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专题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学

合集下载

最新-2018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课件 大纲 精品

最新-2018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课件 大纲 精品
4.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 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
5.某一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越多,其 氧化性或还原性不一定越强,例如:Mg、Al 分别与 HCl 及盐 反应,Mg 失 2e-,Al 失 3e-,但还原性 Mg 强于 Al。
6.得到电子难的元素,失去电子不一定容易。例如:第Ⅳ A 的 C,既难得到电子,又难失去电子,与其他原子易以共价 键结合。再如稀有气体元素。
第1讲 │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规律
第1讲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规律
第1讲 │ 编读互动
编读互动
氧化还原反要有选择题、填空题。
本讲编写的主要特点是:(1)突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 特征。(2)对“四对概念”用横向联系,纵向对比法进行辨析理 解,用“串联法”掌握。(3)在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中,注重在 正确计算转移电子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电子守恒的思想 ,为下一讲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与计算奠定基础。(4) 在要点探究中,重点对“四对概念”及其关系、氧化性、还原性 强弱的比较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其运用进行详细讲解。配 备的例题和变式题,可供老师讲解和学生消化练习使用。
CuO+H22e-==△===Cu+H2O 以上两种方法都必须注意:箭头和箭尾要对准化合价发生变 化的元素,而且注意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和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 相等。难点是转移电子数的计算。
第1讲 │ 考点整合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1.守恒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等于氧化剂得到 的电子总数,即得失电子守恒。它具体表现为还原剂中元素 化合价升高总数等于氧化剂中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同时, 生成氧化产物失去的电子总数与生成还原产物得到的电子总 数也相等。 该规律主要用于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与配平。

2018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6讲离子反应课件

2018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6讲离子反应课件

③两性氢氧化物双向电离。如 Al(OH)3 的电离方程 式:H__+_+__A__lO__2-_+__H_2_O______A__l(_O__H_)_3_____A__l3_+_+__3_O__H_-__。
(3)酸式盐。 ①强酸酸式盐完全电离,一步写出。如 NaHSO4 在 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NaHSO4===Na++H++SO24-, 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 NaHSO4===Na++HSO4-。 ②多元弱酸酸式盐,第一步完全电离,酸式酸根部分 电离。 如 NaHCO3===Na++HCO-3 ,HCO-3 H++CO23-。
①H2SO4 ②盐酸 ③氯气 ④硫酸钡 ⑤酒精 ⑥铜 ⑦冰醋酸 ⑧氯化氢 ⑨蔗糖 ⑩氨气 ⑪
CO2 ⑫NaHCO3 答案:①④⑦⑧⑫ ⑤⑨⑩⑪ ①④⑧⑫ ⑦
依据元素周期表,突破强、弱电解质的记忆 ⅠA:除 LiOH 外其余都是强碱。 ⅡA:除 Mg(OH)2、Be(OH)2 外其余都是强碱。 ⅢA:Al(OH)3 是两性氢氧化物。 ⅣA:H2CO3、H2SiO3 均为弱酸。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 6 讲 离子反应
新课标考纲展示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 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在水中 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 液的导电性。 3.了解离子反应的概 念、离子反应发生的 条件。 4.能正确书写离子方 程式。
2016 2015 2014
全国卷三年考情 卷Ⅰ:T27(2)、(4) 卷Ⅱ:T28(2)、(5) 卷Ⅲ:T13、T27(2)、 T28(1) 卷Ⅰ:T10、T36(1) 卷Ⅱ:T12、T28(2)
(5)NaHCO3 在 水 中 发 生 电 离 的 方 程 式 为 NaHCO3=== Na++H++CO23-。( )

最新整理高三化学2018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全集.docx

最新整理高三化学2018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全集.docx

最新整理高三化学教学2018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
导学案全集
目录
专题一化学基础知识
第1讲化学实验基础1(仪器、装置、操作、实验安全)291
第2讲化学实验基础2(除杂、提纯与检验、实验评价)292
第3讲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293
第4讲离子反应294
第5讲氧化还原反应295
第6讲元素周期律化学键296
专题二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8讲钠及其化合物298
第9讲镁、铝及其化合物300
第10讲铁、铜及其化合物302
第11讲氯气卤素305
第12讲碳、硅及其化合物307
第13讲硫及其化合物308
第14讲氮及其化合物310
专题三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16讲反应热盖斯定律312
第17讲原电池及其应用314
第18讲电解池及其应用315
专题四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20讲化学反应速率317
第21讲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318
第22讲化学平衡的移动319
专题五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24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的pH321
第25讲盐类的水解323
第26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325
专题六有机化学基础
第28讲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必修2)327
第29讲烃328
第30讲烃的衍生物329
第31讲生命中的基础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331
第32讲有机物之间的转化有机合成与推断(选考)331 专题七化学综合实验
第34讲综合实验设计337
第35讲物质制备实验338
专题八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
第37讲原子结构与性质339
第38讲分子结构与性质340
第39讲晶体结构与性质342。

最新-2018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易错题型解析课件 教大纲版 精品

最新-2018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易错题型解析课件 教大纲版 精品

2.做好环境消毒工作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常用的一种
消毒剂是ClO2,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未配平):KClO3 +H2C2O4+H2SO4→ClO2↑+K2SO4+CO2↑+H2O。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H2SO4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B.ClO2是氧化产物 D.1 mol KClO3参加反应时有
易错点二 不能正确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反 应的实质及过程而导致不能正确分析产 物之间的反应或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或 电荷守恒
A.向盐酸中滴加氨水:H++OH-=H2O B.Fe(OH)3溶于氢碘酸:Fe(OH)3+3H+=Fe3++3H2O C.铜溶于稀硝酸:3Cu+8H++2NO 3=3Cu2++2NO↑+4H2O D.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S2O32+2Cl2+3H2O=2SO32+ 4Cl-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点较多,如果忽视燃烧热对产物状态的限 制,会错选A项;如果忽视中和热是放热反应,易错选B项。 解析: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 mol,得到的氧 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H2O的状态必须为液态,A项错误; 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ΔH应小于0,B项错误;热化学方程式 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D项错误。 答案:C
3.已知:Fe2O3(s)+32 C(s)= 23CO2(g)+2Fe(s);ΔH1=+234.1 kJ·mol-1
①C(s)+O2(g) =CO2(g);ΔH2=-393.5 kJ·mol-1②
则2Fe(s)+
3 2
O2(g)
=Fe2O3(s)的ΔH是(
)
A.-824.4 kJ·mol-1
B.-627.6 kJ·mol-1

2018版高中化学总复习资料(全)

2018版高中化学总复习资料(全)

化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理论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弱氧化性↑还原剂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氧化剂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 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双线桥: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单线桥: 电子还原剂 + 氧化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 表示意义、箭号起止 要区别: 电子数目等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变化反应物→概念及转化关系→产物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 2、Br 2、O 2 等;②、元素(如Mn 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 2、KMnO 4等氧化剂: ③、元素(如S 、N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 2SO 4、HNO 3 等④、元素(如Mn 、Cl 、Fe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 4、KClO 3、FeCl 3、 ⑤、过氧化物,如Na 2O 2、H 2O 2等。

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

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

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一轮复习中,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明确目标,架构网络。

小伙伴们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小伙伴们应熟练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四大能力。

注重基础,落实细节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

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应尽快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

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

与此同时,还应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章节+专题”,章节为主进入高三化学复习阶段,不少同学容易走进一个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

对此,师老师提醒同学,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

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基础梳理总复习课件16

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基础梳理总复习课件16

则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不正确。 通入 CO 后, 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 之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正反应速 率逐渐减小, 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 应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故不正确。 设反应前 H2S 的物质的量为 a mol,容器的容积为 1 L, 列“三段式”进行解题:
D 项,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常数不变,故不正确。 答案:C
2.已知反应①:CO(g)+CuO(s) 和反应②:H2(g)+CuO(s)
CO2(g)+Cu(s)
Cu(s)+H2O(g)在相同的某
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分别为 K1 和 K2,该温度下反应③: CO(g)+H2O(g) 列说法正确的是( CO2(g)+H2(g)的平衡常数为 K。则下 )
, 则将 Qc 和 K 作比较可判断可逆反 c (A)· c (B)
应所处的状态。
Qc<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c=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c>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判断可逆反应的反应热: 升高温度,若 K 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 K 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反应前 CO 物质的量为 10 mol,平衡后 CO 物质的 量为 8 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H2S 浓度增加,表明该反应是吸热反 应 B.通入 CO 后,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反应前 H2S 物质的量为 7 mol D.CO 的平衡转化率为 80% 解析:升高温度,H2S 浓度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 方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考点二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自发过程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 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 部做功或放出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性(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高2021届高2018级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一化学基础知识及参考答案

高2021届高2018级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一化学基础知识及参考答案

第1讲化学实验基础1(仪器、装置、操作、实验安全)单项选择题1.(2018·广东东莞)东晋葛供《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下列操作与“渍”和“绞”原理相近的是( )A.浸泡过滤B.煮沸研碎C.萃取剪断D.蒸馏捣碎2.(2019·安徽滁州定远)下列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洗净的容量瓶要放进烘箱中烘干,以防溶液被稀释B.测量Zn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实验中,应在标准状况下测量H2的体积,以方便计算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少实验误差D.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要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使反应更充分3.(2019·福建泉州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 测稀醋酸的pH 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B 验证铁的吸氧腐蚀在试管中加入食盐水,将铁钉放入并露出一部分C 用标准盐酸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握住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D 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分液时,液体先后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4.(2019·广东清远期末)已知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反应原理:NH3+CO2+H2O+NaCl NaHCO3↓+NH4Cl,利用下列装置制取碳酸氢钠粗品,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B.用装置乙制取二氧化碳C.用装置丙制取碳酸氢钠D.用装置丁分离碳酸氢钠与母液5.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漏气的是( )6.(2019·广东肇庆二模)一种从含Br-废水中提取Br2的过程,包括过滤、氧化、正十二烷萃取及蒸馏等步骤。

已知:Br2CCl4正十二烷密度/g·cm-33.119 1.595 0.753沸点/ ℃58.76 76.8 215~2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甲装置过滤时,需不断搅拌B.用乙装置将Br-氧化为Br2C.丙装置中用正十二烷而不用CCl4,是因为其密度小D.可用装置丁进行蒸馏,先收集正十二烷再收集Br27.(2019·江西师大附中期末)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A.转移溶液B.制蒸馏水C.分离水和酒精D.稀释浓硫酸8.(2019·湖南长沙四区3月联考)下列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用a装置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杂质CO2B.用b装置排气法收集H2、NH3、Cl2C.c装置用于碳酸钙和浓盐酸反应制取纯净CO2D.d中橡胶管可使烧瓶内的压强与大气压保持一致,便于液体滴下9.(2019·安徽师大附中)下列实验装置与操作都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C DA.验证NaHCO3受热易分解B.利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C.从I2的CCl4溶液中获取碘单质D.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10.(2019·河南郑州一模)用如图装置制取并收集气体,对应的装置和试剂均正确的是( )选项Ⅲ收集气体Ⅰ中试剂a,b Ⅱ中试剂c Ⅳ中试剂dA SO2稀硫酸与铜片浓硫酸NaOH溶液B Cl2浓盐酸与二氧化锰饱和氯化钠溶液NaOH溶液C HBr 浓硫酸与溴化钠浓硫酸水D CO 甲酸与浓硫酸浓硫酸酸性KMnO4溶液11.(2019·山东济宁期末)下列图中所示的装置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A BC DA.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B.中和热的测定C.加热熔融NaOH固体D.测定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12.(2019·湖南长沙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甲装置制蒸馏水,先在烧瓶中加入自来水,再加入沸石B.用乙装置做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应先加热铁粉一段时间,再加热湿棉花C.丙装置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向试管中加水,观察溶液的颜色D.用丁装置探究石蜡油分解的部分产物,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撤导管13.下列关于试剂存放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白磷保存在水中B.新制氯水用棕色试剂瓶盛装C.固体氢氧化钠用广口瓶保存,并使用橡胶塞或玻璃塞溶液的试剂瓶中加入少量盐酸,并加入少量铁粉D.在FeCl214.(2019·安徽江淮十校)工业上常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蒸馏装置如右图)从植物组织中获取挥发性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二、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了解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化学反应的方向三、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定量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一般表示方法为: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产物浓度的增加表示表示方法: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产物浓度的增加表示。

计算式:V=Δc/Δt(mol/L·s或mol/L·min)说明:1、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只有一个。

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但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相应物质的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各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

2、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非瞬时反应速率。

3、固体或纯液体(注意不是溶液)的浓度可视为不变的常数,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注意纯液体(如无水乙醇)与溶液(如乙醇水溶液)不同。

4、比较速率的大小要以单位一致为前提。

5、求反应速率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根据反应速率的定义求;二是根据速率之比=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1]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A、0.5mol·L-1·min-1B、1mol·L-1·min-1C、2mol·L-1·min-1D、3mol·L-1·min-1解析:同一化学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都表示了同一反应在该时间内的反应速率,且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前的系数比。

根据上述原理,可得:v A:v B:v C:v D=1:3:2:1,由于v A=1mol·L--1·min-11·min-1,则:vC=2mol·L答案:C[例2]把0.6molX气体和0.4molY气体混合于容积为2L的容器中,使其发生如下反应:3X(g)+Y(g)=nZ(g)+2W(g),5min末生成0.2mol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mol·L-1·min-1则n的值为A 、4B 、3C 、2D 、1解析:根据反应速率与单位时间内物质的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可得:n (Z )=0.01mol·L -1·min -1×5min ×2L =0.1mol ,而5min 末生成0.2molW ,则说明Z 与W 在方程式中的系数比为1:2,即n =1答案:D[例3]反应速率v 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是用实验方法测定的,化学反应H 2+Cl 2===2HCl的反应速率v 可表示为v =k [c (H 2)]m [c (Cl 2)]n,式中k 为常数,m 、n 值可用下表中数据确定之。

由此可推得,m 、n 值正确的是A 、m =1,n =1B 、m =21,n =21 C 、m =21,n D 、m =1,n =21解析:本题给定的信息是: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则根据题给信息可得:当c (Cl 2)保持不变时,反应速率与c (H 2)成正比,即m =1;而当c (H 2) 保持不变时,反应速率与c (Cl 2)的平方根成正比,即n =1/2。

答案:D[例4]某温度时,在2L 容器中X 、Y 、Z 三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的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开始至2min 、5min 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 (3)5min 后Z 的生成速率比5min 末Z 的生成速率 (大、小、相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图像题。

通过题给信息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以及单位时间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判断反应的可逆性并计算反应速率。

由图可知:反应物为X 和Y ,生成物为Z ,5min 时达平衡,消耗0.6molX 同时消耗0.2mol 的Y ,生成0.4mol 的Z ,说明三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2,方程式为:3X+Y 2Z ,2min 时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mol/2L/2min =0.05mol ·(L ·min )-1,5min 时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mol/2L/5min =0.04mol ·(L ·min )-1,由于5min 后,单位时间内X 、Y 、Z 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同,达化学平衡状态,因此5min 后Z 的生成速率与5min末Z的生成速率相等。

答案:(1)3X+Y 2Z(2)0.05mol·(L·min)-1;0.04mol·(L·min)-1(3)5min时,反应达到了平衡,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不再改变,故5min后Z的生成速率与5min末Z的生成速率相等。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与活化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

说明:2、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是由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相当于活化分子浓度)决定的,而不是由活化分子数的多少决定的。

3、“惰性”气体对密闭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⑴恒温、恒容容器:充入稀有气体或其他不参加反应的气体,虽改变了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但却没有改变反应体系的分压,即并没有改变反应物的浓度,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⑵恒温、恒压容器:充入稀有气体或其他不参加反应的气体,使容器的容积扩大,虽未减小容器气体的压强,但却减少了反应体系的分压,即降低了反应物的浓度,故能使反应速率降低。

4、改变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于可逆反应v(正)、v(逆)的影响(利用速率曲线图说明。

特别注意,压强的影响结果与可逆反应有无气体参加或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是否变化有关)。

外界条件对于可逆反应v(正)、v(逆)的影响(1)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瞬间增大后随反应进行减小,v(逆)瞬间不变后随反应进行增大;增大生成物浓度,v(逆)瞬间增大后随反应进行减小,v(逆)瞬间不变后随反应进行减小。

(2)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v(正)、v(逆)均增大,气体体积之和(系数和)大的反应速率增加得快;降低压强,v(正)、v(逆)均减小,气体体积之和(系数和)大的反应速率减少得多,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保持不变的反应,增大或降低压强时,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的幅度相同,平衡不移动。

(3)温度:升高温度,v(正)、v(逆)一般均增大,吸热反应增加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加的倍数;降温,v(正)、v(逆)一般均减小,吸热反应减小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减小的倍数。

(4)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改变v(正)、v(逆),改变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

[例1]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是A、活化分子能量明显增加B、降低活化分子的能量C、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D、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解析:升高温度,使分子的能量增大,原有部分没有达到活化分子最低能量的分子吸收能量后转化为活化分子,从而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和活化分子数目,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加快反应速度;另外,升高温度也可以使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C[例2]可逆反应aX(g)+bY(g)cZ(g)在一定温度下的一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某一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v)—时间(t)图象如右图。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B、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C、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D、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改变条件后,反应速率明显增大,而化学平衡没有移动,说明只能是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

若增大压强,则必须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保持不变,否则,平衡会发生移动;若升高温度,平衡必然会发生移动;若使用催化剂,则不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是否发生变化,反应速率均会加快。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答案:D[例3]当A、B两种气体物质的浓度比相同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A+2B=3C,10℃时测得反应速率V B=0.2mol·L-1·s-1,50℃时测得反应速率V A=25.6mol·L-1·s-1若温度每升高10℃,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几倍,则n约为A、3B、3.5C、4D、4.5解析: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一般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变为原来的n 倍。

现根据题给信息:升高温度后V A=25.6mol·L-1·s-1,根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可得:升高温度后V B′=51.2mol·L-1·s-1,是原来的256倍。

则n=256,n=4答案:C[例4]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

B、D起始浓度为0。

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mol·(L·min)-1。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__mol·L-1,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____v1(填“>”“=”或“<”),且C3__________1.0 mol·L-1(填“<”“=”或“>”)。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理由是。

解析:(1)根据表给信息可得: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0.80-0.67)mol/L/10min=0.013mol·L-1·min-1(2)实验2中达平衡时A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2)与(1)属于等效平衡,c2=0.1mol·L -1但由于(2)中达平衡时所需时间短,因此,(2)中可能使用了催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