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讲话

合集下载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佛教唯识学派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道宣大师。

唯识学派强调人的心识具有广阔无边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

一、心识的特性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心识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同时感知到多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心识还具有变异的能力,可以随着人的修行而逐渐提高。

二、唯识的意义成唯识论认为,人的心识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唯识学派通过探究心识的本质和作用,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现象的迷惑,达到真理的境界。

三、唯识学派的主要观点1. 缘起性:唯识学派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三性:唯识学派将一切现象分为三性:依他性、依自性和中道性。

依他性是指事物依赖其他因素而存在,依自性是指事物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中道性是指事物既不绝对存在,也不绝对不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3. 六识: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每个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4. 出世间法:唯识学派强调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出世间法包括离欲、离见、离修和离生的修行方法。

四、成唯识论在今日的启示成唯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成唯识论强调人的心识具有无边无际的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其次,成唯识论提出的缘起性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相互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成唯识论主张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

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二)

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二)

安慧「三⼗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诲安慧「三⼗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诲三破意识所缘境受等〔法境〕,于过去、未来时亦不能引⽣有彼〔受等〕⾏相的识,是已灭、未⽣〔法〕故。

⾄于现在的〔受等〕,亦不能引⽣现在的〔识〕。

盖〔受等〕在⽣的分位1中,〔有受等⾏相的识〕尚⽆故;若在已⽣之后,则识亦已以其⾏相起现。

因此〔这已⽣的受等2〕并⽆任何作⽤。

是以意识的⽣起,也是⽆所缘的3。

注:1「分位」(avasth?),阶段义。

2荻原、宇井则以为是指「识」(见荻原译页六四⼆,宇井译页⼀六)。

3本节破受等法境,即是意识所缘。

原⽂简略,不易见其脉络。

今据律天疏,谓此段是在破五识所缘境后,进⽽破意识所缘,即是受等法境。

等者等取想、⾏。

由此可见,安慧是依传统五蕴之分类以破⼼外之⼀切法。

但后期唯识家如成唯识论所⾔,则依五位百法之分类以破法境,故该论在破⾊法之后,即接着破不相应⾏法、⽆为法,最后⼼、⼼所法,值得注意。

因此,安慧此处以三时分割的⽅法以破受,成唯识论⽆。

四释外⼈妨难四·⼀然⽽,外⼈1〔难〕,云:若⽆实我、实法时,则施设不应理。

何以故?施设有三依,随⼀缺减即不成⽴故。

〔三依者〕真事2、似真事之境、及两者的共通性3。

譬如有真⽕、有似⽕的童⼦、和有它们两者之间的共通性——⾚红性或猛烈性时,于是可以有「童⼦是⽕」的施设。

(答)在此所谓「童⼦是⽕」的施设,是依类4还是依实5⽽⾏?不过,〔⽆论是依类还是依实,〕,这两种施设都不成⽴。

此中且先就类⽽⾔:共同的⾚红性或猛烈性并不〔在类⽕中〕存在6;当共通性⽆,⽽在童⼦⾝上作类施设,即不合理,成⼤过失7。

(难)类〔⽕〕中虽⽆彼法8,但由于⾚红性和猛烈性与类〔⽕〕不相离,因此可以在童⼦⾝上作类施设。

(答)在类〔⽕〕中⽆〔彼法〕的情形下,⽽〔说〕⾚红性和猛烈性可在童⼦⾝上看到,则不相离性不应理9。

复次,〔如说与⾚红性、猛烈性〕不相离,则亦⽆施设;以在童⼦⾝上的类〔⽕〕亦实有故,如真⽕〔上的类⽕〕10。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心意识了。

名之差别。

此中说心。

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

不遣相应。

内识生时。

似外境现。

如有眩翳。

见发蝇等。

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即于此义有设难言。

颂曰。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论曰。

此说何义。

若离识实有色等外法。

色等识生。

不缘色等。

何因此识有处得生。

非一切处。

何故此处有时识起。

非一切时。

同一处时有多相续。

何不决定随一识生。

如眩翳人。

见发蝇等。

非无眩翳有此识生。

复有何因。

诸眩翳者所见发等。

无发等用。

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等。

无饮等用。

寻香城等。

无城等用。

余发等物。

其用非无。

若实同无色等外境。

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定处定时。

不定相续。

有作用物。

皆不应成。

非皆不成。

颂曰。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论曰。

如梦。

意说如梦所见。

谓如梦中虽无实境。

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

非一切处。

即于是处。

或时见有彼村园等。

非一切时。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

而处时定非不得成。

说如鬼言。

显如饿鬼。

河中脓满。

故名脓河。

如说酥瓶。

其中酥满。

谓如饿鬼同业异熟。

多身共集。

皆见脓河。

非于此中定唯一见。

等言。

显示或见粪等。

及见有情。

执持刀杖。

遮捍守护。

不令得食。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

而多相续不定义成。

又如梦中境虽无实。

而有损失精血等用。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

而有虚妄作用义成。

如是且依别别譬喻。

显处定等四义得成。

复次颂曰。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论曰。

应知此中一地狱喻。

显处定等一切皆成。

如地狱言。

显在地狱受逼害苦诸有情类。

谓地狱中虽无真实有情数摄狱卒等事。

而彼有情同业异熟增上力故。

同处同时众多相续。

皆共见有狱卒狗鸟铁山等物。

来至其所。

为逼害事。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

而处定等四义皆成。

何缘不许狱卒等类是实有情。

不应理故。

且此不应捺落迦摄。

不受如彼所受苦故。

互相逼害。

应不可立彼捺落迦此狱卒等。

形量力既等。

应不极相怖。

应自不能忍受铁地炎热猛焰恒烧燃苦。

云何于彼能逼害他。

非捺落迦。

不应生彼。

成唯识论于玲波教下文集

成唯识论于玲波教下文集

成唯识论于玲波教下文集
《成唯识论》是《唯识三十论》的集注。

《三十论》世亲菩萨撰。

世亲是无著的胞弟,唯识学的集大成者,原在有部出家,不久便通达键陀罗一带流行的有部教义,旋即研究经部,当时正统的有部思想在西北印的迦湿弥罗,由世友等领导的结集的《大毗婆沙论》保存那里,严禁外传,世亲为探讨婆沙义,设法混进迦湿弥罗,研习多年后,回到犍陀罗,汲取经部思想,写出不朽的著作--《俱舍论》。

世亲遍通小乘教义,却不信玲波,甚至否定玲波是佛说,这时无著在中印度弘扬唯识教理,得知世亲识解超群,聪明过人,只是对玲波佛教缺乏认识,存有偏见,深恐其造论诽谤玲波,致招恶报,乃假托有病,去信招之,世亲来了,无著又派门人去迎候,夜住伽河畔的伽蓝,让弟子在世亲的隔壁房间高声读诵《华严经。

十地品》,世亲毕竟是个大根机的人,一闻经语便觉玲波法的甚深微妙,懊悔过去对玲波的攻击,以为诽谤罪发源于舌,要割断舌头,忏除谤法之罪。

无著对他说:汝以舌谤法,岂断舌而罪消除,但应赞释玲波,补过自新,若徒杜口绝言,其利安在?世亲听了兄长的劝告,从此极力弘扬玲波,为无著创立的唯识理论发扬光大。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

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

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

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

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

其实不然‎。

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

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

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

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

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

‎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明唯识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詶答颂曰1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2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已说初能变。

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6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如是已说第二能变。

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9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10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11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12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13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14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已说六识心所相应。

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颂曰15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16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

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

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颂曰17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若唯有识都无外缘。

由何而生。

种种分别。

颂曰18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虽有内识而无外缘。

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颂曰19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若唯有识。

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

所以者何。

颂曰20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21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22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若有三性。

《真唯识量讲话》

《真唯识量讲话》
(2)例:
宗——地狱是最苦的地方,
因——有刀山、剑树、镬汤、炉炭故,
喻——如犯人受罪。
这前陈地狱的“宗依”,也是不共许的,而举出犯人受罪的“同喻”,也不见其事实。
至于破量的方面:
(1)例:
宗——上帝没有万能,
因——不能降伏魔鬼故,
喻——如无力的懦弱者。
(2)例:
宗——大梵天王不能创世界,
因——无事实证明故,
喻——如大自在天。
你虽然说祂“没有万能”和不能“创造世界”,但是这“上帝”和“梵王”,无形中你已经承认祂是有了,碰到这种例子:
前者要用“自许”来简别,
后者要用“汝执”来冠首。
不然的话,你想“立”,也是“立”不成,而想“破”,也是“破”不了。至于遇到“同教相诤”的时候,那又非要用“胜义”来简别不可,才不会有“自教相违”之过。
不过用这种简别语来对付敌方,我倒有点怀疑。因为你会用“自许”,他又何尝不会用“汝执”?你若用“汝执”,他也可以用“自许”。这样,简过来,简过去,到底是谁“能立”,谁“不能立”?倒要质之高明。
真唯识量举例:
【宗】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同喻如眼识,异喻如眼根。
何谓大乘许小乘不许?
(1)他方佛色。
(2)佛无漏色。
他方佛,小乘人根本上不知有。小乘说: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佛。他方佛小乘尚不赞成,况他方佛色耶?
无漏色——即佛之报身,小乘人只知有丈六比丘身,和众人无二无别——饮食睡眠、大小便利,岂知法身无相,报身功德之无漏色耶?
因——“自许”相分色亦是初三摄故,
同喻——合云:凡系初三摄者,除去眼根“定不离自证分。相分不离自证分,如见分不离自证分。

唯识三十诵论文参考资料3000字

唯识三十诵论文参考资料3000字

一、造论之主凡是学一种言教,对于建立这种言教的人,要知道他的历史,才容易生起净信,所以在讲《唯识三十论》之先,对于造论主,先要说一说。

《唯识三十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的时代,有说在佛灭度后八百年的,有说一千年的,总在八百年至一千年之间。

世亲菩萨初从一切有部出家,因为发挥小乘,就常常驳难大乘,后来加了一点经部的知见,对于小乘就有点感觉不满,这是从菩萨所造《俱舍论》里见得到的。

菩萨的哥哥,就是无著菩萨,是宏扬大乘的,趁此就劝菩萨舍小归大,世亲菩萨得了大乘的知见,深悔从前谤大乘的罪过,便要割掉他的舌根来忏罪,无著菩萨才止住他说:你的谤法不是你的舌根独自造的罪,即是你的舌根自造的罪,把它割掉也忏不了,不如留着你的舌根,来弘扬大乘教法。

世亲菩萨对于大乘教法唯识宗的功绩,恐怕还在无著菩萨之上,无著菩萨造的关于唯识的论,《摄大乘论》最重要,世亲菩萨造的《二十唯识》、《三十唯识》两论最为重要,《二十唯识》重在破他,是真能破;《三十唯识》重在立自,是真能立。

《二十唯识》,菩萨既造了颂,复造了注解;《三十唯识》,只造了颂。

造注解的有十大论师,见解在枝节上时有不同,那一家的见解,才是菩萨的真正意思,便颇费考究了!二、佛法和学佛法的人要讲唯识,先要知道唯识所破的法是什么。

唯识是破小乘的,所以对于小乘教法,应该知道一个大概,因此先把整个的佛法,概括的说一说。

甚么是佛法?如何才是学佛人?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

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上有赢是有说三法年的,谓法行无部,诸法无我,部奖夜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

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

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

大小乘法通说有漏世间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一切有情都知道的。

坏苦,凡夫就多不知道了,口头尽管说知道乐必有苦,但是乐境当前的时候,那一个凡夫又能拒绝了不接受,说这是苦呢?不唯不能拒绝,反用尽心力去追求这个坏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识三十论讲话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为利诸有情
序说
一唯识论作者及其作由
在讲述《唯识三十论》之先,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本论是哪位学者的作品,且因什么动机而写作的?我们知道这论的作者,是在佛陀涅槃后九百年的时代,他诞生的地点是北印度健驮逻国的都市布路沙布罗中,就是佛教界中最享盛名的筏苏槃度(译天亲或世亲)菩萨。

他初出家于小乘萨婆多部,博学多闻,涉猎小乘三藏,钩深致远,唯理是宗,以张大其教网,著《俱舍论》,世称为聪明论。

并制作其他诸论,大事宣扬小乘教义。

后到中印度阿逾陀国,其兄阿僧伽(译无著),遣门人诵《华严经·十地品》和《阿毗达摩经·摄大乘品》,故意使他听到,他毕竟是个不自满的人,即大大地悔恨自己向来见解的浅薄;于是就从阿僧伽谘受大乘,精研覃思。

旋受阿僧伽的嘱咐,开始著作《十地品》和《摄大乘论》的解释;尔后制论,都一百余部。

他的一生伟大著作中最精深的,是最后出的这部《三十论》,总三十颂六百言。

所谓“含万教于一字,约千训于一言”,以玄述大乘至极的妙趣。

菩萨作本论的动机是什么?依普通的说法,是不外“令法久住,利乐有情”;特别言之,是在“破执显理”。

因为当时的佛教和非佛教的学者,群竞己见,邪执盛起,而这唯识中道妙理,反隐没不彰于世;菩萨为破斥那些邪执,显扬正理,故作此论。

原来印度佛教,历史上所告诉我们的事实,大概佛灭后一百年的期间,可说是一味无诤;但是到了一百六十年的时候,发生大天“五事”之诤,于是小乘佛教,分裂成二十部,各各主张其宗义。

到三百年顷,有迦陀延尼子,造《发智论》,而法救、世友等出,更述成之;于是我空法之有小乘教,风靡当时,教界中人,大都竞起诸法实有之执见,大乘教法,几沉晦无闻。

到七百年之交,有龙猛出世,作《智论》、《无畏论》、《中论》、《十二门论》等,提婆承之而制《百论》;排斥诸法实有之执,宣扬毕竟皆空之旨,入主出奴之辈,转又偏堕于空见,其甚者而拨事理为俱无。

故当时教界,产生了一种不执于有,就着于空的两大思潮;而于佛教中道妙旨,晦昧如故。

直到九百年的时期,有阿僧伽者,承传慈氏所说的《瑜伽师地论》等,又著《显扬》、《摄大乘论》等;而筏苏槃度,为之制
《摄论》、《中边》的疏释,更造二十、三十唯识论:扫荡偏邪之执见,大张唯识中道正理的旗帜。

在当时之教界,耳目为之一新。

故说本论的著作的唯一的动机,正是破执显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