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教学内容
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案:庭中有奇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庭中有奇树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并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庭中有奇树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庭中有奇树的故事背景介绍。
2.主要人物分析及其角色特点。
3.故事情节分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一幅插图或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庭中有奇树这个故事的兴趣。
2.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要人物,并让他们就该人物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和总结。
然后让各小组进行展示和交流。
3.阅读理解活动:给学生发放庭中有奇树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5.总结归纳: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总结庭中有奇树这个故事所蕴含的主题和道德教育意义。
评价方式1.阶段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完成一份关于庭中有奇树的综合性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和点评。
教学流程安排时间教学活动10分钟导入新课15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主要人物20分钟阅读理解活动时间教学活动15分钟分组讨论道德教育意义10分钟总结归纳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庭中有奇树这个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与庭中有奇树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小组合作讨论主要人物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要人物。
2.让学生就该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特点、行为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3.鼓励学生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就不同观点进行交流和辩论。
4.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中炼字和细节描写的韵味。
二、学法指导:1. 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品味诗中的细节描写。
2.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情境,感知诗中的意象。
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在一个春天的清晨,一位妇女怀抱着一枝盛开鲜花的奇异盆景,站在自家院中,注视着空寂的归途,满目是泪水洒落的痕迹……让我们与她一起回味痛苦和无助,体味幸福和温馨,以醇厚的心情去品读汉代文人创作的这首优美动人、意蕴深远的《庭中有奇树》。
(二) 简介作者及作品: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他是汉代有名的文学家,特别擅长写赋。
他与卓文君的故事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
有一个叫《凤求凰》的琴曲据说就是他为追求卓文君所作。
他的作品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三)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诗。
读后请说说诗中哪些是物象?哪些是意象?女主人公在何时何地见到这些物象?她见物象时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弄清诗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
)物象:奇树、花、黄台(酒)、绿叶、攀枝花(花名)意象:女主人公——独在异乡为异客,佳节良辰——独在异乡的孤独凄凉的思妇心境——满腹哀怨——睹物伤怀时间:一年一度的佳节良辰——清晨——庭院——黄昏地点:庭中——归途心情:忧郁伤感、愁肠欲断、思念至极、辗转反侧。
问题探讨:从何处体会女主人公的思妇之情?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得当吗?试分析本诗所写两个特定时刻的含义。
(让学生理解景物并非无情物,情与景怎样才能恰当地融合起来以及怎样表达时间地点与情感的关系。
)(四)重点赏析: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进行赏析。
(注意细节描写)细节一:“园中奇树,叶青花繁。
”一个“奇”字,用得极好,它使读者对这棵花繁叶茂的奇树产生无限向往和追求的欲望。
而此时,树下的花却是“独有”,它是女主人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特定时刻的写照,从“独有”的花树中我们读出了女主人公的幽怨与惆怅的心情。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庭中有奇树》。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习惯,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庭中有奇树》。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课文中的庭院景象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庭院景象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庭中有奇树》,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庭院景象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比赛、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庭院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中奇树的景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庭中有奇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庭中奇树的景象。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庭中奇树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意境和寓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运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文学鉴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如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3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描绘。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培养其文学表达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3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拓展性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如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等。
提出拓展性任务,如查找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5.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学习成果。
布置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第六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课文《庭中有奇树》中所蕴含的哲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相关的写作、朗读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2.创作练习: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以“庭中奇树”为主题,创作一首古体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感悟。
3.家园联系: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庭中有奇树》,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请家长签字确认,并将讨论过程简要记录在作业本上。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在下节课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学习成果。
5.观察日记: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选择一个主题,如“校园的树”、“窗外的花”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体验古诗创作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方法层面:运用朗读法、分析法、对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与理解:《庭中有奇树》的朗读节奏、韵律及意义,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词汇与句式学习:掌握“庭”、“奇树”、“绿叶”、“红英”等词汇的含义,以及诗句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庭中有奇树》的基本内容、创作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庭中有奇树》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庭院美景的古诗词,通过对比绿叶与红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词的具体内容。分析诗句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义理解和创作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一、教学内容
《庭中有奇树》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古诗词:
1.《庭中有奇树》全文诵读与理解。
2.诗句解析:重点掌握“庭”、“奇树”、“绿叶”、“红英”等词语的意义。
3.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教学分析《庭中有奇树》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歌,收录在《古诗十九首》中。
这首诗以描写庭院中一棵奇特的树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以这首诗为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起首,教学分析应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入手。
王昌龄是唐代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感慨。
学生在进修这首诗歌时,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宁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次,教学分析应注重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和品味。
《庭中有奇树》以描写庭院中一棵奇特的树为主题,通过对树的形态和特点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奇特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和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营建的美好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再次,教学分析应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哲理和情感。
《庭中有奇树》虽然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但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感悟,引导他们思考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教学分析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进修《庭中有奇树》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赏析和创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是一首具有奇特意境和深刻内涵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思考人生和情感,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和深刻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文学领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诵读欣赏《庭中有奇树》教案

诵读欣赏《庭中有奇树》教案庭中有奇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庭中有奇树》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庭中有奇树》,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使学生了解《庭中有奇树》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奇特的植物或者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一些特殊树木,引导学生对树木的特点和美感展开思考,为诵读《庭中有奇树》做铺垫。
2. 教师讲解。
通过课文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庭中有奇树》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意境。
3. 合唱朗诵。
教师指导全班学生一起合唱朗诵《庭中有奇树》,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分组朗诵。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自行分配角色,进行分组朗诵。
通过分组朗诵,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5. 诗歌赏析。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庭中有奇树》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6.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与《庭中有奇树》相关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7. 总结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朗诵表演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庭中有奇树》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诵读《庭中有奇树》,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庭中有奇樹
课文欣赏(一)
本诗开头四句从奇树开满繁花引出折花的人,并 且由折花的动作,写到作者的心理。这样一路写来 ,显得平顺有序。五、六句写花香充满胸怀、衣袖 ,却因路远而无法送达。这个冲突点是诗中的高潮 ,也是本诗感情的基础。作者用「盈」字将人和花 作密切的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执花在手痴痴久 立,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景象,它把 作者折花之后的忧愁传达得出神入化。
写法探究
试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 ),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 升华;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 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 形象跃然纸上; 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 ”“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 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1)庭中有奇樹
课文欣赏(二)
前面美好的愿望因「路远」而落空之后,作 者在结尾说:这花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呢?只是觉 得分别已经很久了。前面的句子都在写奇树开花 的珍贵,而最后却说它「何足贵」,经过这层转 折变化,诗的境界便衬托出来了。奇树所开的花 原本很珍贵,可是不能送到思念的人的手中,再 珍贵又有何用?花,除了让他感受到时间流逝、 青春难再,而增添许多痛苦之外,又有何意义呢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1)庭中有奇樹
題解-庭中有奇樹
本诗选自﹏昭﹏明﹏﹏文﹏选﹏﹏。为汉
代 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后人
﹏﹏﹏﹏
就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
本诗作者借着庭院中珍奇
的树木开花,抒发对远方亲友 的怀念之情。
(1)庭中有奇樹
佚名認。識古﹏﹏诗作﹏十﹏者﹏九﹏-首﹏庭最中早收有录奇在樹南朝 梁
问题讨论二
• 你觉得庭中有奇树的主角为什么要折花 ﹏﹏﹏﹏﹏﹏﹏ 送给所思念的人?当朋友生日时,你最 想送他哪种花?
问题讨论二参考答案
• 奇树所开的花很漂亮,漂亮的花应该与亲友共 赏。主角折花送给所思念的人,应该是用来表 示对他的情感与想念。朋友生日时,可考虑送 他:诞生花、玫瑰、百合、兰花、雏菊、火鹤 等,表示祝福之意。(答案仅供参考,请学生 踊跃发言。)
自主学习
1、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重难点词语的 意思。 3、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描绘的 景象。
诵读感悟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huā)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wèi)所思。
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释词感知
萧统编的昭﹏﹏明﹏﹏文﹏选﹏﹏中,因为作者姓名失传, 写作年代无法确定,所以总题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但一 般都认为是东汉末年一些失意文人所作。它 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形式皆 为五言体,是早期的五言诗代表作。
常识我知道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 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 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 》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 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 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 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 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 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 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 ,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
•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 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 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 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 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 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 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 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 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 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 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 抒胸臆、间接抒情) ;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 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3、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 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 景、情景交融); 4、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珍贵
huā 繁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花
weì赠送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香气 满
没法 送到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语译
庭院中有一棵珍奇的树木,绿叶间正绽 放着繁盛的花,攀低枝条折下它的花, 准备把花赠送给所思念的人。花的芳香 充满胸怀、衣袖,可是路途遥远无法送 达。这花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呢?只是觉 得分别已经很久了。
从前面六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 是极力赞扬的,可诗人为什么突然又紧接着说 “此物何足贵”?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 用?
提示: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 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 贵,还是“不足贵”,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 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 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 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 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1)庭中有奇樹
课文欣赏(三)
作者以精简的文字,选择庭树花开、 攀条折荣等生活细节,极为深刻的将心情 表现出来,可谓纸短情长,自然生动。
问题讨论一
• 庭中有奇树中,作者在前六句先描写树 ﹏﹏﹏﹏﹏﹏﹏ 的珍贵,花的馨香,但最后却说「此物 何足贵」,为什么呢?
问题讨论一参考答案
• 奇树所开的花原本很珍贵,可是不能送到思念的 人的手中,再珍贵又有何用?作者看到花开满怀 欢喜,折花寄情又充满浪漫幻想,等到因为现实 的阻隔而幻灭时,又充满无限的悲哀。花,除了 让他感受到时间流逝、青春难再,而增添许多痛 苦之外,又有何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