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成语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舌战群儒: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单刀赴会: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负重致远: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遥远的目的地。

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出言不逊:说话粗暴无礼。

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

……嘉言曰:‘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车载斗量: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出自《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

”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老牛舐犊: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如嚼鸡肋: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

三国成语()上一()

三国成语()上一()

三国成语()上一()
(最新版)
目录
1.三国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三国成语的代表性例子
3.三国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和价值
正文
三国成语,顾名思义,就是出自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成语。

三国时期(公元 220 年 -280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代,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成语。

三国成语的代表性例子有“空城计”、“草船借箭”、“乐不思蜀”等。

这些成语都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创造的,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例如,“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意指用
智慧和计谋战胜敌人;“草船借箭”则出自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形容利
用他人的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乐不思蜀”则出自刘备的儿子刘禅,
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

在现代汉语中,三国成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在写作、讲话中,常常引用这些成语,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这些成语也是我们了解三国历史、领悟古人智慧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总的来说,三国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而且富有哲理和智慧。

第1页共1页。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摘要:
1.三国时期的背景和重要性
2.常见的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3.这些成语或俗语的来源和意义
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是中华语言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它见证了三个国家之间的争霸和统一,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人墨客。

这些成语或俗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常见的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有很多,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望梅止渴”、“刮目相待”、“才高八斗”、“吴下阿蒙”等等。

这些成语或俗语都是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比如,“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到草庐中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这个成语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和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品质,对现代社会有着启示作用,即要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勇于追求卓越。

“草船借箭”是指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的故事,这个成语体现了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品质和面对困难时善于创新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也有着启示作用,即要勇于创新,善于利用资源,应对挑战。

“望梅止渴”是指曹操利用望梅止渴的故事,这个成语体现了曹操果断坚定的品质和面对困难时善于寻找出路的智慧,对现代社会也有着启示作用,即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豪杰,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三国时期的一些成语故事吧。

成语一,草木皆兵。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采取了一个巧妙的策略,他下令士兵在战场四周的树木上绑上了稻草,用以模拟成人形,使得袁绍军在远远望见时,以为曹军兵力强大,从而望风而逃。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形容人的心理恐惧到了极点,连草木都看成了敌人。

成语二,水深火热。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设法引诱曹操的大军进入江面上,然后发动火攻,曹操的船只被火烧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就像置身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

成语三,草船借箭。

故事背景,赤壁之战后,孙权派遣周瑜向刘备借箭。

周瑜在刘备军中故意传播谣言,说孙权要投降曹操,刘备大怒,派人将箭全部还给孙权。

孙权得到箭后,立即还给刘备,并借机加强了与刘备的关系。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比喻借用别人的东西,实际上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

成语四,五丈原上。

故事背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败退至五丈原。

在这里,刘备遇到了诸葛亮,并向他求助。

诸葛亮策划了北伐之计,帮助刘备最终取得了蜀汉的统治权。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比喻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帮助,重新振作起来。

成语五,桃园结义。

故事背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结为兄弟。

后来,他们一起闯荡天下,建立了蜀汉。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了不解之缘,共同走向成功。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时期的一些成语故事,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国中的成语典故

三国中的成语典故

【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大全】东汉末年,三国争霸,从此展开了一段历史长剧,战争风云,变化多端,叱咤风云人物,智慧勇猛事迹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成语。

那么,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呢?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三国详细介绍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

突然面临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

三国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大全东汉末年,三国争霸,从此展开了一段历史长剧,战争风云,变化多端,叱咤风云人物,智慧勇猛事迹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成语。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三国成语故事大全,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三国成语故事1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

突然面临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三国 形容魏国的成语

三国 形容魏国的成语

三国形容魏国的成语以下是一些形容魏国的成语举例,详细解释每个成语的含义:1.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大,军马强壮。

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力量较为强大,因此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2.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魏国在三国时期拥有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如曹操、郭嘉、司马懿等,所以可以用“人才济济”来描述。

3.雄霸一方:指在某个地区或领域占据优势,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魏国在三国时期是实力较为强大的一方,其领土广阔,势力范围较大。

4.权谋善变:形容善于运用权谋手段,并且能够灵活应变。

魏国的曹操以其权谋智慧和善变的策略而闻名。

5.野心勃勃:形容人野心很大,渴望追求更高的权力或目标。

曹操在三国时期展现出了较大的野心和扩张欲望。

6.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蓬勃发展,局势变化迅速而激烈。

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风起云涌,魏国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7.势如破竹:比喻形势或力量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魏国在一些战争中表现出强大的攻击力和势不可挡的态势。

8.尔虞我诈:形容人之间互相欺骗、争斗。

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情节。

9.勾心斗角:比喻各用心机,互相争斗。

在魏国的政治舞台上,也存在着各种勾心斗角的权力争夺。

10.明争暗斗:形容公开和暗地里都在进行争斗。

这可以用来描述魏国内部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复杂斗争局面。

这些成语主要是从魏国的政治、军事、人物等方面来形容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语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并且每个成语的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会有所侧重。

同时,三国时期的历史非常复杂,魏国的特点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关于三国的成语

关于三国的成语

关于三国的成语关于三国的成语1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

突然面临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