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理解_论巴赫金的人文科学方法论思想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的分析多洛夫

文学作品的分析多洛夫

托多洛夫是法国学术界接受巴赫金的重要学者之一。

《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原则》和《批评的批评——论教育小说》是其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

众所周知,托多洛夫早在1965年刚到法国时就带来了《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在20世纪70年代的《结构主义诗学》中,托多洛夫也对巴赫金多有引用。

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多洛夫才真正告别结构主义。

因此,托多洛夫的学术转向,并非法国结构主义运动中“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向,而是“从文学之内向文学之外”的转向,是“从结构主义向对话主义”的转向。

一、对话作为“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托多洛夫开始了重大的学术和思想转向。

以1981年的《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原则》为标志,托多洛夫开始了“对话主义转向”,从而显示了巴赫金接受之于托多洛夫学术思想生涯的重大影响。

这一阶段托多洛夫对巴赫金的接受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从个别观点到整体思想,托多洛夫由此成为“巴赫金研究专家”,其接受更加全面、所受影响亦更加深刻。

在这一时期,托多洛夫打算编辑出版《巴赫金全集》的法文版,便尽可能搜罗各种版本的巴赫金作品,托多洛夫对巴赫金的接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专家的高度,而不再只是个别著作、部分思想的接受。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托多洛夫后来居上,一举超过克里斯蒂娃,成为巴赫金在西方学术界的代言人。

第二,对话主义成为托多洛夫接受巴赫金思想的关键词,并进而使之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理论立场。

在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那里,对话还只是与复调、狂欢并列的关键词之一,还只是从语言学角度,从词语中的对话到文本间的对话再到主体间的对话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开拓,但是在托多洛夫这里,巴赫金不再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研究的专家,也不再只是在小说理论研究中提出众多原创性思想的学者,而首先成为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其次才是文学理论家。

在《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原则》中,托多洛夫不吝高度赞美之辞写道:米哈伊尔·巴赫金无疑是20世纪人文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苏联思想家,文学界最伟大的理论家。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9年第1期(总第80期)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слово)凌建侯 中国人民大学 一、引言巴赫金(М.М.Б.Бахтин,1895—1975)是本世纪一位极具影响的思想家。

自60年代他的学术思想被介绍到法国开始,西方学界对他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情始终有增无减。

特别是80年代初,美国也掀起了“巴赫金热”,其声势远远超过巴黎。

不仅有人为他著书立传,而且两年一度的“巴赫金学国际研讨会”已渡过8个生日,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Диалог・Карнавал・Хронотоп》与《Dialogue》。

至此,巴赫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人文科学”,将他本人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的行列。

勿庸置疑,巴赫金思想在本世纪最后25年里,已被推到了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对话精神贯穿巴赫金整个学术遗产1)提起巴赫金的思想,了解者都说博大精深,因为他涉足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而且常常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说有“点铁成金”①之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正因为巴赫金视野广博,又观点新颖,所以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对之都有亲切之感,从其不同的理论中获得启发。

这一点,中外学界早已有了共识。

但巴赫金思想的过人之处,我们觉得并非仅用“博大精深”所能涵盖。

古今中外学问大而博者有之,观点见解颖异独到者有之,他们的思想并不全能“走运”,被人们称作“某某学”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一部人文领域的“理论百科全书”。

然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对人的启迪毕竟有限,就象弗雷泽(Frazer)在《金枝)中为我们提供的那样。

他的魅力恰恰在于给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方法思路。

巴赫金同样如此。

他的著作读来震撼人心,因为他“意味着智慧而不是知识”②,意味着人文研究的对话主义视角与方法,而不仅是一整套的术语以及一些精辟的结论。

巴赫金“主体间性”思想解读

巴赫金“主体间性”思想解读
收稿 日期 :0 1— 8— 0 2 1 0 2
作者 简介 : 杨星映 , , 女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6 ・ 0
的, 他认 为认识 主体 之 问 的共 识 即知识 的普遍 性 的根 据 是 人 的“ 觉 ”、 同感 ” “ 情 ” 能 力 , 主体 统 “ 、移 等 将 间性建 立在 他 的先验 主体 论基 础 上 。本 体论 主体 问性指 存在 或解 释 活动 中人 与世 界 的 同一性 是 主体 与
现代主体性的扬弃。它强调的是 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 , 自我与他人 、 即 自我与社会的交互活动、 共在关 系, 存在是主体间的存在。“ 主体间性 ” 具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 的意义。在“ 主体 间性” 概念形成 的过 程 中涉及 到社会 学 ( 包括 伦理 学 )认 识论 、 体 论 三个 领 域 。社 会学 ( 、 本 包括 伦 理 学 ) 的主体 间性指 作 为
美活动 中不 同主体 的交互性 、 对话性。“ 主体 间性” 是主体 的审美观 照方式 , 即不 同文本 ( 表述 ) 间、 之 作者与主
人公之 间、 者与文本之 间( 读 包括 当代 读 者 与 历 时 性 文 本 之 间 ) 不 同民 族 文 化 之 间都 是 处 在 相 对 的 “ 位 ” 、 外 而
须“ 应分” 应承担 责任 ) 而行 为世界 的建构实质上是我 与他人 的关 系, ( , 人的具体 存在 方式是 : 言语 交往 中的 在 存在 、 与他 人对话 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 交互性 、 对话 性的。“ 外位性” 巴赫金 人 文科 学研 究, 是 尤其是 其 “ 主
体 间性 ” 想 的 方 法 论 基 石 。 “ 思 外位 性 ” “ 用 他 人 的 眼 睛 看 自己 , 即 我 以他 人 的视 点评 价 自己”, 实质 是 强 调 审 其

论巴赫金“人身上的人”

论巴赫金“人身上的人”

论巴赫金“人身上的人”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车第3期论巴赫金"人身上的人"o彭笑远闰大伟(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内蒙古鄂尔多斯o17000)[摘要]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创作中.他没有单独描绘"思想的形象".也没有单独描绘"人的形象"以避免走向独白,他所描绘的正是"人身上的人".即是"人的形象"和有充分价值的"思想的形象"的结合体.也就走向了"思想的人".[关键词]对话;形象;思想的人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672—8610【2006)O3一OlO8一O3 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巴赫金的诸多思想被重新阐发,发扬,如.复调",.狂欢"等等.笔者以为,巴赫金更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人——真正意义上的灵肉统一完整的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始终站在关心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坚定立场来看待一切问题.在这些思想中,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人身上的人"进行了再阐释,提出了走向.思想的人",这个.思想的人"因为有了巴赫金思想的渗透和发挥,所以已经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人身上的人"有了一定的差别.笔者认为"思想的人"是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成果,值得进一步去挖掘和体会.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关于"陀斯妥耶夫思基作品中的思想"在全书五章中占的篇幅是最小的.一方面,这同巴赫金秉持的"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有关,更多的关注陀氏作品的体裁特点,情节布局和语言特点, 另一方面,也和巴赫金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系.巴赫金也说:"我们的分析将不涉及陀斯妥耶夫斯基引入作品的各种思想的内容方面,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在作品中的艺术功能.~[IJ(PIOI)作者小心翼翼地要避开思想的内容,而谈思想在作品中的艺术功能,这其实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实际上,巴赫金作为陀氏的隔代知音,对陀氏作品中的"思想的人"的研究颇有心得,虽然他在本章中关于"思想的人"的论述并不多,但联系他的其他着作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思想的人"情有独钟.笔者认为"思想的人"成为他所追求的理想中的人,是他学术思想的一个承载体.因此,研究巴赫金提出的.思想的人",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理论,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这个千古不衰的话题及人的存在.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本质(一)对话精神巴赫金认为,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小说创作)的作者与主人公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之中,他们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折射出隐藏于背后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他认为,在独白型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在处理他人的思想时,他人的思想根本得不到描绘,要么被同化,要么在论辩中遭到否定,要么就不成其为思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即在于意识形态独白性原则(唯心主义的意识统一性)在艺术上的运用所致.在这种貌似正确的宏大而一统的独白中,每个弱小的个体的声音都被淹没掉了,他们二者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对话.在这里,巴赫金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暗暗抨击了话语意识霸权,因为这种霸权根本不允许有其他的声音,意识,思想存在,更不允许有异己的声音,意识,思想存在.在这种压抑中,巴赫金找到并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思基,他从陀氏身上发现并看到了"对话精神".在他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的,正是描绘他人的思想,但又能保持其作为[作者简介]彭笑远,男,内蒙占鄂尔多斯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闩大伟,男,内蒙古东胜市人,内蒙占鄂尔多斯第一中学教师一lO8一域外采凰彭笑远闰大伟/论巴赫金"人身上的人"思想的全部价值;同时自己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肯定他人的思想,更不把他人思想同已经表现出来的自己的思想观点融为一体.陀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点就在于他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本质,并能够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做到"对话".因而,他知道,对人做冷静的,不动声色的分析,是不可能掌握他人的内心,不可能看清人,理解人;通过与人融为一体,移情其中,也不可能把握人,这都不行.只有通过与人交际,采用对话的方法,才能够接近他,揭示他,准确地说是迫使人自我揭示.巴赫金在理解,论述陀氏时,也隐含着表达了自己对于对话的理解和认识.(二)意识的对话性巴赫金认为,我们整个的生活表现出的"整个时间性,延续性表示着'尚未实现,'尚未终结',并以此与涵义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面对涵义而体验时间性,体验内心存在的现实.如果意识到时问已经完全终结,意识到现有的已是全部,那我们就无事可做了,或者说不能活下去了,针对自己业已终结的生活,不可能有任何积极的价值立场"[2".当我们能够意识到生活的时间性时,意识已经成熟.巴赫金认为,一个人出生后,他的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建立在与他人的对话关系之中,一个人如果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时空中,是不能够确立起自我的意识的.只有在交往与对话中,人才能通过别人认识自己,确证自己,才能拥有相逢的快乐,共处的欢欣,分手的忧伤,死别的悲痛.当个体人的自我意识确立后,这种意识成为他看待这个世界的基础,也就是他的思想的"根基".因此,"思想本身要保有自己的重要性,保有自己充实的意义,也只能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Ln叱'.在这里,如何对待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为关键.西方现代心理学派(特别是科学学派)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很大,对个体的人的意识采取的是一种科学解剖的态度,而巴赫金站在艺术人文的立场上坚决反对这种分析方法,认为这是对人的物化和异化.他认为"巴甫洛夫与弗洛伊德的工作是相似的,因为二人都把复杂的心理活动还原为过于呆板的生物机制.……既抨击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也抨击了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说"胁.在他看来,对待意识,不能把它当作无声的已经死去的客体去研究,而是应该当成一个活的对话的对象去进行对话.基于以上两点,思想的对话性成为可能.因为"思想的根基是意识",意识的对话性也决定了思想的对话性.在巴赫金看来,思想与意识的关系是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它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就会退化以至死亡.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人的想法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即成为思想观点,必须是在同他人的另一个思想的积极交往之中.这他人的另一个思想,体现在他的声音中,就是体现在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他人意识中.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互相交往的连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思想虽然失去了自己在独A型中那种抽象的理论上的完成性(即只限于满足一个意识的需要),但是它却变为一种握有力量的思想,获得了这种思想特有的自我矛盾的复杂性和生气勃勃的多面性.巴赫金认为,陀氏思想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他在宗教哲学,社会政治和其他的思想性的文章中发表的思想, 是作为自己的肯定无疑的思想,是采取系统独自体的形式, 或采取独白的演说体的形式(这是纯粹的政论体),这些都是以独白方式产生.而另一种陀氏的思想,一旦进入他的复调小说,便会改变自己存在的形式,成为艺术性的思想形象.他们同任人物形象(如索尼娅,梅思金,佐西马)结合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摆脱开了自己那种独A型的封闭性和完成性,实现了完全的对话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同其他的思想形象(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伊万?卡拉马佐夫的和其他人的思想形象)一起参加到小说的大型对话中.因此绝对不可用评论这些独白型的思想原型来取代对陀氏复调小说中的艺术思想的真正分析.与陀氏复调小说相反的是独白型小说. 在独白型小说中,以格言,名言,箴言形态出现的个别思想, 论点,提法,虽脱离语境和人的声音,也能以无人称形式继续保持自己的原意,在作品中,它们分散在人物议论和作者议论中,离开人的声音,它们仍然保持着自己与人称无指涉的全部格言意义.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描绘的是"人身上的人"首先不能只描绘"思想的形象".在巴赫金看来,单独描绘"思想的形象"与独自体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作者的主观独A,它只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作家笔下的主人公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代言人,作者的思想具体表现为以格言,箴言等形态为主的"个别思想",还表现为作者借主人公的大段独自或大段心理描写.因此,巴赫金认为恩格尔哈特的主要错误在于把陀氏的世界独自化了,归之于有个辩证发展过程的哲理性独白.这种认识论的根源即在于恩格尔哈特依靠黑格尔观点理解的那种统一的,辩证的发展形成的精神,即除了哲理性独自外,不能产生别的东西.而这种认识论的产生,他认为是产生于"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土壤",这个概括虽然带有他当时生活年代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但却凝结了巴赫金的深刻思考.因为他发现了西方文化的认识论源头,即一】O9一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年第3期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认识论,后来发展到极致,就是要把人和整个世界对立起来,人不光要认识世界,还要征服世界,甚至在人与人之间,也要对立起来,把人作为物来认识.如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心理科学虽然在科学地认识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弊端,主要是把人"物化",把人作为一个凝固不动的物去分析,测量,评估,因此他认为"心灵问题从方法论上说是个美学问题,它不可能成为心理学问题,不能成为无评价科学和因果科学的问题,因为心灵虽然发展和形成于时间之中,却是一个个体的,有价值内涵的和自由的整体"[2_.其次,反对只描绘"人的形象".与只描绘"思想的形象"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只描绘"人的形象".在传统的神学中,不可回避的存在着二元对立性,如人/上帝,精神/肉身等;在关于精神与肉身之间的关系中,肉身通常被认为是不洁的,肮脏的,而人的精神是高贵的,典雅的,因此而导致了人的灵肉二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前苏联的非正统的东正教的代表中,弗洛连斯基与巴赫金是代表人物,但"二人关键的分歧在于弗洛连斯基强调要摆脱感性具体的世界以迈向更高的精神实体,巴赫金则推重此世的物质性的事实和实在的经验.因此,弗洛连斯基梦想超越流转易逝的此世界并梦想历史的结束——那时时间就会终止,宁静就会降临; 巴赫金则坚信变易永无止境,他是一切'终结'(zaver?en)的死敌.同样,弗洛连斯基认为应当跨越身体以达到更高的宗教真理,巴赫金则庆贺肉体的快乐,赞美佳肴,烈酒和性的欢乐..j(n∞巴赫金对人的肉身的赞美,在《拉伯雷研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赞美人的肉身来肯定人作为人的正常的基本需要,来突破传统的独白式的话语体系, 肯定狂欢化.但这并不代表巴赫金仅仅肯定人的肉身,而否定精神这一维度.因为在他看来,"人的形象"不应该是从外部完成的,给以定论的形象,单纯描写"人的形象"也容易陷入另一种独白.因此,思想又帮助人的形象确立了自己的生命,即他的未完成性.要走向"思想的人",巴赫金认为一般的"人"的概念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哲学思考,所以,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有关论述中拈出"人身上的人".他认为,"人的形象"同"思想的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他反对单纯地描绘这两者之一.而"人身上的人"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人身上的人"体现了他的两个重要的思想:一是充分肯定人的物质性,现世性,反对灵肉分离,特别是抬高灵魂,贬低肉身的倾向;二是高扬人的精神性,反对因为过分强调人的"物质性"而导致把人庸俗化的倾向,因此他认为人进入纯粹的永无完结的思想领域,关键是要克服自己的"物质性"而变成"人身上的人".巴赫金为何一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性",另一方面又要人克服"物质性"呢?这与他的宗教哲学有关.巴赫金从小受到俄国东正教的熏陶,他的宗教观点的渊源不是教会内的传统思想,而主要是二十世纪早期俄国知识分子当中的宗教复兴运动,因此,他感兴趣的不是宗教而是宗教哲学j(H¨.他的这种宗教哲学观已不同于传统的宗教观.因此,巴赫金认为人应该是"人身上的人":这个"人身上的人"弥合着肉身与灵魂的紧张关系,是一个力图不被物化和异化的完整的人.当然,这是巴赫金从自己理论的出发点进行的理解,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对"人身上的人"的理解不同,这种不同在于他们思想的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他们之间的超越时空的对话.作者"把自我意识作为描绘主人公的主要方面.但这个主要方面要求对所描绘的主人公应有一种全新的作者立场. 问题不在于发现某些新的特点或新的(在社会特征上)人物类型;这些靠原有的立场就能发现,观察和理解,也就是说不需要立场上的根本改变.问题恰在于要去发现人的某种新的完整的方面(个性或'人身上的人').这种发现要求对人有一种全新的态度,全新的作者立场.'人身上的人'不是物,不是无声的客体,这是另一个主体,另一个平等的'我',他应能自由地展示自己.而从观察,理解,发现这另一个'我',亦即'人身上的人'的角度看,需要有一种对待他的特殊方法——对话的方法.这也就是那个全新的立场,它能将客体(实质上被物化了的人)转化为另一个主体,另一个能自由展示自己的'我'."[4j('巴赫金认为陀氏做到了这两点,因此他成为了伟大的思想艺术家,继承性地创造了复调小说,他在复调小说中描绘的"人身上的人"是巴赫金所欣赏和肯定的.所以,巴赫金强调只有未完成的蕴涵无尽的"人身上的人",才能走向"思想的人".【参考文献】[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巴赫金.哲学美学[M].晓河.贾泽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卡特琳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M].语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理解的理解(一)

理解的理解(一)

理解的理解(一)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对话批评》中的第一句话是:“大家知道,要想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是很不容易的。

或者他们侵犯你,但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也不想了解你,他们对你不是他们所期望的样子十分恼火,他们是那样地否定了你,你都不再认为这一切是冲着自己而来的了。

”(1)如果几个自命一贯正确的批评家,根本就不想了解你,不断轻浮地、横蛮地给你戴上各种吓人的帽子,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有的人竟然无中生有,进行政治造谣,在学术中搞政治讹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种30年前文学批评的遗风,我自己问自己,人文科学能够像这样一些人进行研究的吗?人文科学有没有自己的准则?30多年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我国遭到严重破坏,近30年来,我们对人文科学本身有了一个大体科学的认识了吗?我们了解人文科学的主要之点吗?还需要理解吗?人文科学就是简单地搞你错我正确吗?就是把马克思说过的和没有说过的作为批判的出发点吗?对于他人的学术思想能够任意作出判决吗?我们还需要理解吗?在我国,我知道只有少数几个人在探讨人文科学本身的有关问题,所以这门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样,我就再一次想起巴赫金有关人文科学的思想来了。

巴赫金在他最后的一篇论着《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把“理解”视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其实从上世纪30年代末开始到70年代,巴赫金在其论着里不断提出理解的问题,而他的这一思想是与德国诠释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近代以来,理解的问题成了德国诠释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

诠释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里我无意细加梳理,而且由于篇幅有限,只能涉及其中个别人物的简要的论述。

19世纪末,面对自然科学、科学理性的统治,狄尔泰力图把各类人文科学汇集一起,建立一种“精神科学”。

他认为,自然科学面对的是物理世界,是人以外的存在,是物,是对象,没有感觉。

认识自然,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外在方式的观察加以研究,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最后导出因果关系。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分析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26 23:52:00查看( 33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一、概念(intertextuality)巴赫金认为,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语言意识或语言追求。

一种是私人语言,它追求表达的奇特化和个性化特色,语言使用者寄希望通过语词的巧妙配合与搭配传达出他对社会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种语言的最终发展趋势是走向朦胧与模糊,其传达的内蕴可能只有语言创造者自己明白。

诗歌语言就是在该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

“诗歌风格满足于一种语言和一个语言意识。

诗人不能把自己的诗思和自己的诗旨同他所运用的那个语言对立起来,因为诗人整个地生活在这个语言之中,所以不能在这风格的范围内把语言变成思索的对象、反省的对象、对之采取某种态度的对象”。

另一种是社会语言,它追求语言的明晰性和可理解性,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小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社会语言,它所运用的词语、句式和表达的意义是清楚的,能够为一般公众所理解。

但小说语言的透明性并不影响其传达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由于语言除表现自身外,还表现社会现实及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

巴赫金认为,诗歌语言是一种纯净语言,具有独白性;而小说语言是杂语共生的语言,具有奇声喧哗和对话特征,这种语言能为文本释义的多种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

巴赫金提到的中世纪的“引用”现象,如今我们称为“互文性”。

“中世纪文学史和拉丁文学史就是一部独特的侵吞史、再创作史和模仿他人作品的历史。

”(巴赫金)互文性最早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依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提出的。

“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认为文本是复数的,文本的生产性导致“文本不是意义和平共处的场所,而是一个通道,一个意义纵横交叉的十字路口”,作家的责任就是把不同的作品融合在一起,所以文本永远不会是原创的。

讲稿:巴赫金的文学理论

讲稿:巴赫金的文学理论

巴赫金的文学理论一、巴赫金: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1895年11月17日出生于奥廖尔市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1918年从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毕业。

1929年巴赫金出版了专著《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此外,他还和学术上的朋友沃洛希诺夫合作,出版了《弗洛伊德主义》(1927)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1929),和梅德韦杰夫共同撰写的《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也于1928年出版。

在苏联二十年代自由的学术气氛中,巴赫金站在文艺学、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处理这些课题的独到见解。

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在《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刚出版,就在当年10月的《新世界》杂志上发表《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多声部性”》的书评,称之为“对陀斯妥也夫斯基小说艺术结构的一部最深刻的研究著作”。

在20年代的研究中,巴赫金主要探讨了文学、语言和一般文化的哲学和理论问题(行为哲学,一般哲学美学,语言哲学,对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的艺术结构研究)。

在二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肃反”狂潮中,巴赫金蒙受不白之冤,从1930年到1936年在哈萨克小城库斯塔奈市度过了流放的岁月。

1937年结束流放生涯,在离莫斯科不远的基姆雷市当中学教师,一直干到1945年。

在这一段时间里,巴赫金侧重研究了文学和文化的历史发展问题、历史诗学的问题。

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1965年出版)就完成于30年代。

在这一时期,巴赫金还写了一系列小说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小说语言》、《史诗与小说》、《小说语言前史片断》等。

卫国战争胜利后,巴赫金调到摩尔达维亚大学,主持该校共同文学(即各国文学)教研室工作。

早在1940年,巴赫金就已经完成论拉伯雷一书,并将它作为学位论文提交给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由于大战爆发而未来得及安排答辩。

1946年秋,该所终于为巴赫金论拉伯雷的书安排了答辩,4年之后,授予巴赫金副博士学位。

对话论与人文科学方法论_巴赫金哲学思想研究

对话论与人文科学方法论_巴赫金哲学思想研究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对话论与人文科学方法论——巴赫金哲学思想研究凌建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俄罗斯学者巴赫金(M. M.Bakhtin)的思想引发了西方持久的“巴赫金热”。

国内对巴赫金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关于其人其学的译著和论文才多起来,但大多局限在文艺美学和文化理论上。

巴氏的学术建树对文艺学、美学、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学显于当世的主要原因何在?这是各国学者争相阐释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巴氏学术思想的影响力,主要是来源于由他发现并论证的对话论(dialo gism):彼此独立且同时共存的两(多)个意识平等交流的思维模式,即你的声音可以压倒、打断别人的声音,但不能强制性地“结束”它。

对话一说古已有之,非巴氏独创,但将它上升为哲学命题,用于阐述现实的道德存在,并为他涉足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探讨文化研究的新途径、人文科学的方法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的确是创新之举。

独白论与对话论1919年发表的《艺术与责任》这篇千把字的短文,可以说是巴氏开始自己学术创作的宣言。

文中提出的问题,大而言之,是文化三领域(生活、艺术和科学)如何才能相统一;小而言之,是怎样才能使艺术和生活之间不出现鸿沟。

艺术和生活不是一回事,但应统一于艺术家的身上、统一于艺术家对自己的生活所承担的责任中¹。

为论证这个回答,巴氏便借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pr ima philoso phia)概念,试图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现代哲学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研究视野的局限,不足以解决此类问题。

各种现代哲学“只能是专门的哲学,即文化诸领域及这些领域统一体的哲学(由文化创造的诸客体本身出发,从它们的内在发展规律出发所作的理论阐说)”º,而不是关于统一和惟一的存在即事件的学说。

巴氏为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加上了一连串的限定语,目的是想说明现实存在只能从现实宗教意识的角度去界定,所以它也叫道德现实,现实主体也叫道德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1・文艺争鸣・评论118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对话批评》中的第一句话是:“大家知道,要想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是很不容易的。

或者他们侵犯你,但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也不想了解你,他们对你不是他们所期望的样子十分恼火,他们是那样地否定了你,你都不再认为这一切是冲着自己而来的了。

”(1)如果几个自命一贯正确的批评家,根本就不想了解你,不断轻浮地、横蛮地给你戴上各种吓人的帽子,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有的人竟然无中生有,进行政治造谣,在学术中搞政治讹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种30年前文学批评的遗风,我自己问自己,人文科学能够像这样一些人进行研究的吗?人文科学有没有自己的准则?30多年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我国遭到严重破坏,近30年来,我们对人文科学本身有了一个大体科学的认识了吗?我们了解人文科学的主要之点吗?还需要理解吗?人文科学就是简单地搞你错我正确吗?就是把马克思说过的和没有说过的作为批判的出发点吗?对于他人的学术思想能够任意作出判决吗?我们还需要理解吗?在我国,我知道只有少数几个人在探讨人文科学本身的有关问题,所以这门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样,我就再一次想起巴赫金有关人文科学的思想来了。

巴赫金在他最后的一篇论著《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把“理解”视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其实从上世纪30年代末开始到70年代,巴赫金在其论著里不断提出理解的问题,而他的这一思想是与德国诠释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近代以来,理解的问题成了德国诠释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

诠释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里我无意细加梳理,而且由于篇幅有限,只能涉及其中个别人物的简要的论述。

19世纪末,面对自然科学、科学理性的统治,狄尔泰力图把各类人文科学汇集一起,建立一种“精神科学”。

他认为,自然科学面对的是物理世界,是人以外的存在,是物,是对象,没有感觉。

认识自然,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外在方式的观察加以研究,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最后导出因果关系。

而精神科学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则只能通过人的自身的内在领悟、体验和经验的概括而达其实质。

精神科学的“对象不是在感觉中所给予的现象,不是意识中的某个实在的单纯反映,而是直接的内在的实在本身,并且这种实在是作为一种被内心所体验的关系。

可是,由于这种实在是在内在经验里被给出的这一方式,却造成了对它的客观把握具有极大的困难。

”(2)狄尔泰的精神科学是以生命学说为基础的,它面对的是整个的精神世界也即生命世界。

他所说的生命,实际上是指人类共同的生命,是历史、社会的现实。

“生命就是存在于某种持续存在的东西内部的、得到各个个体体验的这样一种完满状态、多样性状态,以及互动状态……历史都是由所有各种生命]评论理解的理解——论巴赫金的人文科学方法论思想]钱中文119构成的。

历史只不过是根据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所具有的连续性来看待的生命而已。

”(3)生命就是各个个体体验汇成的客观化的人类精神活动,而具有本体论意义。

生命与历史是具有意义的,意义由各种事件的价值、行为目的以及相互关系所组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不是物理事件之间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于是就出现了如何探讨生命内涵的价值、行为、目的而达及意义问题,在狄尔泰看来,这手段就是“理解”与“解释”。

“如果说在自然科学中,任何对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可计量的东西才有可能,……那么在精神科学中,每一抽象原理归根到底是通过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而获得自己的论证,而这种联系是在体验和理解中获得的。

”(4)与自然科学量化方法不同,人文科学共通的方法是理解,它必须“从内在的经验出发”,以生命的体验、表达和理解为基础,所以就此而言,理解是人文科学的有效的认识过程,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狄尔泰重视的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各自对象之间的差异,并为人文科学确立了一种方法论。

在理解的过程中,狄尔泰十分重视心理学的作用,理解的关键就是体验与经验。

“我们把我们由感性上所给予的符号而认识一种心理状态,——符号就是心理状态的表现过程,称之谓理解”(5),理解,就是通过感官所给予的符号去认识一种内在思想的过程。

理解产生于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依赖于相互交往,通过交往而达到。

人们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他们必须相互理解,“一个人必须知道另一个人要干什么。

这样,首先形成了理解的基本形式”。

我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理解,需要通过我的内在体验,“只有通过我自己与他们相比较,我才能体验到我自己的个体性,我才能意识到我自己此在中不同于他人的东西”(6)。

“只要人们体验人类的各种状态,对他们的体验加以表达,并对这些表达加以理解,人类就会变成精神科学的主题。

”又说“生命和有关生命的体验,都是有关理解这个社会—历史世界的。

”(7)狄尔泰认为,主观的心理感受起着意义的作用,感受产生感受,这是意义,话语制造话语,所以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心理学,并使之成为人文科学的基础。

认为符号的外部躯体,只是一个外壳,只是一种技术手段,用以实现内部效果——理解。

个人的自我理解也是如此。

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转向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从外部的运动转向内部的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通过所有各种有关我们自己的生命和其他人的生命的表达,把我们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理解我们自己”。

同时“只有人所进行的那些活动、他那些经过系统表述的对生命的表达,以及这些行动和表达对其他人的影响,才能使他学会认识自己。

因此,他只有通过这种与会曲折的理解过程,才能开始对自己进行认识”(8)理解只有面对语言记录才成为一种达到普遍有效性的阐释。

至于解释,狄尔泰认为,解释可以被看作是理解的实践过程,那种对“生命表现合乎技术的理解,我们称之为阐述或解释”(9),两者“处于同质的统一的过程之中”(10)。

这样,狄尔泰阐释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别,提出人文科学以体验性的心理学基础的理解与解释为其基本方法,并以理解与解释贯穿于他的规范的人文科学,赋予了它们普遍的有效性,建立了他的认识论诠释学思想。

这里自然是狄尔泰思想的简约化的了解。

巴赫金关于人文科学的论述,与狄尔泰的观点有着相同之处,他承认人文科学是精神科学、语文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声之物,是自然界,是纯粹的客体体系,人文科学是研究人及其特性的科学,需要使用理解的方法,在这些方面,巴赫金大体上是接受了狄尔泰的理论的,但是又有差异。

一是据巴赫金认为,狄尔泰的理论只是重视了生物学、生理学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科学的社会性特征。

关于狄尔泰的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巴赫金/沃洛希诺夫早在1927年《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纲要》中就已涉及。

1929年,巴赫金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中,又探讨了狄尔泰的及其学派的诠释学心理学也即“理解和解释的心理学”。

巴赫钱中文・理解的理解2008/1・文艺争鸣・评论120金认为,要建立客观心理学,但这不是生理学的、生物学的心理学,而是社会学的心理学。

心理内容的决定,不是在人的内心完成,而是在它的外部完成的。

因为人的主观心理不是自然性的客体,不是自然科学分析的客体,而是社会意识形态理解和阐释的客体。

所以,只有社会因素决定着社会环境中的个体的具体生活,只有用这些因素才能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

巴赫金在这里指出,心理学派的失误在于,首先把心理学的意义凌驾于意识形态之上,用心理学来解释意识形态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有意义;它代表、表现、替代着它之外存在的某个东西,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符号。

”(11)进一步说,意识形态符号以自己心理实现而存在,而心理实现又为意识形态所充实而存在。

“心理感受是内部的,逐渐转化为外部的;意识形态符号是外部的,逐渐转化成内部的……心理成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自我消除,而意识形态成为心理的过程中,也自我消除。

”在相互充实与融合中,成为一种新的符号,成为心理的与意识形态实现的共同形式。

认为感受具有意义,当然是对的,但意义如何存在?其实意义属于符号,附丽于符号,符号之外的意义是虚假的。

“意义是作为单个现实与其他的替换、反映和想象的现实之间关系的符号表现。

意义是符号的功能,所以不能想象意义(是纯粹的关系、功能)是存在于符号之外作为某种特殊的、独立的东西……所以,如果感受有意义,如果它可以被理解和解释,那么它应该依据真正的、现实的符号材料。

”“理解本身也只有在某真某种符号材料中才能实现(例如,在内部语言中)。

符号与符号是互相对应的,意识本身可以实现自己,并且只有在符号体现的材料中成为显现实的事实……符号的理解是把这一要理解的符号归入熟悉的符号群中,换句话说,理解就是要用熟悉的符号来弄清新符号。

”(12)因此,心理学派没有考虑到意义的社会特性。

这样,我们看到,狄尔泰把理解视为人文科学根本的方法,固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从其生命哲学、特别是仅从心理体验出发,所以他提出的“理解”、“解释”的理论内涵,在理论基础上显得并不坚实。

对此,茨维坦・托多洛夫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巴赫金之所以批评狄尔泰,主要是因为他没有从自己的观点中得出最终结果(关于这点,巴赫金错了。

当然在那个时期,他无法了解狄尔泰还未发表的著作)。

”(13)在这里,托多洛夫是对的,因为当巴赫金在撰写《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时,狄尔泰生前的好多著作还未被整理发表,巴赫金极有可能还未读到。

二是在诠释学中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巴赫金同样作了和狄尔泰以及后来的德国哲学家们不尽一致的阐释(14),但十分有意思的在《文本问题》一文中,他摘录并发挥了德国自然科学学者瓦尔杰克尔的观点。

这位学者说:“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责难,我可以概括如下:自然科学不知道‘你’。

这里指的是:对精神现象需要的不是解释其因果,而是理解。

当我作为一个语文学家试图理解作者贯注于文本中的涵义时,当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试图理解人类活动的目的时,我作为‘我’要同某个‘你’'进入对话之中。

物理学不知道与自己对象会有这样的交锋,因为它的对象不是作为主体出现在它面前的。

这种个人的理解,是我们经验的形式;这种经验形式可施于我们亲近的人,但不能施于石头、星斗与原子。

”(15)。

十分明显人以智力观察物体,表述对它的看法,这里只有一个主体,与他相对的是不具声音的物体。

任何的认识客体(包括人)均可被当作物来感知与认识。

但主体本身不可能作为物来感知和研究,因为作为主体不能既是主体而又不具声音。

巴赫金指出了解释与理解差别在于,自然科学求诸解释,而人文科学面向理解。

由于自然科学的对象是多种客体现象,是物化现象,这种主体面对纯粹是客体的情况,不知道“你”,这里就难以出现对话,就不可能有对话关系,这里要求的只是因果性的解释。

如果进行对话,结论就无法做出来了。

而理解使对象人格化,被人格化的现象,具有无限丰富的涵义,可以在不断的对话中被揭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