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影评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人生的苦难与希望
《活着》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挣扎。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在中国历经了农村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而残酷。
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在生活中的无助和绝望,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对家庭和亲情的执着。
这种真实的描绘让人不禁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电影《活着》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福贵在电影中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变迁,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
他的坚韧和乐观态度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逆境中的选择和态度。
这部电影让观众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而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才是真正重要的。
此外,电影《活着》在艺术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张艺谋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和独特的视觉效果,将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表现福贵与妻子的感情时,张艺谋运用了许多细腻的镜头,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
同时,电影的音乐也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增强了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让人反思人生的苦难和希望,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逆境中的选择和态度。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描绘、深入的人性探索和艺术上
的精彩表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这部电
影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他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最终却依然坚韧地活着。
首先,影片的镜头语言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
将乡村的美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艰辛。
其次,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深刻。
主人公在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但他依然坚韧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执着让人深受触动,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可贵,让人不禁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最后,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主演葛优和巩俐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让观众
深受触动。
影片通过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探索,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遭遇。
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悲欢离合,以及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
首先,从情感上来说,《活着》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凉和无奈。
影片中主人公福贵一家在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的摧残之后,生活遭遇了种种不幸。
父亲被杀,妻子疯狂,儿子残疾,家产被没收……这些悲惨的遭遇让观众们心如刀割,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情。
但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他不断地努力生存下去,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为了那份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这种对生活的坚守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来说,《活着》的影片语言非常独特。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将小说中的情感和情节完美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影片中的画面美感极强,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深意。
尤其是在表现战乱和动荡年代的场景中,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将那段历史的苦难和磨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电影。
它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也让人们看到了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
它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思考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这部影片将深深地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电影,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农民的生活经历,从家庭的繁荣到贫困,再到最终的坚韧和生存。
影片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描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真实。
观众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挣扎,以及他对家庭和生活的执着。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立体,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了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
其次,影片对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也让人印象深刻。
从家庭的破裂到农村的贫困,再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影片对中国农村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种真实的描绘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最后,影片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和镜头语言,让整个影片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影片的音乐和摄影也非常出色,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情感和氛围。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深刻地触及了人们的内心,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揭示。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坚韧地活着。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
了一位农民在中国大革命、日本侵华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经历。
电影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坚韧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观众深受感动。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人生的坚韧和顽强。
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财
产的丧失以及亲人的离世后,仍然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以自己的双手劳动,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时期。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对人性的思考也让观众深受触动。
在生活的压迫和磨难下,人们
往往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电影中展现了人性的善良、残忍、贪婪等各种面貌。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电影中的画面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
视角和对细节的把握,将余华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配乐也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投入。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对生命的坚韧、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细节的把握,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活着影评(一)文/陈穗筠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不能预知生死,但我们可以笑着活下去。
活着,本是一种希望,上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得坚强地活下去。
至于活着的价值,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福贵,本是一个有钱人,家庭条件非常好,但他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浸在赌场里。
赌场,会让人丧失理智,在那里,人们是麻木的。
谁也抵御不了赌的诱惑,包括福贵。
他把自己的房子都赌没了,最后还想赌上自己的生命。
被迫使得他的妻子和孩子离他而去,更可气的是,他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害得母亲重病。
好在他觉悟得早,当朋友提起“赌”字时,他非常敏感,并再三强调,再也不赌了。
直到福贵一贫如洗,整个家都已是七零八落。
春夏秋冬,那一幅幅在街头饱经风霜的画面,使人看了不禁为之同情。
也许有人说,像他这种人,不需要别人去同情他,这是他的报应。
而我是希望,福贵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关爱母子,脚踏实地地养家糊口。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一切即将从新开始的时候,福贵被抓走了。
显然,上天一点都不眷顾他。
但福贵明白,自己必须得活着回去。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的事情,让人觉得越来越不幸——有庆被车撞死了。
而撞死他的人,是春生。
这对于大家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可是家珍却能不计前嫌,让春生好好活下去。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吧。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幸福还是没有光临福贵家,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死亡的噩耗。
但是,福贵他们能够不屈不挠,坚强乐观的活下去,这又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们,不能预知下一个死亡的会是谁,也许,就是自己,但他们还是抱着生的希望,活下去。
生死离别,事事难料,唯有活着,最好!活着影评(二)“有一种伟大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但也有一种伟大叫作活着,受辱地活着,无论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歇斯底里,都忍受一切地活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样的无奈与孤独就是生活,并且世上没有比这更真的生活。
《活着》,这部安静朴实的影片,就是简单的叙述了这样一个长达四十年的故事,一个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发生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
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如何在苦
难中坚持生存的故事。
这部电影深刻地触及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给观众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电影的表演非常出色。
姜文和葛优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们将
角色的内心痛苦和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角色
的真实和情感,这让整个故事更加感人。
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张艺谋运用了精湛的摄影技巧和剪辑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中细腻
的画面感受到角色的心路历程,这让整个故事更加感人。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共鸣。
观众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生
活的无常和残酷,以及人性的坚韧和勇气。
这让观众不仅仅是在观影过程中感
到悲伤和心痛,更让他们在观影后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是一部深刻触及人心的作品,它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叙
事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以及人性的坚韧和勇气。
这部电
影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一部让观众深思的作品。
强烈推荐观众观看。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cb1d4bf5335a8103d22014.png)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活着影评活着影评(一):《活着》这部电影根据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的。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
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
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又看了遍小说。
电影和小说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活着》能够说是他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虽然电影给人伤感,但远没有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
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是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死亡所产生的悲痛感是十分紧凑的,让读者感觉到生命的脆弱。
而电影在表现这点上有点散漫,也不够着重,反正是想死又死得不能感动人,要死又死得不彻底。
比如有庆的死,小说中本来是写有庆给县长的老婆去献血,结果他献死了。
不像电影里死得那么不值一提,荒诞却不如小说那种写法让人心痛。
如果这件事跟后面凤霞难产而死的事联系起来,两个小孩都死在同一家医院里,就更具有杯具色彩。
然而电影中却加入了政治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该电影呗禁止上映的原因之一。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灰色的伤感。
如儿子先被倒塌的墙压死,凤霞先天聋哑,然后难产超多出血而死等等。
小说中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两者相依为命。
而亲人一个个的死去。
张导在电影中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
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
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当年透过赌博赢取福贵祖屋的龙二在建国时期抗法和破坏国家财产而被判处死刑,福贵感慨着自己的“幸运”。
虽然龙二的死是因为其违法抗法,他被枪毙也是死有余辜的,而福贵如果当年继续保留着祖屋,那他难免也会成为一个冷酷自私的刻薄地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影评
《活着》这部影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为我们记录了一段特殊年代发生的一个故事。
影片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这个时间跨度的转折点是新中国的成立,而伴随时代的变迁,剧中福贵这个人物也在成长。
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变化真的让人看了心酸甚至心痛。
只能说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种悲哀吧。
看完了《活着》,我在想这个片名与剧中情节的关系。
个人以为,影片想要为我们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剧中福贵这个角色,经历了家道败落、战争阴影、子女双亡,却依旧活了下来。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出戏剧,充满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
生活中不测频频不断,谁也无法预知,当你以为你不可能承受那样的噩耗与打击,却终是挺过来了。
我们惧怕不测,然却不得不对生活做出妥协,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并仍然继续活下去,直至走向生命的终点。
有人说,《活着》这部影片以一个小人物的一段人生历程揭露了那个荒谬年代会发生的再也寻常不过的事实。
的确,看完了这部影片,更加剧了我对那个年代荒唐的认知。
据说,这部影片一段时间曾被列为禁片,这大概是惧怕那段荒谬的历史被如此地真实的展现给民众。
然而,那个强调成份,主张工人阶级高于一切,打倒一切走资派的年代终于过去了,再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个人崇拜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真正走向世界。
中华大众的视野逐渐开阔,人们的思想不再受束缚,中华大地弥漫着自由奔放的气息。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一片澎湃,因为福贵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终于实现了。
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与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息息相关的。
《活着》这部电影是由中国电影界的翘楚——张艺谋导演摄制而成。
每个导演在拍摄自己的作品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惯用的艺术手法。
而我们张导,最惯用的也最喜欢的拍摄技巧应该是在电影中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
无论是其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反复出现的灯笼还是《活着》这部影片中大量的皮影戏的镜头,都充分地展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元素。
在《活着》这部影片当中,皮影戏这一元素从片头赌坊中初次出现到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物品而被焚毁共占据了全剧的五分之四。
而皮影戏的命运的发展历程,也将近贯穿了福贵的大半辈子。
从福贵家道败落后打算靠唱皮影戏挣生活到随福贵从军,在红军部队中扮演娱乐的角色,再到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差点被拆毁直到最终在文革期间被焚毁。
似乎在影片中皮影戏的命运与社会的变化紧紧相连。
剧中的一句台词是“越旧的东西越反动”。
诚然,皮影戏表现得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然而这却是一种能反映上个世纪小市民娱乐的方式。
这也是一种艺术。
那个年代看似神圣正确的话语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从神圣到荒谬,只有一步之遥。
据说,原著中并没有皮影戏这个元素,而剧中的皮影戏却与剧情紧密相连,这不得不说此中体现了浓浓的张氏风格,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究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出路何在?
《活着》这部影片的背景音乐采用了舒缓淡淡的二胡曲调,仿佛空气中都流淌着淡淡忧伤,尤其是当福贵家不断发生伤痛事件时,那淡而哀婉的曲调萦绕着整个家庭,似乎天空也是灰色的,让观众如临其境,唏嘘不已。
此外,影片的镜头画面基本呈现着典雅画风,仿若一幅水墨画,剧中出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画面不是很多,大多数时候更像是在叙述一个故事,为我们呈现一段时代的剪影。
而其中的反讽意味,自是不言而喻。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大抵便是如此罢。
而留给我
们观众的,则是一段感悟。
看完一部好的影片,往往觉得有什么溢满了胸腔,却说不出话来。
你让我说说它好在哪里,却又一片迷茫。
我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大概这就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吧。
茫茫人世间,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终点。
曲终人散后,谁也不是谁的谁。
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我们旁观着别人的故事,徒留一缕所感。
《活着》这部影片也以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为整部影片画上了句号。
影片临近尾声时,福贵唯一的小孙儿看着箱中的小鸡,问福贵:爷爷,小鸡长大了会变成了什么?福贵答:鸡张大了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变成了牛,牛长大,牛长大…(福贵陷入了沉思,顿了一下),我在想:福贵应该想到了有庆了吧。
这些话它也曾对有庆说过,当时的回答是牛长大了就共产主义了。
而现在再说这番话时,有庆已不在人世了。
所谓的共产主义,却是间接导致了有庆的离去。
此时此刻,福贵也应该不是很确定未来了。
然而,最终福贵的回答是牛长大后有庆也就长大了,故事到此结束。
这个结局中一堆小鸡的出现昭示了新的希望,象征着生命的蔓延不息。
而福贵与小孙儿的对话则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忍受一切苦难的坚韧品质。
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生命中遭遇多少不幸,生活还在继续,希望仍在远方。
写到这里,有了松一口气的感觉,这部影评终于告一段落了。
《活着》这部影片,我在课堂上看了一遍,自己又把它下载下来,重新看了一遍。
而这篇影评,也一直被我修修改改,持续了两三个礼拜,终于完工了。
虽说我不能像一个专业电影人士来点评这部影片,然而确实写出了自己的所观所感。
我想:任何一部影片,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来赏析它,不论是该部影片的剧情还是技巧,总会有其独特的地方使你的眼球被定格,心灵被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