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汇编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文言文阅读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文言文阅读梳理

诵读篇
三、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
八年级上册
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阅读考情搜索】近13年未考【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①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一起。③中庭:院子里。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⑤盖:大概是。⑥但:只是。⑦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了。
①念: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⑤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⑥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⑦。
2.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 友情之乐: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 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角度 三 语言风格
5.(教材“思考探究”一改编)文章在句式、节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琢,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有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试题(共35页)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试题(共35页)

备战(bèi zhàn)2021中考:?记承天寺夜游?2021-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 2021年考题【,二〔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答复7——11题。

〔15分〕【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那么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那么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那么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凤翔府。

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

岐山,今岐山县。

占,占卦。

年,年成。

有年,指丰收。

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

弥月,整月。

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

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沉着不迫的样子。

7.解释以下加点(jiā diǎn)词的意思。

〔4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③志.喜也志:_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_______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欧阳学文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之迟辟智美创作一、注音.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处所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外;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而已”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染纤尘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4)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址: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4、这篇短文,对澄彻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那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而已.B.暗示了作者为年夜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发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年夜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暗示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布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五、简答题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答: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逼真之笔.(1)用“积水空明”比如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如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逼真,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静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自己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缔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解脱繁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暗示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固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埋怨.3、对“闲”字的理解答:“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那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括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目精选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暗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8.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衣欲睡解:相与步于中庭步:念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相与步于中庭于:盖竹柏影也盖: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1: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2:理由1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13.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年夜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1、读准字音:藻(zǎo)荇(xìng)2、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1、词语:①解衣欲睡:欲,筹算、将要.②月色入户:户,门.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不外;耳,而已.三、主题: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五、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而已!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分歧的表达方式划分条理,并写出各条理年夜意.* 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址、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暗示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难过和苦闷.)5、文章暗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如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浓艳.点染出一个空明澄彻,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布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那时怎样的心境.布景资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分歧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年夜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如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整齐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翰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谜底)《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一、基础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年夜家”之中.2.填空: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暗示了作者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8.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0.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址:人物:事件:《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⑴解衣欲睡解:⑵相与步于中庭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理由: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布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那时怎样的心境.布景资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分歧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5.文中最能暗示作者自豪自慰又难过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月光竹柏影比如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如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年夜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暗示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念: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⑶相与步于中庭于:⑷盖竹柏影也盖:⒉解释加点词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②念无与为乐者与: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如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相与步于中庭第五套题谜底:⒈⑴考虑,想到⑵于是⑶在④原来⒉①介入,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和⒊⑴都是闲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月色入户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⑸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⒋相与/步于中庭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难过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暗示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浓艳.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静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缔造出一个不染纤尘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目设计者:六店低级中学老爷子一、填空: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谜底: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染纤尘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2、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谜底: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址:,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谜底: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址: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谜底:拟人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谜底: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年夜家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谜底:月光竹柏影比如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谜底: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8、第二段可概括为:谜底:庭中月色.9、本文的点睛之笔:谜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谜底:空明11、全文以“”为线索,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谜底: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12、文章不单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谜底:“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谜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谜底: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谜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6、唐宋八年夜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绩.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乐者谜底:(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谜底:(原来)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谜底:(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谜底:(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谜底:(只是)我们(而已)6、月色入户谜底:(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谜底:(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8、怀民亦未寝谜底:(睡觉)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谜底:(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谜底: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谜底: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而已.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谜底: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四、选择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谜底:A(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谜底:A(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谜底:B(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谜底:D(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而已.B.暗示了作者为年夜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发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年夜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暗示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谜底:B(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如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浓艳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那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括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谜底: B(7)、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A 范仲淹《岳阳楼记》B 欧阳修《醉翁亭记》C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陶渊明《桃花源记》谜底:C。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第02期)-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第02期)-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四季交.替B.阡陌交.通C.交.口称赞D.君子之交.2.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

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雅趣的人。

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

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

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

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3.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乘兴踏月,西入酒家。

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

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的感觉。

(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记承天诗夜游》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记承天诗夜游》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吉林省2017中考题(甲)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10分)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 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苏轼是(朝代)文学家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2分)答:11.“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答:12.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3分)答:答案:(甲)(10分)8.宋代(宋朝、北宋)(1分)9.(1)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2)只是(只、仅)(共2分。

每小题1分)10.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2分)11.围绕“神速;声势浩大”回答出一点即可。

(2分)12.围绕“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结合原文1分)二、2017年曲靖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1)考虑、想到(2)只是1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诗夜游》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记承天诗夜游》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吉林省2017中考题(甲)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10分)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 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苏轼是(朝代)文学家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2分)答:11.“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答:12.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3分)答:答案:(甲)(10分)8.宋代(宋朝、北宋)(1分)9.(1)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2)只是(只、仅)(共2分。

每小题1分)10.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2分)11.围绕“神速;声势浩大”回答出一点即可。

(2分)12.围绕“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结合原文1分)二、2017年曲靖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1)考虑、想到(2)只是1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2011年中考试题汇编:《记承天寺夜游》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参考答案:24. ①介词,因为②只,不过25.B26. 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7.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闲人2003年广东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3.(2)A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2004年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试题2004益阳市(二)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注:①铛臼:烹茶的工具②伏谒:拜见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热:热情5.将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译句:6.读完文段后,①请你揣摩一下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②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人?答:①②4.C5.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6.①僧人的心情是失望和沮丧的②例:讽刺了趋炎附势的人;讽刺了攀附权贵的人;讽刺了拍马屁的人等等2005年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试题05河南(课)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⑴解衣欲睡解:⑵相与步于中庭步: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理由:23.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20.⑴解开(或:脱脱下)⑵散步(或:漫步走行走)21.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答出句子大意即可)22.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23.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2005黑龙江7. 解释两个划横线词(2分)(1)念()(2)但()8. 翻译句子(1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9. 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10.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11. 综合探究(3分)结合苏轼的两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或其他作品,谈谈其创作风格2006年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试题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参考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2006福建泉州(课改区)㈠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6—10题(15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何()夜无月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积水空明A B C D通俗易懂行万里路私心杂念深明大义8、翻译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9、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4分)句子:景物特点:10、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2分)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二、6、于是找哪(什么)7、B8、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只是缺少像我倆这样的闲人罢了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10、B2006深圳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3、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4、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5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06宁夏(实验区)4、《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2分)4、不是①这里是指不追逐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②指心内魔懑、自嘲自解的心态(答对一个要点得满分,答对两个要点加1分)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译文: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3、(1)端起洒杯(2)考虑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2006济南B(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酒④,瀹⑤脫粟⑥而食之曰:乐哉游乐!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①葺(qì):修整②撷(xié):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⑤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⑥脫粟:糙米⒍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因城以为台者旧矣⒎下列句中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雨雪之朝B.瀹脫粟而食之C.辍耕之垄上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⒏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⒐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甲文:乙文:6. 因城以为台者/ 旧矣评分意见:本题2分7.D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8.示例: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正确得2分语言通顺完整得1分9. 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情和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甲、乙两文的感情理解表达准确各得2分2007年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试题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17.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解析: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解析: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解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2007年浙江衢州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7.A8.D9.C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8、①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2007年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怀民亦未寝寝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0.答案:①门②睡觉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007年荆州市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参考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 B (2分)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2007邯郸市(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2007年山东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