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集锦【专题25】实验与探究(含答案)
实验与探究-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

专题13 实验与探究1.(2019北京卷·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
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
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
【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
2.(2019北京卷·2)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
最新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8个专题(解析版)

最新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8个专题(解析版)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 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多样性 ---------------------- 2 专题02 细胞的基本结构------------------------------ 4 专题0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 7 专题04 酶与ATP ------------------------------------- 9 专题0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 12 专题06 细胞的生命历程----------------------------- 19 专题07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 21 专题08 遗传的基本规律----------------------------- 23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变化 --------------------- 41 专题10 植物激素调节------------------------------- 46 专题11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50 专题12 内环境与稳态------------------------------- 64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66 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活环境的保护 ------------------- 70 专题15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 ------------------- 81 专题16 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88 专题17 课本基本实验和经典实验 --------------------- 99 专题18 实验分析和设计---------------------------- 102 专题01 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多样性(2019·江苏卷)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 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 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答案】B【解析】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主要由C、H、O、N 元素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由C、H、O、N、P元素组成;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高考生物试卷真题2019

高考生物试卷真题20192019年高考生物试卷真题2019年的高考生物试卷中,涉及了多个知识点和考查方式,考生们需要全面复习,做好准备。
以下是2019年高考生物试卷的真题内容及解析:一、选择题部分1. 下列细胞器中,主要参与糖脂合成的是()A. 叶绿体B. 液泡C. 高尔基体D. 溶酶体答案:C 高尔基体是合成糖脂和蛋白质的主要细胞器。
2. 拟南芥24染色体项目的中心体横亘型分裂时期,其染色体数目是()A. 12B. 24C. 48D. 96答案:B 拟南芥24染色体项目,即为24个染色体的中心体横亘型分裂时期,染色体数目为24。
3. 下列关于RNA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可以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B. shRNA可以作为RNA干扰的工具C. 与DNA一样,都是双螺旋结构D. 决定RNA结构和功能的主要是氨基酸序列答案:C RNA不同于DNA,其结构为单链,不是双螺旋结构。
4. 染色体显微分裂期的主要特点是()A. 染色体出现横纹B. 核仁分裂C. 同源染色体间中交换片段D. 染色体变厚膨大答案:D 染色体显微分裂期染色体变厚膨大,便于观察和研究。
5. 反义码子最终翻译成对应的氨基酸,在()A. rRNA上B. tRNA上C. mRNA上D. splicingRNA上答案:B tRNA上携带反义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在翻译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非选择题部分1. 请简要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及其意义。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包括化石记录、同源结构、生物地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化石记录展示了生物物种在地质年代上的变化和发展。
同源结构则表明不同物种的共同祖先,存在共同的组织结构或器官特征。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分子生物学证据则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和蛋白质序列,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这些证据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于解析生命奥秘和提高遗传学、适应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汇总(7套全集,23页,pdf版,含答案)

种群的————,导致————降低,从而减轻 B 的 危害。
32. (11 分) 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
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
示。回答下列问题。
X染色体
2号染色体 3号染色体
w白眼
dp翅外展
ru粗糙眼
sn焦刚毛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 缘叶植株 (植株甲) 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
答下列问题。
(1) 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 (2) 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
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 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
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 ABA 引起的。请以该种植
(1) 在Ⅰ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氮源的是————。 Ⅱ、Ⅲ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有机物是—— ——。
(2) 若将土壤悬浮液接种在Ⅱ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不能降解 X 的细菌比例会————,其原因
是 —————————————————————— ——————————————————————。 (3) Ⅱ号培养基加入琼脂后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若要以
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 三 组 的 更 新 时 间 间 隔 分 别 为 3 h、10 h、23 h, 得 到 a、 b、 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019年山东高考生物真题试卷(含答案)

(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 水、矿质元素和空气
B. 光、矿质元素和水
C. 水、矿质元素和土壤
D. 光、矿质元素和空气
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题型专练,含答案)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③④⑤答案 B解析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①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⑤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⑥错误。
2.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B.昆虫的变异可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C.昆虫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该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D.最终昆虫和植物总会有一种生物被淘汰答案 D3.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和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 C4.如表所示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答案 C解析由表可知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随时间的推移,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该种群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故1970年Aa基因型的频率不是18%;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生物(含试题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全国Ⅱ卷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生物试题保持一贯的风格特征,稳中有进,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助力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在考查内容、试题呈现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综合和灵活多变的特点,便于更好地发挥高考区分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
■高考新动向1.试题注重回归教材,引导考生关注基础知识今年高考生物试题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对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如第30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其中考查了教材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这就要求考生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能够准确运用教材语言进行规范答题。
2.试题综合性增强,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与以往的高考生物试题相比,今年高考生物试题中,一道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所增加,章节间的跨度增大,且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如第31题以生态系统作为主线进行考查,题中还涉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强调知识模块间的组合,对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3.联系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倡导学以致用试题更加注重引导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第2题以马铃薯块茎的储藏为背景,引导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第4题从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人体失水问题切入,考查内环境稳态和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
4.关注生态文明,倡导环境保护理念高考生物试题坚持学科素养导向,着意传递保护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体现了社会责任素养,如第37题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微生物培养、分离、筛选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考点新变化在今年全国Ⅱ卷生物试题中,选择题部分考查了内质网和细胞核的功能、细胞呼吸、物质的跨膜运输、内环境稳态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杂交实验、生态系统等知识;非选择题部分考查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净光合作用、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选修部分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组织培养。
今年高考对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加大了考查力度,减弱了对图表类试题的考查,题干信息趋向简单化,考查目的更加明确。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试题(海南卷)(Word版+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试卷(海南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25题;共50分)1.下列与蛋白质、核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个核糖体上可以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B. 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多个金属离子C. 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D. 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产生多个RNA分子2.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淀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B. 淀粉与纤维素中所含的元素不同C. 分解淀粉与纤维素所需的酶不同D. 纤维素是由果糖聚合而成的多糖3.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T2噬菌体不含有膜包被的细胞核,因此属于原核细胞B. 人肝细胞分裂期的持续时间大于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C. 植物叶肉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D. 心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细胞膜不具有流动性4.某种抗生素可以阻止RNA与mRNA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据此判断。
这种抗生素可直接影响细菌的()A. 多糖合成B. RNA合成C. DNA复制D. 蛋白质合成5.下列有关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有控制性状的基因B. 大肠杆菌中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相同C.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肠杆菌的核糖体D. 大肠杆菌分泌的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加工6.下列检测生物分子的实验中,关于颜色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淀粉遇碘液可显蓝色B. 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C.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D. 脂肪被苏丹IV染液染成橘黄色7.下列关于实验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用高倍镜观察菠菜细胞叶绿体形态时,临时装片需要保持有水状态B. 需要高倍镜下才能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C. 在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形态及大小D.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核时,可用甲基绿进行染色8.植物细胞中水和矿质元素离子会表现出某些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实验与探究
专题25 实验与探究
1.(2018·高考江苏卷)某同学用洋葱进行DNA 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B.用蛋白酶纯化过滤后的研磨液中的DNA
C.加入酒精后用玻璃棒轻缓搅拌
D.加二苯胺试剂摇匀后沸水浴加热
解析:选A。
加入洗涤剂后研磨动作要轻缓、柔和,否则会产生许多泡沫,不利于后续步骤的操作,A项错误;蛋白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因此能起到纯化DNA的目的,B项正确;加入酒精后用玻璃棒搅拌时,动作要轻缓,以免加剧DNA分子的断裂,导致DNA分子不能形成絮状沉淀,C项正确;对DNA进行鉴定时,加入二苯胺试剂摇匀后沸水浴加热,溶液将变为蓝色,D项正确。
2.(2018·高考江苏卷)一个班级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实验,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镜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B.因观察材料较少,性母细胞较小,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
C.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D.一个视野中,用10×物镜看到8个细胞,用40×物镜则可看到32个细胞
解析:选A。
由于高倍物镜镜头较长,故换用高倍镜时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A项正确;显微镜视野的亮度与观察细胞的大小无关,B项错误;要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需要用高倍物镜,但换上高倍物镜后只能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来调节焦距,C项错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D项错误。
3.(2018·高考广东卷)以下为某兴趣小组获得的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正确的是( )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的基础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判断。
层析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滤纸条由上到下排列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因此Ⅳ表示叶绿素b,A 项错误;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会形成一个透明圈,透明圈越大,细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因此菌Ⅲ分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B项正确;C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为分裂中期,C项错误;D 图示H2O2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释放的O2量,其目的是验证酶的高效性和酶具有催化作用等,D项错误。
4.(2018·高考北京卷)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
B.提取组织DNA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C.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
D.PCR呈指数扩增DNA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
解析:选C。
A项,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只能寄生在活细胞(菌)中;B项,DNA的粗提取是根据DNA与蛋白质等杂质在氯化钠溶液和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进行分离的;C项,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且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小不同;D项,利用PCR技术扩增DNA片段时,DNA 数量之所以呈指数扩增,是因为上一轮的产物给下一轮反应提供了模板。
5.(2018·高考重庆卷)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可检测出蛋白质
B.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C.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D.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解析:选C。
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从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中可检测出蛋白质,A项正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在低倍镜下就能观察到,B项正确;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因而不能根据是否产生CO2来判断其呼吸方式,可以根据是否产生酒精和产生CO2的量来判断,C项错误;色素可溶解于有机溶剂乙醇中,加入的Na2CO3可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从而提高色素在其中的溶解度,D项正确。
6.(2018·高考福建卷)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解析:选B。
A、D两项正确,统计次数和数量越少,误差就越大,通过增加统计的次数和组数可以减少误差;B项错误,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为减少误差应逐渐减小2,4D的浓度梯度,预实验的目的是摸索实验条件和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C项正确,调查群体数量越小误差就越大,调查发病率时,应随机抽样调查,并调查足够大的群体。
7.(2018·高考江苏卷)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是天然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物种之一。
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色泽鲜红,因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着色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培养雨生红球藻以获得虾青素,科研人员研究了A、B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位体积藻液内雨生红球藻细胞数、干物质质量、虾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雨生红球藻和蓝藻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发生的场所不同,前者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
(2)B的浓度从0.1 mg·L-1提高到0.5 mg·L-1时,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
(3)与B相比,A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种生长调节剂中,与细胞分裂素生理功能更相似的是________。
(5)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进行比较,虾青素和其中的________分子结构最相似。
(6)在本实验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选用A、B时首先应考虑的浓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雨生红球藻是真核生物中的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光合片层。
(2)植物生长调节剂B浓度为0.1 mg·L-1时,干物质增加量为119.7%,虾青素含量增加量为8.5%,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与干物质增加量的比值为8.5/119.7;植物生长调节剂B浓度为0.5 mg·L-1时,干物质增加量为41.7%,虾青素含量增加量为3.9%,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与干物质增加量的比值为3.9/41.7;
8.5/119.7<3.9/41.7,可知B的浓度由0.1 mg·L-1增加到0.5 mg·L-1时,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的含量增加。
(3)据表可知,A的浓度由0.1 mg·L-1增加到0.5 mg·L-1时,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由57.1%增加到137.8%;当A的浓度增加到5.0 mg·L-1时,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为-95.4%,说明A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上升较快,下降也较快。
(4)细胞分裂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从表中数据可知,随A浓度的增加,细胞数也增加,所以A的功能与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更相似。
(5)由题干可知,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因此虾青素与叶黄素的分子结构最相似。
(6)要探究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应选取表中A、B分别对虾青素含量增加量最大的相应浓度,由表中数据可知,A的浓度为0.5 mg·L-1,B的浓度为0.1 mg·L-1。
答案:(1)叶绿体(2)增加(3)上升较快,下降较快(4)A (5)叶黄素(6)0.5 mg·L -1,0.1 mg·L-1
8.(2018·高考北京卷)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
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________上合成,然后在________和________中
加工。
(2)实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
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________,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________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验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
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________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__________________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解析:(1)膜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在内质和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
(2)此消化腺的分泌受神经调节,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是感受器,而传出神经末梢作用于消化腺,刺激消化腺分泌。
(3)通过实验对比,此类膜蛋白能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
(4)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导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体内,如果检测到此小鼠体内进入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增加,说明该种动物的蛋白C与小鼠的蛋白C具有相似的作用。
答案:(1)核糖体内质高尔基体
(2)感受器传出神经
(3)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
(4)获取/获得去除蛋白C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