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高尔基一九二一年缘何出国?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高尔基

名人故事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Maksim Gorky),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МаксимовичПещков,1868~1936),也叫斯克列夫茨基。

是苏联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政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剧本《小市民》、《敌人》,散文诗《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许多童话故事和评论文章等。

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就在社会上奔波,但他人穷志不穷,在业余时间勤奋读书,并于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

1898年即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

1900年,高尔基参加知识出版社的工作。

1901年,高尔基因发表散文诗《海燕之歌》被逮捕。

在被捕期间,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并引起俄国剧坛巨大轰动。

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喀普里岛,成立了一个培养革命家和宣传员的学校。

此后,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玛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中篇小说《夏天》和剧本《最后一代》,以及《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

1921年夏天,高尔基因病复发出国就医,直至1928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

期间发表了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以及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等作品。

1928年高尔基回国,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在哥尔克逝世,终年68岁。

成就与贡献:高尔基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俄国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高尔基却以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走进俄国文坛。

由于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所以他特别了解广大的人们群众生活的疾苦,在世界文学历史中,他的作品第一个在创作中真实而生动地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群光辉的英雄形象,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高尔基的背景故 事

高尔基的背景故 事

高尔基(Maxim Gorky)的背景故事如下:
高尔基诞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的一个木工家庭。

他的祖父曾是沙俄时代的军官,由于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

父亲马克西姆·萨瓦季耶维奇·彼什科夫在年幼时经常遭受父亲的鞭打,不堪忍受虐待的他就离家出走,最终在一家木器店里当上了学徒。

马克西姆聪明善良、乐观开朗,很快成为了一名上好的细木匠、裱糊匠和装饰匠。

在工作的木器店旁边是一家染坊店,店主的女儿瓦尔瓦拉爱上了贫穷的马克西姆,并认定他为可以托付一生的人。

尽管他们的爱情遭到父亲的反对,但瓦尔瓦拉依然选择了和马克西姆结婚,不久后他们的儿子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了。

高尔基的父亲在他3岁时得到了伏尔加轮船公司驻阿斯特拉罕的轮船营业所经理的职务,于是全家人都离开下诺夫戈罗德城搬到了阿斯特拉罕。

然而,不幸的是,在阿斯特拉罕地区流行霍乱时,年幼的高尔基病倒了,接着他的父亲也病倒了。

在母亲和外祖母的细心照料下,小高尔基活了下来,但他的父亲却没能挺过去。

失去父亲后,高尔基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开始了寄居生活。

在那里,他经历了童年的苦难和悲惨的生活。

但他的勤奋好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他日后成为著名作家奠定了基础。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高尔基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高尔基人物生平1.经历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

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作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

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象“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

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表现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高尔基的简介资料

高尔基的简介资料

高尔基的简介资料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尔基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玛克西姆·高尔基简介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

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

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

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

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

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17年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革命出现的混乱、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及各种暴力事件,高尔基与列宁及新政权之间产生了矛盾。

1921年10月,由于疾病,也由于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分歧,高尔基出国疗养。

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

1934年当选为作协主席。

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去世。

玛克西姆·高尔基人物经历早年经历1868年3月28日,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玛克西姆·高尔基) 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工家庭。

1871年,高尔基4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高尔基的资料 高尔基的简介资料

高尔基的资料 高尔基的简介资料

高尔基的资料高尔基的简介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玛克西姆·高尔基简介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

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

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

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

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高尔基的资料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17年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革命出现的混乱、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及各种暴力事件,高尔基与列宁及新政权之间产生了矛盾。

1921年10月,由于疾病,也由于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分歧,高尔基出国疗养。

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

1934年当选为作协主席。

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去世。

玛克西姆·高尔基人物经历早年经历1868年3月28日,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玛克西姆·高尔基) 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工家庭。

1871年,高尔基4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879年,高尔基11岁走向“人间”独立谋生,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高尔基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

1883年,高尔基开始过流浪生活。

因祸得福高尔基的故事

因祸得福高尔基的故事

因祸得福高尔基的故事(最新版6篇)目录(篇1)1.高尔基的早年经历2.高尔基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3.高尔基在苏联时期的活动4.高尔基的逝世和遗产正文(篇1)高尔基是 20 世纪初俄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经历了许多坎坷。

高尔基的早年经历颇为艰辛。

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被迫独自生活。

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依然坚持学习,通过自学成为了一名作家。

他的作品《海燕之歌》和《母亲》等,都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对工人阶级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高尔基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使他成为了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被誉为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典范,他本人也被尊为苏联文学的巨匠。

他的创作理念和文学成就,对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高尔基在苏联时期的活动,也引发了争议。

他在苏联成立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任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然而,他在斯大林时期的言论和行为,也被一些人批评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尽管如此,高尔基在文学上的成就和他对苏联文学的贡献,使他在苏联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他于 1936 年逝世,享年 68 岁。

目录(篇2)1.高尔基的早年经历2.高尔基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3.高尔基在革命时期的活动4.高尔基的流亡生活5.高尔基的晚年和逝世正文(篇2)高尔基,原名马克西姆·高尔基,是 20 世纪初俄罗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但他却因祸得福,在逆境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高尔基的早年经历是艰辛的。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个酒鬼,经常打骂他。

他的母亲则是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尽管生活困苦,但她总是尽其所能地照顾孩子们。

高尔基从小就对书籍充满热爱,他借阅图书馆的书籍,自学文学、哲学和历史。

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高尔基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显着的。

他的小说《海燕之歌》和《母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马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

晚年生活
1931年的高尔基与斯大林 1931年,高尔基定居莫斯科。晚年的创作中,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和 《 陀 斯 契 加 耶 夫 等 人 》 表 现 了 资 本 主 义 的 没 落 和 社 会 主 义 的 胜 利 ; 长 篇 小 说 《 克 里 姆 ·萨 姆 金 的 一 生 》 写 了 十 月 革 命前俄国社会40年的历史变迁,以一个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壮大;《论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 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 沙皇政府的逮捕、监督和放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学活动。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 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在高尔基看来,人有权力,也有力量创造与人相称的生活,怜悯与恩赐是贬低 人,有辱人的尊严。作家深信,人民的愚昧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并非是天生的,人民一旦掉脱黑暗的过去套在自 己身上的精神镣铐,他就能站起来为自己的权力而战,成为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成为大写的人。高尔基从事创 作始终都抱着一个鲜明的文化目的:通过文学艺术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提高人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彩, 推动俄罗斯民族摆脱历史的和精神的重负,走向现代。为着这一基本文化目的,高尔基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只限 于发掘生活琐事,而应当“讲到激动不安的精神和精神复兴的可能性”,要有“对创造生活的号召”,要善于 “以......
高尔基的创作对美国进步作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他创作中的“个人的社会活力”(指个人变革自我、 变革社会和变革自然的创造力)主题与“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题,以及处理这类主题的艺术风格,更是引起了他 们的浓厚兴趣。在刘易斯的《巴比特》对“刻板的市侩”的描绘中,可以看到与高尔基的《苦闷的王国》有惊人 的相似之处。在杰克·伦敦和德莱赛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高尔基诸多方面的影响。

高尔基中国革命时期的友人访华

高尔基中国革命时期的友人访华

高尔基中国革命时期的友人访华高尔基(Maksim Gorky)是俄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他是列宁主义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工人作家之父”。

在20世纪初的中国,高尔基被视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楷模和先行者,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中国革命者和文化人士。

中国革命时期,高尔基的一次访华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

高尔基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根据历史记载,高尔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多次表达了对中国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关注与关心。

他关注中国革命的起源和发展,对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同情和支持。

这些观点和情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使得高尔基在中国的名声日益增长。

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1921年至1949年间,高尔基的作品在中国传播和翻译得非常广泛。

他的小说《海军之子》、《堡垒》等作品被译介成中文,成为了中国读者熟悉的文学名著。

这些作品展现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和牺牲,呼吁民众团结起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正义而斗争。

高尔基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民内心的矛盾,在中国的读者中引发了深刻的共鸣,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

为了更加了解中国革命和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支持,高尔基于1949年访华。

这次访问对高尔基个人和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尔基个人而言,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喜悦。

他在中国各地游览,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化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座谈。

这次访问使得高尔基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高尔基的访问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交流事件,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和肯定。

高尔基的赞扬和支持,进一步激励了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他的访问也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树立了榜样,加强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尽管时光已过去几十年,但高尔基的访问仍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的革命者和文化人士,他对中国革命的关心和支持也成为了中俄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文豪高尔基一九二一年缘何出国?高尔基(1863-1936)是一位堪称世界级的前苏联伟大作家。

他作为一个乡村木匠的儿子,由于父母早逝,而不得不从十岁起就涉足社会,四处流浪。

他当过鞋店学徒、码头搬运工、轮船洗碗工、面包工和看门人,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及世间的白眼。

庆幸的是,苦难的生活没有压垮他,反而把他培养成为一位人类文化的泰斗级人物。

在他七十三年的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之歌》、《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底层》、《奥古洛夫镇》、《俄罗斯童话》、《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克里姆、萨特金的一生》等巨著,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高尔基,不能不提到另一个同样堪称历史巨人的名字,那就是前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者列宁。

一位文化巨人的一生,能和这样一位政治巨人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纵观高尔基的一生,有两个谜团至今尚未完全解开。

一是去世原因(不在本文叙述范围);二就是为何出国?高尔基1906年第一次出国是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委派,肩负宣传革命和募集资金两大任务。

对此,史学界基本上没有异议。

争论不休的是1921年第二次出国。

有“健康原因”和“驱逐出国”两种说法。

若说是出国疗养,为何一去就是七年?至1928年5月才返回祖国。

什么病需要疗养如此之长的时间?况且现存资料亦无任何有关高尔基治疗的记载;若为驱逐出国,则很难解释高尔基和列宁维系一生的友谊。

高尔基何等样人?又岂会在被驱逐之后,接受列宁的指派,专程到美国,请当时居留于此的肖伯纳和威尔斯出面,协助高尔基为国内灾区募集救济资金呢?要弄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就必须走进高尔基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

这样,就不得不涉及他和列宁持续时间很长的三次大争论了。

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08年前后。

当时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失败,被列宁称为“反革命猖獗和思想混乱的时期”。

沙皇政府在镇压革命后,实行更加残暴的统治。

革命失败后的颓废、消沉情绪一度蔓延。

在俄罗斯民间很有市场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等思潮也开始抬头。

这些社会思潮亦影响到革命队伍内部。

以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等为首的一些人于1909年在高尔基旅居的卡普里岛开办党校,鼓吹用马赫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

列宁斥之为“一个脱离了布尔什维克的派别的新中心”。

不幸的是,高尔基参与其中,并不同程度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

他开始信奉“造神说”,这些都反映在中篇小说《忏悔》和《个人的毁灭》等文章中。

列宁对高尔基一些宣传“造神说”的文章进行了批评,并恳切地希望他予以修正。

思想意识的自我纠正不是短时间可以奏效的。

高尔基只是部分接受了列宁的批评,更多的时候是以微笑和灰谐的语言化解。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糊涂,一九一四年十月,他竟在一份粉饰沙皇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行为的公开信上署名。

不久,列宁发表《致“鹰之歌”的作者》一文,期望他“珍视自己美好的名字”。

列宁的告诫警醒了高尔基。

他在与友人的信中表示签名“使他很难受”。

总的来说,这次争论主要着眼于明辨意识形态的是非,火药味不是太浓,基本上算是和风细雨。

争论不但没有疏远他们的关系,反而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

众所周知,此前刚刚结束了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二月革命“,并组建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但随即被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所推翻,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宣告诞生。

由于当时俄国的中小资产阶级势力还很强大,他们鼓吹用“宪政”的方式逐步进行社会“改良”,反对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

这种思潮在当时俄国包括孟什维克及部分社会革命党人在内的思想界和知识界很有市场。

高尔基无疑受到了他们的很大影响。

他不赞同以“武装斗争”改变“二月革命”后形成的局面。

认为这场革命已经使“俄罗斯人民与自由联姻”了。

“十月革命”前一周,高尔基主持的《新生活报》公开发表加米涅夫等人关于反对武装起义的声明。

他本人亦发表《不能沉默》一文,要求布尔什维克党中央“驳斥将采取行动的流言,避免七月流血事件再次重演”。

“十月革命”爆发后,高尔基连续发表《致民主派》、《请工人们注意》等文章,否定这场革命。

他甚至直接指责列宁正在“拿俄罗斯人民做一次预先注定要失败的实验”等等。

面对这股反对革命的风潮,列宁以“一切权利归苏维埃”这句著名口号作为回应。

布尔什维克报纸和一些工人群众也对高尔基的言论展开了批评。

这段时间,高尔基一度疏远了列宁。

但列宁了解高尔基,始终对他充满信心。

他在回答彼得格勒一些工人代表关于“难道高尔基完全离开我们了吗?”的疑问时说道:“不,高尔基不可能离开我们。

他的这一切都是暂时的。

……,他一定会和我们在一起的”。

正因为列宁对高尔基如此充满信心,当苏维埃政府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而不得不查封《新生活报》,并逮捕了部分主要成员时,列宁仍然对高尔基实施了保护。

他说:“当然,《新生活报》需要查封,……。

而高尔基是我们的人”。

列宁的帮助和信赖对高尔基有所触动。

但真正引发他重新审视自己立场观点的是1918年8月30日发生的列宁遇刺事件。

反动分子的凶残震撼了他,使他陷入了痛苦的反思之中。

列宁遇刺的第二天,高尔基在致列宁的慰问电中写道:“仇恨使得丧失理智的人企图夺去您的生命,因为您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

真诚的希望您早日康复。

并向您致以衷心的敬意。

”次月下旬,高尔基专程去莫斯科探视列宁。

后来,他在谈到这次会面时说:正是从这时起,我的那种深信“夺取政权的做法不正确”的看法消失了。

……我错了。

第三次争论时间跨度很大,从“十月革命”后一直持续到高尔基1921年出国期间。

这次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

这些问题中,有些是当时难以避免,但需要引起重视的。

如革命过程中对图书馆、文化典籍、艺术品等造成的损毁;有些是政策执行中产生的偏差。

如一些基层政权错误的将所有知识分子都作为资产阶级看待,扩大了打击面;有些是需要时日逐渐解决的。

如科学家的口粮不足及住房问题;还有些则是为着捍卫革命成果必须为之,但应审慎进行的。

如对反动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处置。

实事求是地说,高尔基的很多意见是及时的、对革命有益的。

但遗憾的是,他是站在“反对派”的立场来看待这一切的。

他在《告人民和劳动知识分子书》中坦率承认:作为现政府的反对派,至今我在很多方面仍不同意它的活动方式。

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布尔什维克同志批评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尽管这样,高瞻远瞩的列宁仍然耐心听取和采纳了高尔基的许多有益的建议。

据史料记载,列宁对高尔基的请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高尔基自己也承认:记不起哪一次伊里奇拒绝过我的请求。

1919年,列宁批准成立了由高尔基任主席的“全俄科学家生活改善委员会”,协助政府解决了专家、学者存在的许多实际困难。

高尔基的呼吁还引发了列宁对知识及知识分子问题的高度重视。

他在1921年12月发表的《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中指出:“如果……不能像我们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真诚工作、精通和热爱本业务的专家(尽管他们在思想上还同共产主义格格不入),那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能得到任何成就”。

在列宁的倡导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从1918至1928年,苏维埃培养出了34万大学毕业生,有力地推进了苏俄的工业化进程。

就连一贯仇视苏俄的布热津斯基在其《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列宁主义时代………确实进行了大量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实验,……开拓科学研究的新天地,……在艺术界、建筑界、文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蔚然成风”。

但列宁又是个原则性很强的政治家,他对高尔基一些涉及原则性错误的言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开导。

很长一段时间,高尔基不断为受到苏维埃政府处置的知识分子呼吁。

1918年7月,他向列宁反映《新生活报》撰稿人伊万、沃尔纳被捕一事,列宁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请侦查时特别慎重、公正”;1919年底,他致信列宁,为一些涉嫌参与“红丘大炮台叛乱”受到逮捕的立宪民主党及亲立宪民主党的知识分子鸣不平。

列宁回信表示,该案已派捷尔任斯基等复核无误;1921年5月,他又写信给列宁,为参与“塔甘采夫反革命阴谋”的人员求情;同年七月,他再一次写信给列宁,要求列宁信任“赈济灾民委员会”中的对苏维埃持敌视态度的人士;即使是在出国以后的1922年7月,他仍然坚决反对国内法庭对涉嫌策划反革命阴谋的社会革命党首脑人物进行审判。

他一方面写信给国内,指责这次审判“是对知识分子的毁灭”;一方面又致信法国作家法郎士,请他唤起国际社会关注此事;同时还把这封信发表在孟什维克主办的《社会主义通报》杂志上,对苏维埃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这封信被列宁称为“写得很坏的信”。

据悉,几年间来找高尔基央求为之说情的人员竟达数百位,他基本上是来者不拒。

但列宁坚持认为,对于妄图颠覆苏维埃政权的反动分子必须毫不手软。

他在给高尔基的回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为了防范阴谋(象红丘炮台那样的),使几万人免遭牺牲而必须让这些“有才华的人”(高尔基语)蹲上几周监狱,那也并不为过。

透过高尔基历史上与列宁的数次论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无论高尔基的言论如何激烈、出格,甚至与苏维埃背道而驰,列宁对他的批评都是以不伤害他为前提的,而且局限在回信及双方面对面的争论中,极少出现在公众场面。

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是“掺杂着友谊的无情的批评”。

列宁对高尔基的爱护,来自于他和高尔基的相知。

早在1899年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作品起,列宁就开始关注他的文学创作和革命活动。

列宁不断称赞高尔基的作品。

多次对他遭受沙皇政府迫害撰文呼吁和声援。

列宁在繁忙的革命活动之余,总是第一时间阅读高尔基刚发表的新作。

有时甚至先要去手稿一睹为快。

他在1906年《暴风雨之前》一文中引用了高尔基《海燕之歌》的一些句子,其中“让暴风雨来得猛烈些吧”成为象征革命运动的名句。

列宁还高度赞扬《母亲》是“一本很及时的书”,认为“很多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革命运动的。

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益处”。

他们利用开会相遇的机会,彻夜长谈,相知恨晚。

而高尔基也从1902年开始,一直不间断地用稿费支持列宁的革命活动及《火星报》的运作。

他们两人的友谊持续了整整一生。

正是基于列宁对高尔基的深刻了解,所以他认为;高尔基的问题在于他“受到了那些充满怨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包围。

……不能直接观察到工人和农民,即俄国十分之九人口生活中的新事物。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当到下面去观察”。

他于1919年7月31日和9月15日连续给高尔基写信,说:“如果您再不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包围中挣脱出来,您会毁灭”。

高尔基自己亦很苦恼。

他在1918年初给夫人的信中述说道:“生活过得很无聊和苦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