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
王子的内心世界:《哈姆雷特》的独白

王子的内心世界:《哈姆雷特》的独白《哈姆雷特》是一部莎士比亚经典的戏剧作品,其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他作为一个复仇的主角,内心中承载着痛苦、挣扎、犹豫和疑问。
通过独白的形式,哈姆雷特向观众展示了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中王子的内心独白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考。
在剧中的开篇,哈姆雷特就对着观众倾诉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失去了心爱的父亲,并感到无法接受母亲和其叔父克劳迪斯的婚姻。
他深陷痛苦的思考中,不断提问“生存还是毁灭”、“是以行还是耐心忍受”等问题。
这表明了他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内心的纠结。
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还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质疑和自责。
他认为自己懦弱,无法像他已故的父亲一样果断行动。
他对自己的忍耐力产生怀疑,并对自己的拖延和犹豫感到愤怒和失望。
通过内心独白,他向观众展示了自己追求真实和正义的内心斗争,以及对自己行为的不满。
此外,哈姆雷特也通过内心独白展现了对友谊和爱情的思考。
他对好友荷拉提斯的忠诚和委托,以及与奥菲利娅的爱情,使他在内心中感到困惑和矛盾。
他不确定如何面对友情和爱情的丧失,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是否可以真正信任和爱人。
在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中,观众可以看到他对命运和宿命的思考。
他对自己的境遇感到愤怒,并对宿命的存在产生质疑。
他在内心深处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抱有一线希望。
然而,他又在独白中展示出对宿命的敬畏,认为命运不容忽视,人必须承受命运的安排。
此外,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还包含了对伦理和道德的思考。
他对道德良知的恶化感到愤怒,并对对抗邪恶的责任和义务产生疑惑。
他认为自己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阻止邪恶势力的蔓延,或者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接受世道的黑暗。
通过《哈姆雷特》中王子的内心独白,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他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他的思考和情感使得他成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角色,与其他经典文学人物相比独树一帜。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窥视他内心世界的机会。
外国文学中的西方戏剧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中的西方戏剧名词解释引言:西方戏剧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读者。
然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一些西方戏剧术语可能显得陌生和晦涩。
本文将为大家解释一些西方戏剧中常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并理解西方戏剧的魅力。
一、内心独白(Soliloquy)内心独白是指戏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时所说的话,其目的是让观众了解角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内心独白,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角色的动机和心态,增加戏剧情节的推进和观赏的乐趣。
二、讽刺(Irony)戏剧中的讽刺是通过说话或行为表达出与实际情况相反或戏剧性矛盾的意思。
讽刺常常用于讽刺社会、人性或其他戏剧性目的。
通过讽刺,戏剧可以更生动地展现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虚伪,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三、悲剧(Tragedy)悲剧是指戏剧中以残酷的命运和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作为主题的剧作。
悲剧通常有悲剧英雄、冲突、命运和扭曲的道德观念等元素。
通过悲剧,观众可以思考关于生死、命运和道德等深刻的问题,感受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四、喜剧(Comedy)与悲剧相反,喜剧是以幽默和欢乐为主题的戏剧作品。
喜剧通常包含一些滑稽和荒诞的情节,通过夸张和调侃表达对社会或人性的讽刺。
喜剧带给观众欢乐和笑声,展现出人们在困境中的智慧和幽默感。
五、舞台剧(Play)舞台剧是指在剧场表演的戏剧作品,包括话剧、音乐剧和舞蹈剧等形式。
舞台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道具和舞台设计,以及配乐和音效等要素,将剧本中的故事和情节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舞台剧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形式,通过舞台上的演绎和观众的参与,让观众沉浸于戏剧的世界中。
六、情节(Plot)情节是戏剧中用来传达故事的重要元素,它由一系列事件和行动组成。
情节通过构建起合理的逻辑关系和冲突,推动戏剧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
情节的设置和发展直接影响戏剧的张力和观众的情感体验。
七、舞台设计(Stage Design)舞台设计是指舞台剧中的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和道具等方面的设计工作。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例(五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例以前,常听人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没有亲见,自然也无从说起。
如今,我读了一遍,心中颇有一番感慨。
伴随着淡淡的悲伤,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坚、复仇的愿望之切等特点,无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觉得,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灵魂也因他的英雄举动走得远于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单纯的,也是幸福的,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又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活着。
恰在此时,鬼魂告诉了他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也开始觉悟了,他要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他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
那时,他的灵魂却没有停下来等待,仍在前进。
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只是他却没有料到克劳狄斯的阴谋,不过,他毕竟在临死前也给了敌人致命的一击。
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
此时,哈姆雷特的灵魂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个走远的灵魂!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爱。
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
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
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例(二)《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杰作,也是全球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之一。
作为一部关于爱、背叛、死亡和复仇的悲剧,它深深地触动了我,并引发了我对许多哲学和心理问题的思考。
通过读《哈姆雷特》,我被深深地吸引。
故事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遭遇——他的父亲被杀,母亲和叔叔结婚,他必须面对复仇和疯狂。
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形象相当丰满而真实,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雷雨人物内心独白450字作文

作文一<<周朴园的内心独白>>我,周朴园,在这雷雨交加的夜晚,思绪如麻。
我常常在想,我这一生到底在追寻什么?是财富?是权力?还是那所谓的家庭和睦?可如今,这一切都像是一场空梦。
我曾经以为,只要我努力掌控一切,就能让生活按照我的意愿发展。
我赶走了侍萍,以为这样就能保住我的名声和地位。
可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她的眼神,那充满了哀怨和绝望的眼神。
我试图在孩子们面前树立威严,可我分明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恐惧和疏离。
繁漪,那个曾经美丽温柔的女子,如今变得疯狂而陌生。
是我把她逼成了这样吗?我在这看似华丽的大房子里,却感到无比的孤独。
外面的雷声轰鸣,仿佛是上天对我的谴责。
我知道,我犯下了太多的错,伤害了太多的人。
但我也有我的无奈,在这个社会的洪流中,我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变得冷酷无情。
我也曾有过梦想,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可现实却把我打磨得如此面目可憎。
我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或许,这一切的恶果都得由我自己来承担。
作文二<<繁漪的内心独白>>我是繁漪,被困在这如同牢笼的周公馆里。
每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的心都如同这天气一般,混乱而痛苦。
我嫁给了周朴园,一个自私、冷酷的男人。
他把我当成了一件摆设,一个没有灵魂的物件。
我渴望爱情,渴望温暖,渴望自由。
可在这里,我什么都得不到。
我试图反抗,却被视为疯子。
但我知道,我不是疯了,我只是被压抑得太久,太久。
我看着周萍,他曾是我黑暗生活中的一丝曙光。
我以为他能带我逃离这一切,可他却如此懦弱,最终还是抛弃了我。
我的心在滴血,在这无尽的痛苦中煎熬。
我恨这个家,恨这里的每一个人。
我想要挣脱这束缚,哪怕付出一切代价。
雷声阵阵,仿佛是我的怒吼。
我不甘心就这样度过一生,我要为自己争取,哪怕是以一种疯狂的方式。
我不知道未来等待我的是什么,但我已经不在乎了,因为我已经受够了这一切。
作文三<<雷雨中心的彷徨>>在这雷雨交加的夜,我的心如同这狂风骤雨,久久无法平静。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描绘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被弟弟谋杀,并阴差阳错地杀死了自己的女友和杀害他父亲的人后,最终在一场血腥的决斗中去世的故事。
在这个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非常精彩,接下来,我们将对其进行赏析。
经典独白1:“要么成为一个好人,要么成为一个坏人,这是个问题”这句独白在戏剧中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是哈姆雷特对自己下的自白。
在这句话中,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伦理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追求善良还是回避邪恶?这个问题不仅是哈姆雷特的质问,也是历史上许多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注的主题。
哈姆雷特的答案是:“成为一个好人或成为一个坏人,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哈姆雷特的独白点出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同时也给了人们以思考的空间。
经典独白2:“这个世界是一个无情的地方”这个独白出自哈姆雷特与游戏玩伴的对话中,第二幕第二场。
这是哈姆雷特在与卡西欧的对话中说的话。
在哈姆雷特的世界观中,这个世界是一个非常无情的地方。
他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和苦难,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这个独白暴露了哈姆雷特中的一些悲观主义,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人们是否应该相信全能的上帝和存在善和恶的二元论?还是应该接受这样的真相,无论好坏都是由命运掌控?经典独白3:“要么死亡,要么怎么办?”这个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的“考验”场面中,这是哈姆雷特寻求复仇的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哈姆雷特说出这句话是在他思考是否要放弃复仇,放下自己的仇恨。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一场血雨腥风的决斗中死亡还是接受自己的局限,退而求其次,放下仇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哈姆雷特最终选择了复仇,但这句独白始终留在人们的心中,同时也提出了某些哲学和伦理问题。
经典独白4:“我需要证明自己”在第二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对自己说出了这句话。
这是哈姆雷特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特征,即他对自己的内在追求。
戏剧表演理论考试 选择题 50题

1. 戏剧表演中,“第四堵墙”理论是指:A. 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B. 演员与舞台之间的界限C. 演员与导演之间的沟通D. 演员与剧本之间的联系2. 以下哪位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A. 莎士比亚B.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C. 莫扎特D. 达芬奇3. 戏剧表演中的“内心独白”是指:A. 演员对外界环境的描述B. 演员对内心感受的表达C. 演员对角色行为的解释D. 演员对剧情发展的预测4. “悲剧”与“喜剧”的主要区别在于:A. 表演形式B. 剧情内容C. 角色性格D. 情感表达5. 戏剧表演中的“冲突”是指:A. 角色之间的矛盾B. 角色与环境的对抗C. 角色内心的挣扎D. 以上都是6. 以下哪项不是戏剧表演的基本要素?A. 剧本B. 导演C. 音乐D. 摄影7.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调度”是指:A. 演员的服装设计B. 舞台布景的安排C. 演员的走位和动作D. 灯光效果的设置8. “默剧”是一种:A. 没有对话的戏剧形式B. 没有音乐的戏剧形式C. 没有动作的戏剧形式D. 没有布景的戏剧形式9.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是指:A. 演员对角色的理解B. 演员对角色的模仿C. 演员对角色的创造D. 演员对角色的表达10. “即兴表演”是指:A. 演员按照剧本表演B. 演员按照导演指示表演C. 演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表演D. 演员在有限时间内准备表演11. 戏剧表演中的“情感共鸣”是指:A. 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B. 演员与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C. 演员与导演之间的情感交流D. 演员与剧本之间的情感交流12. “象征主义戏剧”强调:A. 现实主义的表现B. 象征和隐喻的运用C. 自然主义的描写D. 浪漫主义的情感13.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语言”是指:A. 演员的对话B. 演员的动作C. 舞台布景D. 以上都是14.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是:A. 逻辑严密B. 情节连贯C. 意义模糊D. 角色明确15.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转换”是指:A. 演员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B. 演员从一种情感转换到另一种情感C. 演员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D. 演员从一种动作转换到另一种动作16. “现实主义戏剧”强调:A. 超现实的幻想B. 历史的真实C. 生活的真实D. 艺术的虚构17.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效果”是指:A. 演员的表演效果B. 舞台布景的效果C. 灯光和音效的效果D. 以上都是18. “悲剧英雄”通常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 完美无缺B. 道德高尚C. 命运多舛D. 智慧超群19.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冲突”是指:A. 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矛盾B. 角色与环境之间的矛盾C. 角色与内心之间的矛盾D. 以上都是20. “喜剧效果”通常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实现?A. 夸张的动作B. 幽默的对话C. 滑稽的情境D. 以上都是21.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动作”是指:A. 演员的静态姿势B. 演员的动态行为C. 舞台布景的移动D. 灯光的变化22. “心理戏剧”强调:A. 外部环境的描写B. 内心世界的探索C. 历史事件的再现D. 社会问题的讨论23.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关系”是指:A. 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B. 角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C. 角色与剧本之间的关系D. 角色与导演之间的关系24. “史诗戏剧”的特点是:A. 情节简单B. 角色众多C. 主题深刻D. 风格多样25.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空间”是指:A. 演员的表演区域B. 舞台布景的布局C. 灯光的照射范围D. 以上都是26. “实验戏剧”通常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 传统的表现形式B. 创新的表演手法C. 固定的剧本结构D. 明确的主题内容27.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发展”是指:A. 角色性格的变化B. 角色行为的变化C. 角色情感的变化D. 以上都是28. “音乐剧”是一种:A. 以音乐为主的戏剧形式B. 以舞蹈为主的戏剧形式C. 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D. 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29.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布景”是指:A. 演员的服装B. 舞台的背景C. 灯光的效果D. 音效的设置30. “悲剧效果”通常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实现?A. 悲伤的情感B. 悲惨的命运C. 悲剧的冲突D. 以上都是31.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定位”是指:A. 角色在剧情中的位置B. 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C. 角色在观众心中的位置D. 角色在导演心中的位置32. “讽刺戏剧”强调:A. 幽默的表达B. 讽刺的意味C. 夸张的表现D. 深刻的主题33.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节奏”是指:A. 演员的表演速度B. 剧情的推进速度C. 音乐的节奏变化D. 以上都是34. “历史剧”的特点是:A. 现代主题B. 古代背景C. 未来设想D. 虚构情节35.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互动”是指:A. 角色之间的对话B. 角色之间的动作C. 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D. 以上都是36. “儿童剧”通常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 复杂的剧情B. 深刻的主题C. 简单的故事D. 严肃的表演37.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设计”是指:A. 演员的服装设计B. 舞台布景的设计C. 灯光效果的设计D. 音效效果的设计38. “悲剧冲突”通常涉及以下哪种情况?A. 角色与环境的冲突B. 角色与内心的冲突C. 角色与角色的冲突D. 以上都是39.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性格”是指:A. 角色的外在特征B. 角色的内在特质C. 角色的行为方式D. 角色的情感状态40. “喜剧冲突”通常涉及以下哪种情况?A. 角色与环境的冲突B. 角色与内心的冲突C. 角色与角色的冲突D. 以上都是41.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灯光”是指:A. 演员的服装颜色B. 舞台布景的颜色C. 灯光的照射效果D. 音效的播放效果42. “悲剧结局”通常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 圆满的结局B. 悲惨的结局C. 喜剧的结局D. 开放的结局43.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行为”是指:A. 角色的言语表达B. 角色的动作表现C. 角色的情感表达D. 以上都是44. “喜剧结局”通常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 圆满的结局B. 悲惨的结局C. 悲剧的结局D. 开放的结局45.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音效”是指:A. 演员的语音效果B. 舞台布景的声音C. 音乐的播放效果D. 以上都是46. “悲剧情感”通常涉及以下哪种情况?A. 悲伤的情感B. 快乐的情感C. 愤怒的情感D. 恐惧的情感47. 戏剧表演中的“角色背景”是指:A. 角色的家庭环境B. 角色的社会地位C. 角色的个人经历D. 以上都是48. “喜剧情感”通常涉及以下哪种情况?A. 悲伤的情感B. 快乐的情感C. 愤怒的情感D. 恐惧的情感49. 戏剧表演中的“舞台道具”是指:A. 演员的服装B. 舞台布景的物品C. 灯光的设备D. 音效的设备50. “悲剧主题”通常涉及以下哪种情况?A. 爱情的故事B. 战争的描写C. 人生的苦难D. 社会的进步答案:1. B2. B3. B4. D5. D6. D7. C8. A9. C10. C11. A12. B13. D14. C15. A16. C17. D18. C19. D20. D21. B22. B23. A24. B25. D26. B27. D28. A29. B30. D31. A32. B33. D34. B35. D36. C37. B38. D39. B40. D41. C42. B43. D44. A45. D46. A47. D48. B49. B50.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读司马迁《报任安书》陆精康 (一)什么是人生的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⑴“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
”⑵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首先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
人生旅途有种种屈辱和不幸。
司马迁那个时代,“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然而,这种种耻辱比起宫刑,算得了什么!“最下腐刑,极矣!”⑶一个“最”字,一个“极”字,将人生的悲剧命运推向了极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
”⑷受宫刑六年之后,司马迁“泪洒书函”回复故友任安之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巨著《史记》已在磨难中草成。
他以“大质亏缺”“身残处秽”为代价,成就了“功追尼父”的千秋伟业,在民族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尊悲剧英雄高高耸立的雕像,令后人高山仰止。
而我们从《报任安书》中读到的,则是这位悲剧英雄饱含血泪的内心独白,其间浸透着崇高绚丽的悲剧精神。
(二)奇耻大辱——司马迁清晰记起天汉四年(前97)密不透风的蚕室中刻骨铭心的一幕。
那是在修撰国史的中途。
罪囚司马迁接受了这一生命的重新选择,也开始了人生的一大转捩。
“诟莫大于宫刑。
”“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丧气”,何况司马迁这样的慷慨之士!卫国的雍渠、秦国的景监、本朝的赵谈……君子不耻。
这些故事,司马迁是太熟稔了——这更是作为史家的司马迁的不幸。
传统理念是:“士可杀不可侮。
”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
司马迁绝非畏死之人,对他而言,活着,实在比死沉重万分!司马迁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有着与传统理念未必完全相同的价值判断:“人固有一死,或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功成名就,壮怀激烈从容赴死,固然是“重于泰山”,事业未竟,陷入绝境无谓丧生,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之所以“减死一等”自请宫刑,甘心受辱隐忍不死,是为着“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生。
这一选择,无疑是比死更加艰难的“伟大的痛苦”。
这种超越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绝境中怀有希望,黑暗中憧憬光明,毁灭和失败中迸发出奋斗的勇气和毅力,屈辱和痛楚中保持进取的自信和尊严。
不甘受辱而终于蒙诟,常思自裁而终不引决,为的是“退而论书策”“曼辞以自饰”。
这种超越死生超越时空的理念,是人的灵魂的净化、人的思想的升华、人的价值的实现。
鲁迅早就说过,《史记》“背《春秋》之义”⑸。
这种超越死生的悲剧精神,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反拨。
读《报任安书》,不难明白司马迁对悲剧人物生死名节的评判:“向令任子胥从奢而死,何异于蝼蚁?”“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⑹也不难理解司马迁对悲剧人物死生去就的质疑:“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⑺可以说,司马迁对生死荣辱的看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悲剧精神的哲学内涵。
壮哉,悲剧英雄超越死生的理念!读《报任安书》,谁能不为司马迁作出的这一意义非同寻常的生死抉择而倍感欣慰!(三)“名山”事业——司马迁清晰记起元封六年(前110)洛阳诀别的一幕,司马迁的事业发轫于此。
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业竟要以“隐忍苟合,幽于粪土之中”的悲剧人生相许。
出使巴蜀匆匆返归的郎中司马迁满面烟尘,拜倒在太史司马谈榻下。
弥留之际的父亲执手洒泪留下遗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⑻这是千钧重托,也是时代的召唤。
司马迁俯首涕泣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⑼三年后,司马迁承袭父职。
五年后,司马迁始修国史。
一场飞来横祸,差点断送了旷代奇才,夭折了宏伟工程。
也许想起了“苦心焦思,终灭强吴”⑽的勾践,也许想起了“受辱不羞,欲有所用”⑾的季布,“刑余之人”重新操起了那支如椽巨笔。
面对比死更难堪的耻辱,为了实现父亲的理想,完成时代的使命,体现人生的价值,司马迁的回答只有8个字: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可以说,惨痛的际遇和险恶的处境,反而激起了司马迁负重前行的毅力,才产生出震撼历史的鸿篇巨制!司马迁与笔下那些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心心相印。
乞食吴市的伍员、蜷曲茅厕的范雎、服刑骊山的黥布、受辱淮阴的韩信……此时,毕生心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马迁复书任安,那些垂范后世的悲剧人物又一个个向司马迁走来。
厄于陈蔡的孔子,双目失明的左氏,断去双足的孙膑,流放沅湘的屈原,死于非命的韩非……“弃小义,雪大耻”⑿,忍辱负重自奋立名,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司马迁无愧于父亲的嘱托和时代的召唤。
《史记》这座丰碑,建立在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身躯之上。
壮哉,悲剧英雄忍辱负重的毅力!读《报任安书》,谁能不对司马迁直面逆境的坚韧不拔由衷钦佩!(四)面折廷争——司马迁又清晰记起天汉二年(前99)长安宫廷负屈衔冤的一幕。
郁结心头多年的愤懑,流淌笔下,如滚滚波涛涌动而来。
李陵兵败。
太史令司马迁见汉武帝“惨怆怛悼”,怀着“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的良好愿望,为李陵辩护。
龙颜震怒。
汉武帝竟以“沮贰师”——诋毁那个寸功未建的天子宠臣贰师将军李广利——为由,诏令下狱。
司马迁与李陵本“趋舍异路”并无私交,只是出于公心,方挺身而出。
呜呼!怀抱忠诚谏言无忌,换得的却是“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垂,幽于圜墙之中”的严厉处罚!“款款之愚”“拳拳之忠”而“明主不晓”:这是对制造冤狱的“明主”的愤怒抨击!“公卿王侯”闻李陵连战克捷,“皆奉觞上寿”,悉李陵战败陷没,则“媒蘖其短”:这是对落井下石的朝臣的愤怒揭露!司马迁“深幽囹圄”“交游莫相救,左右亲近莫为一言”:这是对炎凉世态浇薄人情的愤怒控诉!一个“愤”字,司马迁久蓄于心,如今,再无顾忌,泼墨写出。
一生“与汉武帝相终始”⒀的司马迁,在与帝王的关系中演绎着他的悲剧人生。
作为一个不虚美不隐恶的良史,司马迁充分肯定过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班固“微文讥刺,贬损当世”⒁的评判是失之公允的。
汉武帝之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执迷方术笃信鬼神、制造冤狱刻薄寡恩,司马迁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
汉武帝之遇司马迁,其实不过是“以倡优蓄之”。
史家的良心和责任终究触动了逆鳞:“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去之。
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⒂“削而去之”的文字埋入了历史的烟尘,而今,司马迁奋笔疾书,冲决“为尊者讳”的藩篱,拂去“明主”头上的光环,又一次将汉武帝刻薄寡恩制造冤狱的形象公诸于世,发出了惊世骇俗不平则鸣的愤怒呐喊!这是当年抗争的延续。
汉武帝是否继续滥施专制的淫威,司马迁是否因《报任安书》“有怨言,下狱死”⒃,历史的记载相当含糊。
然作书次年,即征和三年(前90),司马迁的行踪从历史上消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的确是一桩难以破译的历史疑案,这桩疑案自然又加浓了司马迁人生的悲剧色彩。
壮哉,悲剧英雄愤激抗争的勇气!读《报任安书》,谁能不为司马迁面对专制暴虐的英勇无畏击节赞叹!(五)泪洒书函。
现在——征和二年(前91)仲冬的一天,中书令司马迁正把他一生的血泪化作浓浓墨迹书写在青青竹简之上。
原本为回绝任安“推贤进士”请托的一封信,不意竟一气呵成三千余言。
完全是借题发挥。
郁结多年的情感——哀、怨、怒、愤,司马迁诉诸笔端倾泻无遗。
“其文疏荡,颇有奇气”⒄,的确,《报任安书》中回荡着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气。
这股奇气,源于蓄积已久的内心感受,弥散于字里行间,其幽怨、其郁悒、其激愤、其慷慨,种种情感,如天风海雨,向读者袭来。
“感人之文,莫先乎情。
”⒅“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谁为为之?孰令听之?”——何其幽怨!“亏形为扫除之隶”,“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哉!”——何其郁悒!“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以刀踞之余荐天下之豪杰!”——何其激愤!“偿前辱之责,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又何其慷慨!蘸血带泪的郁悒慷慨之情,滋生于黑暗现实,郁积于肺腑胸腹,一经触动,泻如江河,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泪湿衣襟!冥冥中驱动司马迁那支健笔的,是悲剧英雄屈原。
屈原“正道直行”,却“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怀瑾握瑜”,却放逐沅湘“行吟泽畔”:一篇《屈原贾生列传》,就是沟通他们精神世界的桥梁!“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⒆《报任安书》又何尝不是“自怨”的产物,“罹忧”的产物!前人评此书:“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
文情至此极矣!”⒇评得何其准啊!壮哉,悲剧英雄郁悒慷慨的情感!读《报任安书》,谁不掬同情之泪!谁不生激昂之情!(六)这是《报任安书》中惟一的一段描写。
描写的是李陵及其将士喋血沙场的最后一战:“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司马迁为什么要以浓墨重笔极力描写陷入绝境的汉军将士的殊死拼斗?为着展示悲剧人物的崇高美。
其实,一部《史记》,悲剧英雄何止百数。
伯夷绝食首阳的潇洒,荆轲诀别易水的悲壮,伍员头悬吴门的凄烈,屈原纵身江流的瑰丽,项羽自刎乌江的从容,李广转斗大漠的雄迈……司马迁将自己全部的爱、怜、愤、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悲歌。
《报任安书》昭示人们,这些悲剧英雄,是司马迁生命情结和客观历史交融渗透的结晶。
一方面,在这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倾注了自己的满腔血泪生命情感,另一方面,司马迁又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英雄气质悲剧精神。
而且,司马迁留给读者的,是“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从而歌颂光明,鞭笞黑暗,扫除污秽,预见将来”。
(21) 因此,《报任安书》体现的悲剧精神——超越死生的理念,忍辱负重的毅力,愤激抗争的勇气,郁悒慷慨的情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证明自己的人格尊严,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转悲创至崇高,这,就是我们从悲剧英雄司马迁的内心独白中读出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