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物态变化复习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和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和第三章知识点

初二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材料一、温度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20℃”读作或。

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不能超过温度计的(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和;(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温的。

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缩口)。

四、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即物质在、、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3、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五、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

物质熔化时要;凝固时要。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2、固体可分为和。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熔点即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非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3、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2)继续。

史上最全的初二物理复习笔记!(必收藏)

史上最全的初二物理复习笔记!(必收藏)

史上最全的初二物理复习笔记!(必收藏)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

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如空气、木、铁等。

3、声音的场速度是340米/秒。

4、人要能分辨出回声,则回声要比发声晚秒以上。

最少也要秒。

5、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6、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

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7、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8、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9、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它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0、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扰人们听的声音。

12、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3、噪声等级:小于40分贝安静,超过50分贝影响睡眠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引超疾病,150分贝以上就损坏人的听觉器官。

1、温度和温度计: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开尔文K.5、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t=T-273℃。

6、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

最小单位:℃注意事项: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②光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
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距)
③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和物态变化复习试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和物态变化复习试题

声现象和物态变化班级姓名学号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顿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顿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2.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3.学生做课间操时,体育教师利用扩音器喊口令是为了〔〕A.进步音调B.增大响度C.改变音色D.增大声速4.根据如图所给的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B. 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 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D. 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长,人耳是能听到的5.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C. 课堂上能听到教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可以传声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6. 如图是目前倡导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空心水泥砖,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做成空心,可以减少水泥与砂石用量,节约资源B.空心砖做成的房子冬暖夏凉,可以保温D.空心砖承受压力小,不适宜用于高层建筑7.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油〞,1分钟2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魔术师由特异功能“油〞的沸点低C.““油〞的热8.以下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B.气温低于水银熔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水的汽化吸热D.衣柜里放樟脑丸片,利用了汽化9.如下图的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是图像。

中考物理专题声现象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专题声现象物态变化

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2——声现象、物态变化第二章 声现象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2.声音的传播(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 固体 、 液体 、 气体 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1)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种类 有关。

(2)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 大于 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 固>V 液>V 气 。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音色 、 响度 和 音调 。

考点三 噪声及噪声的控制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1)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在人耳处减弱 。

考点四 声的利用1.超声波(频率高于 20 000Hz 的声音)(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 20 Hz 的声音)(1)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名 称概 念影 响 因 素相 关 关 系音调声音的 高低 。

发声体的频率。

频率大,则音调 高 ;频率小,则音调 低 。

响度声音的 大小(强弱),常用分贝(dB )表示。

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 大;振幅小,则响度 小。

音色声音的品质。

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体的发声方式决定。

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 不同。

3.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B超。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碎石。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B. 水可以在98℃时沸腾C. 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00gD.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2.《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

《声现象》《物态变化》重点辨析

《声现象》《物态变化》重点辨析

《声现象》《物态变化》重点辨析涟水县红日中学 周正明 223400一、声音的产生条件与传播条件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是物体发出声音的必要条件。

“振动停止了,发声也会停止”,但是不能说成“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消失了”,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出声音,而原来发出的声音还会继续向周围传播。

声音产生后人耳不一定就能接收到,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有传声的介质—固体、液态或气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二、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三者含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物理意义不同,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反映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响度、音调相同,我们也可以通过音色来分辨它们。

(2)影响因素不同,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一种声音与其他声音的区别,往往是三个特性都不相同。

例如: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声音,牛的叫声响度大,音调低;蚊子的声音响度小,音调高,两者的音色明显不同。

三、噪声的控制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经历三个阶段:声音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听到声音。

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禁鸣喇叭、安装消声器等),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公路两侧的透明板墙、关闭门窗等),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戴耳罩、耳塞、头盔等) 对于生活中控制噪声的办法,在判断属于控制噪声的哪种途径时,关键要搞清楚控制噪声的位置在哪儿,是声源处、人耳处,还是传播途中。

四、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两者的相同点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两者的区别是:①结构上:体温计的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径特别细,且略有弯曲,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②使用方法:体温计离开被测物体时,液柱在弯曲处断开,保证示数不变,所以,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人体后再读数,常用的液体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由于体温计液柱不能自己进入玻璃泡内,所以用体温计前需用力甩动,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不能甩动;③量程上: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10℃~110℃.五、物态变化形成条件汽化、熔化、升华形成的条件是吸热。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三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三篇】

下面是【篇一】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物体在1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到20000,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

高于20000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教师:学生:张越时间:2011年1月15 日10:00—12:00 段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真空铃实验,那么就需你掌握实验的仪器材料,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步骤及收集处理
:联系生活实际各举一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教练员的指令,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质量不同的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空气柱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显然图中音调最高
瓶中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水杯琴”敲击有水的地方,杯子盛水后,相当于改变了杯壁的振动情况,一般说来,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那么音调由高到低的是b,c,d,a
)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
弦短,弦细,弦紧,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弦长,弦粗,弦松,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1
3、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
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4 5
小明通过描点画出如图22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左右。

根据图22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90)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

图b 图c 下图表示某种晶体的凝固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凝固点是________℃,在正处于凝固过程中,此时该物质的状态是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