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复习教案10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优秀教案七篇

高考历史复习优秀教案七篇

高考历史复习优秀教案七篇高考历史复习优秀教案(篇1)人类的形成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

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

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

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

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

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

”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

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

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

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历史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历史考试的要求和评分标准;2. 复习历史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供高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复习:重点复习秦汉、唐宋明清等重要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2. 世界史复习:重点复习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和影响;3.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重点复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步:知识点复习(30分钟)根据历史复习的内容,逐个知识点进行复习。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与高考历史试题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答。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答疑解惑(15分钟)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第五步:复习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和复习方法。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

教学评估: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复习笔记的完整性等进行评估;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历史复习题目,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3. 针对性地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高考历史考试大纲,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案例分析资料:准备一些与高考历史试题相关的案例。

教学建议和指导:1. 了解高考历史考试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根据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2. 多使用图表、地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5.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高考教辅教案历史考点梳理与解题技巧

高考教辅教案历史考点梳理与解题技巧

高考教辅教案历史考点梳理与解题技巧历史科目一直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应用,往往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和成绩。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本文将对高考历史的考点进行梳理,并分享一些解题技巧。

一、古代史考点梳理1. 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古代中国奴隶社会的特点、经济基础以及代表性的奴隶社会制度(夏、商、周)等。

2. 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兴衰、封建政治、分封制度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兴衰、重大战争、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等。

3.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改革等。

汉朝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的政治割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地理分布、社会经济文化等。

二、近代史考点梳理1. 清朝的衰败和中国近代史清朝的东西交流、对外战争、政治改革以及维新变法等。

2.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成果和不足之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成立和基本内容。

3. 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各个历史时期的政策和措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等。

三、现代史考点梳理1.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冷战的起因、演变和结束。

新中国外交在冷战格局下的特点和成就。

2. 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影响。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和问题。

3. 当代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

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解题技巧:1. 熟悉考纲与教材考生在备考历史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历史考纲和教材的内容。

了解每个考点的重要性,并结合教材进行系统学习。

2. 掌握知识点核心重点理解历史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和内涵。

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发展脉络,理清思绪。

3. 多练习历年真题通过做历年真题,考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题型和出题思路。

同时,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提高解题速度和提升答题水平。

4. 分析解答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分析解答思路,善于归纳总结。

2010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教案教学设计_9

2010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教案教学设计_9

世界现代史(二)(二战后的世界)第1课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涉及章节2.7.3)一、课前预习1.1953年斯大林逝世,稳固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的“秘密报告”。

会后,苏联在爱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活动。

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提高的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

3.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思想,代替“”,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1990年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4.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苏联实际上解体。

二、重点归纳与解析2.构建体系背景:农业: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工业:政治:评价: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措施及影响原因:苏联解体影响:三、活动探究例1.回首苏联历程步骤一:观察风云人物,走近历史。

斯大林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1)上面三位历史人物中在苏联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答案]:斯大林:领导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开创了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率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答案]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农业和政治;失败。

步骤二:整合资料,探究历史真实。

(2)如果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你觉得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高度集权;未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步骤三 反思历史,总结教训。

(3)斯大林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体现?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答案]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个人崇拜盛行;高度集权。

2010届高考历史复习教案2

2010届高考历史复习教案2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上)【重点、难点分析】1、国民党名称的演变(1)兴中会:1894年成立于檀香山,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国民党:1912年成立于北京。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限制其权力,防止其独裁,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

1913年被袁世凯武力解散。

(4)中华革命党:1914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是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员组成的。

由孙中山担任总理。

(5)中国国民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简称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1923年起,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改组完成,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6)中国国民党转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孙中山逝世后,右派加紧争夺领导权。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7)退居台湾的国民党: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退守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等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2、国民党指导思想的演变(1)兴中会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来发展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3)国民党宗旨: 1912年的《国民党宣言》提出“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4)中华革命党宗旨:以“实行民权、民生”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5)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法西斯主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仍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实际上是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复习十关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复习十关 最新

高考历史复习十关一、历史知识点的强化巩固关当今高考历史命题十分强调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会成为空中楼阁,高考试题虽强调能力,但仍有许多源于教材。

1995年高考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直接录自教科书里明确表述的内容所占分值近70分,其他分值的取得,也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

因此,高考历史复习一定要过基础知识的牢固巩固关,从标题到提要、正文、图表、注释、引言,必须了如指掌。

1.要精读课文,逐字、逐句、逐段的反复阅读,多动脑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

合上书,每一个知识点要历历在目。

如中国现代史"统一战线的发展"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1949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二是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三是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四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而四个知识点又密切联系,它实际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

2.要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

如"当今世界形势的巨变"就包含以下五个要点:①东欧巨变;②苏联解体,冷战和美苏争霸局面结束;③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④原来掩盖的许多矛盾激化;⑤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加强。

3.要能准确再认、再现每一个知识点。

平时看书要精细,知识掌握要准确。

回答问题时要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写出的答案要符合要求,有些字、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更不能写错别字。

如蔡廷锴、廖仲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等。

二、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关知识网络是指知识内在的点、线、面的关系。

历史是由"点、线、面"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历史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一第10、12课学案.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一第10、12课学案.doc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必修一第10、12课学案一高考大纲及考点分布二复习指导1、复习本单元时,注意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程;二是围绕着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展开的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2、复习列强的侵华史,要注意从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综合分析、归纳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史实和影响,并结合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加以分析和评价。

侧重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注意两个知识点“两个阶段,两个影响”,即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和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两个阶段,两种影响即列强侵华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

三重难点解析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2、全面认识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1)对西方而言: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相互争夺。

(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1)破坏性: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①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特权,使中国领土、司法、海关主权严重破坏,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侵略战争也剥夺了中国无数人的基本生存权。

②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的长期贫困落后;侵略者在中国疯狂掠夺财富,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建设性:①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客观上传入中国,给旧制度和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②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四典题解析例1、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2010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教案教学设计_12

2010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教案教学设计_12

中国古代历史(秦至元时期)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构建体系三、活动探究(本课知识点的运用)1.主题:多元化政治制度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步骤一:看一看,形式多样的多元化政治下面三幅图是某同学收集到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成果材料,阅读后回答:① ②(1)填一填:将三幅图所示政治文明成果的代号填入下表中适当的位置。

希腊(雅典) 西周答案:(2)说一说:图②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议一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图③为代表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看法。

它对近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开创了集体管理国家政权的新形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但它只是部分人的民主,而广大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可言,造成社会不公。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任期制、议会制、少数服从多数等。

步骤二:身临其境,感受“皇帝”风采秦始皇推行一整套措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4)下面四幅图画分别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措施?图一图二图三图四答案:图一反映秦始皇独揽国家军政大权,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图二反映秦始皇统一货币;图三图四反映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5)假如你坐上他的位置,你最愿意选取他做的什么事?联系今天的形势,谈谈这样做的重大意义。

答案: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实现祖国统一。

2.主题:权力角逐——君权与相权的争斗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难点: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法
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Ⅰ)、《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分析预测】
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对本课的考查中,“虎门销烟”没有涉及,但高考复习也要注意;考查的重点放在“鸦片战争”和“战火再燃”,特别是今年的高考,各种题型均有出现,在今后复习中要注重与本单元相关史料、人物、文物等联系,并联系时事热点,如今年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问题。
⑵1859年英法再袭大沽——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3.影响:
⑴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⑵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真题演练】
(2009高考海南单科)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课题
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
第10课鸦片战争
执笔人
执行人
高三历史备课组
执行日期
课程标准
列举1840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纲1840至1860源自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重点
难点
本课重点: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及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不平等条约。
1.背景——中西巨大的反差:
(1)西:资本主义制度、机械大工业、军事强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封建制度、小农经济、军备废驰、闭关锁国。
2.原因——中西冲突不断升级
(1)根本: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线)
①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在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为维护民族利益,清政府派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时间:1839.6
③意义:
二、鸦片战争的概况
1.过程:1840(爆发)——1841(扩大)——1842(结束)
⑴阶段:第一阶段:1840.6——1840.12英军北上天津
珠江→厦门→定海→白河口→退回广东
第二阶段:1841.初——1842.8东南沿海战事
占香港岛→定海→镇海→吴淞→下关江面
⑵结果:1842.8,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要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解析】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知识梳理】
单元知识:
两条主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
五次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的大规模侵华。
三次反侵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
近代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解放战争等。
本课知识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中国军民的抗争: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天津条约》内容可巧记为:“二四六十”。
二、两种船:外国军舰和商船;
四、四种人:公使、游客、商人、教士;
六、赔偿白银六百万两
十、开辟十处为通商口岸
《北京条约》内容可巧记为:“天天陪酒”
天: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天:增开天津为商埠
陪: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酒: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教学
后记
1.原因:
⑴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
⑵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侵略利益,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直接)
2.概况:
⑴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建立广东巡抚衙门(以柏贵为首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1858年夺大沽,进逼天津。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继续维持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
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有哪些危害?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24)
1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埠通商(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
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加重了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则破坏了中国贸易权和关税自主权,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⑶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