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莆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这也为莆田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发扬莆田的风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莆田这座美丽的城市。
莆田风俗习惯

莆田风俗习惯莆田是由闽族->闽越族->汉族这一历史进程走过来的,这就决定了她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不仅继承发扬了远古的闽族、闽越族的遗风遗俗,还接纳融汇了大量的外来民情习惯,特别是纳入汉民族这一大家庭后,便使其步入文献名邦、礼仪之邦之林成为可能。
故而,从兴化民俗整体看,既有同汉族相一致的民俗,又有特有的习惯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节令习俗春节春节是兴化民间最大的节日,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
其习俗是:除夕,午夜过后,家家燃放鞭炮,叫“开正”。
初一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
吃线面时第一口不喝面汤,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
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籽、糖果、“寿面”饷客。
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
初二日,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
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杀者众多,至正月初一贼始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遭难亲友,串门的都是吊丧之人,因此,此日就成为不吉利之日,忌往来。
不过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
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也鸣炮开门营业。
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
在仙游,这天还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
祝寿的礼品一般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量多少有一定的讲究。
初四日晚上做“大岁”。
此俗同源于倭寇窜犯兴化,百姓逃难,没有在家过“岁”,翌年初一回到家里,收葬遇害亲友后,于初四补过“除夕”,俗称做“大岁”。
在仙游则是初五做“大岁”。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
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也是古时民间社鼓的结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
莆田的风俗

莆田的风俗
莆田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莆田的风俗传统主要表现在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和家庭传统等方面。
莆田的多样性源于当地的民族和宗教,以及当地的饮食、体育、戏剧和传统节日等方面。
莆田的节日,除了地方节日外,还有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莆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庆典,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潮汕回音节。
节日期间,莆田按照传统习俗,有烹制特色美食,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灯笼色彩缤纷,烟花绽放。
莆田的宗教信仰主要集中在儒家传统、佛教和道教。
传统上,居民在新春来临前都要去做一次慈善,以祝福自己家人健康平安;佛教信徒则要去庙宇参拜,以便求取福禄;而道教信徒则会利用节日来结合斋戒,相互提醒,巩固信仰。
此外,莆田家庭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风俗。
例如,婚礼上宾客会拿着“拱壶”,代表承担婚姻使命的责任;出生几个月就要办“九月九洗头”,习俗中邀请朋友来一起洗头,表达祝福婴儿健康健壮的心愿;十五岁就要办“十五拜”,这是表达对家庭的感激之情;还有每年中秋节,家里面人会给孩子们买水果、豆腐,饮料,一起品尝佳肴,庆祝这个佳节。
莆田的风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又代表着当地社区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当地民众遵循传统习俗,为当地社会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氛围,这些风俗习惯深入人们的生活,因而莆田也拥有了鲜
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莆田的传统风俗,是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表达和文化传承,更是莆田居民重要的文化记忆。
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帮助下一代更好地认识和继承自己的历史文化,而这正是莆田人民努力保护和发扬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的风俗有哪些
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
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
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
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
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
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
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
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
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
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
兴化城得以光复。
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
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
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
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
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
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
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
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
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
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
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
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
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
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
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
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
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
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
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
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
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
兴化城得以光复。
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
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
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
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
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
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
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
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
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
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
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
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除夕夜不关灯
这个习惯和一个民间传说有关。
当地有一个老妇人,平时行善积德,为人真诚,深得大家的赞扬。
就在倭寇大肆屠杀的那天晚上,老妇人一家还在睡梦里。
这时候,老妇人在梦里梦见菩萨要她起来点灯。
信佛的老妇人梦醒之后,就按照菩萨的指点点了灯。
直到天亮才知道倭寇屠杀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屠杀完之后用点灯来做记号,表示屠杀过该户人家。
老妇人一家就这样逃避了这场灾难。
此后,除夕夜吃完饭,无论什么时候就寝,灯总是要一直开到天亮,以用来表示开灯可以避免灾祸,保一家平安。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每家吃的几乎也是同样的饭菜,都是捞线面浇鸡汤或鸭汤,而且吃的第一口必须是线面,据说这样就不会淋到新年里的第一场雨;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
逼债;忌用扫帚扫地,意味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还有一些禁忌如初二不能挑水,初三才能放鞭炮开井。
风俗风俗习惯习俗作风风俗交流莆田网
本文转载自莆田网:/
本文转载所属栏目:/fengsujiaoliu/
原文链接:/fengsujiaoliu/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