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狐仙信仰看狐妻故事在清代的新变

合集下载

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

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0)01-0016-10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韦乐(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才狐故事是一类高度文人化的狐妻故事。

它萌芽于唐代,形成于宋代,至清代臻于成熟。

它以才华横溢的狐女为核心形象,表现狐女与士子间的文才应对和精神交接。

作为士人文化开始发达之后的产物,它以民俗故事的外壳承载士人阶层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以两性情感的视角反映士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才狐故事;狐妻故事;士人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在狐妻故事中,才狐故事是向来被学界忽视但又的确存在的一个亚类。

与别的故事相比,它有自己独到的形象定位和文化理念。

婚恋中的人狐双方均具备文化素养,男性往往是文人士子,而作为核心形象的狐女也以“有才”为根本形象特征。

故事要表现的,并非普通的两情相悦,而是文才应对中的精神交接。

一、故事的萌芽与形成早在唐代,文学中就出现了有才的狐女,如《广异记·李黁》中的郑氏“于音声特究其妙”[1];《传记·姚坤》中的夭桃“篇什书札,俱能精至”[1]。

不过,唐代个别狐女的才艺仅是对其本人的一种附带性描述,并未对她们与男子的婚恋情节起到实质作用。

“才”真收稿日期:2009-10-13作者简介:韦乐(1981-),女,四川乐山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

正成为婚恋情节的推动因素,是在北宋,主要代表作为《西池春游》和《西蜀异遇》。

《西池春游》出自刘斧的《青琐高议》,故事中狐女独孤氏想博得士子侯生的欢心,在单纯以美貌自荐失败后,就开始向他呈递情诗,既是倾诉爱慕之情,更是告诉对方,自己并非庸脂俗粉,而是有才之辈。

侯生果然因她才色双全接纳了她。

后来侯生得知她是狐,却因贪念美色不很介意。

不知就里的独孤氏因而十分感动,倾才作诗相赠。

但侯生对她的心血之作只是随手一翻,其心思更多落在送诗的美貌丫鬟身上。

试论狐性在《聊斋志异》中的人性升华

试论狐性在《聊斋志异》中的人性升华

试论《聊斋志异》中狐女性格的人性升华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就是负面的居多,最为“特出”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

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在从古到今的多个寓言故事中都是如此。

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到了清代,蒲松龄在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对狐狸形象的描写,来了一个大逆转,不仅刻画他们亦人亦仙的超凡本领,甚至还着力塑造他们作为人(女性)的一面的性格光辉。

这应该说是前无古人的。

兹从以下几个具体形象,加以粗略的论述。

除非特别注明,本文均以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新世纪出版社于1995年10月联合出版的《聊斋志异》为蓝本。

一、娇娜——美丽、善良、聪慧的形象书生孔雪笠远道访友不遇(朋友去世)而寓居荒庙,偶然在寺旁单姓人家遇见皇甫公子而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孔生钟情于皇甫公子的奴婢香奴,被其取笑:“君诚‘少所见而多所怪’者也。

以此为佳,君原亦易足矣。

”娇娜的出现,是在孔雪笠胸上长大疮,痛不欲生的时候。

文章这样写道:俄童入白:‚娜姑至,姨与松姑同来。

‛(皇甫)父子即趋入内。

少间,引妹来视生。

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女乃敛羞容,揄长袖,就榻诊视。

娇娜天生丽质的美丽清纯,作者用“娇波流转,细柳生姿”八个字作了粗线条的勾勒,给人留下宽广的想象空间。

在分析了病因和病况之后,是娇娜对孔生施救的过程:乃脱臂上金钏安患处,徐徐按下之。

创突起寸许,高出钏外,而根际余肿,尽束在内,不似前如碗阔矣。

乃一手启罗衿,解佩刀,刃薄余纸,把钏握刃,轻轻附根而割。

紫血流溢,沾染床席。

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

未几,割断腐肉,团团然如树上削下之瘿。

又呼水来,为洗割处。

口吐红丸,如弹大,着肉上,按令旋转:才一周,觉热火蒸腾;再一周,习习作痒;三周已,遍体清凉,沁入骨髓。

清朝奇闻异事:迷信妻子能还魂,狐狸精借尸变幻成人

清朝奇闻异事:迷信妻子能还魂,狐狸精借尸变幻成人

清朝奇闻异事:迷信妻子能还魂,狐狸精借尸变幻成人本文导读:当天夜里,宋老板就做了一个梦,梦到你妻子对他说,因为缘分还未了断,别把她下葬,半年后,她就会复苏,再做夫妻。

清朝的人迷信,宋老板果真就把妻子的棺材停在他们以前的卧房里,然后把年幼的女儿寄养在亲戚家,又请了两个庄稼汉帮忙照看房屋,便去城里处理他的生意去了。

那两个庄稼汉住进宋家后,每天夜里都能听到瘆人的哭叫声,就去城里找到宋老板,说他屋里闹鬼。

宋老板一听,以为妻子活过来了,丢下生意就回了家。

可是,揭开棺材,除了臭气,妻子哪有气息啊。

只是到了半夜,他也听到了哭声,仔细一听,活像他老婆在呼唤女儿的小名。

虽然清朝的人信鬼神,但毕竟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宋老板也不怕,又去揭开棺材,可是千呼万唤,妻子并没有活过来。

也许半年时间还不到吧。

到了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初春,越是临近半年之约,夜里那哭声越大,而且从原来只是停棺材的房间,渐渐发展到满院子都是,吵得邻居都不得安宁。

邻居劝宋老板,赶紧请道士来看看,或者将棺材下葬,别招来孤魂野鬼,后悔不已。

可是,宋老板坚持要等妻子活过来。

乡邻莫法,就去县衙投诉。

县令排出两个枪法很准的捕快潜伏在宋老板停放棺材旁的一间屋子里,夜里果然又传出哭声,两个捕快捅破窗户纸往外望去,只见院坝内有个黑影在晃动。

那黑影似乎也发现了窗后有眼睛盯着她看,边哭边移动过来,两个捕快终于看清,飘来的黑影遍体长毛,形状像大狗,像人一样立着,张牙舞爪就要推窗,一个狱卒赶紧将火枪对准,扣动了扳机,嘭的一声,正中怪物,怪物惨叫连连,腾空翻墙而逃。

再说,乡邻听说县衙派出捕快捉鬼,为了看热闹,也怕两个捕快出事,都悄悄带着锄头木棍菜刀等武器藏在宋家围墙下,听到枪响,心都提到嗓子眼,突然又看到一个怪物从墙上掉下来,马上围上去锄头菜刀木棍一阵乱打乱砍,将那怪物打死。

原来,是一只老狐狸。

从此,宋家再也没有传出哭声,半年后,宋老板的老婆也没有复活过来,终于将棺材下葬。

聊斋之狐仙读后感

聊斋之狐仙读后感

聊斋之狐仙读后感《聊斋之狐仙》是一部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古代神怪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狐仙与人类之间的纠葛,展现出了人性的善恶、爱恨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读过《聊斋之狐仙》后,我深受其吸引,不禁对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有了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小说中,狐仙作为一个神秘的存在,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想象空间。

狐仙从一开始就以纯洁善良的形象出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作者通过狐仙与人类的相遇和互动,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并存的现实。

狐仙和人类的感情纠葛,展现出了追求真爱、追求幸福的共同愿望,却又因为身份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狐仙的形象给我的感受是娇美灵动、聪明伶俐。

她们的出现往往让人引起好奇和欣赏。

在小说中,狐仙们化身为美丽动人的女子,以不同的方式与人类男子建立感情联系。

她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手段,包括变身、幻术等,展现出自己的美貌和才艺,吸引人们的注意。

然而,狐仙的美貌和聪明并不仅仅是为了迷惑人类,她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渴望。

小说中的狐仙们经历了各种纷繁的情感纠葛和生活困扰,展现出了狐仙们人性化的一面。

狐仙与人类男子的感情纠葛成为《聊斋之狐仙》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男主角与狐仙之间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牵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爱情的复杂和无法预测的特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们对真爱的追求。

狐仙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人类男子的爱恋,并希望能与其结合,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他们的身份使得这种愿望变得遥不可及,也使得他们遭受到了人类的压迫和迫害。

这种碰撞和矛盾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思考和思索的价值。

《聊斋之狐仙》通过描绘狐仙和人类之间的纠葛和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

小说中的狐仙形象正在向我们展示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狐仙们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她们与人类并无本质差异,同样渴望真爱和幸福。

狐仙们所引发的各种诱惑和矛盾,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难以捉摸的一面。

这种情感纠葛也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从容接纳并理解他人的爱和渴望,同时也要认识到爱情中的纠结和困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聊斋》人狐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

《聊斋》人狐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

《聊斋》人狐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摘要】《聊斋》人狐恋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本文从形态学角度出发,对人狐恋故事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通过梗概分析,揭示了故事的基本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其次探讨了人狐恋故事中的形态学特征,包括人物关系的演变和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分析了故事的文学价值,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感人情感;再次探讨了人狐恋故事的民俗学意义,探寻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最后分析了人狐恋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探讨其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

通过对人狐恋故事进行全面的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永恒魅力,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学的反思,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聊斋》,人狐恋,形态学,梗概分析,文学价值,民俗学意义,地位,永恒魅力,反思,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聊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奇幻短篇小说集,其中不乏描写人与狐狸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

而人狐恋故事作为其中一种情节,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性和异类之间纠缠关系的探讨,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于爱情和道德的思考。

人狐恋故事有着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文化内涵,受到了许多文学家、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研究。

研究人狐恋故事的形态学特征和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还可以为当代文化研究和人类心理学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对《聊斋》中人狐恋故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人狐恋故事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而神秘的题材,探寻其中蕴含的人性、情感和文化内涵。

这类故事既具有悲情悱恻的浪漫色彩,又具有对人性欲望和道德选择的讨论,呈现了人与妖之间纠葛错综、复杂多变的关系。

研究人狐恋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对爱情、婚姻、忠诚等价值观念的关注和诠释,对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特质具有重要意义。

人狐恋故事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说和神话元素,揭示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灵异现象的恐惧与向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奇幻、神秘的永恒追求。

试析《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

试析《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

试析《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摘要:中国狐文化历史悠久,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完成了狐意象从民俗到文学的审美流变,创造了美狐典型,寄托人类梦幻,给读者以审美愉悦。

关键词:狐文化《聊斋志异》狐典型审美化狐精是中国文化的独创,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像狐一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

在狐文化中,狐基本上不以其原生态形式出现,而是被夸张、变形、虚拟,成为观念的载体。

狐是一种象征动物,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一种动人的审美意象。

狐文化前期是图腾文化和符瑞文化,后期是妖精文化。

狐妖从宗教民俗文化进入审美文化后,经历了全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改造,成为最具魅力的审美意象。

没有哪种妖物能像狐妖那样获得文学家(主要是小说家)的青睐。

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关于狐的小说莫过于《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狸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光芒四射。

从中国狐文化的视角研究《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从民俗到文学的审美流变《聊斋志异》创造了一系列美狐形象,即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狐形象,其中犹以女性美狐最为突出。

蒲松龄笔下的美丽女狐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改变了传统的“狐媚”观念。

《聊斋志异》始,具有文学审美态的狐大量出现。

此前的文学作品中,狐形象仍然保持着宗教态特征――作祟、害人、媚人。

蒲松龄把狐纳入审美创造中,致力于创造美狐,这是文学创造中狐形象的重大转变。

蒲松龄对狐在民俗审美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文学审美改造,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标准来改造狐的人格属性,赋予狐典型以美感形式。

他把狐高度美化和理想化,将民俗宗教中的妖狐和狐仙转变为文学中的美狐。

蒲松龄笔下也有害人的狐精,如《贾儿》中迫害商人之妻的妖狐,《刘海石》中害人的白毛狐狸倪氏等,但为数甚少。

他锐意求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反叛。

狐精作为害人精的代名词,在尚礼仪、重伦理、父权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无疑是千夫所指的唾骂对象,在审美领域的价值取向只能是丑恶。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一、狐文化释义
狐,俗称狐狸。依照正规说法,狐和狸事实上是两种动物。 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只因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的形象意义,始终亦正亦邪。自其产生以 来,就与中华民族渊源颇深。它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和 瑞兽象征,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同为中国古代民间动物祭 祀的五仙,又简称黄白柳灰。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 渐分化为狐仙文化和妖精文化两大文化,而后者是狐文化的主要 方面。作为妖精,狐妖为妖精群中的一个庞大分支,堪为妖精之 最。中华瑰丽的狐魅文化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文 化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即使到了今天,狐文化对人 们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
二、狐文化的历史发展
狐在中国有很多分类,青狐、白狐、九尾狐等。一般认为, 中国关于狐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著的“青丘之 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 蛊。”以及《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所著的“青丘国在其北,其狐 四足九尾。”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是它 的动物性,它以其模仿人的特性和食人的恶性令人心生畏惧,并 没有太多的神话色彩。
到了清代,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聊斋志异》、《阅微 草堂笔记》等著作的狐妖、狐仙的故事更数不胜数。在清代《醒 世姻缘传》中,狐精仍被视为破坏封建伦理道德的祸水。经历了明 清时期,狐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由纯情少女一变而为亡国破家 的祸首,是狐狸形象的又一大转变。
经过上述的演变与发展,狐给国人留下了“妖媚”、“邪 气”、“仙灵”、“神秘”、“狡猾”等印象。至此,中国狐文 化基本形成和奠定起来。当代中国狐文化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狐文化 都与爱情题材密不可分。但与以往文学中狐的狡诈、破坏者、迷 惑他人的形象和悲剧结局不同,今天以狐为主题的爱情文学中, 无论是狐的形象还是故事的结局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更有甚者, 有的甚至还多少帯有褒扬狐的倾向。如现代很多以狐为主题的网 络小说和电视剧,改变了以往狐狸的悲剧结局,多以美满结局收 尾,展现了狐狸对爱情的忠贞,表达了新时代下人们对于爱情与 浪漫的释放与倾述。

古代狐妖故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变迁

古代狐妖故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变迁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古代狐妖故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变迁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401摘要狐妖故事是《聊斋志异》中最富光彩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独特的故事类型,本应单独作为研究对象,但以往研究者一般不将其独立出来,而是混同于其他各类神怪故事,注重其反映现实的一致性的一面,对其独具特色的神怪形态并不重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论者未能充分重视《聊斋志异》作为神怪小说而体现的独特价值。

神怪作品的内容核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神怪之间的关系,《聊斋志异》一书的独特价值即在于它体现了神怪创作的最高成就,十分成功地抒写了人与神怪的关系内涵。

本文选取了最能体现《聊斋志异》神怪题材的狐妖故事作为研究对象,探其渊源,为更好地理解神怪作品的独特价值做出一点尝试。

有关狐的传说,早在《山海经》中就曾记载过,后代则广为流传。

六朝时狐妖之说开始被演绎成种种故事,到唐朝更为盛行。

早期这类故事是被当作真实的故事而记录下来的,人类对狐妖的普遍心态是恐惧与嫌恶,人与狐的关系是任意的、不确定的。

本文对此作了详述。

蒲松龄所写故事与前代同类故事的基本形式差不多,也十分丰富多彩,但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却趋向了统一而明确的创作旨趣,表达出蒲松龄独有的思想情趣来。

狐妖不再神秘莫测,而成为出自作者意念的彼岸之物,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内涵。

本文通过对故事前后的对比阐释其间的变迁,并由此引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狐妖故事神怪蒲松龄变迁AbstractFox’Sgoblin。

Sstoryisrichestagloriouspartin”StrangeStoriesfromaLonelyStudio”,asauniquestorytype,shouldberegardedastheresearchobjectalone,buttheresearcherseldomseparatesitinthepast.butconfuseinotherkindsstoriesofgodsandspirits,payattentiontoitsreflectingonesideofrealisticconsistency,donotpayattentiontoitsdistinctivegodsandspirits’shape.ThereasontocausethisphenomenoniSmainlyfailedtOfullypayattentiontotheuniquevaluereflectedasthediableriein“StrangeStoriesfromaLonelyStudio”bytheorists.Thecontentcoreofgodsandspiri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慷慨仗义成为她们新的主要性格特征 ,故 事也 因此而洋 怕其骚扰迫害的心态。狐成为一种令人恐惧却又无可奈何 的
溢着温情脉脉的气息。就文学发展史的眼光来看 ,这种改观 妖神。当香火不能再换取生活的平静时 ,人们便会像《广异记 ·
甚至可 以称得上是突变 ,而突变的原因则是复杂的 ,学 界业 刘 甲》所描述 的那样 ,愤怒难耐 ,终于起而杀之 。这样 的观念持
我们的研究对象 ,最有力的影响便是来 自民问关 于狐的信仰。 个北方是 ^们的普遍观念,《两般秋雨盒随笔》就说 :‘‘北地多狐 国人信狐 ,可以追溯到极古 老的年代 ,上古时期 ,狐就是 仙 ,^家往往有之。”翻《=庸盒笔记》中也提到北方 ^、普遍信奉狐
某些部落的图腾 ,被他们当作祖先和神来供奉。(史记 ·五帝本 仙 ,就现存的众多清代文字材料来看,当时北方的京城 、天津、
湖 北 社会 科 学 2010年第 11期
从 民俗狐仙信仰看狐妻故事在清代的新变
韦 乐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心 ,上海 200433)
摘 要 :作为我 国一类 古老的精 怪故事 ,狐妻 故事在 清代 以《聊 斋志 异》为代表 的一 系列文 言小说 中发 生 了
深刻变革 。“美善 ”取代 “恶丑 ”成 为狐 女这个故 事核心 形 象的主要性 格特征 ,人狐 之 间本 来剑拔弩 张的 关 系也
1.家 中常 祀 。
另外 ,不仅 民问老百姓虔诚地信仰 供奉 狐仙 ,就连官署
清代不管是平 民之家还是官宦显贵之家 ,都好供狐仙 。 衙 门也不例外。许多官员们受民风民俗影响 ,将狐仙视作“守
平民家祀狐的情形如 《香饮楼宾谈 ·狐仙》所载 :“有斗室三 印大仙”,如《客窗 闲话 ·无真叟》中载台湾县署内以“岑楼三
作者 简介 :韦乐(1981-),女 ,复旦 大 学中 国古代 文学研 究 中心博士 。
· 13l·
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狐仙”信仰。其次是信仰方式丰
福建省城 内,九仙山有 乩坛 ,主之者亦一狐 ,……而大致
富。就现存资料来看 ,尤 以以下四种最为突出:
在 以医术济人 ,服其药者 ,有验有不 验。㈣
文人的笔墨而得以流传 ,不可否认文人会根据 自身群体的审 将狐作为仙来信奉的,这种信奉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非前 美趣味与价值取向对其作出一定的加工 ,但故事 的民俗血脉 代所能企及。首先是地域波及面相当广。北方本是狐的发源地 ,
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剔除的。民俗信仰会如同集体无意识一 前代的很多狐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其 中以陕西及其附近地带尤 般 ,在潜移默化中从情节 、文化意蕴等层 面影响故事。具体到 多,对此可从钛 平广{已》等书获悉。及至清代 ,相信狐已弥漫整
间男子婚恋 的情节。很久 以来 ,这类故事都是可怖 的,因为狐 及拥土为城雉之状。察之乃狐媚 。是岁 ,南安王起兵于北朔。”
女大多具有 以色害人 的特征。直至清代 以《聊斋 志异》为代表 l畸而它曾作为生命象征中隐含 的两性关系也在礼教社会中演
的一系列文 言小说 的出现 ,狐女的形象才有所改观 ,美 丽善 变为“淫 ”的罪状 。民间当然也有人在供奉它 ,却往往是 出于害
纪>就曾载 :“(黄帝 )教熊罴貔 貅猖虎 ,以与炎帝 战于阪泉之 河北、山东、山西 、河南、陕西 、甘肃等地都非常信奉狐仙 ,甚至 野。 I貔”,《尔雅’释作“自狐”。此话指 出了在与炎帝交战的 辽东、内蒙古籍和新疆、西藏这些 以少数民族居多 的地方也都
黄帝麾下部落中,就有—个狐部落 。在早期人们的意识 中,狐 有狐仙事迹发生。而关于南方,《聊斋志异》中就 已经有许多狐 是吉祥的生命象征 ,如《白虎通》卷三上就说 :“狐九尾何 …… 仙故事发生在浙江 、江苏、江西等地 ,其后的诸多史料笔记/J、说
子孙繁息也 。”嘞灌 壁画中 ,狐也经常被绘在象征生命的西王 之中,更频频可见发生在南方的狐仙事迹 ,涉及地包括浙江、江
母身旁。但是 ,随着灵物崇拜被“物老成怪”观念取代 ,人们开 苏 、江西、安徽、湖南 、湖北、四川、云南、广西 、广东、福建乃至台
始将物泛化为妖 ,所谓“万物之老者 ,其精悉能假托人形 ,以眩 湾等 ,可见狐仙在南地也有相当广泛的信仰市场。从时代顺序 惑人 目而常试人”。习性诡异 ,昼伏夜出的狐也逐渐被认为“寿 来考察 ,南地 “狐仙”信仰应该是 由北地传过去 的,从而导致了
楹 ,颇精雅 ,而窗牖常掩。询之主人 ,云有狐仙借居。且言狐喜 间,左右有厢 ,环以短垣 ”的极 幽雅之地为供奉狐仙无真叟之
食鸡子 、火酒 ,故越 日一供。人其室 ,见几案净无点尘 ,炉香萦 所 ,“无敢擅人者 ,惟 主人行香 ,一开 即闭”,其楼之 中,“清洁
霭。……此余所 目击者”。 醉茶志怪 ·王建屏》载晋商王家 无尘 ,中设一几一牌 ,书无真仙人之位 。”呲 无真叟即是看守
已从文学、心理、性别等多个范畴进行 了研究 ,本文则将着力 续 了很久 ,清代 以前狐妻故事中那些凶恶可怖狐女形象的出
从 民俗信仰 的角度来解读这种文学现象 。
的结 果 。
归根到底 ,狐妻故事其实是一种 民俗精怪故事 ,只是赖于
人清 ,人们依然信狐 ,但与前 人以狐为妖不 同,他们基本是
变得 温情脉脉 。这种 改变与清代 民间普遍盛行 的狐仙 信仰有 着密切联 系,从 这种 民俗 信仰 的角度 来解读 当时
的狐妻故 事 ,可以加 深我们 对清代这类 成就突 出的 文学现 象的认识 。
关键 词 :民俗 ;ຫໍສະໝຸດ 仙信 仰 ;狐妻 故事 ;清代 中图分类 号 :1276。3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003—8477(2010)10—0131—03
狐妻故事是我国源远流长并且具有巨大文化影响力 的 八百岁 ,满五百岁 ,则善变 为 ^形。”p狐 因此成为灾异之兆,如
一 类故事 ,它 以由狐所幻化 的女子为核心形象 ,讲述她和人 《谈薮》就载 :“北齐后主武平 中,朔州府门 ,无故有;J,JL脚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