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唯识三十颂
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二)

安慧「三⼗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诲安慧「三⼗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诲三破意识所缘境受等〔法境〕,于过去、未来时亦不能引⽣有彼〔受等〕⾏相的识,是已灭、未⽣〔法〕故。
⾄于现在的〔受等〕,亦不能引⽣现在的〔识〕。
盖〔受等〕在⽣的分位1中,〔有受等⾏相的识〕尚⽆故;若在已⽣之后,则识亦已以其⾏相起现。
因此〔这已⽣的受等2〕并⽆任何作⽤。
是以意识的⽣起,也是⽆所缘的3。
注:1「分位」(avasth?),阶段义。
2荻原、宇井则以为是指「识」(见荻原译页六四⼆,宇井译页⼀六)。
3本节破受等法境,即是意识所缘。
原⽂简略,不易见其脉络。
今据律天疏,谓此段是在破五识所缘境后,进⽽破意识所缘,即是受等法境。
等者等取想、⾏。
由此可见,安慧是依传统五蕴之分类以破⼼外之⼀切法。
但后期唯识家如成唯识论所⾔,则依五位百法之分类以破法境,故该论在破⾊法之后,即接着破不相应⾏法、⽆为法,最后⼼、⼼所法,值得注意。
因此,安慧此处以三时分割的⽅法以破受,成唯识论⽆。
四释外⼈妨难四·⼀然⽽,外⼈1〔难〕,云:若⽆实我、实法时,则施设不应理。
何以故?施设有三依,随⼀缺减即不成⽴故。
〔三依者〕真事2、似真事之境、及两者的共通性3。
譬如有真⽕、有似⽕的童⼦、和有它们两者之间的共通性——⾚红性或猛烈性时,于是可以有「童⼦是⽕」的施设。
(答)在此所谓「童⼦是⽕」的施设,是依类4还是依实5⽽⾏?不过,〔⽆论是依类还是依实,〕,这两种施设都不成⽴。
此中且先就类⽽⾔:共同的⾚红性或猛烈性并不〔在类⽕中〕存在6;当共通性⽆,⽽在童⼦⾝上作类施设,即不合理,成⼤过失7。
(难)类〔⽕〕中虽⽆彼法8,但由于⾚红性和猛烈性与类〔⽕〕不相离,因此可以在童⼦⾝上作类施设。
(答)在类〔⽕〕中⽆〔彼法〕的情形下,⽽〔说〕⾚红性和猛烈性可在童⼦⾝上看到,则不相离性不应理9。
复次,〔如说与⾚红性、猛烈性〕不相离,则亦⽆施设;以在童⼦⾝上的类〔⽕〕亦实有故,如真⽕〔上的类⽕〕10。
唯识论

前六识了别别境、及粗显之境,名之为识。
以上数者,只是一种能变的法性,是离开名称言 说的境界。而唯识之教,是 [即用显体] ,说到其 体,名之为 [如如] ,说到其用,名之为 [能变] 。 能则势力生起,运转不居;变则生灭如幻,非实 有性。唯识立论,谓离识之外,无别有法。而所 谓识,亦不过一能变的功能而已。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三讲 唯识学上的几个基本概念
唯识(Vijnapti-matrata),即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 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 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 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由第八阿赖耶识 中之种子所变生,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 说 [唯识无境] ;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 [唯 识所变] 。
解析三种能变识
阿赖耶识 末那识 意识及前五识
一. 释难破执: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二. 标宗归识:彼依识所变。 三. 彰能变体: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颂
玄 奘由梵译汉 霍韬晦由梵译汉 吕 澂由藏译汉 韩镜清由藏译汉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为三。 我法施设相, 虽有种种现; 彼实识转化。 此转化有三: 施设我及法, 各别种类起, 彼皆由识变。 此变又三类。 由假安立我和法,若诸种种等出现,彼者转为辨别识,此转为
(5)《阿毗达磨大乘经》说:
“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中 略)四者,成就三种胜解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 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得胜解力,诸义显 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 (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 皆不显现。”
唯识三十论直解

唯识三十论直解世亲菩萨三藏法师玄奘译蕅益沙门智旭解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此玄奘师叙述之辞也。
按佛灭后九百年。
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
作三十颂。
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造释。
又二百年。
次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
而护法立义最为周足。
奘师宗之。
故云护法等菩萨也。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
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
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等四句)。
后五行颂。
明唯识行位(乃至未起识已下也)。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
略辩唯识。
相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以答。
颂曰。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此即略辩唯识相也。
世间说有我相。
谓有情命者等。
圣教假说我相。
谓预流一来等。
世间说有法相。
谓实德业等。
圣教假说法相。
谓蕴处界等。
外人问意。
以为既唯有识。
别无实我实法。
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
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问意谓说有不应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既无实我实法。
但是由于假说。
所以随情施设。
妄有种种相转。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
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然此能变之识。
虽有八种。
以类别之。
则唯有三。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者(此中前十四行半。
广明三能变相。
次有八行。
广明所变唯识)。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
其相云何。
颂曰。
初阿赖耶识(一自相门)。
异熟(二果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
不可知执受。
处了(不可知三字。
四不可知门。
执受处三字。
五所缘门。
了字。
六行相门)常与触。
作意。
受。
想。
思。
相应(七心所相应门)唯舍受(八受俱门)。
是无覆无记(九三性门)。
触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门)。
恒转如暴流(十一因果法瑜门)。
阿罗汉位舍(十二伏断位次门)。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一名阿赖耶识者。
刘洙源先生唯识学讲义

唯识学讲义刘洙源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3 册页91-227 刘洙源先生略历4一、唯识学之缘起5二、唯识学之渊源5三、唯识学之宗派6四、唯识学西土东方之后师师承7五、唯识学之显晦8六、唯识学之宗趣10七、唯识学之名义10三能变及能变二种11初能变即第八识11三相11初三位12次五位13种子六义13熏习之义17所熏能熏17所熏四义17能熏四义19生熏之别22心分四义22四心分四师异说23总以喻明27三量28真似之分31八识三量分别32三境(相分之分别)33三境之体36本识变义36转变、变现、变似之义37 识变二种38因缘变38分别变38能熏所熏之心分39第八所缘40缘三类境之差别41第八不缘42第八定缘何法42假实分别43自变共变44变他根依处46无色何名变46本识相应47五受分别48五所不同本识49 三性四法50种子三性分别52 本识有无间断53 灭不灭之异53因果法喻53诸法差别54证衄挂妎54二能变即第七识55 释名出体55第七所依56第七所缘57王所分别59料简所缘61自性行相61三量假实分别62 第七染俱63第七余俱64第七受俱66三性分别66第七界地66分位行相67引教证有第七67据理证有第七68共不共义69四句分别69恒行不共有四义70立第七识之义70三能变即前六识71六种差别71依根得名71以何为根?72根以何为义?72第六何故独名意识?72 依境得名73根境皆是识变74自在位诸根互用74自性行相75自相共相76前五缘境及三量分别76 第六缘境分别78法处色之种类79五种总为三门80法识了一切法82前五缘境之义82前五是现量之故83前五具业84前五六相84意识缘境多少及境重分别85 六识所具分别86三种分别86七种分别86十种分别87八识所具分别88八识各具分别88现起分位89八识具缘多少90五无心位91无心二定92料简五位92二定同别93五心轮义93六识三性94六识相应94六识受俱95刘洙源先生略历先生名复礼。
安慧「三十唯识颂」原典译注_简体版_第三段落_录入的说明

1.原稿起止页码(77—124)
2.原文中的三个根号没有打出来, 我在电子版中用红字标显出来了.
位于
(1)电子版21页,原稿99页.根号下aŚ
(2)电子版22页,原稿100页.根号下dā
(3)电子版34页,原稿113页.根号下ruh
3.原稿87页第12行,电子版第9页第10行.
原文是:此處汝嘗如是作耶? 我改为: 此處汝當如是作耶?
4.原稿100页第19行,电子版第22页第17行.
原文是:隐已过恶. 我改为:隐己过恶.
5.原稿101页第21行,电子版第23页第22行,
原文是:瞢謂?瞢,此字不认识,没能打.
6.原稿第102页第三行.电子版第24页第8行.
原文是:此解與廣五解蘊論一致.我将解字删除.
7.原稿第113页第九行,电子版第33页倒数第4行.
原文是:所以所论谓的对象是同一的
我觉得应改为:所以此论谓的对象是同一的.(由于不确定,所以未在电子版中改动)
7.「」符号在变为繁体之后就变成了「」.
8.原稿中的单词在换行时使用的–连结符号我删除了.因为在电子版中原单词不处在换行的位置.但是电子版中处于换行位置的单词我也没加–连结符号,因为怕您排版后位置变动造成误解.
9.由于梵文字体是后插入的,所在它与英文字母打印在一起时,有时字体大小调的不太一致.导致一个梵文单词看起来有点别扭.有粗有细的.。
成唯积论全文及译文

《成唯识论》是唐代高僧玄奘糅译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而成的佛教论书。
由于其内容深奥,全文及译文篇幅较长,这里无法提供全文的内容。
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部分内容的译文作为参考。
例如,其中有一段内容:“初能变识。
大小乘教。
名阿赖耶。
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
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这段内容的大意是:最初能够改变的意识,在大小乘佛教中被称为阿赖耶。
这种意识具有能够储藏、持有和执着的含义,因此与杂染相互关联。
有情众生将其视为内在的自我,这也显示了最初能够改变的意识所具有的特性,即因果关系的持有。
从唯识宗的终结到唯识学的延续——永明延寿《宗镜录》的唯识观及其影响

从唯识宗的终结到唯识学的延续———永明延寿《宗镜录》的唯识观及其影响袁宏禹内容摘要:永明延寿《宗镜录》唯识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是圆融,融通了唯识古学、唯识今学,融通了性宗、相宗二学。
在某种意义上,延寿《宗镜录》论唯识既是前世唯识宗的终结之作,也是后世唯识学的接续之作。
《宗镜录》并不以玄奘唯识宗思想为独尊,兼收并包了唯识古今学,并以如来藏系佛学的立场涵摄了性相二学。
延寿治唯识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了明末与晚近两次唯识学复兴思潮中唯识学的研习,而到“南欧北韩”古典派的出现,对延寿《宗镜录》以来治唯识的风气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
关键词:永明延寿 《宗镜录》 唯识宗 唯识学作者简介:袁宏禹,福州大学教授杨维中先生《中国唯识宗通史》最后一章最后一节探讨了永明延寿的唯识学思想,提出了“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的观点。
杨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延寿及其《宗镜录》的出现,是法相唯识宗终结的象征。
”①。
从宗派谱系来说,延寿并不属于唯识宗,而是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
延寿只是在学问上融摄唯识学说,《宗镜录》成为后世习唯识效仿的范例。
因此,《宗镜录》在学理上可逡为法相唯识宗终结的象征。
之后的法相唯识学思想如何发展呢?虽然唐代玄奘、窥基二师开创的唯识宗消亡了,不过唯识学思想研习并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就此彻底消失。
明末和晚近先后出现了两次研习唯识学的热潮,诞生了诸多唯识学大家,后世唯识家以如来藏学解唯识,多是受到延寿大师融通古今、性相唯识观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永明延寿既是前世唯识宗的终结者,也是后世唯识学的开启者。
一、从唯识宗的绝嗣到永明延寿《宗镜录》的出现实际上,古德永明延寿与唯识宗法脉传承并无直接关联。
那么,唯识宗又是如何中断法嗣的呢?考察唯识学在中土的传承,这首先要从印土佛学说起。
唯识学,在印度为大乘瑜伽行派所弘传。
因创始人弥勒菩萨、无著菩萨重视瑜伽行,其师称为瑜伽行师,①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841页。
唯识二十颂论谈一

了《二十唯识论》的梵文本。
古代中国有两次翻译:北魏般若流支居士(一说是菩提流 支)的《唯识论》一卷;陈真谛法师的《大乘唯识论》一 卷。
三 参考资料 古代资料: 护法论师《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义净译。 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
律天《唯识二十论释疏》(藏文,安慧唯识)。
近代资料(民国): 二十唯识论疏,王恩洋; 二十唯识论述要,雪松; 唯识二十论颂释,时三;
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观空。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
年中说法华经,讲究竟一乘。五、佛临灭度时,说涅槃经, 讲佛性。净影痛破之(大乘义章)。
从根本上讲:唯识承许中观,中观不破唯识。 上上根:增上增上五善根。资粮位,加行位,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二、论的版本
作者:世亲。 我们采用的版本是:玄奘翻译成汉文的《唯识二十论》一 卷。 梵文本:1925年,法国佛教学者西勒万· 列维在尼泊尔发现
在心识之外自然也没存他人与圣教。果然如此,则因亲近
善友恶友而闻正邪之法,岂不是不能成立?
五、梦境业果不同难:唯识家以梦喻现境,但醒时造善恶 业有苦乐果,梦中的善恶业何以独无果报呢? 六、杀业不成难:杀羊之时,若无羊等外境,则不能杀生,
或杀生之罪是否成立?
七、他心智难:他心智,即具有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若 有他心智,则证明他心之存在,如此则唯识无境之义就不 能成立。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
第十五颂及第十六之上半:破妄执现量以成唯识义。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 量。 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
第十六颂下半颂:示在梦不觉以成唯识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能︵56三性分別門│││││有覆無記攝。
變相7頌︶界繫分別門│││││隨所生所繫。
起滅分位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能變差別門│││││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
自性行相門│││││了境為性相,
三性分別門│││││善,不善,俱非。
︵後5頌︶│修習位││││││││││││││││││││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粗重故,使證得轉依。
究竟位││││││││││││││││││││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第25頌︶資糧位││││││││││││││││││││乃至未起識,求在唯識性,在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加行位││││││││││││││││││││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明唯識頌││通達位││││││││││││││││││││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16頌︶隨惑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惛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
不定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所依門││││││依止根本識。
俱不具轉門││││││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
︵第十七頌︶起滅分位門││││││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正辨唯識││││││││││││││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唯列六位名│││此心所遍行
識受俱分別│││皆三受相應。
三相應俱遍行│初遍行觸等
十受門別境│初別境謂:欲、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頌廣了境善│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
科識能變眾明煩惱│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
判︵8│六位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誑、陷、與害、憍
釋違心法生起緣由││││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理難有情相續緣由││││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
通釋正遍計所執性│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信無所有。
教難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
︵18三種辨圓成實性││圓誠實於彼,長遠離前性。
24頌︶自性明不一不異│││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釋違明依圓前後│││非不見此彼。
教難總說│││││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三種別相無性│││初即相無性。
無性生無性│││次無自然性。
明勝義無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
明唯識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唯識三十頌世親菩薩
適難破執│││││││││││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略標宗歸識│││││││││││彼依識所變。
標彰能變體│││││││││││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三相門│││││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所緣行相門│││││不可知:執受、處、了。
心所相應門│││││常與處、作意、受、想、思相應。
異熟五受相應門│││││唯捨受。
能變三性分別門│││││是無覆無記。
︵23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
4頌︶因果譬喻門│││││恆轉如瀑流。
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捨。
舉體出名門│││││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
所依門│││││依彼轉。
明唯識相所緣門│││││援彼。
︵前24頌︶思量體性行相門│││││思量為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