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知识 中国传统节日
节日常识知识大全

节日常识知识大全
节日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节日及其相关知识:
1. 春节:也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期间庆祝。
春节是中国人团聚和欢庆的日子,还有拜神、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习俗。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会观赏和放飞灯笼,猜灯谜,吃元宵等。
3.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四或五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也会踏青赏花。
4. 劳动节:每年的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工人阶级的节日。
在这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展示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6.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祈求团圆和幸福。
7. 国庆节: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庆祝中国的国家独立和成立。
8. 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这一天人们会互赠礼物、装饰圣诞树等。
以上只是部分节日的知识,不同国家和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特色的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等。
节日对于人们来说除了庆祝和欢乐的意义,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宗教等多重的内涵。
民族节日知识点总结

民族节日知识点总结
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民族节日,其中一些是传统的农历节日,而另一些是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上所设立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主要民族节日的知识点。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每到春节,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走亲访友、吃团圆饭、放鞭炮、舞狮子和龙等传统节目。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烛火和祭品。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八月十五日的节日,用以纪念古代的月神嫦娥。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赏月、吃月饼、赋诗等。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定于每年的十月一日。
这一天,人们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包括升国旗、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举行文艺表演等。
除了以上的传统民族节日外,中国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民族节日,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耕节等。
这些民族节日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与中国不同,世界各地的民族也有各自的传统节日。
如印度的排灯节、日本的七五三节、美国的感恩节、澳大利亚的澳洲日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总结民族节日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还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精彩。
中华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华民俗知识点总结中华民俗是指中国各地区民间的传统风俗和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俗丰富多彩,涵盖了节日、婚礼、葬礼、饮食、服饰、工艺等各个方面。
在这里,我将从各个方面来总结中华民俗的知识点。
一、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赏花灯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大节日,也是休息修整的时候。
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扫墓、祭祖,并进行一些纪念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节气之一。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中秋节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华山的望乡台《桂屋记》这个故事而设立的。
人们在这一天会赏菊花、登高、饮菊花酒等。
二、婚庆1. 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丰富多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比如,北京的婚礼要吃喜糖,四川的婚礼要喝结发酒,广东的婚礼要悬飘带,等等。
2. 嫁妆:婚礼中的嫁妆是新娘家送给新娘的一些物品,如首饰、衣物、家具等。
嫁妆的多少和品质代表着新娘家的诚意和新娘的地位。
3. 三替习俗:三替是指新婚夫妇参拜天地、家庙和妯娌的习俗。
在这一天,新娘会换上三套新衣服,每次更衣都要在亲友的帮助下完成。
4. 四相扭与认字:婚礼当天,新娘要进行四相扭和认字的仪式。
四相扭是指离开娘家时的扭头看家、行步出门的姿势。
认字则是新娘要通过手写小篆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识字能力。
5. 压箱钱:新郎在迎亲的路上要给车队中的小孩塞钱,这样可以驱邪避邪、保平安。
三、葬礼1. 丧葬礼仪: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十分繁杂。
比如,亲人去世后要进行打醮、请高僧超度等仪式,然后进行火化或土葬等。
2. 长头:在一些地区,亲人去世后,家属要留长头,表示对亡者的怀念和尊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一、春节,即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开始,也是全家团圆的时刻。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此外,中国人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给长辈拜年,向他们表示敬意和祝福。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时刻。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坟墓扫墓,献上鲜花和食物,祭拜祖先。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和清明祭祀仪式等。
三、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它始于中国的战国时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份故事。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挂艾草和汲龙水。
这些都是为了驱邪避瘟,祈求安康。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庆祝丰收和团圆的日子。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剥核桃等。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给孩子们灌“艾草汤”,这是一种保平安的方式。
五、重阳节,又称华诞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老人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远足,祭拜祖先,并且吃一种特殊的食品——重阳糕。
重阳糕是由多种谷物制成的糕点,寓意吉祥幸福。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习俗。
这些节日既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仰,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只有通过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中国传统节日的到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传统节日小知识

传统节日小知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等。
这些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习俗,下面是关于这些节日的一些小知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许多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赏花灯等。
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如压岁钱、拜年、舞狮等。
2.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赏花灯,人们会在街上或公园里观看各种形状和颜色的花灯。
此外,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是一种甜点,由糯米制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龙舟节。
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赛龙舟,人们会观看或参加龙舟比赛。
此外,还有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4. 七夕节:七夕节是农历七月七日,又称中国情人节。
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祈求织女星降赐美好姻缘,也有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关。
在七夕节期间,人们会放烟火、赏月、猜灯谜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庆祝这些节日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节日常识知识大全

节日常识知识大全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在我们熟悉的节日中,有一些常识知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关于节日的常识知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农历新年。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等。
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会持续15天,以大年初一至元宵节结束。
2. 情人节:情人节是西方传统节日,于每年的2月14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向自己的爱人或意中人送上表达爱意的礼物,如鲜花、巧克力、贺卡等。
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时代,至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节日。
3. 愚人节:愚人节是西方的节日,于每年的4月1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互相开玩笑,以愚弄对方为乐。
愚人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法国,如今已成为人们快乐的节日。
4.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即农历正月十五。
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5. 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的节日,于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举行。
人们会聚在一起,感恩上天的恩赐,感恩亲人的爱,感恩生活的美好。
在感恩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享用丰盛的晚餐,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6.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物等,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7. 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于每年的12月25日举行。
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唱圣诞颂歌,庆祝耶稣的诞生。
圣诞节也是人们在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通过了解以上节日的常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感受节日的快乐和美好。
节日不仅是庆祝的日子,更是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的载体,让我们珍惜节日的时刻,传承节日的精神,共同创造节日的美好。
祝愿大家节日快乐,幸福美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中国腊八节。
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
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
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过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
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
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匀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相互道贺祝福,祭祖等活动。
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元宵佳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元宵节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清明节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端午节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传说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
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
这的确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
大部份的省都有庆祝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祝。
闽,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
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
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牛郎本来是民间的一名孤儿。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绪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
为牛郎耕田的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结婚后男耕女织,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
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的便让天帝给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来,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
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
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七夕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
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
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
”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
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
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
这时,牛郎从树要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
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
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
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