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铜墨盒的作伪辨析
教你如何辨识青铜伪器

教你如何辨识青铜伪器从清末至民国的伪器,主要表现有如下特征:(1)整器作伪这种情形铸造成的伪器,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十分准确,但均有一定水平。
例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来相似,但比原器1260克。
仿制伪器重于原器,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另种情况,整器伪作的器形或铭文有所本,部分故意增添。
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
民国时期的北京王德山以人而益的形式为模本,铸伪人面益,但在益内加刻6字铭文,因为人面益真器无铭文,铸此伪器当然是奇货可居了。
王德山另外还仿制有“口父乙”果,其花纹、铭文都是刻的,非常逼真,此鼎的锈就是用醋、石灰、盐水调和颜色整体漫泡,然后埋人1米深的地下,过三四年后,自身便生出一层锈来。
这种锈底子发鸟,不亮。
据王德山讲这次仿造的不是一件鼎,而是一批鼎,其中大部分卖到了国外。
这是国内机构在收购流失海外的青铜器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整器作伪,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特点,掌握其规律,也是青铜器鉴别的基础。
山东潍县作坊伪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仿造陈介祺(篮斋)所藏的著名重器,使用蜡胎为模,翻铸铜器,埋之地下,加上盐酸浸泡,使铜器表面自然生成绿锈;然后上蜡成为熟坑器,由于长期作伪经验积累,器物外观效果是不错的,但是潍县伪器器壁厚,器体普遍过重。
另外,用酸浸泡土掩的方法造成的铜锈,锈层浮薄,一望便知。
当时苏州是伪造青铜器的又一大本营,周梅谷作坊用失蜡法伪造的青铜器,技巧精湛,大大超过了潍县的水平。
其为品大多是冒牌殷墟出土的精丽风格的器物。
由于作伪技术比较全面,且能投其所好,曾使许多收藏家受骗上当。
但苏州伪器也有它本身的弱点,只要掌握要领,容易揭露其伪装。
首先伪铸的青铜器没有像真器那样经过长期的氧化或腐蚀,就显得较重。
另一方面,作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形也未能如原器您之薄,因而伪器一般都厚干原器;再者,商周青铜器为块范拼合,为控制器的均匀,工匠采用厚薄相似的小块铜垫整在内外范之间。
青铜器的辨伪5——真器作伪铭

青铜器的辨伪5——真器作伪铭真器作伪铭,顾名思义,就是在真正的青铜器上刻铭文,希望以此提升青铜器的价值,毕竟有铭文和无铭文,那区别可就大了。
看到有这样的行为,我的内心是很伤痛的,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破坏文物。
对于这样的作伪者,甚至还不如完全的伪造人,人家伪造了至少不破坏东西。
刻假铭文的也不如对真青铜器改造的,前期文章所说的改造,很多是基于破损件、残件的改造,那种类型的改造有时候可以定义为文物修复的。
伪刻,在内行看来,有些还是很容易识破的。
例如伪刻者对青铜器不了解,容易张冠李戴:有一件“叔宾父铺”,这个是西周晚期的物件儿,上面有伪刻铭文“叔宾父作宝盨,子子孙孙永用”,很明显作假者分不清楚铺和盨,于是就暴露了。
上图是青铜铺(本人拍摄)上图是青铜盨(本人拍摄)有的对器型是了解的,但是对文字不了解,容易把字形刻错;有的是照搬照抄已有的铭文,但是刻字水平比较差,一对比就能看出是伪刻。
清朝、民国时候这种不正之风大为盛行,其实是大倒胃口,世风日下如此,着实煞风景。
辨别铭文伪刻,可以参考以下几点:一、按照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的说法,商代铭文,多箸圆形文字及以日为名,铭文多左行。
春秋以后的字都比较瘦。
二、后刻的伪铭,很可能会留下刀凿痕。
三、把握各个时代铭文的特点,结合器型的时代相匹配来判断。
例如,商朝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字口小、底部大。
根据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的说法,总体而言,西周早期铭文比较清秀,“宀”mian两边斜行方折,“于”字一般作繁体,文王、武王的专字多从王旁。
西周中期最流行玉箸体,两端平齐、整体质朴端庄,显得比较圆润。
西周晚期字体趋于规范,“王”字三平划粗细均匀,“其”头上两笔斜杀,“宀”mian行笔圆滑,“贝”字下部封口。
四、需要掌握大量的标准字形,便于判断。
五、曹淑琴《青铜器史话》认为:商朝铭文比较粗犷。
西周铭文字体工整,但是笔道较粗,特别是出现了波磔zhé(指书法右下捺笔),字体显得雄劲有力。
铜墨盒的收藏与欣赏

铜墨盒的收藏与欣赏一般说,铜墨盒出现在清朝中期。
同治初年,陈寅生开始在盒面上刻上书法或山水花鸟图案,使器物变得精美。
齐如山在他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说:“刻墨盒始于陈寅生”。
文物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也记载:“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详于陈寅生秀才……时同治初元也。
”到了民国年间,北京又出了一位继陈寅生之后冠绝一时的刻铜大家,他就是当时琉璃厂同古堂图章墨盒铺的主人张樾丞。
末代皇帝的“宣御览之宝”、“宣统御笔”和建国后的“中央人民政府”等玺印都是出自张樾丞之手。
当时铜墨盒的刻制,除专业刻铜家外,还有文人画家的参与。
画家、金石家姚茫父就时常奏刀,自画自刻。
他也常与陈师曾合作,陈画姚刻之墨盒,为盒中精品。
张樾丞也曾与当时许多名士文人如陈师曾、金城、溥儒、齐白石、陈半丁、王雪涛等合作,由这些艺术家绘图,供其作刻稿。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刻家,所刻、绘图亦有相当精美者,在收藏中当择优藏取。
同古堂,荣宝斋,懿文斋等斋号,都有墨盒精品传世。
如今,由于古旧铜墨盒的市场行情猛升,有人借机大肆制售假货,于是出现了大量粗劣的仿制铜墨盒。
目前仿因陈寅生、姚茫父等人的最多(这几人从民国时期就有大量的假冒仿制品)。
近年市场新仿墨盒所见最多,有些图案模仿旧时经典墨盒,有些干脆就是胡乱臆造的。
现在的作伪者多用电动刀或激光加刻名人款、年款,如果仔细观察,文字显得分规整,深浅划一,不如旧时刻铜艺人的作品生动自然。
原来的墨盒虽无名人款,但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如果加上新款后,弄得不新不旧,半真半假,反而将器物毁坏了,大大降低了收藏价值。
绝大多数的新仿墨盒制作粗糙,加之刻制者缺乏基本的书画功力和刻铜手艺,,刻工极为低劣。
有些也制作假包浆,但污浊浮浅,看起来很脏。
其实,很多品质好的墨盒是很干净的。
包浆自然、材质优良、图案精美、尺寸极端、形状各异、品相完好的老铜墨盒,不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我在藏书,藏画的二十几年中,墨盒作为一种附属品收藏,置之案头,把玩观赏,也是一种乐趣。
八分钟弄明白青铜器做伪方法及防骗技巧

八分钟弄明白青铜器做伪方法及防骗技巧金文是研究中国商周历史和汉字发展史的重要文字体系,因其主要记录载体为青铜器,所以在研究金文过程中,研究青铜器也极其重要,从而催生了古代金石学。
中国的青铜时代盛于商周时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至今商周青铜器仍以其恢弘大气的外形,抽象精美的纹饰,高度凝练的铭文为世人瞩目,其收藏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较其他品类的古董文物更为突出。
44.1笔者最喜欢的曾侯乙墓青铜鼓座(高50cm、直径80cm)由于青铜器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自春秋以降,仿造、伪造青铜器物及铭文的行为就层出不求,直到现代还在继续(工艺美术铜器),因此金文学(金石学)将青铜器鉴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文鉴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含对青铜器辨伪、纹饰、铭文、断代、定名、铸造、价值、级别、价格等;狭义则主要指青铜器真伪鉴别和年代确定。
在绝大多数历史阶段,金石学者更偏重于辨伪和价值评估。
44.2谗鼎之事记于《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多书金文鉴别由来已久,《韩非子·说林》云:"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
鲁人曰:'真也'。
"齐国打败鲁国索要谗鼎,鲁国用赝品搪塞,后来齐国请鲁国乐正子春评判,子春直言该鼎为赝品。
这段史事说明,早在春秋时,国与国之间就已经有用赝品青铜器来冒充真器的先例了,况乎民间?到了汉初,经数百年的战乱,商周青铜器已不多见,一旦古器物重见天日,往往被官方定为祥瑞。
《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6年)夏五月,"得鼎汾水上"。
"汉武帝大喜,派人确认为真器后改年号为元鼎,并亲自做了《宝鼎歌》,可见即使在汉代,青铜器的价值已经非常珍贵。
44.3汉武帝画像不过后世不少人怀疑此鼎是伪造的,是当时作伪高手新垣平为献媚文帝而做,理由是后来新垣平因做假铭玉杯事发,夷三族。
历史上青铜器鉴宝的案例还有不少,《史记·孝武本纪》载:"(李)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
浅谈刻铜墨盒的收藏中华博物鉴藏讲座

浅谈刻铜墨盒的收藏中华博物鉴藏讲座刻铜工艺产生于清朝的中晚云:“北京的书画家为铜期,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南之刺绣,为挥,尤以刻为主,在工艺上型、刻工、诗文深,一生留吸取了平雕、竹刻等多种表现蔚然成风。
因为、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具备多方题材“喜上眉梢多以书法、绘于清化学堂品外,还画、治印形式出现,并主要治印数以十万是陈寅生过后冠在文具、烟具上发挥,尤以铜质时人以用又翎的画去墨盒上铭刻最为常见。
刻铜《中国民间市上人。
”墨盒集质地、作工、造型、。
他首创在铜帝溥仪治过“宣刻工、诗文、法刻出一汉页,它与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这几乎正”、“某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北”左“京硬笔的出体,可谓气象万千,玩盒被列为“国近代史味无穷,有着极浑较容易,在同一方墨盒上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雅就最高、“喜报的收藏品味。
一般意造”、创造众多的义上的刻铜墨镌墨盒,署名姚华。
他盒,并不一定值得收藏,如果作同古堂的珍贵文品包含一定的,其中有立的喜鹊栩历史价值、艺术价。
笔者所藏一方,墨盒也就值和科学价值,也治印家张樾臣。
铜墨盒仅在中国就具备了较高的收藏意赠礼物、纪念。
刻铜墨盒亦义。
比如刻铜墨盒由名谓气象万千,所藏寅生刻“家字号或知名《天咫偶闻·卷南京濮又翎,的工匠所刻,或由著名云从造。
北“喜上眉梢”的书画家提供画稿,或者在墨盒时也亲念”、“制作上造型纹饰精某成立纪“姑苏汪云从店美,引入了特殊的工艺手段,或、“喜报别真伪者墨盒与某历史人物、一般来说黄铜在炳,清历史事件有关,均可列为收父是民初末民初的书画藏对象,但真正上品味的一个方面都不于清朝的中晚期件刻铜墨盒,应同画造诣高的收藏品味时具备多方面胆或玻璃胆,银白仁制的内涵。
从清朝史上占有十墨盒创始人陈寅中晚期至20十八甫陈运朝中晚期世纪40年代润有力所刻的是刻铜艺术品特别是刻铜墨盒盛、历史事南之刺绣,为行的年代,在堂制作的铜多艺,这期间造就了众多的名,署名姚华。
青铜器辨伪的具体方法

青铜器辨伪的具体方法一、形制辨伪一个鉴别者的头脑里,储存了众多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铜器的图像。
当鉴别某一件铜器时,自然而然首先将它与储存库的图像进行对照,看它与哪件铜器图像相近似。
这时就可能产生两种情形:一是找不到与之相应的储存库的图像。
换言之,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来没见过。
二是与储存库的某一图像接近。
第一种情况包括两种可能。
或者是发现了以前所没有发现的新的形制的铜器,那是值得庆贺的。
例如早先认为附耳鼎出现在西周中期,当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附耳鼎时,不免让人又惊又喜。
或者是一件拼凑起来的伪器,作伪者用几件旧铜器中的残片按自己的想象拼成一件新器,或者将真器的某一部分改造,或者干脆另起炉灶,制作一件从未有过的形状奇特的铜器。
对于内行来说,很容易看出破绽,而一般的收藏者则容易上当。
他们对每一类青铜器在各个时代的特征不清楚,或不太清楚,误以为是某某时代的器物而加以收购。
或者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件稀有的器物,产生新奇感,不再仔细观察。
物以稀为贵,作伪者以形制奇异而吸引人,来迎合收藏者的心理。
《西清古鉴》载有蟠夔鼎,它是将颅的上半截甑添加三足而成。
兽耳尊则是在倒置的车銮之柄上加两耳及口沿。
或者将锌于倒置,据掉虎纽,加上两耳,既可以伪作壶,也可以伪作尊。
由于是拼凑或改造的,锌于无论如何变化,其腔体与尊和壶还是有较大区别。
同时添加的部分如三足、两耳,它的成分含量不可能与原器一致,因此反映出来的地子、锈色也不相同。
我们知道觯的特点是像酒杯,口沿是圆形的,不像爵有流口,形体不大,稍修长。
用手直接持执,而没有鋈。
但故宫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却有流口有凿,显然不对头。
再仔细看,原来是将爵的流口和錾安在觯上的。
一般的觯可能卖不出好价。
作伪者于是将其改头换面,以新奇来招徕顾客。
有的用古壶盖作肚,用旧鼎耳作耳,用碎器片焊足,作成鼎。
也有在学的口部另安一个流,冒充新器。
明明是方内戈,却又加了一个曲内,令人啼笑皆非。
不少是用铜镜来改作成商周器物。
铜镜好找且便宜,改制后的铜器价格要翻十几倍以上。
铜墨盒鉴定要诀

墨盒鉴定大致可以从制作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材质、包浆、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加以评判,并由此而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墨盒制作年代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根据刻款公元纪年或干支纪年确定,这是最准确的。
(2)根据文字记载的有关信息推断。
如“抗战胜利纪念”则为1945年。
(3)根据人物的生卒年限推算(4)根据作坊的存世年月判定。
(5)根据材质和刻制工艺估算。
如早期墨盒为纯铜即紫铜制作,有的有底足。
清晚期和民国早期墨盒多为银白铜制作,刻工精良。
民国中期以后常以黄铜制作,刻工衰退,并出现铜镀镍及化学腐蚀文字、图案工艺之墨盒。
与墨盒有关的地点包括制作地(即产地)、作坊地和赠与地等,其中某些作坊地的确定难度较大,收藏者可参考有关著作中的古玩铺及墨盒作坊名录。
如《鉴赏述往事》(陈重远著)等。
墨盒制作的相关人物包括书法、绘画的作者;刻铜名家或工匠;墨盒使用者,如“某某自置”款;赠送者和接受者,如“某某雅玩”、“某某持赠”等。
如为名人,可根据姓名、字号、书斋名查找相关典籍后确认。
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墨盒文字明显突出,较易鉴定。
一般事件的资料搜寻则难度较大,需依靠长期的积累。
墨盒制作的材质:盒盖及器身有白铜、银白铜、黄铜;内胆和盒底多为纯铜(即紫铜),因其抗墨汁腐蚀的性能较强。
如常见的“云白”底款墨盒,即系云南冶炼的一种多金属成份的白铜合金制作。
刻铜墨盒因日久把玩及与空气接触,会在表面形成一层包膜,呈腊样光泽,俗称包浆或宝浆。
有无包浆亦是判断墨盒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年久形成的包浆与上蜡抛光的做假“包浆”比较,前者柔和、自然、赏心悦目;后者刺眼、粘手、缺乏神韵,两相对照,一目了然。
但这种判断能力形成需要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有些收藏者为去除墨盒表面的污迹,以细砂纸将其通体打磨,结果包浆消失、神韵全无。
这种破坏藏品外观效果,舍本逐末的做法乃藏家大忌,必须引以为戒。
决定墨盒收藏价值的诸多因素中,图案与刻工是关键。
名家作品还需要著名艺人或刻铜高手刻制,方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原作的韵味。
“最后的文玩”——文房藏品铜墨盒了解一下!

“最后的文玩”——文房藏品铜墨盒了解一下!说起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被人们广为熟知,而刻铜文房却鲜有知晓。
其中,集书画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身的铜墨盒享有“最后的文玩”之称,在历史上曾经备受青睐。
铜墨盒盛行于清中晚期,清末震钧著《天咫偶闻》中记载:“墨盒盛行,端砚日贱。
宋代旧玩,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
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石砚寥寥。
”铜墨盒所受青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时代的发展,铜墨盒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作为文房收藏的品类之一,铜墨盒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工艺考究文人名士参与创作铜墨盒从材质上分为紫铜、白铜、黄铜、纯银、黄铜镀银等,也有将紫铜、黄铜、白铜集于一身的“三镶”工艺,其造型有圆形、扇形、方形、古琴形、书卷形等。
当时,由于砚台不便于随身携带,铜墨盒便成为替代砚台的重要用具。
文人出门时,将墨汁倒在墨盒中的海绵上,需要写字时用毛笔直接蘸取海绵上的墨汁,省去了研墨时间,简便快捷。
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笔等更为便捷的书写工具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毛笔,铜墨盒也就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在铜墨盒盛行时期,不少文人雅士、艺术名家不仅喜欢使用铜墨盒,更参与到其创作中。
如民国初期,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金城等书画名家,常赴北京琉璃厂,切磋书画技艺。
在尽情挥洒艺术才华的同时,这些书画家还时常为书画店负责人提供刻铜墨盒的画稿。
如画家金城与刻铜名手张寿丞就曾合作制盒,金城笔法工细的花鸟的画稿,经张寿丞功力精湛的刀法刻于盒面,诠释出别具一格的金石之味。
北京画院相关出版资料显示,张寿丞也曾向齐白石索取画稿,可佐证刻铜文房创制与书画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又如民国画家陈师曾常将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的画作制于墨盒之上并为其命名,这体现出他对铜墨盒的偏爱。
民国名家姚茫父对于墨盒画稿的绘制情有独钟,他与琉璃厂经营印章墨盒店的张樾丞为好友,常合作创制刻铜作品,姚茫父将其对古物古学、瓦当碑帖与佛造像的兴趣与研究融入墨盒画稿中,独具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Q :1713570252 邮箱:xg6471@ 1 刻铜墨盒的作伪辨析
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作伪手法层出不穷。
但相对而言,墨盒因刻铜艺人几乎绝迹,普通墨盒市场价格不高,因此,仿制品与其他古玩相比要少得多。
常见的作伪手法有:
新仿。
新仿墨盒由于刻制者缺乏基本书画功力和刻铜手艺,刻工不堪入目。
加上制作粗糙,较易识别。
有的通过烟熏等手法做旧,上腊抛光,形成假包浆,细看即可确认为伪品。
旧仿。
名家作品如陈寅生、姚茫父,民国仿制品极多,如刻工较好,仍不失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收藏品。
修补。
墨盒因使用频繁,最易损坏的部位是口沿、盒底和砚板。
口沿部与砚板易破损、甚至脱落,盒底磕碰易变形内陷、磨穿。
故上述部位要仔细观察,是否经重新更换、修补。
当然,一方刻工精良的墨盒,如盒盖保存完好,其他部位虽经修补,仍有收藏价值,只是价格比品相完整的要低得多。
后加款。
包括后加底款与名人款,以求高价。
笔者曾见一刻工不俗的旧墨盒,作伪者用激光加刻名人款、年款。
粗看以假乱真,细观则文字不如刻铜艺人的作品生动自然,显得过分规整,深浅划一,呆滞刻板。
再看作伪者因知识浅薄,竟把此名人的生卒年份搞错。
按刻制落款中的年份,此人刚出生不久,岂能写字作画?真是画蛇添足,闹了天大的笑话。
了解作伪手法之后,辨伪时需特别留意上述几点,严加防范。
墨盒上手,先看文字、图案、底款、刻工、造型;次看外观是否完整,包浆是否自然,盖合严密程度;再打开盒盖,看口沿部有无损坏,砚板有无脱落破裂,盒内有无丝 棉存留,紫铜内壁有无更换。
综合上述观察结果,一般即可得出该墨盒的收藏价值如何,是真是伪或真中有伪。
提高辨伪能力的方法有三:一是努力学习历史、文化、书画艺术知识,熟悉名家作品的特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鉴赏能力;二是拜师学艺,向内行请教,也可向诚实经营的古玩商求教;三是多看实物,真伪对照,博闻强记,通过反复实践,定能慧眼识宝、目力过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