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不见下渝州

合集下载

峨眉山月歌全文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全文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峨眉山月歌古诗翻译

峨眉山月歌古诗翻译

峨眉山月歌古诗翻译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播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山中的峨眉山前,装设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荡漾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峨眉山月歌》就是唐代了不起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就是李白初次出来四川时创作的一首憧憬家乡山水的诗。

接下来互动《峨眉山月歌》文学创作背景和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名家评测《唐诗品汇》: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渺之音。

《批点唐诗正声》:且当官太白如何,只此诗谁汝龙言?《唐诗广选》: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艺苑卮言》: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存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并使后人为之,不败痕迹矣。

益见到此老炉锤之妙。

《艺圃撷余》:谈艺者有谓七律一句中不可入两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出亦见精严。

吾以为皆非妙悟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句诗的意思。

你瞧哈,这“夜发清溪”,那就是在夜晚从清溪这个地方出发呀。

想象一下,在那漆黑的夜里,一个人悄悄地踏上旅程,是不是有点小神秘呢?然后呢,是“向三峡”,朝着三峡前进。

这三峡呀,那可是个很壮观的地方呢,水流湍急,山峰险峻,感觉充满了冒险和未知。

而“思君不见下渝州”呢,就是说呀,心里想着那个人,却见不到,然后就去到渝州啦。

哎呀呀,这种思念的感觉可不好受哟!就好像心里有只小猫在挠痒痒似的。

咱就说呀,这诗人也是挺有意思的哈。

大晚上的不睡觉,非要从清溪出发去三峡,还一边走一边思念着那个见不到的人。

说不定呀,这个人是他的心上人呢,他这是要去渝州找人家。

也可能呀,是个很好的朋友,好久没见了,心里想得慌。

你想想,要是咱自己遇到这种情况,那肯定也是心里七上八下的。

一边赶路一边还得惦记着那个人,不知道到了渝州能不能见到呢。

要是见不到,那得多失落呀。

不过呢,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嘛。

有时候呀,我们就是会为了心里的那个人,去做一些看起来有点疯狂的事情。

也许最后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啦,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这句诗呀,不仅仅是几个字而已,它背后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故事呢。

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思念,那种对未知的期待和忐忑。

总之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句诗呀,就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啦,下次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他有趣的事儿哟!嘿嘿!这就是我对这句诗的理解啦,大家觉得怎么样呢?是不是也有那么点意思呀!。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峨眉山月歌名句赏析

峨眉山月歌名句赏析

峨眉山月歌名句赏析
《峨眉山月歌》原文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原文意思是: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峨眉山月歌原文: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赏析[赏析]1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

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

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

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

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

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峨眉山月歌》诗词转译和赏析

《峨眉山月歌》诗词转译和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转译:半圆的秋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上,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光的影子。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半轮”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夜间的优美景象。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雨清新两茫忙
山花烂漫
不知山高水长
思卿心
依稀梦里几回和
人间自有悲欢离合
此恋不关风与月
古来自是有情痴
思心远胜春江水
却不知何日再见君
夏日不见更替
原来我心停留
不问南昌气候
回首知
我心依旧
见与不见相思愁
莫急缘由
只知君在心头
相思一夜梅花发
忽到窗前疑是君
恍然间
才发现
天涯海角有穷时
只有相思无尽
从别后
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愿我如月卿如星
夜夜流光相皎洁
20112年4月13日夜作者:伍齐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