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译文: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一——,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2.翻译句子。
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四)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欧阳学文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5、解词。
(1分):念()6、翻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7、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8、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11.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答:12、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2分)1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答:14、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1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阅读对比试题集锦含答案

.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 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不以.物喜:介词,因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B )(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2分)二、2003年XX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 I)寝(q 丫n)藻荇(x 1 ng)竹柏(b a i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尔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写景:写庭中景物;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的美好境界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然乐观旷达;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12、此文是作者被贬谪时所作,可他却能欣然起行,描绘月色,自许闲人,对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一谈;我很钦佩苏轼的虽被贬谪依然乐观旷达,保持高雅的审美情趣,描绘美好的月色;我们也要像他一样,身处逆境不能一味消沉,而是学会自我排遣,比如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摄影等高雅活动排遣抑郁,去发现生活中的希望和乐趣,做一个勇敢乐观的人;13、岳阳楼记中作者感慨“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哪句话表达意思与此相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感;14、“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乐”有怎样的内涵1、与朋友一起欣赏月色之乐;2、为了排遣抑郁而苦中作乐;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庭下……盖竹柏影也”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分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12.②、1分,每对一处给分以上共8分9.甲文水陆草木之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4分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12.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的语句中;4分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⑴写月语句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描写方法;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闲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仙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分山东淄博卷2007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8、①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二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10.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评分标准:3分;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真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四季交.替B. 阡陌交.通C. 交.口称赞D. 君子之交.12. 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
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雅趣的人。
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 有闲暇的人。
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 被闲置的人。
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 被贬谪的人。
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13. 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乘兴踏月,西入酒家。
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
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_______”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________”的感觉。
【答案】11.B12.D13. ①物我两忘②留恋徘徊,似在仙境【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是“交错”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记承天寺夜游》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写景:写庭中景物;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的美好境界?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
”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然乐观旷达。
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
12、此文是作者被贬谪时所作,可他却能欣然起行,描绘月色,自许闲人,对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一谈。
我很钦佩苏轼的虽被贬谪依然乐观旷达,保持高雅的审美情趣,描绘美好的月色。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身处逆境不能一味消沉,而是学会自我排遣,比如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摄影等高雅活动排遣抑郁,去发现生活中的希望和乐趣,做一个勇敢乐观的人。
13、《岳阳楼记》中作者感慨“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哪句话表达意思与此相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感。
14、“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乐”有怎样的内涵1、与朋友一起欣赏月色之乐;2、为了排遣抑郁而苦中作乐。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2分)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庭下……盖竹柏影也”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分,意思符合即可)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2.②、(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9.甲文水陆草木之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4分)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18分)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