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5个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的完整性分析与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01青藏高原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

均居全国之首。

02华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华北地震区位于中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⑴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关于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

关于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

关于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包括了多个省份,主要位于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地震频发、震力强大,属于我国地震带的一部分。

下面是对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一、四川盆地地震带:四川盆地是我国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地震频繁,并且地震规模较大。

四川盆地地震带包括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山区,以及贵州、重庆、云南等地。

其中,汶川地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记录的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引起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青藏高原地震带: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地震频繁且规模较大。

这里地震的原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这种构造活动导致了频繁的地震。

其中,唐山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我国地震频发的地方之一,地震规模较大,由于这里处于活动的构造活动带上,地震频繁。

例如,台湾地区和福建地区就经常发生地震。

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带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我国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汇的边缘区域上,这使得我国地震活动频繁。

此外,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东亚大陆的东北向移动也增加了地震的发生频率。

这些地区的高烈度地震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国对地震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重视,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地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总之,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包括四川盆地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地震频率高、规模大。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带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面对地震的威胁时,我们应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地震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中国的地震地理与地震灾害

中国的地震地理与地震灾害

中国的地震地理与地震灾害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处于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因此地震频繁发生。

地震是地球的自然现象,是由地壳的活动引起的。

地震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震地理与地震灾害,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地震带以及地震灾害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通常是地球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地球的外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而这些板块之间的运动就是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地壳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发生的相互挤压、撞击、滑移等运动,造成了地震的发生。

中国地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的板块相互碰撞: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碰撞以及印度板块的向亚欧板块之下俯冲。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得中国成为了地震频发区。

例如,四川汶川地震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所引起。

二、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全球地震分布的区域模式。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被划分为四大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北地震带、华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地震带。

这些地震带是由于不同的板块运动形成的。

华北地震带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地震频繁、地震强度较大。

东北地震带横跨中国东北地区,沿着东北方向延伸。

这一地震带相对较为稳定,地震频率相对较低,但地震强度较大。

华南地震带则位于华南地区,受亚太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汇聚的影响,这一地区地震频率逐渐增加。

青藏高原地震带则位于中国西部,地震频率相对较高,地震强度也较大。

这一地震带是由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所引起的。

三、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地震对社会和人们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地震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地震能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桥梁垮塌等直接破坏,还可能引发洪水、滑坡、火灾等次生灾害。

除了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地震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地震可能导致生产力的瘫痪,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划分标准

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划分标准

一、概述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历史上,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如何划分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对于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地震的划分标准1. 时间跨度历史地震指发生在历史时期的地震事件,其时间跨度一般可以追溯到100年以上。

这些地震事件常常记录在古代文献、历史文献或者被口头传承下来。

2. 记录方式历史地震的记录以文字记载为主,包括古代文献中的地震描述、地震影响的文字记载等。

另外,历史地震的记载还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地震遗迹进行推断和分析。

3. 影响范围历史地震通常具有较大的影响范围,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改变当时的历史走向。

三、现代地震的划分标准1. 时间跨度现代地震是指发生在近代以及现代时期的地震事件,其时间跨度一般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内。

现代地震发生后,会通过科学手段进行记录和分析。

2. 记录方式现代地震的记录方式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站和仪器进行实时记录和监测,并且可以进行数字化和精确的数据分析。

3. 影响范围现代地震具有较为精确的影响范围,可以通过震中位置、地震规模和震级来确定地震的影响范围,并且可以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历史地震与现代地震的区别1. 记录方式历史地震的记录方式主要依靠古代文献和口头传承,记录不够准确,无法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而现代地震可以通过先进的地震监测仪器实时记录,数据准确性较高。

2. 预警能力历史地震发生时,缺乏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现代地震具有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防护措施。

3. 影响范围历史地震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广,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现代地震通过科学手段可以较为精确地确定地震的影响范围,并有效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结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自然现象。

中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中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

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

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

”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

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

”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

中国地震历史记录与地震活动模式

中国地震历史记录与地震活动模式

中国地震历史记录与地震活动模式中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地震历史记录和多样化的地震活动模式。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具有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震历史和地震活动模式,并提供一些关于地震防范和应对的建议。

一、中国地震历史记录1. 早期地震记录中国早期地震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2年的西汉时期。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当时的地震情况,但由于史书的限制,信息并不完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代、唐代和宋代的地震记录逐渐增加,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现代地震监测与记录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地震监测网络,比如中国地震研究网。

这些监测网络通过地震仪器和人工观测,能够准确记录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和震中位置。

这些数据大大提高了对地震活动的研究和预测能力。

二、中国地震活动模式1. 地震带分布中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东和西藏等地震带。

其中,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地区是地震频发区域,常常发生强烈地震。

华北地震带则是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重要区域。

2. 地震类型中国地震既有浅源地震,也有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常常由板块边界运动引起,震源较浅,能量释放较大。

深源地震则发生在地壳内部,震源较深,对地表的破坏相对较小。

三、地震防范与应对1. 地震科普与教育加强地震科普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学校、社区和媒体可以组织开展地震知识讲座和演练,提供正确的应对措施。

2. 建设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地震预警和预测的准确性。

继续发展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提高地震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

3. 加强建筑物防震设计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加强地震防护能力。

采用抗震结构和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伤害。

4.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完善应急预案和演练,培养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和水平。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中国国家地震局1978年对中国地震区、带作了三级划分。

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带”。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的30条地震带上。

泉州—汕头地震带。

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

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邵武—河源地震带。

东起福建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广东。

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

广州—阳江地震带。

北起佛冈、清远,南至阳江、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广州、佛山、高鹤、阳江等地,最大为6.4级。

灵山地震带。

北起梧州、藤县,南至北海、东兴。

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

琼雷地震带。

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

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

包括江苏东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麻城—常州地震带。

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安徽、湖南等省一部分,公元4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的地震5次,最大震级6.5级。

邢台—河间地震带。

西界为太行山前大断裂,东界为沧东大断裂及聊城—兰考大断裂,北界为涿州—宝坻断裂带,南界为朱仙镇断裂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较大的地震带。

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许昌—淮南地震带。

北起三门峡,经洛阳、开封、徐州一线向南,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怀来—西安地震带。

南起渭河、灵保盆地,经运城、临汾、太原、忻定、灵丘、大同、阳原、蔚广等盆地,最北至怀来—延庆盆地。

地震灾害记录资料(doc 23页)

地震灾害记录资料(doc 23页)

地震灾害记录资料(doc 23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地震灾害资料中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是200万,而中国约70万。

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中国有4次,如果从更长一点的时间来看,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地震灾害更为严重。

例如,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地震就发生在中国,这就是1556陕西华县大地震。

1556年(明·嘉靖)12月23日,关中大地震,震中在陕西华县、渭南、华阴一带。

河北、安徽、湖南等地都波及影响,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28万平方公里属于破坏区。

由于这次地震发生在午夜12时,正当人们熟睡之时,死伤惨重。

当时的记载说:“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为什么中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首先,全球地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对人类造成灾害的主要是发生在大陆的那些地震,中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的1/14,但中国的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地震的1/3至1/4。

20世纪地球科学板块理论的建立,使得人们对于海洋有了比大陆更多的了解。

目前,科学家对大陆地震的认识远远比不上对海洋地震的了解。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强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所以,作为整个社会,提倡灾害意识,发展灾害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中国近100年来的大地震1. 1920宁夏海原——中国地震现场考察的开始1920年12月16日,宁夏(当时属甘肃)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伤亡和损失极其严重。

除直接死于房屋、窑洞倒塌者外,更有大量居民因缺少救济和医疗死于饥寒和瘟疫,约有20万人丧生。

灾情惊动了全国上下。

中外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

据当时的《中国民报》记裁了震后的悲惨场面:“清江驿以东,山崩土裂,村庄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绝迹。

”死亡在万人以上的有6个县。

其中以震中海原县最严重,达7万人,占县总人数的—半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P 3 1 6 文献标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8 5 6 5( 2 0 1 4)0 2 — 0 0 6 6 — 0 5
震记载点的资料主要来 自 《 中国历史强震 目录》 ,
0 引 言
我国历史地震资料相对保存 的较多 ,但在
各个 历 史 时期 和 不 同 区域 来 说 ,历 史 地 震记 载 的完 整 程 度 相差 较 大 。黄 玮琼 ( 1 9 9 4)根 据 地
从表 1 可 以看 出 ,6 、6 和 7级 地 震 的震
F 阳 占 等
/ 、 √
—、—/~
害记 载点 随着 时间 的增加 而增 加 ,6级 和 6 级


● ■
的记载点在 1 4 0 0 年前都较少 ,分别在 l~5 和
6~1 2 范围内, 到1 6 0 0 年 后记 载点 增加 至 7~2 6 和3 4 3 9范 围 内 ,表 明 1 6 0 0年后 各级 地震 的 记载 点 明显 增加 , 明朝后 期地震 记 录显 著增 加 , 趋于 完善 。

济 南 ● 一 ●E o
图 1 河北省 ( 包括北京、天津市 ) 6级 以上历史地震 震 中分 布 图
F i g . 1 T h e e p i c e n t e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e a r t h q u a k e s
2 期
陈春梅 ,等 :我 国大陆 5 个地 区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的完整性分析与 比较
6 7
为 了分 析 历 史 地震 记 载 的完整 性 ,本 文 从
不同地理文化 区域的省份的地震震害记录点数 目的变化来具体研究 。 选择河北 ( 包括北京市 、
天津 市 )、山西 、四川 、甘肃 和 宁 夏 五个 区域
级档地震完整起始时间 ,目前我国的学者大多
采 用 这 一 结论 川 。本 文 拟 从 历 史 记 载点 的变 化
来研究我 国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的遗失情况和可 靠性
朝 焚 书坑儒 )等等 ;明朝 以后 地方 志 的发 展
1 资料来源和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情况 的 发 展
M ≥4 . 7 级历史地震 资料 主要取 自中 国地 震局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 的 《 中国历史强震 目录 》 ( 公元前 2 3 世纪至 1 9 1 1 年 ),历史地
同 时查 阅 了我 国 出版 的 前 三 版全 国地 震 目录 :
《 中国地震 目录 》中国地震 目录和中国地震 目 录 ,参照这 3 版 目录对部分历史地震资料做 了
校订 [ 2 - 5 1 。
在 明朝 以前 历史 资 料 遗 失 严 重 ,其 主 要 原
因 为 历 史 版 图 的 变 化 ,元 朝 以 后 中 国 才 基 本
震在时空上 的分布特征 ,用值曲线检验 、地震
年平 均发 生 率 法 和 比例 系 数 法等 来 研 究 历 史地 震 资 料 的完 整 性 ,得 到 了 中国 大陆 分 区不 同震
具有现在的版图 ,以前各朝代的版图变化大 ,
许 多朝 代 的 国 土 面积 远 远 小 于现 在 ,因此 地 震 记 录 不 完 备 ;有 些 地 区很 长 一 段 时 间 没 有 地 震 记 录 ,例 如 东 北 和 西 部 地 区 ;一 般 是 时 间 越 早 的 朝 代 ,越 容 易 遗 失 ; 由 于 历 史 事 件 的 遗失 , 战乱 ( 三 国和 五代 十 国时 期 ) 和焚书 ( 秦
才 记 录 了 大 量 的 地 震 资 料 ,历 史 地 震 资 料 较 才趋 于完 整 。
2 历 史地震 资料记载的遗失情况和可靠

基金项 目:2 0 0 7 年地震行业专项 ” 历史地震资料补遗 、可靠性及工程应用研究 ”资助 ( 2 0 0 7 0 8 0 4 8 ) 收稿 日期 :2 o 1 4 — 0 2 — 1 7 修 订 日期 :2 o 1 4 — 0 4 — 2 3 作者简 介 : 陈春梅 ( 1 9 7 2 一 ),女 ,河南省信阳市人 ,毕业于河南信 阳师范学院 ,大专 ,工程 师,现 主要从 事地震监测 等工作。
陈春梅 , 任 雪梅
( 宁夏 回族 自治区地震局 , 宁夏 银川 7 5 0 0 0 1 )
摘要 :从 历史地震 资料记载 点数量 的变 化情况入 手研究 了中 国大 陆 5 个地 区 的历史 地震资料 记载 的完 整性 ,结果 表明 由于明朝以后地方志的发展历史地震资料才趋于完整 。 关键词 :历史地震资料 ; 完备性
第3 O 卷
第2 期






Vo 1 . 3 0 No. 2
2 0 1 4年 6月
J OUR NAL O F DI S AS T ER P RE V EN T I ON AN D RE DUC T I ON
J u n . 2 0 1 4
我 国大 陆5 个地 区历史地震 资料记载 的 完整性分析 与 比较
的6 级 以上 地震 进行一 V
‘ 、/
1■

{ f

日 ・
2 . 1 河北 ( 包括北 京 、天 津市 )




河北 ( 包 括北 京 、天 津市 )有记 载 的历 史 地 震从 公元 7 7 7年 至 1 9 1 1 年 ,6级 以上地 震 2 2 次 (图 1 ), 由于 6级 以上 地 震 的 破 坏 情 况 比 较 明显 ,因此 本 文 分析 6级 以上 地震 灾 害 的记 录点数 目变 化 ( 这 里记 载点 以县 为统计 单位 ) 。
w i t h M≥6 . 0 o f H e b e i p r o v i n c e( I n c l u d i n g B e i j i n g , T i i n )
表 1 河北省 6级以上地震 记载 点的数 目表
注 :此表 的地震参数选 自 《 中国历史强震 目录》,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 ,破坏点 以县为统计单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