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__《孔子与老子》(全)

思 想 核 心
《论语》之
“鬼”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 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 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 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 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 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 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 孔子讲学图 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 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 这段材料反映了孔 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 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 子的哪一教育思想? “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 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 ——《中国教育史讲 稿 》
在全 韩球 国第 汉一 城所 正孔 式子 揭学 牌院
院非 将洲 落首 户家 肯孔 尼子 亚学
孔 子 在 世 界
孔 子 在 柏 林
首北 都欧 斯孔 德子 哥学 尔院 摩在 成瑞 立典
二、老子与《道德经》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1.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思 想 核 心
“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 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 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 “仁”以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2.孔子之思想学说
D)
④“有教无
③“为政以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 法 、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 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 约全书》竞胜。 ” ━━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 中的地位或作用。(2分)
“孔子之道“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 并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爱人 忠恕
仁
“仁”
克已复礼 正名
礼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
“仁者爱人” 道德、修养 “克己复礼” 规范、准则
两者相辅相成
内在自觉
自律
外在约束
“礼”
他律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功成身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血脉
儒家 重秩序 重人伦 重教化 入世 立德 立功 立言 庙堂之高 道家 重自然 重自由 重生命个体 出世 无欲 无为 无事 江湖之远
问题探究2:孔子思想的影响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 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 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 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 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 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 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 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 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 国…… ”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1)材料一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3分)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 依据。(3分)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1、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农具、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2、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理解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影响: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列国,宣传政治见解(主要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存: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客观,根本)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主观)5、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①社会形势变化: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②儒家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6、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定,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养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老子主张“以柔克
刚”,相传老子曾经张 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 对弟子们说:“我那些 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 而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 在。”
老子小档案
年代:
国籍: 简历: 地位:
请结合以下的《老子》摘录, 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1、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孔子小档案
年代:
国籍: 简历:
地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 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 (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 是对他的尊称。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 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 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 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 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 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 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 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 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 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 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 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 了。”
1、“道”的哲学概念(道是抽象 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 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二、老子 —创立道家学说(《道德经》)
福建泉州老君岩造像
《道德经》石刻书法
1、主张 (1)思想主张(核心): (“道”是万 “道” 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
矛盾对立的两 (3)朴素辩证法思想(哲学):
(如:有无、难易等) 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创者, 2、评价: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孔子在韩国
孔子在日本
孔子在越南
孔子在英国
孔子在德国
一、孔子 —创立儒家学说(《论语》)
1、主张 “仁”,仁者爱人(己所 (1)思想主张 不欲,勿施于人) (核心) (周礼) “礼”,克己复礼 礼的实质: 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注:
(具有保守性)
仁是内在自觉, “仁”与“礼”的关系:
礼是外在约束;内“仁”方能外“礼”, 外“礼”有助内“仁”
阅读材料,理解“礼”的思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1)礼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看待礼? (2)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 正名(贵贱有序) (3)仁与礼的关系是什么?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民 至 老 死 不 相 往 来兮 ,, 祸福 之之 所所 伏倚 。;
( 《孙子兵法》 ) 注:兵家—孙武
探究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差异
1.儒家重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重视人 与自然的关系。 2.儒家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开创者,道 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创者。
(2)政治主张(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以德治民 )
有教无类(原则) (3)教育主张 因材施教(方法)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诗》《书》 《礼》《易》《乐(佚失)》《春秋》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 注: 的局面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生存道路,必须到中国两
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儿去 寻找智慧。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
• • • • • •
名丘,字仲尼 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反映了孔子志向 ——《论语· 为政》
专一,执著探索, 不断完善自己的 一生。
一、孔子的学说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
1、含义:仁者爱人
《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一、孔子的学说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
1、含义: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 2、途径: 统治者—— 3、表现: 普通人—— 推已及人、理解体谅 《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2、辩证法思想
(1)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2)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主张只要能“守静”, 就可以“以弱胜强”。
无
为
而
治
一、老子的思想
(三)老子的政治思想 1、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孔子的诞辰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张挂了孔子的 画像,以示崇敬。
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日子。从圣贤故乡的 山东曲阜,到海峡对岸的古城台南,从学者官员到懵懂孩童……两 岸各界代表不约而同地聚集于孔庙之中,以传统方式缅怀这位中华 民族的至圣先师,重温他关于礼义、人文的闪光智慧。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 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A
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 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A
5.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 在: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改良政治
C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 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 主张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 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D
核心
礼
西周等级 名份制度
实施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想一想:礼的主张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一思想主张在当时 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
政治思想
阅读以下孔子名言,总结其治国之道?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论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语 ——《为政篇》 》
孔子周游列国
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 (《诗》《书》《礼》《易》《乐》《春秋》)
人 学 政治思想 物 派
哲学 思想
教育思想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 A、“仁”和“礼” B、 “仁”和 “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一、选择题1.(2013·连云港)《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2.(2013·厦门)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根基。
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仁”、“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3.(2013·徐州)据史书记载,孔子看到季氏士大夫跳“八佾舞”(64人跳的宫廷舞蹈),曾愤慨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孔子看来,季氏士大夫所作所为( )A.有伤风化 B.生活奢侈 C.违背礼制 D.沉湎女色4.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D.老子6.下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
其原因是( )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二、非选择题7.请根据下面三张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游列国(邮票)材料二杏坛讲学(邮票)材料三2011年4月3日上午,辛卯年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举行,这是自春季祭孔活动恢复以来,第四次在清明之际祭祀孔子。
(1)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
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举例说明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某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一:否定说。
认为“克己复礼”中的“礼”即周礼,孔子号召贵族们约束自己,以恢复周礼。
孔子站在没落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
观点二:肯定说。
认为“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私欲,实践礼的要求;唯有这样去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仁者的境界,成就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
观点三:批判继承说。
认为“克己复礼”中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礼”作为一般道德理念,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问题】这三种观点中哪一种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第三种观点正确。
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克己复礼”中的“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1.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体现了孔子( )A.以人为本的思想B.无为的思想C.以理服人的思想D.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2.《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4.《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这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5.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7.《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其中“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不会出现在(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D.《道德经》8.“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9.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11.西周学校的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
这反映了西周( )A.形成了尊师的社会风气 B.保证了教育的优先发展C.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12.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曲阜三孔,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应参阅( )A.《春秋》 B.《尚书》 C.《论语》D.《道德经》13.(2013·江阴高二检测)“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D.无为而治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自《论语》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材料三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05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截止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成为天安门地区的又一个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自互联网材料三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
……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
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
……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新华网博客(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请你据材料三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课孔子与老子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引文中孔子的要求是: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2.【答案】A【解析】考查基础知识,注意“核心主张”这一限制条件。
3.【答案】C【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认为季氏士大夫跳“八佾舞”违背了周礼。
4.【答案】D【解析】书博会所用的名言必须与书博会的主题一致,故只能选②④。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矛盾”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6.【答案】D【解析】A项历史上没有,B项不符合实际,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不符合造福一方之说;C项老子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7.【答案】(1)宣传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
未被统治者认可。
原因:孔子生活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故未受到太多重视。
(2)“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积极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3)宣传、弘扬孔子思想中的优秀精华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
举例: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1.【答案】 A【解析】孔子关注是否“伤人”而不关心财产损失情况,这明显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
2.【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孔子反对苛政,这反映出他提倡仁的思想。
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孔子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这体现了孔子“礼”的主张。
4.【答案】D【解析】因人不同答复不同,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5.【答案】C【解析】本题要求阅读图片材料并认识其反映的含义。
材料中的“仁”反映的是儒学的“仁爱”思想,现代社会对“仁爱”思想的宣传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祈愿。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答案】D【解析】《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不会出现儒家的道德准则。
8.【答案】B【解析】材料中强调要孝敬父母,这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注重灌输儒家伦理思想。
9.【答案】B【解析】“有教无类”是指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这体现了“教育公平”。
10.【答案】B【解析】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题干中信息“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