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和论文

文献综述和论文

文献综述和论文
文献综述是指对某一领域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某一领域内已有的研究现状,系统性地汇总和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的重点是对前人研究的概念、理论、方法、数据和结论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批判,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论文是指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工作,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一定的观点、理论或结论,并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进行论证和支持的学术著作。

在论文中,研究者需要明确的提出问题、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详细叙述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过程、展示研究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并提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与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进行论文写作之前,研究者通常会先进行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自己的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

在论文中,研究者还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总之,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内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论文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工作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观点和结论的
学术著作。

两者在研究过程中密切相关,文献综述为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并在论文中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又称文献评述

文献综述又称文献评述

文献综述又称文献评述。

对某一主题的有关资料文献的综述与评价。

综述要求全面客观地说明这一主题在当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评价则是在综述基础上表明综述者对这种状况及问题的看法。

作为大学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查阅及整理资料的能力。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中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手段之一。

在课程教学阶段及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均须使用。

下面是文献综述的格式,你可以参考下。

共同努力。

我也要写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这是我看到的.....大概就是这样了...。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一、摘要和关键词摘要限200字以内。

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

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二、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在综述的引言(或者导言、介绍)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三、主题部分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

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导读:本文是关于文献综述的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序言伴随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日益激烈。

相关领域(产业)不同程度、有条件、分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大批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我国走市场竞争的道路不过20 来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伴随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深入,有关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愈发重要。

企业竞争力研究对企业良性成长壮大至关重要,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相关组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颇多,从不同的角度和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重塑竞争力内涵,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及体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浏览、搜集有限的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求达到引导论文写作的目的。

二、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从目前看,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各式各样,众说纷纭。

研究方法、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里通过综合能力论、生命论、功能论、状态论、机制论、素质论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包括在服务、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现出来的外显竞争力,在经营能力、信息技术体现出来的内在竞争力,以及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贾玉花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通过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 、1994 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和日欧学者的比较研究等对企业竞争力归纳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

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特征:①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即体现在企业的目标上。

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法引言。

文献综述法是一种系统性的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文献综述法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法的定义、特点、步骤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一、文献综述法的定义。

文献综述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它是一种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整理和总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文献综述法的特点。

1.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2.综合性,文献综述法能够对已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3.理论性,文献综述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4.实践性,文献综述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实践经验和问题,为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文献综述法的步骤。

1.确定研究目的和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文献搜集和筛选,然后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搜集和筛选,找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3.文献阅读和整理,接下来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梳理出文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文献分析和综合,然后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5.撰写文献综述,最后需要撰写文献综述,总结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四、文献综述法的应用。

文献综述法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及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及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及写作方法导言:在学术研究中,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目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以期对读者的学术写作有所帮助。

一、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的第一步,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理论依据: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目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理论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综合各种文献,研究者可以掌握研究热点、前沿问题,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基础。

2. 避免重复劳动: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和发现,避免重复劳动。

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者可以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和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改进和创新的方向。

3. 扩展思路: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拓宽思路和视野,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问题的多个角度,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写作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1.明确研究目的和范围: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研究者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范围。

只有明确研究目的和范围,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避免陷入无限扩散的泥潭。

2.收集文献:研究者可以通过学术数据库、图书馆、专业期刊等渠道收集相关文献。

在收集过程中,可以利用关键词和搜索策略来缩小范围,并且需要反复筛选,并留下与研究目的最为相关的文献。

3.整理文献: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将文献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进行整理。

可以按照主题、时间、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4.分析文献:在分析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从不同的学派和观点入手进行比较,可以从研究设计和方法入手进行评价,还可以从实证结果和结论入手进行总结和归纳。

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哪些

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哪些

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哪些
文献综述是指对某一领域内已经发表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以达到对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文献的来源、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等。

首先,文献综述的内容应包括对文献的来源进行梳理和分析。

文献的来源可以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著、专利等,对这些来源的文献进行分类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其次,文献综述还应包括对研究现状的概述和分析。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到该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和研究趋势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此外,文献综述还应包括对研究方法的总结和评价。

研究方法是研究的手段和途径,对已有文献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该领域内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其优缺点,为我们的研究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另外,文献综述还应包括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

通过对已
有文献中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该领域
内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文献综述还应包括对研究不足之处的分析和展望。

通过
对已有文献中研究不足之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该领域内
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文献的来源、研究现状、研究
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该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
我们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由于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这方面的图书馆书本资料较少。

因此,所参资料大部分为电子期刊及图书。

其中,所参电子期刊大部分源于CNKI数据资源。

查询期刊时检索词为“应收账款”。

在对文献进行综述时,按照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状况以及相关综述和评价这个顺序进行划分,分别阐释。

一、相关文献介绍1.1国外研究现状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货币总监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Currency)允许了银行控股公司对保理公司的兼并。

这样,银行业开始正式从事保理业务。

得益十其在满足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方面的独特应用优势,保理业务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至今,已成为多数企业解决应收账款收款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一直沿用至今。

Khaled Soufani (2002)也提及应收账款管理实务中这一经济可行的办法—应收账款保理,即以贴现的方式出售债权从而增加企业营运资金的一种方式。

公司通过贴现应收债权从而转移信用风险。

保理业务中银行或保理公司应该关注的是最终还款人的意愿考察以及对业务中票据真实性的核定等来防范欺诈。

Wey Frank (1971) 通过对1965年底至1971年美国制造业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DSO)的增加和账期内应收账款比例的下降的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效管理应收账款的二个步骤,即拟定一个合理的信用政策:制定应收账款的投资计划和及时更新数据,向相关部门报告。

Williams Bob(1984)给出了一个信用政策应该具有的特点,即可以准确定义、简单明了、强调事前管理和能被强有力地执行。

Hingston Colin (1987 )也指出了信用政策的主要目标,即:最小化坏账风险,在不损失账户的收益和客户信誉的情况下收取未获偿付的货款,为扩大销售提供信息。

这使企业的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能够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注重企业更加长远的利益,强调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贡献。

Keefer, John J. (1978)指出,在制定信用政策之前,应该充分了解企业对价格的掌控能力,如果企业可以很好地控制价格波动的空间,那么对信用政策制定的灵活性就越大。

另外,还指出,“如果在不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其将如何付款及何时付款的情况下提供信用销售是愚蠢的行为”。

Brodersen, Cornelius (1977 ) 通过对Bowman石油公司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成绩的研究提出要想使应收账款得到良好的控制,就需要有一位专职的信用经理领导信用管理人员设计信用管理流程并进行跟踪管理。

可见,在早期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相关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流程的建立方面。

Kirschbaum, Les(1980)和 Rose, Carol(1981)提出了小公司也必须重视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对习惯性经常缓慢付款的客户可以设计特定的收账政策。

指出企业应该关注付款比较缓慢的客户,密切注意是由于客户的暂时困难还是由于客户已经陷入财务危机而延迟付款。

指出:“有时候,通过与不能及时付款的客户一道努力,帮助客户度过困难时期,以便建立一个有价值的未来客户会成为企业的选择。

”另外在同组织关系和管理流程都比较复杂的企业做生意时,要注意掌握他们的工作步调,这对于加速收款也是有益的。

1.2国内的研究状况由于应收账款的证券化要求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担保机制、以及规范化的法律制度,同时还需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与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金融人才的参与,这些限制了应收账款证券化目前在我国的应用。

但是,我国学者李静溦(2009)、胡筱 (2011)等人也开始尝试探讨应收账款证券化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胡筱(2011)通过分析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过程和特点,指出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价值,即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结构,有效地降低融资费用等。

李静溦(2009)通过对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影响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证券化是个必然趋势的结论。

同时分析了我国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制约因素以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指出了应该努力的方向。

蒙菲 (2009)通过对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研究分析从而提出在我国企业中进行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设想。

潘金伸(2009)通过对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研究的分析得出应收账款证券化是将应收账款原始权益人所拥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预见现金流的应收账款,通过一定的结构性重组,转变成为在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

将应收账款证券化是国际上解决应收账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应收账款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的重要创新。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应收款证券化也有一定研究,此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分析,为我国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探讨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在我国的未来模式。

王芙蓉(2010)通过对应收账款证券化问题探析得出应收账款证券化作为企业的一种融资手段,降低了企业交易费用,并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转嫁企业在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

另外一些国内学者通过对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条件分析和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得出我国资本市场中如要推行应收账款证券化还缺乏一定的基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大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建立配套的外部环境,并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实施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创造条件。

同时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也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关注发展起来。

除此以外,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也是改善我国应收账款的一个有效渠道。

我国学者张晓建(2012)通过对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业务探析得出应收账款保理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国现状分析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保理业务的有效策略,可以促进学术界对保理的研究和实业界对保理的应用,加快保理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减小我国保理业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政府应将保理业务视为金融业中的新兴且独立于商业银行的子行业加以大力发展,保理融资对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应当关注保理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二、相关综述和评价Ben J.Sopranzetti(1998)教授则从企业的投融资的角度探讨了应收账款保理的问题。

由于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减少了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而应收账款是具有一定信用的资产,那么可以通过信用评估,与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订协议,把应收账款作为金融产品进行交易,从而达到投资融资的经济活动的目的。

我国理论界除了对应收账款形成后的风险管理的论述以外,对于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阐述已经比较完善了。

普遍认同在企业赊销活动发生后,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对策,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激励机制的实施和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等,并对每个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另外,在信用管理过程中,也强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强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吴庆艳 (2011 )在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上也指出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是企业加强经营风险管控,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水平的重要手段。

由国外的成功经验得出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均衡机制,协调部门之间的矛后;其他效应,包括增加就业,形成多赢局面等。

最后,强调处理好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包括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

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比较淡漠,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企业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

因此,我国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

今后,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市场经济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1]管民. 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生产的动因及加强管理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陈慕兰.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之我见[J]. 中国总会计师, 2011(2).[3]蒙菲.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研究.江苏大学会计学2009[4]张伟,石立波. 浅析企业应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张晓建.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业务探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12(02) pp.100-102[6]张晓建.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研究[J]. 现代商业 2009 (04) pp.12-13[7]王芙蓉.应收账款证券化问题探析[J]. 财会通讯 2010 (26) pp.60-61[8]王亮. 谈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J].企业家天地, 2011(1).[9]胡筱.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安徽大学企业管理2011[10]荆莉晓. 浅析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时代金融,2012年09期[11]张玉扣. 浅析应收账款管理的内涵及思路;中国商贸 2012年第14期[12]李静溦. 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影响研究.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2009[13]叶炳周. 应收账款管理和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14]王革英. 应收账款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15]赵晓云.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16]安丽霞. 如何规避应收账款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中国管理信息,2012年第08期[17]陈雪琴. 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及管理;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年[18]邵鑫、段薇. 浅谈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防范;西部资源,2012年第02期[19]李一帆. 完善应收账款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07期[20]孙文美. 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究.会计师,2010年第112 期.[21]刘春燕.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 才智, 2010,(05) .[22]王春玲. 企业应收账款工作面临的风险与对策分析;企业导报,2011年第22期[23]罗小兰.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问题探析;价值工程,2012年第09期[24]刘延东、赵芬.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分析及防范;财会通讯,2012年第08期[25]刘丽莎. 应收账款管理初探——应收账款信用标准决策;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年第03期[26]李圣荣.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国市场, 2012年第09期[27]柳伟.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析;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第08期[28]楼锋.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及对策的相关性研究;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16期[29]Khaled Soufani.The decision to finance account receivables- The factoring option[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Chichester- Jan/Feb 2002. Vo1.23, Iss. l;pg.21[30]Wey, Frank. Keeping a TightRein on Receivables[J].Credi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EPT 1971.Vo1.73, Iss.9; p.20[31] Williams, Bob.Plain and Simple Trading Terms Reap Dividends [J] .Accountancy. London-Apr 1984. Vol. 95,Iss. 1088; p. 106[32] Keefer, John J..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ng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how to do it[J]. Credi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January 1978. Vol. 80, Iss.1;p.12[33] Brodersen, Cornelius. Hard Boiled Techniques for keeping Receivables down Brodersen[J].NPN, National Petroleum News. Chicago-JAN. 1977.Vo1. 69,Iss.1;p.35[34]Kirschbaum, Les. A Guide for Credit and Collection for Small Businesses [J]. The National Underwriter.(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Edition).Cincinnati- Nov 21,1980.Vo1.84, Iss.47; pg.84[35] Rose, Carol. Extending and Collecting-Exercises in Credit[J].In Business. Emmaus一Apr 1981.Vol.3, Iss.2; p.44[36]Hingston, Colin. International Trade Credit Policy [ J] . Credit Management.Stamford- Nov 1987. p.28[37]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3: 1999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29, 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