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2: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学习要点]探究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1.《醉花阴》作于什么时节?说说作者在词中是怎样突出节令特点的。
2.仔细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3.这两首词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4.《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是一道分析词的内容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词中的意象,分析意境,然后分析情感。
分析时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讨论明确]1.《醉花阴》写于重阳节的时候。
词中作者写初秋的时候白天还很长,气候已经开始变凉,尤其是夜里会更觉得凉意袭人。
这时西风不断地吹卷着窗帘,东篱边的菊花正在开放。
作者是紧紧抓住初秋时候的气温变化、西风起、菊花盛开等自然现象来突出秋天的节令特点的。
2.《声声慢》开头三句,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字。
这七组叠字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这样连叠七字是“创意出奇”,是“卓绝千古”的。
这个开端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飘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
“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她此刻已是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着来打发这残年余岁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心情当然是极度的凄惨、悲戚的。
作者用这七组叠字,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3.这两首词一首写于前期,一首是晚年之作。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生活处境的变化,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同样是写愁,但在早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引导: 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 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2015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 (2)

7.李清照词两首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
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那场巨变,似乎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词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性词人李后主,北宋的灭亡造就了女性词人李易安。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李清照传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
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
居历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
易安幼有才藻。
元符二年(1099),年十八,适太学生诸城赵明诚。
明诚父挺之,时为吏部侍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
李、赵宦族,然素贫俭。
每朔望,明诚太学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夫妻相对展玩咀嚼,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明诚出仕宦,挺之为宰相,居政府,亲旧在馆阁者多,有亡诗、逸史、汲冢、鲁壁所未见之书,尽力传写。
或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质衣物市之。
挺之在徽宗时,易安进诗曰:“炙手可热心可寒。
”挺之排元祐党人甚力,格非以党籍罢。
易安上诗挺之曰:“何况人间父子情?”读者哀之。
易安自少年兼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传颂者:“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
”世又传:“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以为佳境。
明诚后屏居乡里十年,衣食有馀。
及起知青、莱二州,皆政简,日事铅椠,易安与共校勘,作《金石录》,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
每获一书,即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指摛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所藏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易安性强记,每饭罢,与明诚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其收藏既富,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当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一.导入 师出示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猜一词人名。(李清照) 师导入: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的婉约词宗李清照,很早就受人 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虽然,
李清照词两首
课 题:《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把握诗歌对比阅读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技巧
初步培养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两首词意象的异同;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的形成
舟:《一剪梅》中的舟谓之“兰舟”,很美的称呼,这和词人甜蜜爱情中的小小的别离之苦很相称,它只是词人排解自己内心烦忧的凭借。《武陵春》中的“轻舟”“舴艋舟”己没有这种优美的意味,它们只是用来衬托词人悲愁的浓重。
3、这两首词的艺术手法法什么异同?
《一剪梅》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武陵春》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历来为人称道的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抽象为具体,饶有新意,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2、《武陵春》
尘香:花落地下尘土也染上香气。
拟:打算。
舴艋舟:小船。
学生提出疑问,自主探究。
三.解疑合探.
(l)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写作背景,相信同学们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词,同时再思考大家之前所提的问题。
7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7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高一语文优秀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主备人王玉莲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3、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重点难点
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
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词
2、整体感知二词的内容。
学案11: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文本导入有那么一位女子,在溪亭日暮时唱出了“沉醉不知归路”;有那么一位女子,虽然“人比黄花瘦”,却吟着“应是绿肥红瘦”;她于月满西楼之时,叹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唱出了千年绝句,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正因为有了她,南宋词坛才大放异彩,中国的词坛才不那么寂寞。
她,就是巾帼词人——李清照!背景知识梳理1.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中原时,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后,境遇孤苦。
所作词以南渡为界。
南渡前多写其悠闲生活,描写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代表作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南渡后多怀旧悼亡、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词风趋于凄婉哀怨,含蓄深沉,代表作有《声声慢》《永遇乐》《念奴娇》。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独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1卷)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写作背景《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常识梳理(1)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詞兩首》導學案(三)教學目標1、瞭解李清照的生平經歷及其前後期詞風的變化。
2、反復誦讀《醉花陰》和《聲聲慢》兩首詞,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探討這兩首詞中共同的意象“酒”、“風”、“黃昏”、“黃花”的象徵意義,並把握兩首詞共有的情感“愁”。
重點難點探討這兩首詞中共同的意象“酒”、“風”、“黃昏”、“黃花”的象徵意義,並把握兩首詞共有的情感“愁”。
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方法及工具講授法、討論法、誦讀法(多媒體)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
”寫的是誰?沈謙《古今詞話》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二李是婉約詞傑出代表,我們來學習李易安的《李清照詞兩首》。
二、介紹李清照其人其詞1、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師從蘇軾,是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出身名門,也知書善文。
李清照從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養,工書,能文,精通音律。
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生趙明誠為妻,婚後的生活相當美滿,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讀書,品詩論文,收集和鑒賞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趙明誠有一段時間出外遊學、出仕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詩詞排遣寂寞,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2、後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北宋滅亡,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
他們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即1129年趙明誠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個人。
這期間她不但承受著政治上的壓力,而且大量書畫、研墨被盜,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況極其淒慘,嘗盡了喪夫之痛、流離之苦和亡國之恨。
3、李清照前後期詞的不同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鬱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李清照词两首李清照词二首浣 溪 沙淡荡①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②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 ①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②沉水:沉香。
③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④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⑤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念 奴 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注】 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
《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鉴赏:《浣溪沙》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念奴娇》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
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
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
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
语浅情深,清丽婉妙。
1.注音白昼.(zhîu ) 憔.悴(qiáo ) 杯盏.(zhǎn ) ⎩⎪⎨⎪⎧薄.暮(bï)薄.片(báo ) ⎩⎪⎨⎪⎧标识.(zhì)识.别(shí)2.写对字形⎩⎪⎨⎪⎧ru ì(瑞)雪tuān(湍)急挣chuài(揣) ⎩⎪⎨⎪⎧xi āo (消)失xiāo(销)账xiāo(逍)遥⎩⎪⎨⎪⎧充yínɡ(盈)yínɡ(楹)联 ⎩⎪⎨⎪⎧ji ān (兼)职jiān(缣)帛qiān(谦)逊◎写法归纳(1)巧妙的比喻。
比喻的巧妙是《醉花阴》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2)烘云托月的手法。
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此处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咏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3)叠字的运用。
7组14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14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4)借景抒情。
抒情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楚,也更能感染人。
◎写法精讲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
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要为抒情而写景。
《声声慢》所写的季节是忽暖忽寒的秋季,时间是引人黯然神伤的黄昏。
随着天色的灰暗,凄凉的风也一阵紧似一阵,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抵御不了寒冷的气候。
望天空,但见行行大雁掠过;看地面,到处是冷落憔悴的黄花。
一会儿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又洒落在梧桐树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词人笔下的景物是富有象征或比喻意义的:那秋日黄昏,不是像南宋的时局和词人自己的晚景吗?那“三杯两盏淡酒”,不是表明词人穷困潦倒的生活现状吗?那憔悴不堪的黄花,不是词人的自我写照吗?凄风苦雨,不就是词人痛苦的心声、哀伤的泪雨吗?总之,这首词中的所有景语都是情语,都烘托出了“冷冷清清”的气氛,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
◎微写作训练将诗歌散文化是理解诗词的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请将《声声慢》改译成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旧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ái)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
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课内素材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
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
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蚱蜢舟也无能为力。
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延伸阅读暗恋李清照杨献平我依稀记得,赵明诚迎娶她的那天,早上下了一阵小雨。
房檐的雨滴一下一下的,打在青色的石头上。
或许是天长日久的缘故,那些石头上都被雨滴砸出了深深浅浅的凹槽。
有一些蚂蚁死在里面,有一些尘土落下又被洗净。
不一会儿,乌云散开,太阳出来了。
锣鼓和花轿,唢呐和长笛,在李家深深的院落和外面的青色巷道里,吹动了整个宋朝的清晨,也吹动了整个宋朝内心最为隐秘的情感。
我就站在她家门前的台阶上,任由迎娶她的脚步踩来踩去。
在明诚那里,是清照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了。
然而幸福却随着宋朝的崩塌而消失了。
在金兵的铁蹄下,宋朝的半壁江山风雨飘摇。
明诚死了,对清照来说,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疼和绝望。
我知道从此以后,清照再也不是从前的清照了。
一个幸福中的女人,什么都可以瞬间消失乃至强行剥夺,而最不可失去的就是她一生依傍和珍爱的男人。
清水洋溢、花枝招展的李清照一下子枯了。
她最不可或缺的不是那些为她赢得万世声名的文字,而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爱和绝望。
后来那个娶她的男人,我始终没有记住他的名字——直到现在,对于清照和后世的人们来说,那个男人的名字和意义已经随着肉体的腐烂而腐烂了。
在杭州的那些年,南宋的光景就是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也是她内心的形式和颜色。
日复一日,彻骨悲凉。
她总是一个人在旧漆剥落的门楣前,望着北回的大雁,珠泪婆娑,寸断肝肠。
她把酒黄昏,把宋朝的所有栏杆拍遍,或者登高望远,而回过身来,偌大的尘世之上,到处都是繁华烟柳,而晚年的李清照却通体冰凉,连一颗曾经蓬勃的心脏,也冻疮斑斑。
孤独的门楣之前,行人匆匆,车马冷落,回忆的昨日欢笑都如一阵轻浮的岚烟。
在孤独的酒杯之中,雨疏风骤,清照浑然不知今夕何年,只是一人独坐夕阳,只道“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
(本文有删节)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1)下阕“我报路长”两句是词人的感叹,“谩”通“漫”,“枉,徒然”之意。
认真揣摩这两句,结合全词,谈谈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虽有出众才华,但在朝廷昏庸无能、国家前途黯淡的时刻却毫无用处的感叹。
(2)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大多数词截然不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分析其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①写梦中景象和梦中感叹;②写到了传说中的“天帝”“鹏”“篷舟”“三山”等;③想象非常丰富;④意境极其开阔。
(写出两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词的上阕,首句先写秋景。
词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以景物侧面烘托自己的绵绵思情。
答案:视觉嗅觉触觉(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点明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无法排遣。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词上阕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动作和矫健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