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医院方面的应用及发展

合集下载

中药学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及就业情况

中药学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及就业情况

中药学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及就业情况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意识的提高,中药学领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中药学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发展趋势1.临床应用的拓展: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近年来,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认可,逐渐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2.现代技术的应用: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使得中药的活性成分提取、制剂开发和药效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3.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的提升,国际间的中药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外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广中药的应用。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和科研人员也选择来中国学习中药学,并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4.中西医结合的趋势:中药与西药的结合是近年来中药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得到了西医界的认可,而西药的科学与技术优势也为中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将是未来中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就业情况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较好。

目前,中药学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医药企业、医药科研院所、医药监管部门、医院、中药生产企业、中药药店等。

1.医药企业:许多医药企业重视中药研发和生产,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些企业中有较多的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从事中药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销售等工作。

2.科研院所: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较为系统的中药学知识和研究技能,可以选择从事科研工作,参与中药的新药研发、中药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3.医院: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认可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引入中医药服务,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医院中从事中药治疗、中药调剂等相关工作。

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1. 介绍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2.1 中医药法的制定和修订2.1.1 制定中医药法195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中医药法,确立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方向。

这部法律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药物管理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 修订中医药法1993年和2016年,中国政府分别对中医药法进行了两次修订,进一步强调中医药的保护和发展。

修订后的中医药法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加强了对中医药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了中医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2.1 中医药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建国以来,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对中医药经典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出版了大量的经典文献。

这些经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中医药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2.2 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了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工作。

通过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设中医药专题节目、组织中医药知识竞赛等活动,向社会大众传递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3. 中医药教育和科研的发展3.1 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3.1.1 中医药大学的设立建国初期,中国政府陆续设立了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学科逐渐被纳入综合性大学体系,中医药教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3.1.2 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完善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中医药教育的管理和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标准,对中医药教育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提高了中医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

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

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
体措施
一、在中医医院发展中完善诊疗组织管理
1、充分调动和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热情,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
加强医患交流沟通,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
3、在院内设立中医诊疗科室,发挥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治
疗机制,推动中医临床标准化;
4、建立完善中医传承与更新制度,拓宽中医新知的途径,以保护传
统中医文化;
5、积极开展社会病患救治,以科学性、个性化的诊疗方法和服务助
力贫困病人治疗。

二、在临床服务领域拓展中医药特色优势
1、加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普及中医药知识,培养中医临床服务
能力及诊疗技能;
2、在中医院建立临床中药生产基地,发掘中药实质制剂的医疗方法,根据病情提供有针对性的中药应用;
3、开展多学科联动的中医服务工作,打破学科疆界,实现中医药与
西医理论、技术等的有效结合;
4、积极推行中药饮片及中医“经络学”的诊治技术,以达到精准化、多角度的辨证施治;
5、加强传统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医院中药文化推进总结报告

医院中药文化推进总结报告

医院中药文化推进总结报告
背景
医院中药文化推进是为了促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本报告旨在总结医院中药文化推进的成果和经验,以期提供参考和启示。

主要内容
1. 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
- 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对中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利用医院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积极推广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 加强与中医药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共同推进中药文化的传播。

2. 促进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鼓励医院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药治疗,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 提供更多中药制剂和药材,丰富中药治疗的选择。

- 加强中药研究,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3. 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和传承
- 建立中医药知识的培训体系,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 组织传承中药煎煮、配方等技术的培训班,传承传统的中药炮制技艺。

- 建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总结
医院中药文化推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宣传、应用和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医院对中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掘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价值。

希望本报告所总结的经验和成果能为其他医院的中药文化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此处可以加入相关图片或图表,展示推进成果和数据]
参考文献
1. 杨洪波,陈仁亮. (2015). 医院中医药文化推进的路径探讨. 医学文化评论, 12(5), 43-48.
2. 张丽娟. (2018). 医院中药文化推进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医药指南, 20(6), 112-116.。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

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为了发挥中医的特色,提高其在现代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加强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基石。

应当加强对中医药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培训一批高素质的中医师,提高他们的临床技术和综合诊疗水平。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升公众对中医的认识和了解。

2.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可以在医院设置中医科,将西医和中医医生组成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在诊断方面,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两种医学理论和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在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大力推广中药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

可以建立中药研发中心,加强中药的科研和创新,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和推广力度,促进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4.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医药是中国的独特文化资源,也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宝贵财富。

可以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医学机构和学者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医药,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

5.加强中医药政策支持和保障:中医药是国家重要的传统医学资源,应当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中医药的科研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政策支持和保障,可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为中医药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发挥中医特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中医药教育,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推广中药疗法,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政策支持和保障,才能使中医发展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事业。

医院中医科工作总结5篇

医院中医科工作总结5篇

医院中医科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中,医院中医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为重点,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全年工作进行总结与回顾。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医疗服务质量提升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中医科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科室严格遵守各项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同时,积极推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等,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此外,科室还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

2.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医科取得了显著成果。

科室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组织开展了多场中医药知识讲座与培训活动,向患者及家属普及中医药知识。

同时,医务人员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探索中医药治疗新方法、新途径,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3. 人才培养与引进中医科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室注重青年医务人员的培养与发展,通过师徒制、定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同时,科室还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科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4. 科室管理与协作中医科在科室管理与协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科室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与发挥,医务人员之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同时,科室还加强了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提高了医院整体服务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尽管中医科在全年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二是科室的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管理效率;三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四、今后的工作计划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中医科将制定以下工作计划:一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手段。

中医访谈报告总结范文

中医访谈报告总结范文

一、访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中医的发展现状、中医理念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我们团队近期对一位资深中医专家进行了访谈。

二、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张教授,中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三、访谈内容1. 中医的发展现状张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医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一方面,中医医院和中医诊所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医诊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中医学术研究不断深入,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2. 中医理念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张教授指出,中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2)中医治疗: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调和人体阴阳,达到治病的目的。

(3)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3. 中医教育与传承张教授认为,中医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加强中医文化的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医。

4.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张教授表示,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提高诊疗效果。

四、访谈总结通过本次访谈,我们团队对中医的发展现状、中医理念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教授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中医在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医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贡献力量。

以下是本次访谈的总结:1. 中医事业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努力。

2. 中医理念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3. 中医教育与传承至关重要。

4.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医院中医药调研报告

医院中医药调研报告

医院中医药调研报告医院中医药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医院中医药的发展情况,包括中医药门诊的疾病类别、就诊人群、就诊率等数据,以及中医药的疗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情况等,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在现代医疗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医院中医药科室的医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治疗中常用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2. 实地观察:参观医院中医药科室,观察其工作环境、医疗设备、病人就诊情况等,了解中医药的实际运作情况。

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中医药的疗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情况。

三、调研结果1. 中医药门诊的疾病类别:经过调查发现,中医药门诊主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2. 就诊人群和就诊率: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门诊的就诊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尤其是对西医疗效不满意的患者。

就诊率约为总门诊量的10%。

3. 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据医生反馈,中医药的疗效评价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以及对疾病的根本治疗等方面。

一些疗效较好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4. 临床应用情况: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

中药的方剂应用广泛,针灸和拔罐主要用于疼痛治疗和调理身体。

四、调研分析1. 中医药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中医药的疗效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其在部分慢性病和病后调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 中医药的疗效评价问题:中医药的疗效评价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制定相关评价指标和标准,以便更好地评估中医药治疗的效果。

3. 合理发展中医药: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化程度低、研究力度不足等。

因此,应加强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与西医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五、改进建议1. 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通过开展科学的临床研究,加强对中医药治疗效果的评价和验证,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在医院方面的应用及发展作者:刘邑阳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93k 23b 指导教师:庞东兴摘要: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临床治疗该病处方用药灵活多样,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然而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剂散在于众多的中医药古籍中,没有自成体系,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主要医学着作和着名医家治疗抑郁症的方剂,初步浅析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的选方特点,力图探索和揭示中医治疗抑郁症方剂的科学内涵,以期丰富中医方剂学的相关学术内容,提高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综合治疗效果。

为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抑郁症选方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抑郁症;经方;治疗代写论文Summary: The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has very long history to treat the depression, treat this disease prescription to use medicine clinically flexibly, have made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But the prescription cured depression of Chinese medicine breaks up and lies in numer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books, not establishing one's own system, the still scarce and overall and systematic one excavate and is put in order and analysed and researched. This text, through compiling the main medical work in ancient times and curing the prescription cured depression of family famously, simply analyse the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nd treat selecting the square characteristic of depression tentatively, try hard to explore and announc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the scientific intension of the depression prescription, relevant academic contents that are in the hope of enrich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nd studying,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 of treatment that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the depression. And then use medicine and offer cert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order to guide and treat the depression and select clinically effectively.Keyword: Depression; Pass the side; Treat the thesis of writing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并没有相应的病名,但依据临床症状、发病转归等,本病归属在中医的“郁证”范畴中。

祖国医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病变的相互关系和症状特点,发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临床选方用药灵活多样,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浅析如下。

1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抑郁症在祖国医学中,属“情志疾病”中的“郁证”。

“郁”的提出源自《内经》。

郁证的概念,始由元代医家根据其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不得发越等病理特点,进行综合归纳而定名的,直至明代医家虞博在其所着的《医学正传》中方进一步确认“郁证”的病名及论治。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因病而郁也。

至若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脏腑气机不和所致情感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中医认为抑郁证的发生,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1]。

病理上总不离气、血、痰、火、食、湿六郁。

情感因素与脏腑功能、气血津液输化相互影响,郁证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张伯臾[2]认为肝气郁结是导致抑郁症发病的最根本原因。

韩毳等[3]认为,人的肝脏犹如春升之气,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

所以《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

“木性升散,不受郁遏,郁则经气逆”。

印会河[4]认为抑郁责之于心,心主神明正常时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异常则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健忘等。

张俭[5]认为抑郁责之于脾,脾胃居中焦,主受纳运化升清降浊,抑郁不舒,则气机升降出入紊乱,运化失调,致郁闷悲观,表情淡漠,行动迟缓,纳呆消瘦等。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有所发展并逐渐引起重视。

2中医治疗抑郁症的选方用药历代医家对抑郁症的施治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强调和重视人的整体观,采用整体调理的方法。

施与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痰开郁、补益心脾、滋养肝肾、理气活血、理气导滞、理气安神等多种方法,运用越鞠丸、逍遥散、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归脾汤、黄连温胆汤等众多疏理气机的药物和方剂。

《内经》中虽然没有具体地提出治疗该证的方剂和药物,但它揭示了郁证的治疗总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内经》的这些论述,成为后世医家的治疗基础和临证指南,对后世医家论治郁证影响深远。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证侯与抑郁症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所论百合病、妇人脏躁、奔豚气等病症及小柴胡汤证、半夏厚朴汤证、竹皮大丸证、生姜半夏汤证、栀子豉汤证等[6]。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实践中,指出“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悲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善忘”,进而提出“治心实证,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用竹沥汤;治心不足,善悲愁恚怒,……善忘,恐不安,妇人崩中,面色赤,茯苓补心汤”。

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病症方论》中特别突出了情志致病的作用,所创立的“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诊疗抑郁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丹溪首创“六郁”之说。

根据六郁相互转化的关系和先由气郁而后湿、痰、火、血、食随之而郁的机理,拟用了“越鞠丸”以解诸郁。

到了明清时期,各科医家对七情病因病机普遍重视。

张景岳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五郁”与丹溪“六郁”的关系,推出情志三郁:怒郁、思郁、忧郁。

怒郁初起用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若痰郁互结用温胆汤;日久克损脾胃,用异功散、归脾汤等治疗。

思郁初起宜用和胃煎、二陈汤、启脾丸等;日久伤气血,可用逍遥丸等治疗。

而忧郁者,宜用二陈汤、平胃散治疗;日久伤脾用温胃饮、神香散;气血亏虚用归脾汤、大补元煎治疗。

赵献可认为予“逍遥散”一方治其木郁,则诸郁皆舒,逍遥散后,当以继用“六味地黄汤”以滋水生木。

《折肱漫录》中指出,诸郁之方莫过于归脾、逍遥二方,归脾汤治脾而开郁,逍遥散治肝而疏郁,为治郁之妙剂[7]。

《张氏医通》据前人之理而予以发挥,指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而立也。

”《临证医案》进一步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8]。

这些治疗郁证的选方、用药总结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意义。

3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小结历代医家对抑郁症的施治强调和注重人的整体观,在治疗上多采用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病证结合等方法。

选方用药并不拘泥于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痰开郁等与郁症的发病直接相关的治疗方法,而是注重整体调理,综合诊治,采用补益心脾、滋养肝肾、理气活血、理气导滞、理气安神等多种治疗方法辨证综合施治。

古代主要医学文献及主要医家治疗抑郁症的方剂中不少经方、效方使用频率较高的如:越鞠丸、甘麦大枣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归脾汤、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竹皮大丸、生姜半夏汤、栀子豉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百合地黄汤、温胆汤、桃红四物汤、导痰汤、佐金丸、四七汤、二陈汤、六郁汤、六位地黄丸等方剂及其加减方。

这些方剂不但疗效确切显着,而且正不断地被现代医者广泛应用在抑郁症的治疗。

近现代医家治疗抑郁症大多也是在运用这些古方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的辨证分型而加减药物,形成自拟方剂,治疗过程中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如牛氏[9]对于肝郁化火、胃失和降型,以丹栀逍遥散加香砂养胃丸化裁。

对于心脾两虚、痰郁阻滞型,以归脾汤加半夏厚朴汤加减。

对阴虚火旺、瘀血阻络型,以酸枣仁汤、六味地黄丸佐以活血之品化裁而成。

吕红艳[10]将抑郁症分为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

对于肝郁气滞型患者,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治疗,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运用;对于肝郁脾虚型患者,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对于心脾两虚型患者予归脾汤加味治疗;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予补养肝肾,养血安神,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

韩旭等[11]将抑郁症分为气郁痰结、蒙蔽心窍型,肝火挟痰、上扰心神型,气血不足、心肾不交型,心胆气虚、神志不宁型。

对气郁痰结,蒙蔽心窍,型予行气化痰,解郁开窍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对肝火挟痰、上扰心神型予清肝泻火,化痰解郁,和胃消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对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型,予益气养血,安神定志,方用八珍汤加减;气滞血瘀、心神不宁者,予行气活血,化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心脾两虚、神志失养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对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型予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对心胆气虚神志不宁者予养心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减。

中医治疗抑郁症从整体出发,从不同个体四诊收集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证论治,处方灵活,治法多样,不但改善了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而且兼顾调理患者的体质,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4前景与展望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且易复发,现代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来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