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间社戏习俗

莆田民间社戏习俗
莆田民间社戏习俗

莆田民间社戏习俗

莆田是闻名海内外的戏曲之乡,当地人民群众对古老的剧种莆仙戏情有独钟,数百年来形成了莆仙民间许多独特的戏俗。所谓戏俗,就是民间演戏规俗和观戏风俗。其俗繁文缛节,非常复杂,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极具莆仙地方特色。如演出规俗有落棚礼、彩棚、净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财进宝与寒山拾得、状元游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种;而观戏风俗也有大年三十看《戏》、请戏、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多种。其中较为独特的有以下几种戏俗。

演出习俗有落棚礼、彩棚、弄八仙、跳加冠、状元游街等习俗。

落棚礼。旧时在莆仙,凡新组织的戏班,在雇买童伶、招聘后台吹鼓手后,就择个吉日,举行落棚礼。这一天的深更半夜,全体童伶一律穿上洋布或广东玉长衫,由扮丑、末的提灯前导,扮生、旦的敲着大锣,扮净脚的捧着田公元帅的神龛,到达指定地点请香火。香火请回后,净脚马上扮作开路将军形象,大放烟雾,散发纸钱,在台上彩棚。彩棚后由扮生、旦的上台,一进一出,各唱一段莆仙戏曲牌《锦庭芳》,然后对坐谈心,亲切会晤,以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彼此感情,互道吉祥如意。

彩棚。旧时,莆仙戏演出无论日场夜场,都是四出戏,即三个折子戏,一个戏本,俗称一场三折。戏开始时,必先演彩棚,由鼓手击鼓三通,吹唢呐“知达”二下,司砂锣的“扁扁”敲二下,名曰报鼓,作为预备演出的通知。当戏班一切准备好了,接着就放鞭炮,锣鼓三通,俗称“三锣鼓”。在三锣鼓中结合吹唱,唱的曲牌是《思娘家》(亦名扑灯蛾),唱词不用方言,而近官腔。曲词原有九段,一般只唱三段,只有在唱对台戏文武棚时,为了显示本领,才唱完九段。继而后台齐念四句大白:

盛世江南景,春风昼锦堂。

一枝红芍药,开出满堂红。

每念一句,打锣鼓一通;彩棚毕,接着吹打一段没词曲的上下词,曲文只有罗哩连三字反复吹唱。据说这是宋人的遗曲,也有人说这是戏神田公元帅的咒语。唱毕,后台齐喊发彩二字,一个三绺黑须的文老生出场,相传此人物是唐明皇。他对观众拱手作揖,念了四句定场诗:

一篇翰林黄卷,多少礼部文章;

琴弹阳春白雪,引动公侯将相。

念毕下场。旧时莆仙戏班演彩棚,主要是为驱鬼邪、保戏班和乡村平安。

弄八仙。在莆仙,每逢城隍爷诞辰,乡村大都要求戏班在庙里演出弄八仙。表演时八仙先后上场,其次序是李铁拐、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刘海蟾。在莆仙戏弄八仙中,没有韩湘子,只有刘海蟾,他头戴方巾,腰扎布带,手提用绳子系着的金钱,他就是莆仙民间传说中的刘海吊金蟾。据有关专家考证,宋、元时代,中国道教形成南北两宗。北宗道教以王重阳、钟离权、吕洞宾、王玄甫、刘操(海蟾)为祖师,称为北五祖。而现今普遍流行的八仙人物,是明代初期定型的。莆仙戏《弄八仙》中,以刘海蟾取代韩湘子,这说明莆仙戏《弄八仙》的剧目,是明初以前的南戏遗响。

莆仙戏《弄八仙》,分《弄大八仙》和《弄小八仙》。《弄小八仙》一般是八仙先后出场,每人自我介绍、唱一段曲后即下场。若逢城隍爷和玉皇诞辰的大热闹场面,就要弄大八仙。即除上八仙外,还增加王母娘娘、两侍女、龙王、虾兵、蟹将、龟丞相及水族等。

跳加冠。莆仙戏班在演出大戏前,应乡村百姓的要求,演出一折跳加冠。跳加冠有男女加冠之别,不但用于祝寿、结婚、满月等喜庆演出,而且玉皇大帝、城隍爷、王母、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亦可演出。据说,莆仙戏演出跳加冠,是唐宫教坊传下来的剧目。

状元游街。这是莆仙民间男女青年结婚时必演的剧目。其剧情主要反映文曲星(状元)投胎民间的故事,也反映乡村民众祈盼早生贵子保平安,长大读书中状元的心理。演出时,出场人物有一个状元、两个军士,上场后唱莆仙戏曲牌《一江风》圆场,然后军士下跪道:“禀状元爷,游街已毕,执事打何处去投胎?”状元答道:“执事打×府(指结婚者姓氏)去投胎。”并念:“一色杏花香千里,状元归去马如飞。”随即飞鞭下场,赴主人的新娘房门,口喊赞语。

这时,洞房门口已有一张方桌横截在那里,先由婆姐妈把孩儿仔(道具)抱给新郎接进去,放在床上;再由状元将朝衣朝冠交给新郎,用一个盘子装好,放在板架顶。最后是土地公喊赞语,全班演员为之逐句喊好。临行之际,张天师持弓向新娘房门虚射三箭,意即除去天魔天狗,让新生的孩子平安长大。

观戏习俗主要有“大年三十暝看《戏》、请戏、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习俗。

“大年三十暝看《戏》”。旧时莆仙民间凡小孩出麻、出瘟(俗称出珠),即患天花、麻疹,父母为了祈求孩子康复,向府许愿,待孩子病愈后,雇请傀儡班演一场《戏》,以酬谢府大神。《戏》是多场剧目,共有七场戏。主要是说仙姑陈靖姑为民除妖驱魔,救度世人。收伏食童精(虎姨精),保护孩平安成长。其故事生动,剧情曲折,引人入胜。

旧时莆仙民间大年三十暝都要邀请傀儡戏班演出《戏》。除祈求孩儿健康平安外,还为累累负债的避债人创造看戏的良好环境。在莆仙,负债人可以公开在大年三十暝看《

社戏中的环境描写 Microsoft Word 文档

《社戏》中的景物描写 郭屯中学语文组:果雅新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普通农民的作家,他的入选初中教材的短篇小说《社戏》,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素材,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和六一公公等劳动人民的群像,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是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不可多得的范文 关键词:《社戏》人文美自然美 辛亥革命以后,鲁迅一直关注农民问题,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普通农民的作家。鲁迅致力于国民性的探索,不能不把注意力放在农民身上。在鲁迅的小说中,对于农村和农民的描写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社戏》于其他些农民的小说不同。《社戏》这篇优秀小说,是鲁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他蘸着诚挚的热情,用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我”在少年时代和农民孩子的共同生活,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和六一公公等劳动农民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意画意的生活画卷,体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社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不可多得的范文。 在《社戏》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双喜、阿发等农家少年的淳厚、聪明、自信、勇敢的高尚品德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些品德和精神,都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和陪伴“我”看社戏的经历中表现出来的。“我”来到平桥村这片“乐土”,许多小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得到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把“我”当成公共的客人,他们陪我去钓虾,钓来了虾,“照例是归我吃”。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乐,虽然其中有的是“叔子”和“太公”,但都不论行辈,不分尊卑,平等友爱,没有“犯上”之类的伦理观念。在偷罗汉豆吃的活动中,阿发兴奋的说:“偷我家的罢,我家的大得多呢”。双喜心地善良,为了不让阿发一家损失太多而影响生活,他又让同伴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各偷了一大捧。孩子吃完罗汉豆,把船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任何痕迹,而且商量好了对付六一公公的办法。这些极富生活情趣的生动描写,表现了阿发、双喜热情大方、纯朴无私、聪明能干、机智果敢的道德品质。别林斯基说过:“美和道德是亲姊妹”。法国的库申在《美学》中谈道“除了真正的道德美之外,道德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因此,阿发等农民孩子的言行、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真的、善的,因而是美的。这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里,像一粒粒闪闪发光的火种,使人心明眼亮,看到了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作品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包括阿发娘、八公公在内的善良的农民群众。在偷豆情节中,借孩子之口既交代了老一代农民对自己劳动果实的珍惜,又造成了一种悬念——不可避免的报复性冲突,但第二天竟出乎意料,相安无事,这就巧妙的写出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而作者为了更加突出这一点,则又选取六一公公为代表重墨实写,比如贬词褒用的昵语,怨而不怒的批评,以及“送豆”、“夸奖”等情节,可谓出神入化地写出了老一代农民的和善友好、热情好客的特质。 在《社戏》中,作者是怀着满腔的热诚去描写农民及其孩子们的优秀品质的。究其原因,是由作者的美好理想——未来观所决定的。鲁迅觉得“我们民族最缺

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常常出现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环境通常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这样几个作用: 1、自然环境: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例:“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社戏》) b、渲染环境气氛例:“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我的叔叔于勒》) c、烘托人物心情例:“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 d、烘托人物形象例:“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向一匹猹刺去。”(《故乡》) e、预示人物的命运例:《红楼梦》 f、表现人物性格例:“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智取生辰纲》) g、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智取生辰纲》) 2、社会环境: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云南的歌会》) b、渲染环境气氛例:“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蜡烛》) c、衬托人物心情例:“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最后一课》)

d、推动情节发展例: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最后一课》) e、深化主题“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蜡烛》)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