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6.2 非攻(含答案)
高中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二非攻含答案

二非__攻[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园圃.(pǔ) 2.攘.人(rǎnɡ) 3.犬豕.(shǐ) 4.栏厩.(jiù) 5.扡.衣(tuō) 6.衣裘.(qiú) 二、通假字1.其不仁兹.甚 通滋,更加 2.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同拖,强夺 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通辨,分别 三、古今异义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古义:从,跟从;而,并且 今义:顺承关系的连词四、一词多义1.则⎩⎪⎨⎪⎧ ①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就②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 却③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2.遗⎩⎪⎨⎪⎧①荆人有遗.弓者 丢失②今天不遗.斯民 拋弃③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留传3.苟⎩⎪⎨⎪⎧ ①苟.亏人愈多 连词,如果②苟.全性命于乱世 副词,暂且4.以⎩⎪⎨⎪⎧ ①以.亏人自利也 连词,因为②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连词,来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动词,认为5.国⎩⎪⎨⎪⎧①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国家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③等死,死国.可乎 国事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从而誉.之 誉:赞美(二)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亏.人自利也 亏:使……亏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也”表示判断)(二)省略句其不义又甚(于)入人栏厩取人马牛(“甚”后省略介词“于”)(三)宾语前置句以亏人自利也(“自”作“利”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今 有一人, 入 人 园 圃,窃 其 桃 李,现在有一个人,钻进别人的果园,偷了别人的桃子、李子,众 闻 则 非 之, 上 为 政 者 得 则 罚 之。
大家听说了就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了就惩罚他。
此何 也? 以 亏 人 自利也。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自己获利。
⎣⎢⎡园圃:在此指果园。
其:代⎦⎥⎤“别人的”。
非:责怪、反对。
之:代偷桃李之人。
以:因为。
利:名词作动词,得利。
至 攘 人 犬至于偷别人家的狗、豕 鸡 豚 者,其不义又甚入 人 园圃窃桃 大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钻进别人的果园偷桃子、李。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二节非攻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非攻[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园圃.(pǔ) 2.攘.人(rǎnɡ) 3.犬豕.(shǐ) 4.栏厩.(jiù) 5.扡.衣(tuō) 6.衣裘.(qiú) 二、通假字1.其不仁兹.甚 通滋,更加 2.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同拖,强夺 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通辨,分别 三、古今异义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古义:从,跟从;而,并且 今义:顺承关系的连词四、一词多义1.则⎩⎪⎨⎪⎧ ①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就②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却③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遗⎩⎪⎨⎪⎧ ①荆人有遗.弓者 丢失②今天不遗.斯民拋弃③故书其言以遗.后世留传3.苟⎩⎪⎨⎪⎧ ①苟.亏人愈多连词,如果②苟.全性命于乱世副词,暂且4.以⎩⎪⎨⎪⎧ ①以.亏人自利也连词,因为②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连词,来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动词,认为 5.国⎩⎪⎨⎪⎧ ①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国家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③等死,死国.可乎国事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从而誉.之 誉:赞美(二)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亏.人自利也 亏:使……亏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也”表示判断)(二)省略句其不义又甚(于)入人栏厩取人马牛(“甚”后省略介词“于”)(三)宾语前置句以亏人自利也(“自”作“利”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今 有一人, 入 人 园圃,窃 其 桃 李,现在有一个人,钻进别人的果园,偷了别人的桃子、李子,众 闻 则 非之,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大家听说了就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了就惩罚他。
此何 也? 以 亏 人 自利也。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自己获利。
⎣⎡ 园圃:在此指果园。
其:代⎦⎤“别人的”。
非:责怪、反对。
之:代偷桃李之人。
以:因为。
利:名词作动词,得利。
至攘人 犬至于偷别人家的狗、豕 鸡 豚者,其不义又甚入 人 园圃窃桃大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钻进别人的果园偷桃子、李。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6-2非攻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6—2非攻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成才之路】高中语文6—2非攻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园圃.(pǔ)攘.(rǎnɡ)鸡犬豕.(shǐ)B.兹.(cí)甚栏厩.(jiù) 扡.(tuō)衣C.衣裘.(qiú)誉.(yù)之以此说.(shuì)往D.遗.(yí)后世鸡豚.(tún) 不辜.(ɡǔ)A(B兹:zī,C说:shuō,D辜:ɡū)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攘:窃取B.至杀不辜.人也辜:清白C.情.不知其不义也情:确实,的确D.多尝苦曰甘.甘:甜B(辜:罪)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B.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C.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D.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C(A兹-滋,B扡—拖,D辩—辨)4.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以.亏人自利也。
B.若以.此说往。
C.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D.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
E.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F.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CF(A:因为,B:根据,CF:连词,来,D:认为,E:把)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C.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曰.D.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C(例句与C都当“写〞讲,A书本知识,B书信,D国书)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D如果。
A益:①更加,②增加.B谓:①叫做,②对……说.C故:①缘故,②所以)7.下列句子中的“遗〞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故书其言以遗后世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CD(CD原来的,旧的,A留给,B损失,丢失)8.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B.吾以南面而君天下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D.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E.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DE(都表转折)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5.1 无端崖之辞(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B)A.会.稽(Kuài)得车数乘.(chénɡ)B.履.危石(lǚ) 困窘织屦.(jù)C.趣.灌渎(qù) 离而腊.之(là)D.逡.巡(qūn) 穷闾阨.巷(è)解析A项“乘”应读“shènɡ”,古代一车四马为乘。
C项“趣”应读“qū”,“趣”通“趋”,“奔向”之意;“腊”应读“xī”,“干肉”之意,在此名词作动词。
D项“阨”应读“ài”,“阨”通“隘”,“狭窄”之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A.处穷.闾阨巷穷:贫穷B.履危.石危:危险C.惠子相.梁相:辅佐D.益.车百乘益:增加解析A项“穷”应为“偏僻”之意。
B项“危”应为“高”之意。
C项“相”应是名词作动词,为“做国相”之意。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趣灌渎B.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C.骛扬而奋鬐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解析A项“趣”通“趋”。
B项“恂”通“瞬”。
C项“鬐”通“鳍”。
4.对下列加点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①离而腊.之②郢人垩.漫其鼻端③上.窥青天,下.潜黄泉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⑤欲代子相.⑥日.凿一窍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解析①⑤名词活用为动词,②③⑥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鹓过之.,仰而视之.曰两个加点的“之”均指代鸱(即猫头鹰)。
B.已而大鱼食之.“之”指代鱼饵。
C.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加点的“此”“之”均指七窍。
D.措杯水其肘上,发之.“之”指代箭。
解析A项中前一个“之”指代“鸱”,而后一个“之”应指代“鹓”。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A.饰小说..以干县令B.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C.于是..鸱得腐鼠D.发之,适矢复沓..解析A项“小说”,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今义指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6单元2非攻 Word版含解析

二、非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园圃.(pǔ)鸡豚.(tún )犬豕.(shǐ)栏厩.(jiù) 衣裘.(qiú) 不辜.(ɡ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仁兹甚(“兹”,通“滋”)(2)其衣裘(“”,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3)不知白黑之辩(“辩”,通“辨”,分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遗⎩⎨⎧故书其言以遗.后世(留传,动词)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丢失,动词)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抛弃,动词) (2)国⎩⎨⎧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国家,名词)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名词)等死,死国.可乎(国事,名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名词) (3)故⎩⎨⎧是何故.也(原因、缘故,名词)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形容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过去,形容词)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名词) (4)以⎩⎨⎧以.亏人自利也(因为,连词)故书其言以.遗后世(来,动词)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也(认为,动词)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众闻则非.之(形容词用作动词,责怪) (2)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3)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4)谓之不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乎义)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从而..誉之古义:“从”即跟从;“而”为表顺承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句)译文: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桃子、李子。
(2)以亏人自利也。
(宾语前置)译文:以损害别人给自己利益。
(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判断句)译文: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整体·感知]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逼近推论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6.2非攻版含答案

二、非攻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园圃.(pǔ)攘.鸡(rǎnɡ)犬豕.(shǐ)B.兹.甚(cí)栏厩.(jiù)扡.衣(tuō)C.衣裘.(qiú)誉.之(yù)以此说.往(shuì)D.遗.后世(yí)鸡豚.(tún)不辜.(ɡǔ)解析B项,“兹”应读“zī”;C项,“说”应读“shuō”;D项,“辜”应读“ɡū”。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得:捕获、抓住。
B.以亏.人自利也亏:损害。
C.罪益厚.厚:大、重。
D.情.不知其不义也情:假使。
解析D项,情:确实、的确。
答案D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D.其不仁兹甚解析A项,“辩”通“辨”;C项,“扡”同“拖”;D项,“兹”通“滋”。
答案B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解析A项,介词,可译为“因为”/介词,可译为“把”。
B项,原因,缘故/变老。
C项,国家/国都。
D项,都译为“责怪”。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二非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非攻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捕获、抓住。
B.以亏.人自利也 亏:损害。
C.罪益厚. 厚:大、重。
D.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假使。
项,情,确实、的确。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D.其不仁兹甚项,“辩”通“辨”;C 项,“扡”同“拖”;D 项,“兹”通“滋”。
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亏人自利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是何故也暮去朝来颜色故C.{今至大为不义攻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D.{众闻则非之莫不非令尹项,前一个“以”为介词,可译为“因为”,后一个“以”为介词,可译为“把”。
B项,前一个“故”译为“原因,缘故”,后一个“故”译为“衰老”。
C项,前一个“国”译为“国家”,后一个“国”译为“国都”。
D项都译为“责怪”。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众闻则非.之B.从而誉.之C.王无罪.岁D.然而不王.者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都为名词用作动词。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6.2非攻含答案

二、非攻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园圃.(pǔ) 攘.鸡(rǎnɡ) 犬豕.(shǐ)B.兹.甚(cí) 栏厩.(jiù) 扡.衣(tuō)C.衣裘.(qiú) 誉.之(yù) 以此说.往(shuì)D.遗.后世(yí) 鸡豚.(tún) 不辜.(ɡǔ)项,“兹”应读“zī”;C项,“说”应读“shuō”;D项,“辜”应读“ɡ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得:捕获、抓住。
B.以亏.人自利也亏:损害。
C.罪益厚.厚:大、重。
D.情.不知其不义也情:假使。
项,情:确实、的确。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D.其不仁兹甚项,“辩”通“辨”;C项,“扡”同“拖”;D项,“兹”通“滋”。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介词,可译为“因为”/介词,可译为“把”。
B项,原因,缘故/变老。
C项,国家/国都。
D项,都译为“责怪”。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 .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B .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C .若以此说往
D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解析 “扡”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①其不仁兹甚.②其不义又甚.
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B.⎩⎪⎨⎪⎧ ①若以此说.往②夫奚说.
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 ①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②辩.
义与不义之乱也 D.⎩⎪⎨⎪⎧
①众闻则非.之②大为非.攻国 解析 A 项副词,厉害、严重/动词,超过、胜过。
B 项均为解释、说明之意。
C 项名词,分别/动词,区分。
D 项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作名词,错误的事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众闻则.非之大为非攻国,则.
不知非 B.⎩⎪⎨⎪⎧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C.⎩⎪⎨⎪⎧ 若以.此说往以.
亏人愈多 D.⎩⎪⎨⎪⎧
其.不仁兹甚若知其.不义也 解析 A 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
B 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C 项介词,根据
/介词,因为。
D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
A.夫爱人
..者,人必从爱之
B.少见
..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C.则弗知非,从而
..誉之
D.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
解析A项中“爱人”的意思是“关爱别人”,而在现代汉语中“爱人”的意思是“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B项中“少见”的意思是“看见很少的”,而在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意思是“很少见到”“难得见到”。
C项中“从而”的意思是“从,跟随;而,并且、而且”,而在现代汉语中“从而”是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或指因此就。
D项中“后世”的意思是“后代”,与现代汉语相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A.情不知
..其不义也
B.则弗知非,从而
..誉之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D.而听细说
..,欲诛有功之人
解析B项“从而”,古义是两个词,指跟从、并且;今义指表结果的连词。
C项“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指很。
D项“细说”,古义指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说。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非攻上》)
6.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答案……一人,……圃,……李,……之,……之。
7.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上为政者
....得则罚之:上面执政的人。
(2)取.戈剑者:夺取。
8.该段文字证明的观点是义与不义是有区别的。
9.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众闻则非.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责怪,反对。
(2)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亏。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众闻则非之.
B.从而誉之.
C.谓之.不义
D.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解析D项“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A、B项皆为代词,译为“他”。
C项也是代词,译为“他”。
11.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12.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A.今王鼓.乐于此
B.众闻则非.之
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D.窃.其桃李
解析B项“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责怪,反对。
C项“取”,动词,夺取。
D项“窃”,动词,偷窃。
例句与A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书”,写下;“鼓”,弹奏。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作动词用的一项是(D)
A.杀一人,谓之.不义
B.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C.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D.孟子将之.楚
解析A项代词,译为“他”。
B项结构助词,的。
C项代词,他。
D项动词,到……去。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现在有人干小的错事,就知道谴责他;有人干大的错事,攻打别国,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称赞他,说他义。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8题。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②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选自《墨子·贵义》) 注①今:若,如果。
②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万事莫贵.于义贵:可贵
B.必.不为必:一定
C.予.子天下予:你
D.争.一言以相杀争:争论
解析予:给。
1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③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④吾欲之.南海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代“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④动词,到。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译文:就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
(2)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译文:(但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18.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意思是什么?
答案万事莫贵于义。
没有什么事物比正义更可贵的。
参考译文
墨子说:“没有什么事物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某人)一定不干。
什么缘故?就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
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呢?’(某人)一定不干。
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天下不如生命可贵。
(但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