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中的作用
论网络舆情下的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

论网络舆情下的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以及个人形象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下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对能力,包括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舆情危机公关技巧等方面。
一、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需要时刻保持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
他们应该时刻关注校园内外的舆情动态,包括学生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校园论坛等信息渠道,及时获取校园舆情的动态。
通过对信息的敏感把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校园事件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应对措施,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心理健康。
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网络舆情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辅导员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对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抗击舆情的工作。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高校辅导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断调整策略,保持应变能力,及时化解危机,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舆情危机公关技巧网络舆情往往会引发舆论的激烈讨论和情绪的波动,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和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面对舆情危机时,高校辅导员需要善于运用舆情危机公关技巧,通过信息发布、舆情引导、舆论引导等手段,有效应对不良舆情,转化为正面效应,维护和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公关技巧包括舆情监测和预警,危机事件的迅速反应以及应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为公众消除不良影响,树立学校形象。
四、提升个人形象和专业素养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下需要不断提升个人形象和专业素养,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
他们需要提升自身的公众号管理能力,主动发布正能量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增强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不利于自身形象和学校形象的行为发生;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学和辅导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五、加强舆情危机管理培训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下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提升舆情危机管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

“ 9 0后 ” 的大学生与互 联网相伴 而生 , 他们 的生 活 、 学 习中处处 参与到舆情事件 中。 高校管理者在舆情的引导过程 中往往处于滞后 渗透着互联 网, 利用互联 网他们可 以获取所需 信息 、 进 行人际交流 被动的状 态 , 传统的说教 , 一般 的参与不但解决不 了问题 , 而且往 往 沟通 、 购买所需 商品等等 。 大学生 已成为 网络平 台的主力军 , 他们思 适得其反。在一些 网络舆论事件 中, 往往一个新 的舆论 热点 问题 得 想 活跃 、 接受能力强 , 能够快速掌握各种网络工具 , 往往活跃与各种 到疯狂转载和评论之后 , 一般会逐渐 消退 , 但也有 的出现再次辟谣 论坛 、 微博 、 微信等网络环境 中, 比较热衷于在 网络上参与表达某一 大家继续转载跟帖 ,类 似这样此消彼长的 网络舆情事件屡见不鲜 。 社会 “ 热 点” 或“ 焦 点” 问题 的意 见或言论 , 然 而大学 生情绪 波动较 因此 , 对于高校而言 , 不管 是引导的方式 , 还是时间 、 内容的把握方 大、 易冲动 , 缺乏一定甄别信息能力 , 有 时大量 的转发与盲 目的评论 面 , 都显得尤为困难 。 往往助推了网络虚假信息 的传播 , 并给校 园安全带来 隐患 。在 网络 2 高 校 辅 导 员应 对 大 学 生 网 络舆 情 的 策 略 化背景 下 , 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 的高校辅导员 , 如何利用 自身优 高校 辅 导 员 作 为 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一 线 教 育 者 , 平 时 与学 生接 触 势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弓 l 导和处置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 较多 、 关系更为密切 , 应在 网络舆情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大 学 生 网络 舆 情 的特 征 2 . 1关注大学生 意见领袖 , 加强引导 、 培养 、 教育 所谓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某一时期 , 大学生针对校 内外发生 大学生意见领袖在 网络舆情事件 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会影 响事 的、 并在 网络上传播的某一事件 的意见 、 观点和情绪的综合表现 。 电 态发展 的动 向。 因此 , 高校辅导员应关注身边的学生意见领袖 , 善 于 脑 的普及 、智能手机的流行和 A p p应用软件 的开发使得大学生能 去引导他们而非行政要求 , 同时 , 高校辅导员还要有意识 的主动 去 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布 自己的心声和诉求 。 他们不仅是高校 网络舆 培养 意见领袖 。大学生 意见领袖通常都是一些善于思考 、 分析能力 情 的发起者 、 制造者 、 传播者 , 又是深受影响者 。他们 的思想动态和 强 、 见解独到的学生 , 对这类学生 的教育不能运用“ 行政要求 ” 或“ 一 行为关乎校园的和谐发展和安全稳定 。 因此 , 把握大学生 网络舆情 面倒 ” 的理论说 教 , 而应摆 清实事 , 引导他们 做出正确的选择 、 发挥 的特征对于辅 导员进行 网络舆情 的引导和处置尤为重要 。 积极 的作用 。 此外 , 辅导员还要善 于培养那些有一定知名度 、 号 召力 1 . 1发展更为迅速 的学生网民尤其是学生骨干成为 “ 意见领袖 ” , 并从政 治素质 、 网络 随着 3 G时代的覆盖 ,几乎 每个 大学生都可通过手机微博 、 微 素养 、 信息甄别 能力进行培养 , 借助“ 意见 领袖 ” 进行朋辈教育 , 在 源 信、 手机 Q Q等方式发表言论 、 分 享信 息 , 使得网络舆情“ 随时随地 ” 头上发挥 主导性作用。 可 以发生。 同时 , 手机等新媒体 的传播具有实时l 生 和交互性 , 信息接 2 . 2 关 注 学 生 思想 动 态 , 做 好 网络 舆 情 的 收集 、 监 控 受者 同时也成为信息 的发 布者 和转发着 , 3 G网络将数据挖 掘和智 在当前 的网络背景下 , 高校网络舆情 与群体性事件 等现 实的危 能推送结合在一起 , 使信息传递 的速度在瞬 间呈几何倍数增加 。这 机关 联密切 。 许多现实校 园发生的问题都会在 网络有所体现 , 同时 , 些使得 网络舆情发展更 为迅速 。 网络上的热点 、 焦点 问题也可能引发现实中的高校 群体性事件 。辅 1 . 2内容更 为广泛 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最 多 , 关系最为密切 。 因此 , 辅导员多关注学 生 网络信息 的海量 性 、 便捷性 不仅丰富 了大学生 的视 野 , 也给他 的思想动态 , 尤其是校 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更 应该关 注网上 学生 的 们 的思想和心理带来一定 的冲击 。丰富的社会 信息 、 校 园信息甚至 舆情 , 要对学生关注 的焦点 、 热点 问题进行收集分析 , 做 到能及 时把 个人信 息都可能成为校 园传播 的热 点 , 大 到国际问题 的讨论 , 比如 握舆情动 向、 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学校 , 协作学校做好 网络舆情预 警 2 0 1 4年马航 MH3 7 0客机 失联事 件的讨论 ,小到校 园 内部 管理事 工作。 2 I 3做好网络舆情 的引导及善后总结 件, 如清华大学 “ 真维斯楼 ” 冠名风波 , 甚至在 网上 出现 “ 贾君鹏 , 你 妈妈喊你 回家吃饭 ” 这样 简单一句话的疯狂转载和跟帖 回复 。 因此 , 发生校园网络舆情后 , 辅导员应配合学校及 时将权威 、 正确 的 实事求是的讲清楚 网络舆情与实事的关系 。 同时 , 就 网络 舆 情 的 内容 来 看 , 多种 多样 、 无所不包 , 大 到 国 际敏 感 的热 点 信息传递 给学生 , 问题 , 小到简单信息 的转载 , 都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 。 要 主 动 在 网上 、 网下 与学 生 交 流 , 消 除学 生 的疑 虑 与 误 解 , 引 导 网 络 舆情朝积极的方 向发展 。在网络舆情 消退期 , 辅导员一方面要对学 1 . 3 控 制 更 为 复杂 由于网络舆情的涉及 内容广泛 、 传播速度迅 速 , 使 得高校 网络 生进行教育 反思 , 并对相关学 生进行心理辅导等善后工作 , 另一方 舆 情 的控制 困难 , 尤其是 大学生 “ 意见领袖 ” 的出现是控 制更为复 面辅导员加强对舆情传播规律的研究 和青 年思想动态 的研究 , 以提 杂。“ 意见领袖 ” 是在大学生网民中具有话语权 的群体 , 具有 突出的 高 自身的舆情处置能力 。 参 考 文 献 两个特点 : 一是“ 草根” 性很 强 , 一般 多为普通 学生 , 平 时名不 见转 , 却能在某一 时期成为意见领袖 , 产生巨大效 应 ; 二是不确定性强 , 一 【 1 ] 周岚峰 . 大学 生网络 舆情探 析[ J 】 . 湖 南科技 学院 学报 , 2 0 1 0 ( 1 0 ) : 8. 般情况 下很难找准一键领袖 , 并与之有效互动 。 “ 意见领袖” 的出现 , 11 2 1 胡铭 , 黄青年. 网络舆 情与高校 辅导 员工作应 对[ J ] . 教 育理 论与 实 会直接影响信息传播 的内容 、 过程和效果 , 他们 即可发挥积极作用 , 『 也可发挥消极作 用 , 有 时会产 生冲击 和制衡传媒 的力量 , 进而影 响 践 . 2 0 1 1 ( 5 ) . 事件发展的走势 , 使 的高校 网络舆情变大复杂而更加难以控制 。 [ 3 ] 薛程 , 吴蔚 . 大学生 网络 意见领袖 影响 力研 究[ J ] . 思想理 论研 究 , 1 . 4 网络舆情 的引导更 为艰难 2 0 1 2 ( 5 ) . , 与一般舆情不 同的是 , 网络舆情有着一套 自身约定俗成的网络
高校网络舆情与辅导员应对措施

⾼校⽹络舆情与辅导员应对措施2019-10-17摘要:正确地引导和规范⾼校⽹络舆情,有利于维护⾼校全⾯、健康、和谐的发展。
⽂章从辅导员的⾓⾊定位⼊⼿,通过对⾼校⽹络舆情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和运⾏过程的简单分析,阐述当前⾼校⽹络舆情下辅导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校⽹络舆情;辅导员;⾓⾊定位;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G657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4-02随着⽹络的迅猛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中的独特作⽤和突出优势,正确引导和规范⾼校⽹络舆情的良性发展,是新世纪⾼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的⼀个难题。
⼀、⾼校⽹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1.⾼校⽹络舆情的概念。
⾼校⽹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学⽣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对国内外热点问题、校园突发事件和涉及学⽣切⾝利益的相关问题所表现的有⼀定影响⼒、倾向性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的总和。
2.⾼校⽹络舆情的特点。
⾼校⽹络舆情除了具有⼀般舆情的规律、特点之外,因其发⽣在⾼校这个开放性相对较强的⽂化氛围下,显⽰出⾃⾝独特的特点:①突发性与直接性并存。
就是指事件发⽣的不确定性和发表意见的直接性。
②外显性与隐匿性相伴。
表现为舆情信息的外显性和信息者的隐匿性。
③实时性与互动性同⾏。
在互联⽹上,在校⼤学⽣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意识,在对舆情热点问题的讨论,既是实时的⼜是互动的。
④丰富性与偏差性交叉。
⾼校⽹络舆情内容丰富、包容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表达,⼜有缺乏理性的消极、庸俗、灰⾊的⾔论。
⼆、⾼校⽹络舆情的运⾏过程通常情况下,⾼校⽹络舆情的运⾏过程可以划分为:酝酿潜伏期、萌芽起始期、扩散传播期和混乱整合期。
①潜伏酝酿期。
当某个热点事件被强烈关注和报道后,便会迅速形成⼀股潜在的⼒量在⽹络平台中积聚潜伏,于⽆形之中慢慢地酝酿。
②萌芽起始期。
⼤学⽣通过新闻跟帖、论坛等形式对热点事件发表的意见相互碰撞之后,容易形成规模较⼤的复杂多样的舆论圈,最终形成舆论。
加强高校辅导员网络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及策略

加强高校辅导员网络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及策略作者:高媛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1期新时期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受到严重地冲击,以往的灌输式以及说教式思政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摒弃。
在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也要积极地求新求变,实现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
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要利用网络阵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并且将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以及战略性工作,切实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加强高校辅导员舆情应对能力的积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交、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网络舆情呈现多元化,在缺少正确引导以及有效监管的背景下,网络中容易出现偏颇和庸俗的言论,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
加强辅导员舆情处理和应对能力,有助于高校建立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和影响力,保证思政教学的稳定开展,实现校园和谐稳定。
在网络时代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舆情应对能力的相关策略建设网络教育团队辅导员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力軍和骨干力量,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建设网络教育团队,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和应对能力,建立一个信息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团队。
首先,高校要提升辅导员准入制度,将思政教育与学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让精通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强、政治素养高以及思政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团队中;其次,高校要对辅导员团队进行优化建设,促使团队在知识层次、技术水平、思想水准、创新观念以及年龄结构方面更加符合思政教育需求;最后,高校还要建立以学生、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为主力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块,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情感以及思想动态。
转变思政工作理念当前在信息时代下,网络技术快速更新和发展,以往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要积极转变思想,在实践中大胆试验和探索,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创新改革,树立与网络时代相符合的教育观念,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辅导员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建设的实效性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1-0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专项“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1155XS306);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影响因素研究”(2011B010)作者简介:邬长明(1979-),辽宁清原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北一(1983-),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辅导员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建设的实效性分析邬长明,王北一(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80)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内部各类群体在校园网络空间中,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件产生和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1.主体的特殊性90后大学生日益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体,他们思想独立自信,但又过于自我和追求个性;他们感情奔放,热情度高,生活经历丰富,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抗挫能力弱,情绪和情感稳定性差;他们多才多艺,表现欲强,学生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他们容易过多地受到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活的负面宣传影响;他们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接受力强,但过于现实,叛逆心重。
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又过分依赖于网络,大学生目前开始广泛的利用博客、贴吧、QQ群、空间、人人网等电子媒介进行学习交流、情感宣泄、展示个性、记录人生,从以往的被动的信息受众变成了信息的主动生产者和传播者。
而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对网络又有强烈的依赖性,辨别信息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往往成为网络上不良舆情的受害者和传播者。
网络上大量的不良信息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他们在日常中表现出诸多特点对当前网络舆情建设提出了挑战。
2.内容的多元性当前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体现相对集中,网络舆情指向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各个层面,涉及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学业生涯,校园生活和自身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57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李环宇(淮阴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摘 要:随着计算机与电子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
然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是双面的,既有其积极地一面,同时也应对其消极的一面引起重视并进行有效规避。
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和推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指向,并做好舆情监控工作,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以此维护校园稳定并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舆情氛围。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创新对人进行管理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就是激励,因为它最能充分激发人的长处和潜能。
对他的信任,就是对他最大的激励。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首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要忘记自己高高在上老师的身份,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都希望得到重视和代手段,用发展的眼光,去推行大学生管理社会化,去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到更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真正的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得社会所用。
参考文献: [1] 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福垣.以人为本的发展观[J].科学决策,2003,[3] 白玉平.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段成芳.浅议高校教学管理的柔性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3):50~51.作者简介:李环宇(1984- ),女,黑龙江伊春人,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网络舆情下的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

论网络舆情下的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在高校中日益凸显,对高校辅导员造成了挑战。
本文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角色定位,强调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舆情引导与舆论引导,建立健全的应对机制,提升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论证了高校辅导员在应对网络舆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议,为提升高校舆情管理水平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校辅导员在应对网络舆情中的应对能力,为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辅导员、应对能力、监测、舆论引导、应对机制、专业素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重要性、建议、舆情管理水平。
1. 引言1.1 网络舆情对高校辅导员的挑战网络舆情对高校辅导员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广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条不实的谣言或负面消息往往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可能会对高校辅导员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严重影响。
网络舆情的变化多端和不确定性也使高校辅导员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和把控舆情的发展趋势。
网络舆情中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言论也会给高校辅导员带来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情绪状态。
网络舆情对高校辅导员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来有效地进行舆情管理和危机处理。
1.2 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角色定位非常关键。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监护人和引导者,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扮演着舆论引导者、信息传播者和危机处理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在舆情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掌握事件的全貌并及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防止不良舆情蔓延造成负面影响。
高校辅导员还需要在网络舆情中扮演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舆情处理能力。
发挥高校辅导员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作用

发挥高校辅导员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是学生在校园里的导师和顾问,更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良师益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辅导员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作用愈发凸显。
本文将探讨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辅导员可以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网络安全的保障等。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教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辨别网上信息的真伪,保护个人隐私安全,避免上当受骗等。
高校辅导员还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高校辅导员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互联网虽然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欺凌、网络谣言、盗版传播等。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倡导网络友善、文明上网,拒绝传播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还可以告诫学生在网络上注意个人言行举止,不轻易发表不良言论,保护自己的网络声誉,避免被不良信息所误导。
高校辅导员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与现实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依赖和融入网络。
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学生有时会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而忽视了现实生活,或者因为网络的虚幻而忽略了现实中的重要事物。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个案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理性看待网络世界,坚持“用好网络,做好自己”。
高校辅导员可以引导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
网络世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海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学术资源和科研资料,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员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中的作用
[提要] 当今时代网络舆论环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现。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阵地,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至为关键。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主体隐匿性、传播快捷广泛性以及环境内容的复杂多变等特点都决定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至关重要。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管理监督等作用,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能力,打造一支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关键词:网络舆论环境;辅导员;作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辅导员在建设网络舆论环境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特殊功能呢?
一、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内涵及特点
(一)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内涵
1、网络舆论环境。
当前我国学界大多数学者对于网络舆论环境的直接定义还比较少,但基本共识是:网络舆论环境是为人类的生存与交往而存在的一种外部环境,是舆论环境的一种网络表现形态。
众多学者对于网络舆论环境的分歧集中在如何界定网络舆论主体、客体表述及网络等方面。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论环境就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这种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关于社会以及种种社会现象而形成的不同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有机系统在网络中的体现。
2、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研究辅导员在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中应发挥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要来阐述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那么,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笔者根据以上对于网络舆论环境的论述认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就是高校师生运用以互联网为载体对校内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而形成的言论氛围以及环境系统。
由此可见,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是以网络使用为主体,是高校师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环境,是我们在当前网络时代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和方法。
(二)校园网络环境的特点
1、校园网络舆论主体隐匿。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具有很强的隐匿性。
现实生活中,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份是公开的并且接受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以及他人的监督和制约。
而网络因为其特殊的隐匿性以及网络空间的平等、开放、自由的特征,因此使得网络社会成为一个虚拟的社会。
再加上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的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使得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而大胆地发表意见、评论而不必担心因此受到制裁和处罚。
2、校园网络舆论形成速度快捷、影响范围广泛。
和传统的舆论媒体相比而言,网络舆论的形成以及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快捷性和广泛性。
同时,网络信息的实时更新的特点使得网络媒体会在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传递给人民群众。
及时的、动态的信息被人民接收后会使得大家更加关注,更加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吸引更多人的参与。
当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网络舆论的热点了。
3、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以及内容复杂多变。
校园网络舆论的环境和内容是非常复杂的,这是因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环境是多变的,而且校园网络舆论的内容基本上涉及到广大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方方面面。
由于网络信息承载的巨大功能,可以迅速地整合汇总信息。
加之网络的开放、自由、平等、虚拟性特征,使得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共生共存。
这样的复杂环境和内容,造成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良莠不齐的现象经常发生,从而造成网络上经常存在无序混乱,缺乏理性的现象。
并且网络舆论方向也是复杂多变的,网络上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存在着多样的版本,大学生发表评论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带有不同的倾向性。
在随着对事件报道的不断深入,发布信息的不断全面,大学生对于其评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4、“意见领袖”平民化。
意见领袖,也叫舆论领袖,指那些能够较多地接触到大众传播媒介并将从中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社会成员的中介者。
在高校的传统媒体上,大部分都是专家学者以及领导们的评论来主导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
由于网络的平等性,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是平等的,在这个新型媒介上,大家都可以将现实中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龄、学历等都抛诸脑后,独立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任何的约束制约。
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学生,都能够通过发帖评论来积攒人气和点击率、回复率。
通过这样来不断地积聚影响力,提升号召力和权威性,进而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二、建设校园网络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复杂,一些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一直在蠢蠢欲动,妄图制造事端,阻碍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净化校园氛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对于维护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大学生正常的生活秩序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决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
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
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在智商上来说都是“知
识精英”。
在法律概念上,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
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达到与其生理年龄相适应的阶段,对于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区分甄别能力还不是很具备,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造成思想上的波动。
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进而避免大学生思想误入歧途,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社会现实,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