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以皇权为核心,权利高度集中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有哪些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以皇权为核心,权利高度集中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有哪些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
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
秦朝设丞相—汉武帝频繁换相,分内朝和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宋朝设多位参知政事和枢密院削弱相权—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周行内分封制—秦设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不断加强中央权利,削弱地方权利,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制,各地长官直接容由皇帝任命,设三公九卿。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汉武帝任人唯亲是出了名的,卫青:皇后卫子夫同 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为 了重用卫青,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 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把 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 苦差留给老将们,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 取得的。
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 《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 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 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 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 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 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 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三、监察与谏议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 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 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 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 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广 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A.行政管理
C.监察官吏
B.访贫问苦
D.缉捕侦查
7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 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SY)

课堂设问
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 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情景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 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 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 本上都采纳了。 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 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 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 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 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 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 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 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 “顺耳”声所替代……
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 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 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 民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课堂设问
说一说 “九品中正制”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它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 制度。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 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 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
请你说一说军功爵制与“世卿世禄” 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 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节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①中枢机构的变化 ②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③选官制度的演变 ④监察及谏议制度 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从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知识结构】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唐→宋→元)古代政治 表现 2、选官制度:战国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制度成熟 3、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明清特点1、中央集权加强:汉朝→宋朝专制集权 表现 2、专制皇权加强:明清时期不断加强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主干知识梳理】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枢机构的演变1、早期:秦汉秦朝实行 制, 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设 与三公相制衡,东汉 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出现,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
23、宋朝设置 ,其长官为 ,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财政归 掌管;宰相只有 权。
4、元朝废除 ,实行 制,只设 。
5、评价⑴进步性: 。
⑵局限性:随着专制皇权的强化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 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 和 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制度。
4、隋唐:实行制度⑴背景:隋朝统一后,没落,依据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⑵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___,科举制形成;③_________日益完善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的考试选官制度。
⑶影响:前期积极影响:政治:①非贵族参政,扩大社会基础;②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治;③制度成熟,中国长期领先的制度保障。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公九卿制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西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皇 中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朝 侍 中 常 侍
帝
执行机构
外 丞 相 九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随置三公 事归台阁
3.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三
度 支
帝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司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行政
中书省
财 政
财 政
军政
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归入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5.元朝:一省制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疆域空前,政务繁多,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军功爵制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凭借)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 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 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 响?
评价: 激励了许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再适用和平时期。
皇帝的烦恼之官员监察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 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 为什么?
2.概念区别: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
枢 密 院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元朝的中枢权力 体系: 体系: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3、评价 积极: 积极: 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 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 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 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 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的权力,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的权力,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唐
完善
中央统一分 科,定期举 行
考四书五经, 束缚人们思想, 考四书五经, 束缚人们思想, 变化 明清 1905年废除 八股取士 八股文 1905年废除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官员或机构
朝代 监察官员或机构 秦朝 汉朝 御史大夫 御史府 职能 监察百官
中央: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中央:御使大夫 监察和弹劾百官 地方:刺史 监督郡国长官 地方:刺史—监督郡国长官 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监督六部业务 督察院— 督察院 明清 中央 监察御史 六科给 “科道” 事中 科道” 科道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成熟的表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善; 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善; ②科举制的确立完善; 科举制的确立完善; 监察谏议制度的产生发展。 ③监察谏议制度的产生发展。 2、特点 ①顺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进 顺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②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修改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3、宋代: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中书门下(东府)
行政
相权再被分割 皇权继续加强
财政
三
度 支 盐 铁
司
户 部
枢 密 院(西府)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皇 帝
三 司
盐 铁
财政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宋代:二府三司制户 部中书门下 Nhomakorabea行政
度 支
财政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一位官员抱着一堆奏折走上前来,恭恭敬敬地对 丞相胡惟庸说:“大人,这是今天上报圣上的奏折。” 胡惟庸说:“放下吧。”官员离开后,胡赶紧拆开奏 折偷看,“大胆狂徒,竟敢在皇上面前说我的坏话!” 说着,把这张奏折藏了起来。这一幕被一个人看见并 悄悄地告诉了明太祖,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此等 小人,竟敢专权乱政,私自拆阅朕的奏折,他们眼里 还有没有我这个皇上!”作咬牙切齿状,“看我 怎么收拾他们!”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会试的朱卷
科举考场 贡院内的号舍
延伸与探究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 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 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 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古代社会中,政治制度是社会运转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本文将从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简单形式到后期成熟的复杂制度进行探讨。
早期古代政治制度早期古代政治制度通常是建立在部落社会或城邦制度之上的。
在部落社会中,族长或酋长往往扮演着领导角色,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样的制度缺乏有效的分权制衡,政治决策往往取决于个别领导者的意志。
民主制度的萌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明如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区出现了民主制度的萌芽。
在古希腊雅典,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制度。
在古罗马,元老院和议会共同管理政治事务,为政治权力的平衡奠定了基础。
封建制度的兴起另一方面,封建制度也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封建制度以封建领主为核心,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主阶级。
地主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保障了封建制度的稳定和延续。
帝国制度的兴盛随着帝国制度的兴盛,一些大帝国如汉朝、罗马帝国等相继出现。
帝国制度将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形成了绝对统治的局面。
帝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和腐败。
制度的演进与成熟随着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演进,各种政治制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最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政治体系。
政治制度的成熟包括分权制衡、民主参与、法治保障等方面。
这些成熟的政治制度为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结语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演进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和完善的历程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政治制度的本质,为当代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 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 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 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 3、汉武帝令郡国每年各举孝、廉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 制度,这一制度是( )
C
• •
A世卿世禄 C察举制
B军功授爵 D征辟制
• 4、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原因是() • • • • 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 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D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财政
三 省 六 部 ( 虚 )
皇帝
行政 (中 宰书 相门 )下 军事
(三司)
枢 密
侍 卫 马 军 司
(三衙)
殿
前 司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院
侍 卫 步 军 司
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 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作用: 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比较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应用时代
丞相职权地位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有事上报
卿
1、 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A.外朝和中朝 B.侍中和丞相 C.中朝和外朝 D.尚书令和太尉
)
C
3、三省六部制
皇帝(皇权至上)
尚书省
执行机构
中书省
制令决策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 省决策
门下省
封驳审议 门下省审议复奏
然后尚书省颁布执行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
工 部
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 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 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考场
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文为去留”,自 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作用: 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 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 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 之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第10页梳理出汉、隋唐、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 与相权的矛盾。 朝代 中枢权力机构或制度
秦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三公九卿 中外朝
尚书台(代三公) 三省制萌芽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一省制
1、秦朝中枢权力体系: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御史 大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西汉武帝时: 建立中朝 中 尚 书 令 朝 侍 中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
朝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常 侍
丞 相 九
决策机构
B
三、监察与谏议 1.目的: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历代概况 秦朝: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汉朝: 中央专设御史府、地方设立十三州刺史 唐朝: 门下省负责针对宰相及皇帝进行谏议和封驳 宋代: 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达到顶峰: 中央:设都察院,任命监察御史 六部给事中—对应监察六部(科道) 地方:设按察使司—负责各省司法、监察 3.作用:不能根本约束皇权和杜绝腐败,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割 据、谏正君主过失、防止决策失误作用明显
血缘 军功 品行 门第 才学 八股文
东汉末、魏晋南 九品中正 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明清
八股取士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制度是在春 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
军功爵制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 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 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 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察访 荐用 考试
任用
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 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 以授官职。”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
关于科举制
结论:军功爵制以军功为升官加爵的标准,能够激励更多的 英勇善战的将士为国效力;“世卿世禄”制度为世袭制,对人没 有激励作用,不能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察举与征辟
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 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
察举制 各郡国向国家推荐 人才称为察举。
察举制
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 制度。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 辅以考试。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 相权一分为三 审议权和行政权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 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 向完善
作用地位
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 三权分立
应用时代
本质区别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历代 沿用、
近代西方
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 专制制度下的分权体制, 三个机构彼此独立,实 三省之上有一个高高在上、 现了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独断专断的皇帝。
• 2、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权的措施 是( )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 ②西汉设置刺史 •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二、选官制度
发展演变(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西周 战国、秦、 西汉初 汉武帝 制度 标准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