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五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五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①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②发展科技工作的规划方针正确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④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中国政府在1949年和1958年分别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说明①正确;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并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说明②正确;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归国说明③④正确。

2.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籼型杂交水稻育成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B。

①②③④都属于我国尖端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从时间上看,①是1964年,由此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②是1973年,这是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③是1965年的成就;④是1970年。

由此可排除②④。

3.右图为《江门日报》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

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他()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析:选D。

A、B对袁隆平的评价过于绝对化,C项与袁隆平无关。

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4.(2012·厦门调研)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孙悟空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

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A.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神舟5号”进入太空解析:选D。

注意题干中的材料“实现飞天梦想”“实地考察宇宙苍穹”“壮举”等关键信息判断,可知D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三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三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2013年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3电子题库专题三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针对下图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民主共和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解析:选B。

图片反映的是西方正用洋枪洋炮轰击经学盛行的中国的大门,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林则徐等有识之士率先做出回应,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A、C、D三项的主张均在B项之后。

2.(2012·西安检测)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从经书中寻章摘句B.远离社会现实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特征的认识能力。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因此可排除A、B两项。

新思想的倡导者主张学习西方,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主张变革“祖宗之法”。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启迪着人们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师夷长技以自强解析:选C。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马关条约》签订,直接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战争的失败也宣告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的失败,面对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变法实行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为此,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A、B、D三项均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前。

4.(2012·广州检测)“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副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A.洪秀全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切入点在于“废两千年帝制”这一信息。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辛亥革命的功绩,由此判断先行者应是孙中山。

人民版历史选修3:专题三五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历史选修3:专题三五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的标志是()A.苏军攻克柏林B.诺曼底登陆成功C.希特勒自杀身亡D.德国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德国政府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

2.右图是1945年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有()①苏联参加对日作战②中国战场的总反攻③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④日本天皇的软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可用排除法,日本天皇的软弱并不是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原因,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签署或以中国的名义签署的反法西斯文件有()①《大西洋宪章》②《开罗宣言》③《雅尔塔协定》④《波茨坦公告》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大西洋宪章》是美英两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是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的,《雅尔塔协定》是美、英、苏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的。

故此符合条件的文件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4.(2011·高考四川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解析:选D。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都有大国强权的做法,故排除A项;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一战,故排除B项;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终结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故排除C项;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故选D项。

一、选择题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大国为了协调统一行动,先后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人民版历史选修3:专题一二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历史选修3:专题一二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美国:我要你忠于美国军队! 德国:德国征召潜水艇员海报 英国:加入你祖国的军队,上帝保佑国王A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B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C .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D .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解析:选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参战的大国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故此A 项符合题意。

2.德意志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 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个战役中( )A .凡尔登战役B .库尔斯克会战C .索姆河战役D .马恩河战役解析:选C 。

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第一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

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

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解析:选C 。

一战时期,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出当时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4.(2012·台州期中检测)某学生分析下表,对1917年协约国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战略物资生产表(单位:百万吨)A.协约国比同盟国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B.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C.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D.美国放弃中立,参加了战争解析:选D。

从表格可以看出:1917年(一战后期)与1914年(一战初期)相比,协约国的战略物资迅速增加,而同盟国战略物资却呈下降趋势。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四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四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图是位于福建泉州的李贽的故居,下列有关李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挑战“天理”学说C.肯定道学家们的行为D.反对盛行的摹古文风解析:选C。

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的全面认识能力。

李贽反对礼教的虚伪,当然不会肯定道学家的行为,故C项错误。

2.观察右图,该著作的最精彩之处在于()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B.将心学发展到顶峰C.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解析:选C。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猛烈抨击和批判。

故C项正确。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源于中国的哪一位思想家()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李贽解析:选B。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之一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来,梁启超将其阐发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这一理念源于顾炎武。

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循天下之公”可判断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图片中人物的主要主张有哪些?他们的主张所反映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2)图片中的人物思想主张有着继承与发展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及比较能力。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代表阶级利益不同,他们的主张本质是不一致的。

第(2)问,抓住图中人物思想主张“继承与发展”的特点回答即可。

答案:(1)孔子主张仁和礼;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独尊儒术”等;朱熹主张“存天理,去人欲”;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不一致。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其他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

2022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一单元 第1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2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一单元 第1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2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电子题库(含解析)第一单元第1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一致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解析:选B。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两者在人际关系方面是有矛盾的。

2右图是2022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C.人性本善D.以人为本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解析:选D。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中的“以法为教”即是法家思想的典型主张。

4.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权利解析:选C。

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两项;B 项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22022·济宁模拟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五位学员表演了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选C。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二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二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有关“焚书坑儒”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焚书的建议是由李斯提出的②焚书主要是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③“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④“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

在李斯的建议中,烧毁的是除《秦记》以外的其他各国的历史记载,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不在禁、烧之列,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

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B.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儒生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并适应了时代需要D.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解析:选C。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改造的结果,他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太学的建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有()①标志着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②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④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太学是汉武帝在中央创办的学校,教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其创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4.科举制对儒家的影响是()A.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儒学因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C.官方教育开始以儒家思想为主D.儒家思想从此衰落下去解析:选B。

A、C两项表述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因此D项说法不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非心,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百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12·三明测试)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C.从天人感应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A。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所以朱熹的理学开始从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选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

所以答案为A项。

3.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次次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有难同当、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故②③④是正确的。

4.“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无为而治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选D。

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A项为老子思想;B项为孟子主张;C项为王守仁主张;D项为“二程”主张。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朱熹的思想主张及其实质。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由此可排除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A、B两项;D项属于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朱熹的理学理论属于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内涵则是体现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三纲五常”,故C项符合题意。

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主张。

慧能认为“心动”才看到风吹幡动的现象,与王阳明“心即理也”的观点具有内在一致性,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D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程颢认为“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朱熹主张“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最终归宿,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排除A、B、C三项。

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礼、法”并重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A.①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解析:选C。

宋明理学借鉴佛教、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①正确;倡导“礼、法”并重属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②不正确;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③正确;宋明理学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④,故选C。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材料3:“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2)材料2反映了朱熹怎样的主张?材料3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3)结合材料2、3,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扣住“儒有焉”“道有焉”“释有焉”等关键信息。

第(2)问由材料中的“三纲”“五常”“理”“万物”“心”“良知”等信息概括其主张即可。

第(3)问从他们的主张目的与统治者要求的关系分析。

答案:(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秩序。

一、选择题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反映了A项,“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B项,“为万世开太平”反映了D项,C项与史实不符,理学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

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对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以后要步入仕途须读儒家经典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选B。

本题通过对联的形式提供一个新情景,实际上考查朱熹理学与孔子学说之间的关系。

通过“眼珠子,鼻孔子”反映出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通过朱子高于孔子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3.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理也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非礼勿视”即要求人们要遵循礼(封建伦理纲常),反对为了私欲而违反礼。

A项属陆王心学。

B项与材料原意不符,不违反礼的欲望是可以的。

C项与材料不符。

4.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与生俱来的。

故D项符合题意。

5.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解析:选C。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C项为二者的共同点。

A项为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B、D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

6.(2012·淄博检测)《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人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解析:选D。

从姓名中的“克己”“忍”“信”“仁”“礼”“忠恕”,可知其符合儒家的主张,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

7.继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程朱理学以朱熹的成就为最高,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8.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文天祥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

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

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

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

书院讲学,由此酝酿。

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

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2:(修身之要)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3: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

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并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2)结合材料1分析宋代书院兴起的主要原因,并依据材料2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3是对哪一理论及其什么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解析:第(1)问中的“政治理想”可依据材料1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信息进行归纳,“其他理论”可依据材料1中“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等信息进行判断;第(2)问中的“主要原因”可结合材料1中“禅宗的新宗教”等信息进行概括,“人才培养目标”应联系材料2中“言忠信”等信息进行提炼;第(3)问中的“理论及其弊端”可依据材料3中“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等信息展开思考,“看法”应指出其错误之处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1)政治理想: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实现治国、平天下。

其他理论: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2)主要原因: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难当大任;宋代理学家的极力倡导。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道德情操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有用人才。

(3)理论:宋明理学。

弊端:缺乏真才实学,空谈误国。

看法:材料3的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他们不仅建构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而且将理学的基本思想付诸实际行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