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间节日的奇特习俗

合集下载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莆田特有的风俗》素材一《热闹非凡的红团制作》在莆田,红团可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美食,而且围绕着它有着独特的风俗。

红团是用糯米粉制成的皮,里面包上甜馅料,最常见的是绿豆馅。

制作红团的时候那场面可太有趣了。

我记得有一回在亲戚家,有幸目睹整个红团制作过程。

那天一大早,全家的女人们就忙碌起来了。

先将糯米粉倒进大盆里,缓缓加入热水搅拌,就像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化学实验。

这家的阿婆经验丰富,把面团揉得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她的手就像搅拌机一样,快速地和着面,面团在她手里逐渐变得柔软又有韧性。

然后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团子,擀成圆皮。

包馅料也是个技术活。

那些年轻的媳妇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包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

有个小媳妇,可能是新手,包馅的时候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不是皮破了就是捏不圆,惹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

她满脸通红,嘟囔着说自己下次一定包好。

最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印模,印上红团特有的花纹。

做好的红团一个个排列着,就像等待检阅的红色小士兵。

红色代表着喜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的时候,桌上必定少不了红团。

因为在莆田人的眼里,红团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象征。

素材二《独特的尾牙宴》莆田的尾牙宴那是相当有特色的。

一般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商家行号会做牙祭,而尾牙就是这一年最后一次的牙祭。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我爸爸朋友公司的尾牙宴。

那饭店布置得喜气洋洋,到处都挂着红色的灯笼。

公司的员工们嘻嘻哈哈地坐满了好几桌。

尾牙宴上有很多传统的菜色,像白斩鸡就是必不可少的。

据说鸡头朝着谁,就表示老板可能要解雇谁,这虽然听起来有点特别,但大家也都当个玩笑看待。

那天的白斩鸡做得鲜嫩多汁,一上桌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屋子。

还有炒米粉,莆田的炒米粉可真绝,细长的米粉松松软软,搭配着各种佐料,吃一口就觉得味蕾在舌尖上跳舞。

桌子中间还摆着一大盘海蛎煎,海蛎又大又新鲜,煎得金黄酥脆。

聚餐的时候,老板先站起来讲话,回顾一年的经历,然后就开始了抽奖环节。

春节福建莆田人的过年习俗资料

春节福建莆田人的过年习俗资料

春节福建莆田人的过年习俗
1. 概述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福建莆田也有其特有的春节传统习俗。

在这个节日里,莆田人有自己的吃、喝、玩、乐的方式,元宵节也是莆田人喜爱的活动之一。

2. 贴春联
春节期间,莆田人会在门口贴上春联,寓意新一年里吉祥如意。

莆田春联以“典雅、简练、韵类神似”为特色,多被制成挂联,春节期间可以在城市各处看到。

3. 打年糕
莆田人在春节期间喜欢打年糕,为的是寓意新一年里平平安安。

传统的年糕是
用糯米和砂糖制成,口感香甜。

4. 吃年夜饭
春节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吃年夜饭。

在莆田,年夜饭通常以海鲜为主食,如
烤鱼、烤蟹、蒸鱼。

新鲜的海鲜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能够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5. 放鞭炮
春节期间,放鞭炮也是莆田人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之一。

放鞭炮可以驱走恶势力,也是传统节日的标志之一。

6. 看舞龙舞狮
莆田人在春节期间也喜欢看舞龙舞狮,在民间信仰中,舞龙舞狮可以驱除病魔、邪恶和吉祥。

7. 元宵节
春节过后,元宵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莆田人在元宵节期间也有自己的
传统习俗,如在家中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等。

8. 结语
以上是福建莆田人的春节过年习俗,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的变化,但对于许多
莆田人来说,这些传统的活动仍然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也希望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大家都能够安享快乐时光,同时也请大家注意安全,珍惜这个特殊的节日。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次年?莆田“做大岁”的历史由来!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次年?莆田“做大岁”的历史由来!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次年?莆田“做大岁”的历史由来!本文导读:过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年一次的盛典,在过年期间可以获得一年当中最长的一次假期,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见到很多久违的亲朋好友。

不过,对于莆田人来说,一年中竟然可以过年两次,这是怎么回事?莆田人过年过两次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过年的习俗的呢?莆田从明代开始有一个独特的民俗,过年要做两次岁,即三十暝和初四暝。

莆田初四(仙游部分地方为初五)要和大年三十一样,重新过一次大年,规模一样隆重。

这是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

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

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岁"。

至今,很多莆田人在外地工作的,总是能拖到大年过完上班,尽量拖到大年,以纪念四百多年前这段真实的惨痛历史。

这种特殊的过年方式,无论莆田人在哪里生活工作都会按该风俗,这也是全国唯一只有莆田有这种风俗。

地处闽东南沿海的莆田市,因历史上的原因。

农历要过两次年,一般的,过两次年的习俗,原只原“兴化府”,即今天莆田市(四区一县)范围内流行。

如今,则延伸到操用莆田话的绝大部份区域,旅居在外的莆籍人士;目前,如今,连在莆田定居、工作的外地人(如许多中铁二局的职工临时人员)也入乡随俗了。

除夕,如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要办理年货,贴春联(一般传统是白额春联,原因单独跟贴说明)。

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吃个团圆饭。

正月初一:莆田人称“初一早”,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踏青、游春、访友,或参加各类活动;正月初二:[南峰友情提示:初二莆田人不喜欢亲朋到家访问、本人虽然不在莆田定居,也谢绝朋友在初二这天造访]一般只参加户外的活动,而如果是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的,则另当别论;正月初三:为正常春节假日,可以到朋友家游玩;正月初四:这是莆田人(绝大多数,个别地方为初五)一年中最大的日子,相当于除夕夜,补过一次围炉,莆田人俗称“做大岁”,除了春联外,一般比除夕那天要隆重、热闹。

莆田元宵作文素材

莆田元宵作文素材

莆田元宵作文素材《莆田元宵作文素材》素材一《独特的跳火堆》莆田的元宵那可是相当有特色,其中跳火堆这个习俗就特别有意思。

在元宵那几天,村里会提前找好一片宽敞的空地,然后堆起一大堆干草。

当夜幕降临,人群开始围聚过来。

那场面就像蚂蚁看到了大糖块一样热闹。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着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看。

当时,负责点火的大爷穿着一身有点旧却很干净的衣服,嘴里还念念有词,大概是一些祈福的话语。

等干草被点着,火势蹭地一下就蹿起来了,红红的火光印着大家期待的脸。

草堆烧得噼里啪啦响,火星子乱窜。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跃跃欲试。

先出来的是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跑了一小段路,然后“嗖”的一下就腾空而起,跳过那熊熊燃烧的火堆。

一边跳还一边呼喊着,那声音里充满了兴奋和对新一年的期待。

我在旁边看的心痒痒的,也想试试。

可小伙伴拉住我,说这可得有点技术,一个不小心摔进去那可就成“红人”了,可不像过年贴的福字那么喜庆。

不过说真的,那跳动的火焰像是有魔力一样,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周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对传统习俗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素材二《菩萨巡游的热闹》元宵期间的菩萨巡游也是莆田一大特色。

各个村庄都会把自己供奉的菩萨请出来晒一晒,可以说是让菩萨过个热闹的节日。

有次我们村的菩萨巡游,那阵仗简直了。

一早,锣鼓喧天就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我迷迷糊糊跑到街上,那场面让我瞬间清醒。

走在最前面的是彩旗队,那旗帜五颜六色,在风中呼呼作响,像是在大声宣告巡游的开始。

后面跟着一群打扮成古代士兵模样的人,他们手持长矛大刀,迈着整齐的步伐,表情严肃得就像真的守护着菩萨一样。

中间的大轿里坐着菩萨,周围有不少人拿着香,虔诚地跟着走。

有个小孩手里拿着一个刚买的糖人儿,眼睛却紧紧盯着菩萨轿,大概是想让菩萨也看看自己的糖人儿。

菩萨走到哪家店铺门口,老板都会恭敬地放鞭炮,烟雾缭绕中,感觉像是给菩萨在保驾护航。

沿着街道走的时候,还会有不少其他村子的人特意跑来观看。

莆田春节的习俗

莆田春节的习俗

莆田春节的习俗
莆田是中国唯一一个全城过春节的地方,莆田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传统习俗迎接新春佳节。

莆田春节有很多独特的习俗,包括:
一、家家户户悬挂门神:莆田人民在新年前夕将门神悬挂在门上,希望新门神能够带来幸福、安康、吉祥。

二、家家户户制作粽子:莆田人民在新年前夕制作粽子,把祝福、爱心、喜悦等蕴藏在粽子里,以表达对家人及亲朋好友的祝福。

三、家家户户准备敬酒:莆田人民会在新年前准备敬酒,用酒杯相互敬酒、祝福,以示对新的一年的热切期望。

四、大家一起贴春联:莆田人民会在新年前夕贴春联,以祝福自己和家人、亲朋好友新年快乐,而且以此来让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五、家家户户烧爆竹:莆田人民会在新年到来之际烧爆竹,烧竹声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热切期望,祝愿新的一年快乐、幸福无边。

莆仙之习俗

莆仙之习俗

莆仙之习俗——做牙“做牙”,华夏悠久的传统节日。

农历二月初二是“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是“尾牙”、农历每个月的初二,十六是二次“普通牙”。

“做牙”是盛行于闽台一带的一个特殊节日。

这一天最重要的是要祭拜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让土地公“打牙祭”。

“头牙”只是一年当中很多牙中的一个,期间还有“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以及每个月的初二,十六的二次“普通牙”。

不管是“头牙”“尾牙”或是“普通牙”,在福建莆田,如果那天家中有请手艺师傅上门做工,那晚上一定要做大餐宴请人家(如今主人上班忙没时间就用红包代替)。

当然一年当中最隆重的算是做“头牙”与“尾牙”了(不但要祭拜土地公还要做好大餐全家聚拢一起)。

莆田民间就有;“二月二,龙抬头,打牙祭,大聚餐”之说!这一天,本地的妇女们傍晚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供品去供奉神明“土地公”。

一般多见的是用猪肉、白粿、豆腐干和水果、糕饼、米酒等。

而且很多企业也不另外。

在莆田,百分八十以上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台商企业与当地私人企业)在建厂之时,都会在自己的厂里建一所土地公庙。

在“做牙”的这一天,公司老板或自己或叫员工在自家的庙中,备好牲醴、祭品、点上香烛、金纸、贡银、最后燃放爆竹,祭拜时口念“通词”,祈求土地爷赐福,公司日后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态度是非常虔诚。

当然以上说是平时每月二次做的“普通牙”。

如果遇到“头牙”或“尾牙”,一些公司大方的会摆出丰盛的酒菜宴请员工们,以慰劳他们平日的辛苦。

一般来说每个职员们“吃头牙”时心情都很好,因为代表着一年新的工作又要开始,自己已经得到公司的肯定与留任。

而“吃尾牙”,很多人则是提心掉胆愁绪满面,怕是吃了这餐饭之后,过年了老板就把你解雇了。

商界就有句俗谚:“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

而那些开店的商家们,由于自己的店面前一般没有土地公庙。

他们就直接在店面口,备好供品,焚香祭拜。

商家祭拜是以地基为主(房舍衔在地上的地神)。

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心诚,土地公一样也会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下面出现。

莆田除夕夜风俗

莆田除夕夜风俗

莆田除夕夜风俗莆田是福建的一个沿海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每年的除夕夜,莆田人会遵循着历史悠久的传统,进行一些特别的风俗。

在这份文档中,我们将探究莆田的除夕夜风俗。

一、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莆田也不例外。

在莆田,很多人会在除夕夜前后聚在一起,帮助贴红色的春联。

这些春联通常都是用黑色的字体书写的,上面写着对新年的祝福或吉祥话。

贴春联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和新的开始,也是为了祈求好运和吉祥。

二、包饺子在莆田,包饺子也是除夕夜非常重要的节目之一。

家庭成员都会聚集在一起,做出一些美食来享受温馨的氛围。

饺子是一种特别的食物,通常与新年相关。

它们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的增加。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们将谈话和讲故事,这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方式。

三、守岁守岁是莆田的一个特殊习俗。

在除夕夜晚上,人们会待在家里守夜。

过去,人们相信在除夕夜,灵魂会离开身体留在家里。

为了保护家人不受邪恶的影响,人们会点燃一些烛光或电灯来照亮空气。

四、放鞭炮在除夕夜晚上,莆田人还会放鞭炮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三九寒冬之时,放鞭炮可以增加节日气氛,也可以驱赶邪恶气味和凶兆。

此外,鞭炮的响声也能够吓走小动物,以保护自家的财产。

五、祭祖祭祖是中国春节期间的天然习俗。

在莆田,很多人会在除夕夜或春节期间去祭拜祖先。

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也是为了感恩祖先的鼎力帮助和关爱。

六、全家一起看春节晚会中国春节晚会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节目,也是一件饭后的必选节目。

在莆田,很多人会全家一起在除夕夜收看春节晚会。

家庭成员可以一起讨论、谈论和评论晚会的表演。

在莆田,除夕夜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这一天的风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古老和有意义。

传统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正是因为这些节目对人们有着一种珍贵的意义。

这种意义如今仍然在莆田得以保持,并在新一年为人们注入了新的生命。

莆田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莆田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莆田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莆田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莆田地区的主要节日之一。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

本文将介绍莆田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包括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菖蒲。

一、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也是莆田端午节的重头戏之一。

许多龙舟队伍会在端午节当天聚集在河流或湖泊附近,准备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

比赛中,不同的龙舟队伍会在赛道上竞争,追求速度和精度。

观众们会在赛道旁边观看比赛,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打气,这是一场热闹的节日盛宴。

二、吃粽子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吃粽子,这也是莆田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粽子是用粘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一种传统中式食品,有咸味和甜味两种口味。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吃咸味的粽子,里面通常会包含猪肉、咸鸭蛋等食材。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是
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

三、挂菖蒲
在莆田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家中或公共场所挂菖蒲,这也是一种传统的风俗活动。

菖蒲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认为有驱邪和驱蚊的功效。

挂菖蒲的习俗源于古代时期,当时人们认为挂菖蒲可以保护家庭免受邪恶之力的侵害。

挂菖蒲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

总结:
莆田端午节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活动,包括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菖蒲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人们温故知新、感受民俗文化的机会,更是展现莆田人热情好客、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参与这些风俗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民间节日的奇特习俗
“做大岁”
莆田民俗,正月初四夜,要跟除夕夜一样过,名曰:做“大岁”。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

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

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至今莆田群众仍沿袭这个风俗。

正月初二不串门
农历正月初二日,是莆田、福清两相邻县份的禁忌日。

此俗亦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间,倭寇进犯莆田、福清,两地被杀者众。

戚家军打赢倭寇后,出外避难的老百姓纷纷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为生者幸存而庆幸,又为死者不幸而悲伤。

初二日,许多家庭忙着为死者料理后事,串门的都是来吊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门就成为不吉利之事。

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探亡日”,每年这一天互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例外,只有居丧之家才允系友上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的春联均为一色通红,唯独莆田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

时值春节,清廷为粉饰太平,强令家家户户贴上红联。

人们在贴红联
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悲。

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

以后沿袭为例,流传至今。

“耙鼎”闹元宵
在莆田一些地方,当迎神队伍经过他们的家门口时,就把煮饭的铁锅端出,倒置地上用锄头把锅灰“耙”掉,这时,全村充满“几查、几查”的声音,其意一则驱邪,二为纳福。

这个习俗据传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对年轻夫妻流落在外,因闹元宵的迎神队伍经过自己寓居的家门时,没钱买鞭炮燃放接驾,只好将耙锅发出的响声权充鞭炮声以表示虔诚。

年过一年,他们的家业越来越大,人丁越来越旺,把这归结为耙锅声感动了神明而赐予洪福,于是元宵耙锅迎神便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吉利的举措并广为流传。

有的地方还有定例:在大年三十把铁锅底的锅灰耙干净后,必须等到元宵节才能再耙,否则来年会没有财气,如今老百姓生活提高后,逐渐用煤或液化气当燃料,这一奇观也就少了。

中秋节吃芋头米粉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天,中华民族习俗是吃月饼、赏明月。

但在莆田,特别是农村,过去吃月饼并不很流行,是夜,家家户户却都要吃芋头炒米粉。

这主要源于莆田方言的“芋头”与“熬”谐音。

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以寄望来年时来运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