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附红体病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牛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羊等反刍动物。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预防和控制牛羊附红细胞体病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病因及病原体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体是红细胞体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它会寄生在反刍动物的红细胞内,通过血液传播给其他宿主。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蚊虫叮咬、输血、采血、器械污染和母婴传播等。
二、临床症状牛羊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贫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
严重的感染会导致动物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损失。
三、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有效途径。
具体操作包括定期给牛羊接种疫苗,提高它们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畜舍卫生保持畜舍的卫生环境对于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畜舍勤换新鲜干净的垫料,保持空气流通,及时清理粪便,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3. 饲养管理加强牛羊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环节。
做好牛羊饲料的消毒工作,防止饲料受到污染,保证牛羊的饮水卫生,降低感染的可能。
4. 蚊虫控制蚊虫是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媒介,因此控制蚊虫数量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可以采用化学除虫剂、驱蚊器具等措施来控制蚊虫的繁殖和传播,有效减少畜牧业的损失。
5. 定期体检定期对牛羊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的动物,防止疫情扩大,保护畜群的安全。
这些防治措施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常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的时机和剂量应该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和兽医的指导来进行,避免接种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除了常规的防治措施外,科学的养殖方法也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采用良好的养殖环境、适宜的饲料、科学的疾病防控管理等措施,提高牛羊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畜牧业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良好的养殖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群疾病,也称为夏威夷贫血。
这种疾病主要由寄生虫引起,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疾病病因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寄生虫原虫巴贝西亚引起的,它是通过受感染的蜱传播的。
感染巴贝西亚的奶牛会出现贫血、乏力、食欲不振以及产量下降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巴贝西亚还会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肝脏功能减弱,影响奶牛的健康。
二、疾病症状1. 贫血:受感染的奶牛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可表现为粘膜苍白、眼结膜苍白、四肢轻度浮肿等。
2. 乏力:奶牛变得极端疲乏,活动力下降,甚至出现倒地无力的情况。
3. 食欲不振:发病的奶牛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
4. 产量下降:受感染的奶牛可能会出现产量下降的情况,奶质也会受影响,变得稀薄。
三、疾病诊断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认。
1. 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乏力、食欲不振和产量下降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液验血可以发现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不均,以及寄生虫在红细胞内的形态。
还可以通过检测巴贝西亚的DNA或RNA来确定是否感染。
四、疾病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预防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1.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药物是抗原虫药物,包括二氢萘啶和氢多喹。
这些药物可以杀灭寄生虫巴贝西亚,缓解奶牛的症状,恢复其体力和产量。
2. 预防控制:预防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定期使用驱虫药物,控制传播媒介的数量和活动;第二,加强对牛群的管理,保持牛舍的清洁和干燥,减少蜱的滋生和传播;加强对奶牛的营养管理,增强其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进行治疗的还需对患病的奶牛进行营养补充和康复护理,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状态。
综合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推动防治工作的 进步和发展。
养殖户注意事项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少疾病传播的风 险。
实施免疫接种计划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提高猪只的 免疫力。
及时诊断与治疗
如发现猪只出现异常症状,及时送诊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
死亡率
实施综合防治后,死亡率明显降低,由原来的10%下降至2%左 右。
生长速度
通过综合防治,猪只的生长速度加快,饲料转化率提高。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病因和传播途径
进一步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提 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开发新型药物和疫苗
针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特点,研发新型药物和疫苗,提高防治 效果。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猪场实际情况,制定 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以增强猪对附 红细胞体病的抵抗力。
成功案例二:散养户的综合防治经验
合理选址和布局
坚持自繁自养
选择地势高、干燥、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建 设猪舍,同时合理布局,避免人畜共处和 交叉感染。
尽量避免从疫区引种,确需引种时,应进 行严格的隔离和检疫,确保无病后方可合 群。
定期驱虫和灭蚊
及时诊断和治疗
针对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有效 的预防措施,如使用伊维菌素等药物驱虫 ,同时灭蚊可以防止传播媒介的产生。
一旦发现病猪,应及时送医诊断,根据诊 断结果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使用四环 素类药物等。
失败案例:未及时诊断与治疗的后果
延误治疗最佳时机
由于对附红细胞体病的认知不足或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未能及 时发现和治疗,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2023年第11期猪附红细胞体病是养猪业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较大,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调查显示,该病能够通过蚊虫叮咬、交配以及胎盘垂直传播,尤其在蚊虫活动频繁的季节高发,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能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必须结合养殖场的情况科学预防该病,加强饲养和卫生管理,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
1病原特点引发该病的病原为附红细胞体,革兰氏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现紫红色,主要有环形、球形和卵圆形等多种形态,大部分为环形。
通常,主要以单独或链状附着在红细胞的表面,或在血浆中。
在自然环境下,尤其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能力较差,在干燥的环境中很快死亡,100℃的水中会瞬间失去活性,但有一定的耐低温能力,在5℃的环境下能够保存15d左右。
病原体对常见的消毒药物比较敏感,将其杀死最多不会超过5m i n。
常温下可选择0.5%的石碳酸消毒,经过3h左右,可彻底消灭附红细胞体。
2流行特点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能感染该病,尤其是仔猪和架子猪感染后的死亡率较高,母猪也易感。
此外,附红细胞体没有固定的宿主,在许多动物和人都可感染发病,尤其是猪牛羊的发病概率最高。
调查显示,该病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生经过,尤其是随着猪养殖规模的扩大,该病呈现逐年暴发的趋势,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平均发生概率约为15%~20%,平均死亡率约为50%~60%,最高的病死率高达70%。
仔猪的病死率高达70%。
通常,该病的潜伏周期为3~20d。
该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和节肢动物传播,在高温或雨水比较多的季节有大量昆虫的滋生和繁殖,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附红细胞体病还能经过垂直传播,新生仔猪可通过垂直传播染病。
另外,该病还能通过血源进行传播,如猪之间的互相打斗、舔食断尾的伤口和交配等方式也能够传播。
在防疫或疫病治疗中使用同一个注射针头也会造成该病的人为传播,通过动物之间及直接接触传播,也能通过动物和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传播。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羊附红细胞体病,又称为厄立特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在牛、羊等反刍动物身上。
这种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对于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羊附红细胞体病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二、临床症状1. 没精打采感染羊附红细胞体病后的养殖动物会出现没有精神、精神萎靡的症状,不愿意活动,表现出一种晕乎乎的状态。
2. 食欲不振感染该病的养殖动物在患病时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不愿意吃食物,导致体重减轻。
3. 贫血患病的养殖动物会因为寄生虫在体内大量繁殖而导致贫血,出现贫血的症状,如口脂等粘膜出现苍白。
4. 发热在感染该病后,养殖动物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升高。
5. 异常行为患病的养殖动物会出现异常行为,如头晕目眩,走路摇摆不稳,表现出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以上就是羊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需要引起兽医、饲养员等相关人员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诊断对于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目前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和病原学检测等多种手段来确定。
在羊群出现上述临床症状时,需要及时进行血液检查,观察寄生虫在红细胞内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从而确定是否患有羊附红细胞体病。
对于已确诊的患病的羊群,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疾病监测,确认是否具有传染性等特点,为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
四、防治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饲养管理,保持饮水清洁、饲料新鲜,及时清理粪便等,减少寄生虫的传播。
2. 合理用药需要根据养殖动物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氧化氟马林、多环芳烃等,通过饮水或注射等方式进行用药。
3. 病原学防控需要及时对疫区进行监测和排查,发现疫情后,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减少疫区的扩散。
4. 加强养殖环境卫生需要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包括环境清洁、通风、消毒等,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症状有哪些?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症状有哪些?畜牧堂王老师为你,讲解该疾病的治疗预防:附红细胞体病(老百姓称红皮病)是一种有立克次氏体所引起的热性溶血性疾病,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
主要特征是贫血。
可能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表现不同交叉症状。
一、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40—40.7℃),精神沉郁,食欲消失,贫血和呼吸困难。
后期乏力,严重黄疸。
可能出现末端发绀,如耳朵发紫等。
剖见可见:黄疸、贫血,肝黄红色,脾显著肿大,肺和肾有小出血点。
有时有腹水、心包积水。
繁殖母猪:流产、发情失败、复配、分娩延迟。
母猪产后发烧、乳房炎和缺乳症。
仔猪贫血,无活动能力。
生长猪:拉稀,生长缓慢,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并发引起死亡。
二、现场诊断:1、出生仔猪贫血,母猪贫血,仔猪产后死亡或体弱。
母猪产后发烧,厌食,母猪发情失败,重复配种,仔猪生长缓慢。
2、显微镜血液推片检查。
可见红细胞周围被明亮的虫体附着,可对显微镜视野进行调整,利于观察。
3、使用治疗方法进行诊断。
三、本病的预防:1、种猪群无附红细胞体病,引种时对入群猪进行检查。
以防传入。
2、控制外寄生虫。
3、做好器械消毒(耳号钳、剪尾钳、去势刀、注射针头等)。
四、本病的控制和治疗:1、空怀和妊娠前中期母猪在饲料中阿散酸90—100ppm(90—100克/吨)。
怀孕后期母猪添加50ppm(50克/吨)。
2、发烧母猪和仔猪颈部肌肉注射得米先(即长效土霉素)11毫克/千克体重,连续2—3天。
3、生长猪饲料添加阿散酸100ppm。
4、可使用血虫净(兰州产)或市面销售的其他产品等。
饲料种可添加尼可苏等商业产品。
发生附红细胞体病场,**好请兽医专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综合的治疗和控制净化方案。
五、注意事项:本病治疗过程中有反复,治愈后还会长期带毒。
阿散酸属砷制剂,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添加,以防砷中毒。
畜牧堂,10万养殖人都在用的免费动物问诊APP!。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5月刊92畜禽与水产工程DOI:10.16815/ki.11-5436/s.2023.13.056慢性型病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小便黄色,粪便呈羊粪状,少数呈黑色或红色,生长缓慢[1]。
(3)母猪母猪发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
急性型会出现高热,体温40~42℃,病猪食欲减退,阴唇和乳房肿胀,产后泌乳量减少,母性活动减弱,产后3天左右恢复正常。
慢性型病猪较虚弱,出现黄疸、不孕、受孕率下降、早产、死胎、弱胎等症状。
(4)公猪公猪发病会造成性欲降低、精子活力下降、交配受精率降低。
2、病理变化病猪四肢内侧、尾端及腹下均有紫红色血斑,皮肤及黏膜苍白或黄色,血量较少,不易凝结,全身肌肉色泽暗淡,皮下脂肪轻微发黄;全身淋巴结肿大,局部可见出血或灰红色坏死;心包积液,心外膜出血,心肌疏松,纤维浸润,心冠部脂肪轻微发黄,肺间质水肿;胸、腹水增多,肝、胆囊肿大,胆汁黏稠,脾肿大,表明有针状黄色坏死斑;肾脏肿大,质地脆,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血斑;胃底部出血,伴随严重坏死;十二指肠黏膜剥落,肠腔内有大量出血;膀胱积尿,黏膜苍白,尿暗黄色。
三、诊断方法1、鲜血悬滴镜检血液悬滴镜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太多仪器设备的优点。
无菌取病猪静脉血进行抗凝剂处理,滴入载玻片,再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400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红细胞出现锯齿状、星芒状或其他形状,可见黏红细胞在血液中有伸展、翻滚、扭转等运动。
2、血涂片染色镜检用抗凝血制成涂片,干燥后用吉姆萨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附红细胞体呈紫红色或深褐色,形态各异,黏附在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数目不一,通常1~20枚,排列形式多样。
3、电镜检查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的结构、形态,可以观测到不同形状的多形小体以及附红细胞体上的纤毛[2]。
4、补体结合试验(CF)补体结合试验是对急性病猪进行诊断的常用方法,但对长期病猪诊断效果较差,一般发病后1~7天表现为阳性,2~3周后呈阴性。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寄生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 4 3 王世荣. 羊大肠杆菌病. 山 东农 业 科 学 , 1 9 8 0 , O l : 5 O ~5 2 . ( 5 3 倪语星 , 王 金 良. 抗 微生 物 药物 敏 感 性 试 验 规 范 .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社 , 2 0 0 4 , 1 6 ~3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等不敏感 。
1 发病 情 况及症 状
2 0 1 2年 1 2月 初 , 崇 明某 养 羊 专 业 户 的羊 开 始 发 病 死 亡 , 该养羊 户共饲 养 1 l 3头 白 山羊 , 病羊 主要 临床表 现为拉 稀 , 食 欲差 , 发病 2 ~3 d后 死 亡 , 死 前 消 瘦 发病 期 间 , 养羊户 曾 以庆大霉 素 口服治疗 , 但疗 效不佳 , 至1 2月 底 前 来 就 诊 时 , 发病 l 1 头, 死 亡 7头 , 发病率 9 . 7 , 病 死率 6 3 . 6 4 。
3 诊 断 3 . 1 细 菌培 养及 鉴定
无 菌采集病死羊的心 、 肝、 脾、 肺、 肾, 并 尽 快 用 于 实 验 室
检查 。
将 无 菌采 集 的 病 料 接 种 于 血 琼 脂 平 板 , 3 7℃ 培 养 1 8 ~ 2 4 h , 观 察 菌 落 生 长 情 况 。结 果 血 琼 脂 平 板 上 生 长 出 中 等 大 小 的半 透 明 、 圆形 、 边缘 整 齐 、 表 面光 滑 和 湿 润 的 菌 落 。
2 剖 检 变 化
主要表现为尸体消瘦 , 可视黏膜苍 白, 心包 腔积液 , 肠 黏 膜充 血 , 肠 壁 薄呈 透 明 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了解附红体病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邱持平
病人出现发冷、发热时,尤其是在夏天,往往使人想起可能患有疟疾。
然而有一种称为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的临床症状与之十分相像,两者极易混淆,造成流行病学上的错误判断,以致误诊误治,耽误病情。
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感染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
其既有原虫特点,又有立克次体特性,以往将其列入立克次体目。
但最近基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建立的进化树英美学者建议将附红体归类于支原体属,认为它们是一类寄生性的支原体。
附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发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开始注意到此病,92年起我国开始有报导。
当时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目前的中国CDC传染病所)尚德秋研究员深入现场对附红体病作了较详细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的调查与研究。
附红体病分布于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近30个国家和地区。
该病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有接触传播、血源传播及昆虫传播等等。
附红体寄生的宿主动物在我国发现有马、驴、骡、猪、牛、羊、兔、鸡和鼠等。
人与这些动物间长期或短期接触可感染此病。
在对动物进行打耳标、剪毛或人工授精时,有可能发生血行感染。
各种吸血昆虫,例如猪虱、多种蚊虫、吸血蝇等,都能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
因此,附红体病患者往往会有曾经露宿野外、外出旅游,或与有关动物有密切接触的经历。
附红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烧、出汗、疲劳、嗜睡、黄疸、贫血、肝脾和不同部位淋巴结肿大等。
症状颇似疟疾。
附红体病是机会性病原体。
感染人体后大部分为潜伏状态,表现为高感染率和极低发病率。
山东省CDC2001年报道人的感染率高达7.3%。
总的来说,附红体致病性不强,感染附红体病人往往在身体情况比较差的时候即免疫力低下时出现临床症状。
我们曾经接待过一位病人,男性,40岁左右。
该病人连续几年夏秋季节发烧伴有发冷及出汗,贫血貌,消廋。
因始终找不到疟原虫,来我所咨询中心检验。
结果发现附红体感染红细胞高达30%左右。
追问病史发现该病人一年前曾在国外某国替人照管数条狗,经常为狗洗澡,因而得病。
目前附红体病的诊断主要依赖直接镜检。
附红体病对双氢青蒿素有较好的疗效,一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即可消失。
此外强力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对附红体病也有效。
当然一次治疗后,附红体不能完全消失,建议应至少治疗两个疗程。
附红体病并不可怕,关键要早期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
在此,提醒各位临床医生对有类似疟疾症状,而涂片中找不到疟原虫时,注意除外附红体病;人们在外出旅游探险、出国劳务输出、与动物接触时也应提高警惕,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