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佛教唯识学派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道宣大师。
唯识学派强调人的心识具有广阔无边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
一、心识的特性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心识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同时感知到多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心识还具有变异的能力,可以随着人的修行而逐渐提高。
二、唯识的意义成唯识论认为,人的心识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唯识学派通过探究心识的本质和作用,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现象的迷惑,达到真理的境界。
三、唯识学派的主要观点1. 缘起性:唯识学派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三性:唯识学派将一切现象分为三性:依他性、依自性和中道性。
依他性是指事物依赖其他因素而存在,依自性是指事物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中道性是指事物既不绝对存在,也不绝对不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3. 六识: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每个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4. 出世间法:唯识学派强调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出世间法包括离欲、离见、离修和离生的修行方法。
四、成唯识论在今日的启示成唯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成唯识论强调人的心识具有无边无际的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其次,成唯识论提出的缘起性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相互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成唯识论主张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
太虚对熊十力_新唯识论_的批评

・佛教研究・太虚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批评*罗同兵提 要:太虚初评《新唯识论》文言本,明知其尚宋明儒,以执实之凡情直觉,误会并诽毁般若、唯识,却仍容之于真如宗,许其接近禅宗;着眼佛门内诤故。
再评其语体本时则指出:其附会禅而归本《易》所立之“寂然”本体实为有漏异熟,乃谬以世间流转事上比佛果法界,故为唯心的顺世外道;儒佛之争时已尖锐故。
罗同兵,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任职。
主题词:太虚 熊十力《新唯识论》 批评 作为现代新儒家鼻祖,熊十力出入儒释的学说与方法继承理学而启发后儒,影响深远;也引起一些重要佛学家的严厉批评。
现代儒佛之诤本应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趋向的重大视角下观察。
但在熊十力研究的热闹中,相形可见这些批评的乏人问津。
太虚是中国佛教现代化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对熊十力思想的批评值得关注。
《新唯识论》文言本刊印于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三年一月太虚即作出《略评新唯识论》。
评论的视角与背景,是中国佛教内部的思想之争;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观点。
太虚说:“顷熊君之论出,本禅宗而尚宋明儒学,斟酌性、台、贤、密、孔、孟、老、庄,而隐摭及数论、进化论、刱化论之义,殆成一新贤首学;对于护法、窥基之唯识学亦有一蹴而踣之概。
马君一浮序云:‘足使生肇敛手而咨嗟,奘基挢舌而不下’,其所怀可知矣。
”①明知熊论“所怀”是尚宋明儒而批判般若与唯识,却美其名为“新贤首学”———太虚的圆融与宽大令人惊叹。
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与太虚形成鲜明对比。
《新唯识论》刊行不久,内院刘定权撰《破新唯识论》;欧阳为序,发表于《内学》第六辑。
序中痛责熊道:“六十年来阅人多矣,愈聪明者愈逞才智,愈弃道远,过犹不及,贤者昧之。
而过之至于灭弃圣言量者,惟子真为尤,衡如驳之甚是,应降心猛省以相从”。
欧阳以龙树、无著的般若学与唯识学为圣言量,台、贤等中国佛法为“似教”;故谓十力“灭弃圣言”。
太虚却将熊容纳在佛法“真如宗”中。
他说:“依此以观熊论(指新唯识论,下皆同此),所谓:‘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成唯识论源于佛教,是一种关于心识境界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关于先验认识存在的观点,即我们可以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来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这篇文章将对成唯识论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
灵觉经验成唯识论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类有一种基础的认识能力,被称为“灵觉经验”。
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的意识状态,并且能够注意到这种状态的变化。
它是所有知觉和认识的基础。
四真理成唯识论的知识体系基于四个真理,这些真理描述了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以及我们可以对它们做出的描述。
1.世间事物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2.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不是随意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其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3.事物的虚妄性指的是我们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并非意味着现实不存在。
虚妄性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实质有别,称为五蕴.4.解脱成佛是可能的,但它需要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精神上的修行,以及对自我的超越。
8识成唯识论还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识的分类体系,称为8识。
它将心识分为下列八个部分:1.眼识:视觉意识。
2.耳识:听觉意识。
3.鼻识:嗅觉意识。
4.舌识:味觉意识。
5.身识:身体感觉意识。
6.意识:思考和理解意识。
7.思识:用于构建想象和宏观概念的意识。
8.识识:直接觉知自身的存在。
这些识别标志着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从基础的感觉到复杂的思考和自我意识。
8识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灵觉经验的工具。
自性成唯识论还讨论了“自性”这个概念。
这指的是一些事物或现象的固有本质。
按照正理(常理)因果关系,一切事物均没有自性,但是识别器识别东西时,会因缘生起或缘分直接相应,而形成“境”与“识”的互相依赖相应的现象,即执“自性”之见,这是烦恼之首。
综上所述,成唯识论是关于如何识别世界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可以获得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
通过对8识的理解和对自性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并达到解脱和悟道的目的。
唯识学派的哲学科学领域

唯识学派的哲学科学领域唯识学派是印度佛教中的一支哲学流派,其思想旨在思考人类对于存在的认知和理解,试图提出一种超越传统哲学和科学的理解模式。
其核心观点包括唯识论、有部识论、世间诸法唯心说等,被认为是印度佛教学派中最为重要和深奥的一支。
在哲学和科学领域中,唯识学派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将其视为印度哲学和佛教思想的“瑰宝”。
一、唯识论的哲学意义唯识论是唯识学派的核心哲学观点,主张“唯识所知”,即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均来源于自己的意识和心灵。
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在传统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方面,唯识论呼应了柏拉图式的理念主义思想,认为物体和现象的存在只是心灵的映射。
这种思想反驳了以往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物体本身存在,与人的心灵无关。
另一方面,唯识论可被视为一种印度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因其主张外部世界的认知源自个体心灵的映射,而非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
这一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哲学及世界哲学的发展。
二、有部识论视角下的心灵哲学在有部识论视角下,心灵被视为出生和死亡的、永恒和非物质的存在。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观点差别显著,因为后者更加注重心灵的物质基础和心灵与大脑的关系。
这表明唯识学派将心灵哲学视为哲学和科学之间相互辅助、相互启迪的领域。
在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唯识学派的思想指导了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例如,意识的不可分割性、意识的清晰性与注意力的关系、心灵中“主体-客体”关系的作用等都与唯识学派的有部识论联系密切。
三、唯识学派对科学领域的启示和作用唯识学派的思想不仅在哲学和心灵学研究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在科学领域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原子论初步发展的时期,唯识学派对科学界提供了启示。
例如以其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实质上很空洞,是由诸多微观的物质粒子构成的。
这一想法被证实是正确的。
此外,唯识学派的观点还启发了科学家探究空间和时间的本质,以及引力的规律等。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最新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
正文
成唯识论,又称瑜伽行派,是印度佛教大乘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这一学派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接下来,我们将从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学派。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是“万法唯识”。
这一观点主张,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也就是说,外在的世界是由内心所构建的。
这一观点与佛教的“空”观有密切的关系,都旨在揭示现象世界的虚幻性。
在成唯识论中,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五种识是指我们通过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认知,意识是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末那识是我们的潜意识,阿赖耶识则是我们的根本识,是万法唯识的根本。
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瑜伽修行上。
瑜伽行派主张通过禅修等方式,实现对心识的控制和超越,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瑜伽行派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包括禅修、观想、持戒、念佛等。
这些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实现对心识的控制,从而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种以“万法唯识”为核心观点,以瑜伽修行为实践途径的佛教学派。
第1页共1页。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唯识论总述

编者按&本文是徐孙铭、李佩桦对王船山法相唯识学著作《相宗络索》的简要笺注,共分十期连 载%(—)唯识论总述;(二)心理生成的因果关系;(三)判断真理的标准及其性质;(四)认识心理和 心理障碍;(五)认识的证悟和心理感受;(六)生命、生死与认识主体;(七)心性的证悟和第八识功 能;(八)心理治疗与转迷为悟;(九)转知识为智慧;(十)提升精神成就理想人格。
船山对佛教法相宗唯识思想及其范畴体系条分缕析,在阐述认识本体、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和意 识的重要反作用,剖析和克服人的认知、心理、情感障碍,揭示心性的觉悟,成就理想人格和终极关怀 的人生智慧等方面颇有创见。
本文主要从学术上揭示法相唯识学的基本脉络和修持重点,重视心理 分析和心理治疗,批判性继承转识成智与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智慧,阐明儒释道、中西方辩证思维的 融汇贯通及其启迪意义。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 +---唯识论总述徐孙铭李佩桦摘要:唯识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源于阿赖耶识。
每一种认识都有其具体的因缘(原因和根 据)。
第八识作为一切认识的本体,因受末那识(意志)的执着和污染,影响第六意识(判断、推理等 理性认识)和前五识(感性认识)。
一切污染和错误认识由此产生。
世界的本原、轮回的主体和证悟 的根本依据在第八识。
关键词&唯识;因缘;阿赖耶识;十二因缘;世界本原【原文】八识前五识①“眼”,九缘②生耳”,八缘生,不 择明暗,故不缘明缘鼻”“舌”“身”三,倶七 缘;香、味、触倶合境方取,不缘空缘)第六意识^即意即识,五缘生)不倚五根,别无浮尘根@为其根,不缘根缘;诸境不现前,意 亦生起,虽缘于法,而法非实境,不缘境缘)第七末那识^意之识也,故《成唯识论》&亦 名此为意识,六识缘此而生)此识虽未思善思 恶,而执八识一段灵光之体相为自内我',全遮(圆成无垢之全体;由此坚持之力,一切染品皆从 此起,故梵云末那,唐云染^,从三缘生。
虽当不 作意之时,此中耿耿不忘,知此我为我,故不缘 作意缘,无所分别而识体不灭,故不缘分别缘。
成唯识论文档

成唯识论1. 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众多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由中国唐代高僧成唯识所创立,为解释佛陀的教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成唯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心唯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介绍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 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成唯识论源于佛教的心识学说,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2.1 唯心成唯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都是通过心识进行的。
心识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总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外部现象都是由心识产生的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2 唯识成唯识论进一步强调,心识是唯一存在的。
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包括感知、思考、情绪等等。
因此,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心识的。
唯识的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性。
2.3 因果律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成唯识论通过解释因果律,试图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果律成为了佛教徒实践解脱的重要方法和道路。
3. 成唯识论的起源和发展成唯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国。
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众多僧侣对佛陀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成唯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创建的。
成唯识论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成唯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并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成唯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思维模式,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几个主要影响:4.1 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一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界事物的執著,从而达到解脱和安宁的境界。
论佛教唯识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意识

・佛教研究・论佛教唯识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意识王 健唯识学所建立的重视主体意识的反观与整合的认识论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成果。
它的产生与中观学派的认识有着重要联系。
唯识学在强调精神因素决定事物意义的前提下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外,它所论述的主体因素对认识过程及认识结果的影响,以及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认知结构,都与现代认识论有某些相同之处。
这不仅可以为建立完整的现代认识论提供借鉴,也说明人类的智慧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作者王健,1957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唯识学的认识论在佛教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关注人的存在价值的宗旨下,它既是佛教认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又是通往以涅为目的的意义世界的途径。
从学术性状上看,唯识学主要指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以及后来传至中国的唯识宗的思想。
唐初,唯识学曾因玄奘、窥基的极力阐扬而名重一时,但很快便衰微下来。
近代虽有章太炎等诸大师的再度弘扬,但与禅宗、华严、天台等主要宗派相比,唯识宗的影响毕竟要小得多。
然而,这个作为在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上曾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派别,它所建立的重视主体意识的反观与整合的认识论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成果。
当然,这其中有天才的猜测,细密的洞察,也有显著的偏颇,严重的局限,但是如果跳出学术史的范围,我们就可以发现它所包含的思维理论、认识发生论的内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甚至在有些方面,它与现代认识亦有“百虑而一致”之处。
唯识学的认识论与大乘中观学派有着某些理论联系。
“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中心理论。
中观学派用“缘起论”来观察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得出“法空”的本体论结论。
不过,佛教关注的根本点不是元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而是人生价值的意义世界。
释迦牟尼在创建佛教时,甚至回避当时两大思想系统(婆罗门思想和非婆罗门思想)关于本体论的讨论,提出所谓“十四无记”。
正如吕先生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所说,释迦牟尼“对当时学术界共同讨论的这些问题,一概避而不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识的现实意义杨小福(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
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
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由于此文侧重点不在此,因此不再细谈。
可以这样说,如果将唯识看作体的话,那么现实社会中的佛就是用。
而大部分人对唯识的接触都是从学佛或了解佛而开始的,可是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易将学佛与佛学混为一谈,致使在追求佛学过程中“失之一毫,谬以千里”。
学佛于佛学为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现实生活中很多求佛之人不能完全区分学佛与佛学之真正要旨,甚至对于学佛之目的也不尽清楚。
处事不争就能带来好运。
另外,万物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表现在人这个群体中就是整个人类群体当中的生死,好坏,是非都是没有差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也是错,错也是对。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学佛的一个大境界就是能让我们明白,福报源于给予众生的施舍,然而这种施舍是无条件,无目的的。
最后为人处事宽容便能获得心灵的丰盈!关键词:唯识;福报;施舍;宽容释义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
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
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
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唯识论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
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
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佛教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术语之一。
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
亦称“唯识无境”。
这种观点认为有情的“识”可分为八种:前五识,谓能了别外界对象的眼、耳、鼻、舌、身等识;第六识,谓有想象、思考等统觉作用的意识;第七识,谓作为潜在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第八识,谓作为前七识的根本及核心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内藏着被命名为种子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称为“藏识”或“种子识”。
从阿赖耶识能维持种子及身心器官这一方面说,又被称为“执持识”。
“唯识无境”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的基石,也是中国佛教地论学派,摄论学派以及法相宗的基本观点。
一成佛之要在去二重障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
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
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唯识望文生义就是唯有识。
识在《成唯识论》当中解释为内识,说万法唯识,讲的是所有的我执与法执皆为内识的变现,是有非有的,有是说内识本来就存在;说没有是指它的存在呢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唯识学说其为梦幻泡影,一切内识及法相都是相似相续的。
《成唯识论》当中有个造论缘起:“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
”这就说明唯识的含义是重在破我法执。
我法执从唯识的角度看来呢,就叫做“外境”。
那么这个外境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是愚夫对于内识变现的各有情身持执有,执着有情有实在的主宰,这样就成了我、我所执,也就是人我执。
这个人我执就包括我自己的根身,和根身所依的各方面的东西,而成了我、我所执。
同时,也认为其他有情,不管人也好,六道轮回中的其它有情,或者是圣,或者是凡,都认为是一个有情,就是一个实在的主宰者,这也是执所摄。
所以我执呢,就不仅仅是一种相,而是种种的我相。
同时,愚夫不了一切自然现象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是内识所现的似境。
这样一来,就把根身所依的,诸识所见的天、地、日、月、星辰、草木、河水、宫室楼台,以及社会上的种种活动,每一活动,每一现象,都认为是一种实物;无量的现象,就认为是无量的实物,这样就成了种种的法执。
有了我执和法执,就会引起烦恼现行,也就引起所知障现行。
有烦恼障就造业,由业感果,引起生死轮回,使有情生死不断,死此生彼,不得解脱。
由于有种种法执,便于一切事物的离言本性不能通达,而起种种所知障。
有了所知障,便使我们内心的智慧不能显出,诸法的本性也不能显出,这样一来,就有障于佛教的大菩提。
总的来说,我法执就是外境的具体内容。
我们要问,外境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种种我执和法执。
所以呢,外境来说,实在没有,我执、法执本来是空。
唯识的道理首先就是说明但有内识,只有内识,没有外境,所以叫做唯识无境。
无境者,无妄执之外境,非无内识所变的似外境。
因为内识所变的似外境,它本身仍然是识,这是有的。
把似外境颠倒妄执为真实的,离识别有之实物,就有了种种我法执,这个外境是绝对是无。
因为,它是遍计所执,如龟毛兔角,既无体,也无相。
因为成佛要有一定的因缘,那么因缘既然是客观的,人的主观怎么能够创造因缘呢?唯识家纠正了这个缺点,认为法从因缘生,这个因缘不是识以外的因缘,不是客观性的因缘,而是主观内部自具的因缘。
因为阿赖耶识中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同时又熏成种子,如海水生波,波跌下来,又为海水,水生波,波生水,辗转往复,无有穷尽。
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亦复如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种现熏生,辗转无穷。
因为一切法皆从识内因缘产生,而此因缘呢,就是内识现行法熏习而成。
这样的因缘,人就可以加以掌握。
就是说,在世间生死流转,就是造有漏业为因缘而产生,那么要出离解脱,要成佛,就要造无漏因缘,使无漏因缘熏习成种,这样子就具备了内识里面的净因缘,由此净因缘,就可以生起出世间的净果。
也就是说,要成佛,就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广摄众生以为自体;同时,又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这样子来造种种无漏业,熏习种种无漏种子,有了无漏种子,我们就具备了无漏的因缘而成佛,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以上是唯识学里阐述的成佛过程中的所知障,以及为了成佛,而提出的解决所知障,生无漏缘成佛的途径。
了解了求佛过程中所知障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接下来便是行了。
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人成圣,这与佛教里追求的成佛,脱离六道轮回,得大解脱的追求不谋而合,了解了形而上的义理,接下来需将义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以造福现实社会,这便是中国哲学老生常谈的“入世”相对而言,入世的“唯识佛学”并没有出世的“唯识佛学”那样高不可攀。
不过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出世是理想,那么入世必定是现实!二把握唯识,弄清学佛学与佛学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前修。
别忘了回家的路,别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真是一个唯识之人的话,就应该积极地投入到这个事事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奉献的行列里来,献一份爱心,帮一个穷人、积一份善德,尽一份责任;如果真是一个学佛之人的话,就应该认真学习“原始唯识与现代佛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修行,使自己早日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上成佛。
可悲的是,有很多学佛之人因对唯识不甚了解,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佛,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佛法。
他们想问题做事情不依正确与否为标准。
学佛也好,做事也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结合求实效,不能偏见,不能执著。
谁讲得正确,谁讲得符合佛理,不管是谁,应该都听,谁能发扬唯识的精神,谁能依法奉行,无论是谁,都值得敬仰与学习,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正知正见”和“平等心”,可是大多数修行人是依人不依法,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干什么。
有些人把烧香拜佛当成学佛的主要途径;有的人一天三课,把诵经念佛当成修持学佛的全部内容,他们将学佛与现实生活,将学佛与社会实践,将学与用,总是象油和水似的结合不起来。
真正的学佛,真正的修持,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各自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学佛只有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实实在在的利益。
学佛到底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绝对不是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部论,仅仅会写、会讲,那没有用处的,那些世间人都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
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告诉大家,如果您再这么学下去,肯定会走火入魔。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三利从不争中来唯识学说道,要成佛就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广摄众生以为自体;同时,又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
其中“利行”“布施”实属不争。
“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
此话讲得很透彻,很有道理。
好就好在他把佛法和世间法圆融地结合起来了,把佛法的内涵提升到更深入、更全面、更现实的层次。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慧的生活。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一直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一天,他将两个得意弟子智坚和智远,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就将是我的接班人。
”悬崖之下,身体瘦弱的智坚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但还在顽强地攀爬。
当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之时,不幸摔落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
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上来。
而身体强健的智远,在攀爬几次不成功后,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穿过树林,出了山谷,然后游名山,访高师,一年之后才回到寺中。
奇怪的是,高僧不但没有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指定他为接班人。
众僧很是不解,纷纷询问高僧。
高僧微笑着解释道:“寺院后的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
但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
如果只为名利所诱,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
这时,是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
在名利的牢笼之内,徒劳地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则粉身碎骨。
”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
智远成了这座大寺庙的住持。
此后,寺庙内香火鼎盛,僧徒日众。
抛开名利,让内心清净,这是无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