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合集下载

变桨距调节的工作原理

变桨距调节的工作原理

变桨距调节的工作原理首先,风速测量是变桨距调节的基础。

在风力发电机组中,通常会安装一个或多个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测量周围的风速。

这些风速传感器可以采用多种测量原理,如超声波、热线、风口压力差等。

测得的风速数据会传输给风力发电机组的主控制系统,供桨距控制使用。

桨距控制是变桨距调节的核心部分。

主控制系统会根据风速传感器测得的风速数据,通过对桨距的调节,控制叶片在不同风速下的角度,进而控制发电机的输出功率。

当风速较低时,桨距会被调整为较大的角度,以便最大程度地捕捉到风能;当风速较高时,桨距会被调整为较小的角度,以减小叶片的阻力,保护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桨距的调节通常是通过使用液压或电动机驱动的调节机构来实现的。

在液压调节系统中,主控制系统会根据风速数据发送信号给液压系统,液压系统会通过液压缸或液压马达等执行机构,调节叶片的角度。

而在电动机驱动的调节系统中,主控制系统会直接控制电动机的转速,电动机则通过传动装置来驱动叶片调节机构,实现桨距的调节。

无论采用何种调节机构,都需要通过精确的控制算法来准确地调节桨距角度,以确保发电机组的高效运行。

传动系统是实现桨距调节的关键。

桨距的调节需要通过传动装置将控制力传递给叶片。

传动系统通常由多个齿轮、轴承和传动带等组成,它的设计和制造需要满足高强度、高稳定性和低噪音等要求。

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保证叶片的桨距调节准确性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耐受风力的冲击和振动等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条件。

总之,变桨距调节通过风速测量、桨距控制和传动系统三个方面的工作原理,实现了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角度的自动调节,从而优化了发电机的发电效率。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风力发电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也增强了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竞争力,对于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系统】风电机组变桨系统介绍

【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系统】风电机组变桨系统介绍

2、编码器故障
• 现象: 编码器跳变,或者编码器通讯不正常
• 原因: 1)编码器受到强电磁干扰引起跳变,尤其是磁感应式编码器
;2)机械振动或者受力过大导致损坏;3)编码器电源没电(对 于电子式绝对值编码器而言)。 解决方案:更换编码器,如果是强电磁干扰引起的跳变解决干扰 源问题,也可以更换光电式编码器。
7、变桨主控通讯故障
现象:
通讯中断,或通讯时断时续,或偶尔的通讯中断 原因: 1)线路的干扰引起的通讯故障,时断时续; 2)通讯协议不完善导致; 3)滑环进油,进尘土导致通讯时断时续。 4)设备硬件本身问题,有些厂家PLC兼容性不高,导致主控 变桨无法正常通讯
5、变桨跟随故障
现象:
变桨速度较大时实际桨距角值与主控给定偏差较大 原因: 1) 变桨位置控制参数未达到最优,动态响应差; 2)变桨系统检测到内部故障自主顺桨,导致与主控给定指令 不同。 3)变桨系统伺服机构如电机,编码器,驱动器等部件故障, 导致无法跟随给定位置。
6、变桨电机温度高
现象: 变桨电机温度高于报警值 原因: 1)温度传感器异常或者检测回路断线,无法正确反映实际温 度 2)散热风扇故障或者风扇供电断路,造成风扇运行异常,没 有起到电机散热作用 3)电机载荷变大,例如冬变桨齿轮箱油凝固导致,或变桨传 动环节问题,长期过载运行。
3、伺服驱动器故障
现象:伺服驱动器就绪信号丢失,无法驱动电机。 原因:变桨电机速度反馈信号丢失;2)主电源异常;3)控制电 源异常;4)驱动器输出与电机主电路接反;5)变桨电机温度反 馈信号丢失6)制动电阻未连接
4、伺服驱动器烧毁
现象:伺服驱动器烧毁 原因:1)过电压;2)输出短路导致IGBT烧毁;3)浪涌导致前 端防雷器件烧毁4)潮湿或绝缘强度不够导致电气击穿;5)金属 部件如螺钉等在变桨系统旋转过程中脱落,导致短路。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系统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系统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系统的研究摘要:在风力发电机组中,叶轮机组已更换了固定的叶轮机组,它已成为风轮机工业发展主流的双叶轮系统。

它是风力发电机功率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行平稳,本文主要论述了风力发电的控制方法,本文讨论了基于进流角预报的模糊PlD统一变距功率控制系统和独立变距功率控制策略。

同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它提供了一些设计理念和理论方法来定位大型风力涡轮机的可变螺距控制系统。

关键词:变桨机构;独立变桨;优化设计;建模仿真前言风力发电机组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部件:主控制系统和变桨控制系统。

主要控制系统是控制整个风机的运行,可变叶片控制系统是专门针对不同工况下叶片的精确控制,为了实现叶片和应急桨的正常运动。

一个完整的变距控制系统包括驱动和控制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变距控制系统只有驱动,没有控制器),变距电机,备用电源等。

每一个变螺距控制系统在其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变螺距控制系统,我们必须对其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变叶轮机组已经取代固定叶轮机组成为风力发电机组商业化发展的主流。

变量螺旋桨系统是风力发电机功率控制和执行平稳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丰富的指导作用,其操作,通常情况下,可变螺旋桨系统在冯风力涡轮机控制器发出指令驱动叶片旋转,使叶片达到指定的节距角位置,不影响互联的快速实现过程,保证风电机组在不同工况下按最优参数运行;在紧急情况下,自动调节螺旋桨螺距角,使叶片跟随螺旋桨,实现气动制动,确保风力机的安全。

2、变桨系统工作原理螺旋桨更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机房的主处理器监控风速、转子转速和发电机驱动叶片的旋转角度。

发电机能量模块计算了伺服驱动的顺序通过逻辑,驱动叶片转动。

不同的叶片都有不同的可变叶轮驱动电机。

驱动电机尾部装有一个编码器,编码器用以检测驱动电机的方向、转速、叶片转到的角度,反馈至变桨系统的处理器。

发生系统掉电或紧急安全链触发时,备用电源(超级电容或蓄电池)进行紧急收桨,将叶片转动90°的安全位置。

变浆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

变浆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

s E E&T cHN。L Y V s。N 科技视界 l 3 cINc E 。G 2 5
S n e & Te h o y  ̄ fo de c c n0 g 】 i n
21 0 2年 6月 第 1 7期
科 技 视 界
能源科技
与速度控制器 A的结构相 比 , 速度控制器 B增加 了速度 非线性化环节 。这一特性增加 了小转差率 时的增益 , 以便控
2 变距 控制
变距控制系统是 一个随动 系统 。 其控 制过 程如图 2所示。
图 2 变 距 控 制 过 程
作者简介 : 王爱( 95 )女 , 1 8一 , 内蒙古包头人 , 包头职业技 术学院 , , 助教 硕士研 究生 , 究方向为电力 系统 自动化及 其应用。 研 石培进(9 3 ) 男, 18 一 , 内蒙古包头人 , 包头第一 热电厂 , 工, 士研 究生, 究方向为计算机科 学。 助 硕 研
速以一定 的变化率上升 。控制器也用于在 同
步转速 时 的控制 。 当发 电机 转速 在 同步转
速 ̄ 0/ i 1r n内持续 1 发 电机将切入 电网。 m s 发 电机转速通过 主轴上的感应传感器 测量 , 每
个周期 信号 被送 到微处 理器 作进 一步 的处
图 1 新 型 变 桨 距 控 制 系 统 框 图
S i n e & Te h o o y Vi o ce c c n lg s n i
能 源科技
科 技 视 界
21年 6 02 月第 1 期 7
变浆距风力发 电机组的控制系统
王 (. 头职 业技 术学 院 内蒙古 1包 包头 爱 , 石培 进 0 4 3 2包 头第 一 热 电厂 内蒙 古 1 0 0;. 包头 04 1 ) 1 0 0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清洁能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

风力发电机组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设备,而变桨距控制系统则是提高风力发电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进行探讨,从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策略以及实际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控制系统的结构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信号传输部分组成。

传感器用于感知风力、转速以及叶片位置等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通过控制策略对执行器发出信号,调节叶片角度,从而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

2. 控制策略目前,常用的控制策略主要有定角度控制和最大功率控制两种。

定角度控制是通过固定叶片角度来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通常适用于恒定风速下的风机运行。

而最大功率控制则是根据风速大小实时调整叶片角度,以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在不同风速下的最佳输出功率。

最大功率控制策略可以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适应不同风速环境,并降低对外部条件的敏感性。

3. 实际运行效果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和研究成果分析,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系统在提高发电效率、保护设备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通过使用最大功率控制策略,风力发电机组可以根据风速变化实时调整叶片角度,充分利用风能,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及时响应,减轻设备负荷。

同时,变桨距控制系统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由于风电机组运行时桨叶受损引起的事故风险,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研究展望尽管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尽管最大功率控制策略可以提高发电效率,但在不同风速区间的切换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其次,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

另外,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控制策略和技术工具也需要不断研发和应用,以进一步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和可靠性。

00风电 Vensys变桨控制系统

00风电 Vensys变桨控制系统

DC 0V
电机 刹车
变桨逆变器AC2
UVW 变桨电机
叶 片 桨 距 角
旋转编码器
91
87
度 5度 度
限 接接
位 近近
开 开开
关 关关
四、Vensys 变桨控制系统的主要元件及工作原理
Vensys变桨控制系统主要元件
Vensys控制柜内部电源及控制检测部分:
1、变桨充电电源NG5 2、变桨变频器AC--2 3、超级电容 4、电容电压转换模块A10 5、温度传感器Pt100 6、倍福BC3150及其他模块
2.3 Vensys变桨控制系统的特点
(1)电气结构简单﹑维修工作量小; (2)采用异步电机调速,相比采用直流电机调速,在保证调速性能的前提下,避免了直流电 机存在碳刷容易磨损问题; (3)超级电容为后备电源(UPS)。当机组遇到电网突然断电或其它紧急情况停机时,变桨 伺服系统可以通过自备的超级电容(UPS) 短暂供电,使变桨系统完成顺桨及其它安全保护措 施,提高了变桨系统的可靠性; (4)PLC 组成变桨的控制系统,没有使用专用的控制器进行系统控制,提高了系统控制部件 的通用性,降低了变桨控制系统的维护难度和部件的采购难度。
Profibus DP
自动/手动切换
状态
Beckhoff I/O system
向0度变桨
向90度变桨 手动控制 状态
电压信 号
控制 A10电压/电
DC 24V DC/DC 变换
DC 24V
DC/DC 变换


控变



制桨



命速



令度

信息

变桨距机组的控制技术

变桨距机组的控制技术

变桨距机组的控制技术本文对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特点以及控制策略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一、变桨距机组控制系统的特点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考虑,当风速过高时,只有通过调整桨叶节距,改变气流对叶片的攻角,从而改变风力发电机组获得的空气动力转矩,才能使功率输出保持稳定。

同时,风力机在启动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改变节距来获得足够的启动转矩。

采用变桨距机构的风力发电机组可使桨叶和整机的受力状况大为改善,这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总体设计十分有利。

目前已有多种型号的变桨距600kW级风力发电机组进入市场。

其中较为成功的有丹麦VESTAS的V39/V42-600kW机组和美国Zand的Z 40-600kW机组。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中将会普遍采用变桨距技术。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又分为主动变桨距控制与被动变桨距控制。

主动变桨距控制可以在大于额定风速时限制功率,这种控制的实现是通过将每个叶片的部分或全部相对于叶片轴方向进行旋转以减小攻角,同时也减小了升力系数。

被动变桨距控制是一种令人关注的可替代主动变桨距限制功率的方式,其思路是将叶片或叶片的轮毂设计成在叶片载荷的作用下扭转,以便在高风速下获得所需的节距角。

但因为所必需的叶片随风速变换而扭转的变化量一般并不与叶片相应的载荷变化相匹配,所以很难实现。

对于独立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发电量的最大化不是主要目标,被动变桨距控制方案有时候被采用,但是这一概念在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中尚未应用。

变桨距控制主要是通过改变翼型迎角变化,从而使翼型升力变化来进行调节的。

变桨距控制多用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变桨距控制是通过叶片和轮毂之间的轴承机构转动叶片减小迎角,由此来减小翼型的升力,以达到减小作用在风轮叶片上的扭矩和功率的目的。

变桨距调节时叶片迎角可相对气流连续地变化,以便得到风轮功率输出达到希望的范围。

在90°迎角时是叶片的顺桨位置。

在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时,叶片向小迎角方向变化从而限制功率,一般变桨距范围为90°~100°。

风力发电机组及应用:第六章变桨距系统

风力发电机组及应用:第六章变桨距系统

变桨系统分布结构
变桨电机1
90度限位开关 0度接近开关
旋转编码器 电磁刹车 动力电源线
变桨柜1
滑环
连接器
变桨电机2
90度限位开关 0度接近开关
旋转编码器 电磁刹车 动力电源线
变桨柜1
变桨电机3
90度限位开关 0度接近开关
旋转编码器 电磁刹车 动力电源线
变桨柜1
变桨系统驱动原理
状态 自动/手动切换
编 码 电机 器
机械部分
减速比 减速机
回转支承 及小齿
叶片 齿数比
回转支承内齿圈
变桨距系统
电动变桨距伺服系统
电动变桨距系统就是可以允许三个叶片独立实现变桨,它
提供给风力发电机组功率输出和足够的支承刹外圈车制动能力,这样可
以避免过载对风机的破坏。
传感器
内齿圈
放大器

齿
实现对叶片 的节距角的
位置1:变桨限位撞块与变桨轴承连接时定位导向 螺钉孔。
位置2:顺桨接近撞块安装螺栓孔,与变桨限位撞 块连接。
位置3:变桨限位撞块安装螺栓孔,与变桨轴承连 接。
极限工作位置撞块和限位开关
变桨超级电容
❖ 型号:4-BMOD2600-6 ❖ 额定电压:60VDC ❖ 总容量:125F ❖ 总存储能量:150kJ ❖ 四组串联 ❖ 单组电容电压:16VDC ❖ 单组电容容量:500F
第六章 变桨系统
变桨系统
液压驱动 变桨系统
电动驱动 变桨系统
变桨控制器
变桨系统维护
变桨距系统
变桨距系统是对叶片的桨距角进行调解以控制风轮对风 能吸收的装置。
作用:
❖当风机启动时,可以通过变桨距来获得足够的启动转 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电动变桨距机构的整体结构图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风力机组的特点及运行过程 2.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控制系统 3.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4.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5. 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展望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建模仿真是研究节距角的变化对风力机输出功率 的影响。 1.风轮的模型
变桨距系统
风机正常工作时, 风机正常工作时,主要采用功率控制
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调节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开机阶段:当风电机达到运行条件时,计算机命令调节节 开机阶段 距角。第一步将节距角调到45°,当转速达到一定时,再 调节到0°,直到风电机达到额定转速并网发电 。 保持阶段:当输出功率小于额定功率时,节距角保持在 保持阶段 0°位置不变 。 调节阶段:当发电机输出功率达到额定后,调节系统即投 调节阶段 入运行,当输出功率变化时,及时调节距角的大小,在风 速高于额定风速时,使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基本保持不变 。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3.系统线性化
风力机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通常在用模糊PID控制器时,需要建 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在建模过程中对系统进行线性化。 叶尖速比λ即为桨叶尖部的线速度与风速之比,由下式表示:
其中:n——风轮的转速r/s; ω——风轮转动角速度,rad/s; R——风轮直径,m。 对上式进行求导 ,对转矩公式进行线性化得
+ -
+ -
+
变桨 执行器 桨距角
-
变距 机构
风轮 系统
传动 系统
发电机
滤波器
风速信号 转速
同步转速
P
功率给定
+
S
+
-
功率 控制器B
转子电流 执行器
发电功率
b、功率控制器A并网后执行变桨到最大攻角,低于额定功率(额定风速)时控制 功率控制器A 功率控制器 器输出饱和,攻角最大;高于额定风速后进入恒功率控制;引入风速前馈通道, 超过额定风速后,当风速变化时起到快速补偿作用。 c、功率控制器B低于额定风速调节转差率“实现”最佳叶尖速比调节,即风速增 功率控制器B 功率控制器 加转差率增大;高于额定风速时配合功率控制器A维持功率恒定。原理是风速出 现波动时,由于变桨调节的滞后使驱动功率发生波动,调节转差率(转子电流) 使机组转速变化而维持功率恒定,利用风轮储存和释放能量维持输入与输出功率 的平衡。
变桨距控制系统 1.变桨距控制
风速 转速给定A 转速 控制器 变桨 执行器 桨距角 转速 变距 机构 风轮 系统 传动 系统 发电机
1、并网前的速度控制 速度控制器控制从启动到并网的转速控制,达到同步转速10r/min内1s并网。 进入启动状态,前馈通道将桨距角快速提高到45º,500r/min减小到5º,达到 快速启动目的;非线性环节使增益随节距角增加而减小,补偿转矩变化。
2
比定桨距风力机 额定风速低、效 率高;且不存在 高于额定风速的 功率下降问题 .
3
功率反馈控制使 额定功率不受海 拔、湿度、温度 等空气密度变化 影响
.
4
启动时控制气动 转矩易于并网; 停机气动转矩回 零避免突甩负荷
.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特点
2.运行状态
由于变桨距系统的响应速度受到限制,对快速变化的风速,通过改变节 距来控制输出功率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优化功率曲线,最新设 计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在进行功率控制的过程中,其功率反馈信号不 再作为直接控制叶片节距的变量。
其中:J——为风轮转动惯量,单位为kgm2; ω——为风轮转动角速度,单位为rad/s; T——为风轮所吸收的气动转矩,单位为N.m; Te——为发电机的反力矩,单位为N.m;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风轮获取风能的公式为
转矩公式为
其中CT为转矩系数 2.桨距角的模型 其中:Tβ——时间常数,单位为秒; β——参考节距角,单位为度;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风力机组的特点及运行过程 2.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控制系统 3.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4.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5.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展望 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展望
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系统分为叶尖局部变距 全叶片变距 叶尖局部变距和全叶片变距 叶尖局部变距
简化上式得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风力机组的特点及运行过程 2.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控制系统 3.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4.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5.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展望 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展望
技术展望
风能作为清洁的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 普遍重视,风力发电技术也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研究 重点。 风力机变桨距控制技术及变桨距风力机结构研究取得了很 大进步,目前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解决通过控制桨距角使 输出功率平稳、减小转矩振荡、减小机舱振荡等问题。 Vestas公司推出OpiTip(最佳桨距角)风力发电机组,不但 优化了输出功率而且有效的降低的噪音。2006年BeckHoff 公司TwinCAT自动化软件PLC引领风电技术新方向。随着电 机伺服系统、储能元件、可编程控制器和系统控翩技术的 不断进步.风电变桨系统在性能上向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 向发展。采用“交流伺服系统+超级电容”的结构有望成 为电动变桨距系统的主流技术。
节距非线性化
额定转速 速度 变化率
+
-
PID
45* 5*
+ +
转矩补偿 转速
节距指令
转速 传感器
变桨距控制系统 2.变桨距控制
速度非线性变化 节距非线性变化
速度出 节距给定
额定速度 滤波器 + -
PID 控制器
速度入
节距给定
节距及速度 PID控制器 控制器 节距
风速
转速 传感器
转速
风速
叶尖速比优化
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执行系统
变桨给定 D/A 转换器 活塞位移 电动变桨系统 变桨距 机构 桨距角
校正环节 A/D 转换器 位移 传感器
a、变桨距执行系统是一个随动系统,即桨距角位置跟随变桨指令变 化。 b、校正环节是一个非线性控制器,具有死区补偿和变桨限制功能。 死区用来补偿电动变距机构的不灵敏区,变桨限制防止超调。 c、电动变桨系统由伺服电动机,伺服驱动器,独立的控制系统,电 源,减速箱,齿盘,传感器、主控制器等组成。 d、位置传感器给出实际变桨角度。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 研究
付冬梅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风力机组的特点及运行过程 2.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控制系统 3.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4.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5.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展望 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展望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特点
1.机组的特点
1
改善机组的受力, 优化功率输出 (与发电机转差 率调节配合) .
速度控制器B受发电机转速和风速的双重控制。在达到额定值 前,速度给定值随功率给定值按比例增加。节距控制将根据 风速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优化叶尖速比。与速度控制器A的结 构相比,速度控制器B增加了速度非线性化环节,以便控制节 距角加速趋近于0°。
变桨距控制系统
3.变桨距控制
风速 额定功率 功率 控制器A
叶尖局部变距:通常只变叶尖部分(约0.25R~0.30R)的节 叶尖局部变距 距角,其余部分翼展是定桨距的 。 全叶片变距又分为离心式变距和伺服机构驱动式变距 全叶片变距 离心式变距: 离心式变距:利用叶片本身或附加重锤的质量在旋转时产 生的离心力作为动力,使叶片偏转变距 。 伺服机构驱动式变距: 伺服机构驱动式变距:大型风电机组的变距,通常要借助 电动或液压的伺服系统使叶片旋转变距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风力机组的特点及运行过程 2.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控制系统 3.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4.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模型 5. 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展望
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本系统采用的是电动变桨距机构,电动变桨距机 构可采用伺服电机对每个桨叶进行单独调节。伺 服电机通过主动齿轮与桨叶轮毂内齿圈相啮合, 直接对桨叶的节距角进行控制。位移传感器采集 桨叶节距角的变化从而构成闭环控制。在系统出 现故障或控制电源断电时,电机由蓄电池等储能 装置供电将桨叶调为顺桨位置。
变桨距控制系统
变桨距控制的优点是机组起动性能好,输出功率稳定, 停机安全等;其缺点是增加了变桨距装置控制复杂性。
变桨距控制系统
在额定风速以下时,叶片攻角处于0°附近, 此时叶片角度受控制环节精度的影响,变 化范围很小等同于定桨距
在额定风速以上时,变桨距机构发挥作用,
调整叶片的节距角,进而改变叶片攻角,保 证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在允许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