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间社戏习俗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莆田特有的风俗》素材一《热闹非凡的红团制作》在莆田,红团可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美食,而且围绕着它有着独特的风俗。
红团是用糯米粉制成的皮,里面包上甜馅料,最常见的是绿豆馅。
制作红团的时候那场面可太有趣了。
我记得有一回在亲戚家,有幸目睹整个红团制作过程。
那天一大早,全家的女人们就忙碌起来了。
先将糯米粉倒进大盆里,缓缓加入热水搅拌,就像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化学实验。
这家的阿婆经验丰富,把面团揉得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她的手就像搅拌机一样,快速地和着面,面团在她手里逐渐变得柔软又有韧性。
然后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团子,擀成圆皮。
包馅料也是个技术活。
那些年轻的媳妇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包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
有个小媳妇,可能是新手,包馅的时候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不是皮破了就是捏不圆,惹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
她满脸通红,嘟囔着说自己下次一定包好。
最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印模,印上红团特有的花纹。
做好的红团一个个排列着,就像等待检阅的红色小士兵。
红色代表着喜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的时候,桌上必定少不了红团。
因为在莆田人的眼里,红团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象征。
素材二《独特的尾牙宴》莆田的尾牙宴那是相当有特色的。
一般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商家行号会做牙祭,而尾牙就是这一年最后一次的牙祭。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我爸爸朋友公司的尾牙宴。
那饭店布置得喜气洋洋,到处都挂着红色的灯笼。
公司的员工们嘻嘻哈哈地坐满了好几桌。
尾牙宴上有很多传统的菜色,像白斩鸡就是必不可少的。
据说鸡头朝着谁,就表示老板可能要解雇谁,这虽然听起来有点特别,但大家也都当个玩笑看待。
那天的白斩鸡做得鲜嫩多汁,一上桌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屋子。
还有炒米粉,莆田的炒米粉可真绝,细长的米粉松松软软,搭配着各种佐料,吃一口就觉得味蕾在舌尖上跳舞。
桌子中间还摆着一大盘海蛎煎,海蛎又大又新鲜,煎得金黄酥脆。
聚餐的时候,老板先站起来讲话,回顾一年的经历,然后就开始了抽奖环节。
莆田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莆田民俗文化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莆田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城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为了传承和弘扬莆田的传统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特举办莆田民俗文化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弘扬莆田传统文化,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推动莆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 扩大莆田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4.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活动内容1. 民俗展览在莆田市区的文化广场或博物馆等场所,举办一场大型的民俗展览。
展览内容包括莆田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品等。
通过展览,让观众了解莆田的民俗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传统民俗表演在市区的公共场所,如广场、公园等,组织传统民俗表演,包括舞狮、龙舟、武术、传统音乐演奏等。
通过表演,展示莆田的传统艺术形式,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增加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 传统美食展销在活动期间,安排传统美食展销活动,展示莆田的特色美食,如荔枝糕、牛肉丸、酥饼等。
同时,邀请莆田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参与,让市民和游客品尝正宗的莆田美食,体验当地的饮食文化。
4. 民俗文化讲座与研讨邀请莆田的文化学者、民俗专家等,举办民俗文化讲座与研讨会。
通过专家的讲解和学术交流,深入挖掘莆田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5. 民俗体验活动组织民众参与传统民俗体验活动,如包粽子、织草帽、编竹器等。
通过亲身参与,让民众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6. 民俗文化展演在莆田市区的剧场或大型演出场所,举办民俗文化展演。
演出内容包括传统戏曲、舞蹈、音乐等,展示莆田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提升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活动推广1. 制作宣传册和海报,广泛发放到市民和游客中,宣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地点。
2. 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活动信息,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莆田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莆田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
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
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
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
是夜,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亮。
有的村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
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仔村的过节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煮饭的锅,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几下,即算过节。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
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
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
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
是夜,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亮。
有的村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
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仔村的过节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煮饭的锅,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几下,即算过节。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
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
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
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
莆田风俗文化

莆田风俗文化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莆田,,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中心,自古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雅称莆阳,或称莆仙,为福建历史上八府(军)之一,有“文献名邦、海滨”的美称。
有、、三大海湾。
莆田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莆商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们可以从莆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莆田话,工艺美术,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调研。
(立意)民俗文化: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
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
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最为典型。
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只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
莆田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
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
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
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
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
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
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
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白头春联清军侵入福建时,莆田人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648年,克复了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
清兵第二次夺下的地方例要屠城示威。
“封刀”之后,幸存的人又受到剃发令的威胁。
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莆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莆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莆田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代表着福建的民俗文化,该地区的信俗和民俗文化中,保存着许多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沉淀,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1. 莆田木偶戏莆田木偶戏,源于明代,有500多年的历史。
莆田木偶戏的演出形式独特,擅长运用音乐、武术、舞蹈等元素,加上幽默风趣、讽刺、夸张、搞笑等表演手法,收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莆田木偶戏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剧目,如《赵明诚》、《寻梅》等,取材自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寓意深远。
近年来,莆田木偶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 莆田棕编莆田棕编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莆田的独特文化代表之一。
在莆田的民间生产和生活中,棕编制的物品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如篮子、席子、草帽等。
莆田的棕编技艺独具匠心,结构严谨、外形美观、工艺精湛。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3. 莆田刺绣莆田刺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术,最早流传于闽南地区。
莆田刺绣以其细密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天下绣品之冠”。
莆田刺绣体现了莆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莆田刺绣图案以自然界为主题,表现了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感悟和阐扬,深受人们喜爱。
4. 莆田秧歌莆田秧歌是一种流传于莆田地区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
莆田秧歌跳起来自由、活泼,舞姿雄健且豪放,极具地方特色。
在秧歌舞中,舞者们要高举双手,扭曲身体、弹腿、跳跃、扭腰以及踏步,舞姿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莆田秧歌不仅在本地深受欢迎,还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代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特色,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激发人们保存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福建莆田文化传统

福建莆田文化传统
福建莆田,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
莆田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被誉为“海丝之都”。
莆田的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语言、建筑、艺术、宗教、饮食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闽南语言,它是莆田人民的母语,也是莆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语言清脆悦耳,充满韵味,是莆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莆田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传统的土楼是莆田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些土楼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坚固的结构,成为了莆田文化传统的象征,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艺术方面,莆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木偶戏、布袋戏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莆田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宗教信仰在莆田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道教、佛教、儒家等信仰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莆田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莆田小吃、海鲜美食等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总的来说,莆田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莆田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希望莆田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莆田风俗文化研究报告

莆田风俗文化研究报告莆田风俗文化研究报告引言:莆田位于中国福建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研究报告将重点探讨莆田的风俗文化,包括莆田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旨在加深对莆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莆田传统节日1. 清明节:莆田的清明节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前往祭扫祖先的墓地外,还有举行传统舞蹈表演、绕墓游行等活动。
此外,莆田还有独特的清明包粽子的习俗,人们会将包好的粽子供奉给祖先。
2. 元宵节:莆田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主要包括灯笼展览和猜灯谜等活动。
莆田人特别喜欢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美丽的灯笼挂满了街头巷尾,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二、莆田民俗活动1. 船山花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莆田都会举办盛大的船山花灯活动。
届时,人们会将花灯放置在竹竿上,点亮花灯后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同时市民们也会穿上民族服饰,唱歌跳舞。
2. 过年扎蛹:蛹是莆田人过年的传统食品之一,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扎蛹。
蛹制作工艺繁复,需要将米搅碎、蒸熟后,用纱布包好,再进行蒸制。
这种传统食品,不仅有浓厚的乡土味道,还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丰收的希望。
三、莆田饮食文化1. 粉面点心:莆田特色小吃以粉面点心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莆田饼。
莆田饼有许多种类,如苏有庆饼、青红丝饼等,口感酥脆、香甜可口。
2. 土鸭炖蛋:莆田的土鸭炖蛋是一道颇具特色的传统名菜。
用细砂锅煮制的土鸭炖蛋,有鸭肉的鲜嫩以及蛋的细腻,汤汁鲜美。
这道菜品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结论:莆田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莆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这也为莆田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发扬莆田的风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莆田这座美丽的城市。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莆田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莆田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虽然一切都很平凡,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
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
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的,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
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
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
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民间社戏习俗
莆田是闻名海内外的戏曲之乡,当地人民群众对古老的剧种莆仙戏情有独钟,数百年来形成了莆仙民间许多独特的戏俗。
所谓戏俗,就是民间演戏规俗和观戏风俗。
其俗繁文缛节,非常复杂,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极具莆仙地方特色。
如演出规俗有落棚礼、彩棚、净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财进宝与寒山拾得、状元游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种;而观戏风俗也有大年三十看《戏》、请戏、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多种。
其中较为独特的有以下几种戏俗。
演出习俗有落棚礼、彩棚、弄八仙、跳加冠、状元游街等习俗。
落棚礼。
旧时在莆仙,凡新组织的戏班,在雇买童伶、招聘后台吹鼓手后,就择个吉日,举行落棚礼。
这一天的深更半夜,全体童伶一律穿上洋布或广东玉长衫,由扮丑、末的提灯前导,扮生、旦的敲着大锣,扮净脚的捧着田公元帅的神龛,到达指定地点请香火。
香火请回后,净脚马上扮作开路将军形象,大放烟雾,散发纸钱,在台上彩棚。
彩棚后由扮生、旦的上台,一进一出,各唱一段莆仙戏曲牌《锦庭芳》,然后对坐谈心,亲切会晤,以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彼此感情,互道吉祥如意。
彩棚。
旧时,莆仙戏演出无论日场夜场,都是四出戏,即三个折子戏,一个戏本,俗称一场三折。
戏开始时,必先演彩棚,由鼓手击鼓三通,吹唢呐“知达”二下,司砂锣的“扁扁”敲二下,名曰报鼓,作为预备演出的通知。
当戏班一切准备好了,接着就放鞭炮,锣鼓三通,俗称“三锣鼓”。
在三锣鼓中结合吹唱,唱的曲牌是《思娘家》(亦名扑灯蛾),唱词不用方言,而近官腔。
曲词原有九段,一般只唱三段,只有在唱对台戏文武棚时,为了显示本领,才唱完九段。
继而后台齐念四句大白:
盛世江南景,春风昼锦堂。
一枝红芍药,开出满堂红。
每念一句,打锣鼓一通;彩棚毕,接着吹打一段没词曲的上下词,曲文只有罗哩连三字反复吹唱。
据说这是宋人的遗曲,也有人说这是戏神田公元帅的咒语。
唱毕,后台齐喊发彩二字,一个三绺黑须的文老生出场,相传此人物是唐明皇。
他对观众拱手作揖,念了四句定场诗:
一篇翰林黄卷,多少礼部文章;
琴弹阳春白雪,引动公侯将相。
念毕下场。
旧时莆仙戏班演彩棚,主要是为驱鬼邪、保戏班和乡村平安。
弄八仙。
在莆仙,每逢城隍爷诞辰,乡村大都要求戏班在庙里演出弄八仙。
表演时八仙先后上场,其次序是李铁拐、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刘海蟾。
在莆仙戏弄八仙中,没有韩湘子,只有刘海蟾,他头戴方巾,腰扎布带,手提用绳子系着的金钱,他就是莆仙民间传说中的刘海吊金蟾。
据有关专家考证,宋、元时代,中国道教形成南北两宗。
北宗道教以王重阳、钟离权、吕洞宾、王玄甫、刘操(海蟾)为祖师,称为北五祖。
而现今普遍流行的八仙人物,是明代初期定型的。
莆仙戏《弄八仙》中,以刘海蟾取代韩湘子,这说明莆仙戏《弄八仙》的剧目,是明初以前的南戏遗响。
莆仙戏《弄八仙》,分《弄大八仙》和《弄小八仙》。
《弄小八仙》一般是八仙先后出场,每人自我介绍、唱一段曲后即下场。
若逢城隍爷和玉皇诞辰的大热闹场面,就要弄大八仙。
即除上八仙外,还增加王母娘娘、两侍女、龙王、虾兵、蟹将、龟丞相及水族等。
跳加冠。
莆仙戏班在演出大戏前,应乡村百姓的要求,演出一折跳加冠。
跳加冠有男女加冠之别,不但用于祝寿、结婚、满月等喜庆演出,而且玉皇大帝、城隍爷、王母、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亦可演出。
据说,莆仙戏演出跳加冠,是唐宫教坊传下来的剧目。
状元游街。
这是莆仙民间男女青年结婚时必演的剧目。
其剧情主要反映文曲星(状元)投胎民间的故事,也反映乡村民众祈盼早生贵子保平安,长大读书中状元的心理。
演出时,出场人物有一个状元、两个军士,上场后唱莆仙戏曲牌《一江风》圆场,然后军士下跪道:“禀状元爷,游街已毕,执事打何处去投胎?”状元答道:“执事打×府(指结婚者姓氏)去投胎。
”并念:“一色杏花香千里,状元归去马如飞。
”随即飞鞭下场,赴主人的新娘房门,口喊赞语。
这时,洞房门口已有一张方桌横截在那里,先由婆姐妈把孩儿仔(道具)抱给新郎接进去,放在床上;再由状元将朝衣朝冠交给新郎,用一个盘子装好,放在板架顶。
最后是土地公喊赞语,全班演员为之逐句喊好。
临行之际,张天师持弓向新娘房门虚射三箭,意即除去天魔天狗,让新生的孩子平安长大。
观戏习俗主要有“大年三十暝看《戏》、请戏、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习俗。
“大年三十暝看《戏》”。
旧时莆仙民间凡小孩出麻、出瘟(俗称出珠),即患天花、麻疹,父母为了祈求孩子康复,向府许愿,待孩子病愈后,雇请傀儡班演一场《戏》,以酬谢府大神。
《戏》是多场剧目,共有七场戏。
主要是说仙姑陈靖姑为民除妖驱魔,救度世人。
收伏食童精(虎姨精),保护孩平安成长。
其故事生动,剧情曲折,引人入胜。
旧时莆仙民间大年三十暝都要邀请傀儡戏班演出《戏》。
除祈求孩儿健康平安外,还为累累负债的避债人创造看戏的良好环境。
在莆仙,负债人可以公开在大年三十暝看《
戏》而不用担心被债主逼债惹麻烦。
因为按莆仙民间风俗,在大年三十暝看《戏》的现场讨债不吉利,会招来横祸的,所以,谁也不敢在这天晚上贸然到戏场去讨债。
请戏(莆仙方言,即是饭)。
这一风俗在莆田笏石、秀屿、忠门、埭头、平海、东峤、北高、灵川等沿海一带十分盛行。
凡那个乡村邀请莆仙戏班到村里演出,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请亲戚朋友到村里看戏,并备办酒宴,盛情款待。
充分体现民间崇尚友谊,尊宾好客之风。
文武棚。
亦称对台戏。
在莆仙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戏班演“对台戏”,百姓爱看“对台戏”的风俗。
一个乡村邀请一个戏班进村演出,另一个戏班就提出要同时进村与那个戏班演对台戏,以表示自己的演出水平要高人一筹。
“对台戏”一般在村里的大广场(大都在村小学操场)上展开。
两个戏班各占一方展开艺术表演的角逐。
村内外的百姓兴高采烈,有选择地观看某一个戏班。
角逐的结果,那个戏棚前观众多者为胜。
莆仙戏对台戏的盛行,促进了莆仙戏剧团演出艺术的不断提高。
棚前约会。
莆仙戏班在各乡村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也为乡村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邻近的年轻人只有在看戏时汇集在一起,他(她)们名为看戏,实为棚前约会、谈情说爱。
所以,莆仙乡村年轻人最爱看戏,其中奥妙就在于此。
戏前杂食。
在莆仙戏班演出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小商小贩们在戏棚前叫卖声最红火的场所。
戏棚前,甜橄榄、油桃、甘蔗条、炸油条、油饼;煮馄饨、肉丸子、花生、瓜子、糖果等食杂应有尽有,百姓中有的边看戏边吃杂食,津津有味。
莆仙戏前杂食,推动了文化经济的繁荣。
莆田民众对古老剧种莆仙戏情有独钟,数百年来形成了莆仙民间独特的戏俗。
其俗繁文缛节,内容极其丰富,且极具莆仙地方特色。
主要演出习俗有:彩棚、弄八仙、跳加冠、状元游街等。
彩棚。
旧时,莆仙戏演出无论日场夜场,都是四出戏,即三个折子戏,一个戏本,俗称一场三折。
戏开始时,必先演彩棚,由鼓手击鼓三通,吹唢呐“知达”二下,司砂锣的“扁扁”敲二下,名曰报鼓,作为预备演出的通知。
当戏班一切准备好了,接着就放鞭炮,锣鼓三通(俗称“三锣鼓”),同时结合吹唱。
这样演彩棚,主要是为驱鬼邪、保护戏班和乡村平安。
弄八仙。
在莆仙,每逢城隍爷诞辰,乡村大都要求戏班在庙里演出弄八仙。
表演时八仙先后上场,其次序是李铁拐、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刘海蟾。
在莆仙戏弄八仙中,没有韩湘子,只有刘海蟾,他头戴方巾,腰扎布带,手提用绳子系着的金钱,被视为民间传说中的刘海吊金蟾。
跳加冠。
莆仙戏班在演出大戏前,应乡村百姓的要求,演出一折跳加冠。
跳加冠有男女加冠之别,不但用于祝寿、结婚、满月等喜庆演出,而且玉皇大帝、城隍爷、王母、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亦可演出。
据说,莆仙戏演出跳加冠,是唐宫教坊传下来的剧目。
状元游街。
这是莆仙民间青年男女结婚时必演的剧目。
演出时,出场人物有一个状元,两个军士,上场后唱莆仙戏曲牌《一江风》圆场,然后军士下跪道:“禀状元爷,游街已毕,执事打何处去投胎?”状语答道:“执事打×府(指结婚者姓氏)去投胎,”并念:“一色杏花香千里,状元归去马如飞。
”随即飞鞭下场,赴主人的新娘房门,口喊赞语。
这时,洞房门口已有一张方桌横截在那里,先由婆姐妈把孩儿仔(道具)抱给新郎接进去,放在床上;再由状元将朝衣朝冠交给新郎,用一个盘子装好,放在板架顶。
最后是土地公喊赞语,全班演员为之逐句喊好。
临行之际,张天师持弓向新娘房门虚射三箭,意即除去天魔天狗,让新生的孩子平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