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中炼字和细节描写的韵味。

二、学法指导:1. 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品味诗中的细节描写。

2.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情境,感知诗中的意象。

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在一个春天的清晨,一位妇女怀抱着一枝盛开鲜花的奇异盆景,站在自家院中,注视着空寂的归途,满目是泪水洒落的痕迹……让我们与她一起回味痛苦和无助,体味幸福和温馨,以醇厚的心情去品读汉代文人创作的这首优美动人、意蕴深远的《庭中有奇树》。

(二) 简介作者及作品: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他是汉代有名的文学家,特别擅长写赋。

他与卓文君的故事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

有一个叫《凤求凰》的琴曲据说就是他为追求卓文君所作。

他的作品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三)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诗。

读后请说说诗中哪些是物象?哪些是意象?女主人公在何时何地见到这些物象?她见物象时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弄清诗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

)物象:奇树、花、黄台(酒)、绿叶、攀枝花(花名)意象:女主人公——独在异乡为异客,佳节良辰——独在异乡的孤独凄凉的思妇心境——满腹哀怨——睹物伤怀时间:一年一度的佳节良辰——清晨——庭院——黄昏地点:庭中——归途心情:忧郁伤感、愁肠欲断、思念至极、辗转反侧。

问题探讨:从何处体会女主人公的思妇之情?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得当吗?试分析本诗所写两个特定时刻的含义。

(让学生理解景物并非无情物,情与景怎样才能恰当地融合起来以及怎样表达时间地点与情感的关系。

)(四)重点赏析: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进行赏析。

(注意细节描写)细节一:“园中奇树,叶青花繁。

”一个“奇”字,用得极好,它使读者对这棵花繁叶茂的奇树产生无限向往和追求的欲望。

而此时,树下的花却是“独有”,它是女主人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特定时刻的写照,从“独有”的花树中我们读出了女主人公的幽怨与惆怅的心情。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庭中有奇树》。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习惯,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庭中有奇树》。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课文中的庭院景象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庭院景象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庭中有奇树》,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庭院景象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比赛、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庭院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中奇树的景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庭中有奇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庭中奇树的景象。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庭中奇树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意境和寓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运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文学鉴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如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3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描绘。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培养其文学表达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3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拓展性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如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等。

提出拓展性任务,如查找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5.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学习成果。

布置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第六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课文《庭中有奇树》中所蕴含的哲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相关的写作、朗读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2.创作练习: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以“庭中奇树”为主题,创作一首古体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感悟。
3.家园联系: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庭中有奇树》,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请家长签字确认,并将讨论过程简要记录在作业本上。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在下节课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学习成果。
5.观察日记: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选择一个主题,如“校园的树”、“窗外的花”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体验古诗创作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方法层面:运用朗读法、分析法、对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诗词背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情感表达,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与理解:《庭中有奇树》的朗读节奏、韵律及意义,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词汇与句式学习:掌握“庭”、“奇树”、“绿叶”、“红英”等词汇的含义,以及诗句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庭中有奇树》的基本内容、创作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庭中有奇树》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庭院美景的古诗词,通过对比绿叶与红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词的具体内容。分析诗句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义理解和创作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一、教学内容
《庭中有奇树》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古诗词:
1.《庭中有奇树》全文诵读与理解。
2.诗句解析:重点掌握“庭”、“奇树”、“绿叶”、“红英”等词语的意义。
3.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教学分析《庭中有奇树》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歌,收录在《古诗十九首》中。

这首诗以描写庭院中一棵奇特的树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以这首诗为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起首,教学分析应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入手。

王昌龄是唐代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感慨。

学生在进修这首诗歌时,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宁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次,教学分析应注重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和品味。

《庭中有奇树》以描写庭院中一棵奇特的树为主题,通过对树的形态和特点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奇特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和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营建的美好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再次,教学分析应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哲理和情感。

《庭中有奇树》虽然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但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感悟,引导他们思考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教学分析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进修《庭中有奇树》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赏析和创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是一首具有奇特意境和深刻内涵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思考人生和情感,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和深刻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文学领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明确目标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1]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1]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庭中有奇树》,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诗歌简介《庭中有奇树》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

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2、名家点评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简宗梧《文学的御花园——文选》:“这是《古诗十九首》中诗情最明朗、手法最明快的一首。

叙事写情,层次井然,没有换韵,一气呵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李锦文《古诗十九首评析》:“诗从庭树开花说到折花欲寄远人,再说到路远难致,最后说出此物本不足贵,惟因别久念深,不能自已。

”3、诗歌朗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4、白话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5、创作背景《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

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

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

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的艺术画面;
3、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一起品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二、评价及文学地位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

钟嵘给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


问一下学生:“《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三、文学常识介绍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四、诗歌细读与合理想象
先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接着与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品读诗歌。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后四句分别描写了一幅图景)
前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一句中的“奇”字是指“不一般、珍贵”;第二句中的“华”同“花”、“滋”是指“繁”;第三句中的“荣”也是指“花”(板书“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第四句中的“遗”是指“赠送”,读音便为“wei(去声)”(提醒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古文知识点)。

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

请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后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五句中的“馨香”是指“香气”、“盈”是指“满”;第六句中的“莫”是指“没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的“别经时”是指“离别已经有
相当长的时间”。

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

请另外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

五、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不矛盾。

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

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六、有感情地朗读及流畅地背诵
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再次感受此诗的艺术魅力;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背诵此诗并叫两位同学起来背诵。

七、课后作业----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十八首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