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上通论第一单元讲授内容.docx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1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辅导纲要第一章文字部分主要内容:1.汉字的特点(1)文字和语言(2)汉字的特点(3)汉字形、音、义的关系2.汉字的形体构造(1)传统的“六书”说(2)“六书”说的局限与写词说的兴起3.汉字形体的变异(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4.汉字的形体演变(1)秦以前的文字(2)秦以后的文字重点掌握:1.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2.汉字的基本特征是表意性。

3.“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

4.“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许慎给“象形”的定义及例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誳,日月是也;“指事”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是: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6.若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结构,牛、瓜、象、羊、日、火、果、衣、州、犬、册属于象形刃、寸、亦、要、本、甘、末、下属于指事步、寒、从、伐、既、北、暴、森、众、得、即、令、并属于会意更、河、帛、在、治、店、绔、青、布、江、宠、颖属于形声7.“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

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在当时确实是个创造,可以说是古典文字学领域一个丰碑。

但由于汉儒接触是秦篆和六国文字,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所以“六书”说并不完善。

8.四体二用说的观点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六书”的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9.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10.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了解)一、汉字产生的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仓颉在群体创造的基础上,将艺体纷呈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整理,因此也称为造自大众的杰出代表。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途径:①产生于契刻号;②产生于记事图画,而且主要是生产于记事图画。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和演变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性质:表意。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以前,即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字和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秦以后的文字基本属于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㈠殷周文字1.甲骨文甲骨文又名殷墟文字和殷墟书契。

甲骨文的特点:①因其字是从原始文字发展而来,有些字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②异体字繁多。

③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④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2.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

毛公鼎竟多达497个字,足抵《尚书》一篇。

㈡战国文字1.六国文字(蝌蚪文)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

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现。

2.秦国文字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第二阶段,秦以后的文字。

1.隶书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书又称汉隶。

今隶后人又称“八分”。

(简答)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折曲撇。

那挑勾的笔画及他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方正平直,棱角鲜明。

成了不像形的象形字。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构造一、传统的“六书”说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古代汉语·通论1

古代汉语·通论1

隶书—秦隶与汉隶
秦 隶 云 梦 秦 简
汉 隶 居 延 汉 简
——
——
隶变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一——形体变化
隶变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二——混同或变异
草书—说明
东汉时期,隶书既成为正规文字,日 常书写的草率隶书成为新的手写体,由此 产生了草书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 种。
草书—章草
钟、鼎
金文—拓片
盂 鼎
散 氏 盘
金文—特点 1.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 (1)肥笔线条化: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 块为线条所代替。
(2)弧线平直化: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直, 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的现象。文字的 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书写更加方便。
(3)形象描写图像化
符号化
(4)图画式组合的割裂
草书—今草
王 羲 之
于右任
草书—狂草
张旭
草书—行草
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楷书—说明 汉魏之际,书法家钟繇把行草笔法融 入隶书中,创造了楷书,也叫真书、正书, 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所以也称楷 书为今隶。 “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这说明 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
楷书
性质: 造字方法
孤立地分析 每一个汉字 而得出的四 种结构类型
指事 会意
四体
六 书
带表音 成分
形声
转注
从历史的角 度揭示出汉 二用 假借(戴震、段玉裁、 字孳衍发展 的方式 桂馥、王筠)
用字方法
六书的局限
1.六书以小篆形体为分析对象,它既不能解 释全部古文字,也不能解释全部今文字。 象形、指事只能用来解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 今文字不再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了。 2.六书定义过于简略,界说不够严密。 (1)转注界定不明,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 (2)指事字的定义与象形、会意界限不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

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组、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一)古代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目的】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

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

【基本概念】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基本理论】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2、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3、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4、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重点难点】反切法注音叶音问题《康熙字典》《辞源》《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所用课时】2学时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

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毛——莫袍切m áo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

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

二、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古代汉语课件(通论一)

古代汉语课件(通论一)

• 如“丁東”通“丁冬”,“彬彬”通 “份份”,又通“斌斌”“分分”,還 可以通“斑斑”,又如“綽約”下,列 有“婥約”“素卓約”“淖約”等三個 不同形體的詞,因爲從語源來看本是一 詞,形號異而音義同,這對我們掌握查 閱聯綿詞很有好處。
• 版本:開明書店1934年出版,現在通行 版本: 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下册。 • 查法:本按一百零六韻(《平認韻》 ) 查法: 排列,卷首有《辭通檢韻》,對一般讀 者不方便,上海古籍本卷末附有《四解 碼索引》和《筆畫索引》兩種,可以利 用。
• 版本和查法:舊的《說文解字》版本,大都 版本和查法: 是只寫篆字,下接解說,密行小字連貫而下, 不便閱讀,目前的通行本是南唐(宋)徐鉉校 定的,俗稱“大徐本”(鉉弟徐鍇撰《說文解 字繋傳》,世稱小徐本)。中華書局1963年 出版,於字頭篆字前加楷書,徐鉉的校註和反 切爲雙行小字,眉目清楚,便於閱讀,卷末附 有楷體筆劃《檢字表》,分《部首》、《正 文》、《別體字》三部分。凡是《說文》正文 收錄的字,按楷體筆畫多少查《正文》檢字表 即可找到。或者查到該字的部首頁碼,翻到該 部後再依篆頭的楷書來找也行。
• 現在新出的有《漢語大字典》,收字、義項 更全,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 • 查閱古代漢語的常用字的詞義,除了字典以 外還可以利用教材的《常用詞》部分。教材 的十四單元中,每一單元都附有《常用詞》 60-80個,常用詞部分的解說條例參看第一 册“凡例”12-25條,第四册附有《常用詞 音序檢字總表》和《筆畫檢字總表》,便於 查檢。
• 《辭源》三種查法:①每册前有該册的部首 目錄,第四册封面里有一——四册的部首目 錄,可以通過部首來查字,如果是難定部首 的字,每册還在部首目錄後列《難檢字表》, 以備查檢;②每册後附《四角號碼索引》, 第四册後并附有全部四册的四角號碼索引, 懂四角號碼的同學可以查;③第四册後附有 《單字漢語拼音索引》,可供知道被查字讀 音時使用最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汕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店汉语书而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丈玄。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而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肯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而语是以近代北方话為基础的近代门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片汉语的枷i语系统。

②口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來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屮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口话(中古汉语)和近代口话(近代汉语)。

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宣。

因为: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耍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咅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冇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徳淸《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若。

in: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止《契文举例》、罗振玉《股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文字一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绘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半图価。

两力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爭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金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美洲墨西哥的马亚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①历史传说:“仓颉造字”。

②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人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幣理工作。

2汉字的表意性:衣意性文字。

形成汉字农意性的原因: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形汉字/ 、拼音文字/ \音一义音〜义②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衣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冇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冇较好地适应性。

三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讹,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①象形:用描墓事物轮廓或特征來农意的造字法。

如:口•月•人•鱼•羊.水。

独体彖形:目、木、手。

合体彖形:眉、果、聿。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腋]、刃、本、末。

独体指事:一、三、五、高。

加(合)体指事:寸、叉、立、甘。

③会意:把两个或儿个衣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衣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如:武.信.步•牧.莫[暮]•斗[鬥]。

同体会意:棘、卉、品、北[背]。

异体会意:孚[俘]、牧、即、间[間閒]。

④形声:把表义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的一种造字方法。

如:江、河、问[問]、里[裏]、裹、袒。

形声字的常见结构方式:A左形右声:河杜诂/ B右形左声:鸭胡颈C上形下声:竿室震/ D下形上声:璧忠衾/ E外形内声:围匣裹/ F内形外声:辩闻哀。

形声字的特殊结构:A形旁偏丁-一隅:载、倏、颖(从禾顷声);B声旁偏于一隅:旌、徒、寶(从宀、玉、貝,缶声)。

形声字的形、声变化:A省形:从某省,某声。

耆(从老省,旨声)。

B省声:从某,某省声。

豪(从豕,高省声)。

C亦声:从某某,某亦声。

仲(从人、中,中亦声)。

⑤转注:《说文》“转注者,建类•首,同虑相受,考、老是也。

” “考,老也”、“老,考也”。

(考:实为形声字,从老省,万声;老:实为会意字,从人、毛、匕。

)⑥假借:《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爭,令、长是也。

”(令:实为会意字,从人、长(長):实为形声字,从兀、匕,I人声。

)2清人“四体二用”说:戴震《声韵考•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指事、彖形、形声、会意四者,字Z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Z用也。

”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秦以前的古文字: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善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

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宵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

乂叫钟帅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人篆和六国打文字。

秦人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而。

六国古文字:指与秦人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乂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秦以后的今文字:①隶书:冇秦隶、汉隶Z分。

秦隶:乂叫古隶,和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

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

汉隶:乂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乂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來的通行的汉字字体。

“楷”冇“楷模”、“法式” Z义。

楷书言接从“八分”汉隶演变來,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休。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

乂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乂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來,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來,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

东晋王羲Z、王献Z父子是行书书法代农人物。

行书乂有行楷和行草之分。

3 “隶变”及其意义:汉字形体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在汉字学史上被称为“隶变”。

下而所示“春”字头与“酋”字头的儿种不同來源,说明篆体是多种“隶变”的垂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古文字的|日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由形象的农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衣意文字阶段的质的变化,并为汉字的进一步声化、符号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婆的基础。

4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代龟甲兽骨,有人称其为“龙骨”。

“龙骨”经古董商人Z手(如山东潍县商人范春清)被带进了天津和北京,作为一种中药材摆进了各人中药房。

当时在京城作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藝莹因患病抓药,则成为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人。

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懿荣口杀。

刘鹦购其甲骨萃印为《铁云藏龟》。

此后罗振玉、孙怡让、王国维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甲骨文的出土是III: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发现z—。

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乂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它的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冇深远的影响。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古代字少词多,常一字写多词。

为减少一字写多词现象,后人便在原字基础上另造新字來专记其中某个词的意义,于是导致了汉字的“孳乳分化”。

分化前"一字写多词”的原字被称为“古字”,分化后产生的新字被称作“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

如“取”与“娶”, “反”与“返”,“昏”与“婚”、“希”与“稀”等都是古今字关系。

古今字冇两个來源:①同源分化:意义上有词义分化的同源关系。

为了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分化义(乂叫孳乳义、派生义等)而另造一个新的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就属于“同源分化”。

“反返”、“责债”、“取娶”、“奉捧”等。

②同音假借:声音上冇音同音近的假借关系。

为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假借义(指“本无其字,以声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另外新造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属于“同音假借”。

如''来麦”、“其箕”、“自鼻”、“辟避”等。

2通假字:又称“古音通假”。

古人用字,有时舍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其他字來代替,这种写别(口)的字就是通假字。

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为通假字,本字应为“叛”)/《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蚤"通“早”)等。

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字叫本字或止字,被临时借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

古人用通假字和沿成习,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可能形成通假字。

通假写法,到隶书已合并为i种写法了。

春秦奉奏泰II字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异体字:又叫或体字。

指语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界体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

如“村”和“邨”,“蚓”和“蚁”,“睹”和“覩”等。

异体字的成因冇:①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杲体字。

如:泪(会意)一涙(形声)/灾(会)一裁(形)等。

②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

如:畔一泮(形符不同)/陷一啖(声符不同)。

③因字符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

如:峰一峯期一荐胸一胄鞍一率秋一嫌等。

4繁简字:记写同一词的汉字中,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叫简体字,两者合称为“繁简字”。

繁简字各时代都冇,今谓“繁简字”,其中繁体字特指古文献中的楷体汉字,简休字待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

繁简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以下儿种关系:①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类似于“异体字”关系。

如:衆一众書一书畫一画禮一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