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式微》等课外古诗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式微》等课外古诗赏析

八下课外古诗赏析一.《式微》1、诗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君主的缘故,为什么会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为什么会在泥浆中!2、主题:描写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1.诗意:青青的是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衣佩,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2.主题: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背诵赏析)1.诗意: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州。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沉浮。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邻。

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地挥泪告别。

2.感情:表现诗人与朋友的惜别之情,也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赏析: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突出长安城雄浑阔大的气势。

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州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偏僻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城阙”和“五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②“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达。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赏析:意思是朋友只要心灵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如近邻。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诗不同于以往送别诗的伤感情绪,既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说明了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一)《式微》1、“式微,胡不归?”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篇显得宛转面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充满深情厚意。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一改送别诗的悲戚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涨满,与堤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2、请自选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①这一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一个“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一个“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考点《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考点《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

《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式微》。

《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三、原文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四、注释《式微》:选自《诗经·邶风》。

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邶风:邶地的民歌。

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

五、诗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六、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七、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新人教版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新人教版

专题21《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式微》。

《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三、原文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四、注释《式微》:选自《诗经·邶风》。

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邶风:邶地的民歌。

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

五、诗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六、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七、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材料)

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材料)

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材料)第一篇: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1式微作者:诗经朝代:先秦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⑴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

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赏析: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考点精讲课件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考点精讲课件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 微 意思是天黑了。式, 语气助词。微,昏暗。
bèi
《诗经·邶风》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出自《诗经·邶(bèi)风》。邶风,邶地的民歌。 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解读赏析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题
《式微》 《游子吟》
(2)《式微》有云:“式微式微,胡不归?_微__君__之__故__,胡__为__乎__中__露__?” 劳役者身披露水仍要劳作的悲歌,时时警醒着当权者。 (3)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君主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奔波劳作, 这正如《式微》中所言:“微君之躬,_胡__为__乎__泥__中___?”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遵义中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气__蒸__云__梦__泽___,_波__撼__岳__阳__城__ 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水汽升腾、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坐__观__垂__钓__者__,_徒__有__羡__鱼__情__”让我们 感受到意在求仕却不直接表达的婉转含蓄。 2.古代评论此诗“气势在‘蒸’‘撼’二字”,试从炼字角度任选一字分 析其妙处。
赏析:尾联以慰勉作结,诗人希望友人以豁达心胸坦然面对离别, 提振了情绪,安慰了朋友,显示出爽朗、豁达的气概。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 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 悲伤,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 精神面貌和豁达的胸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贵阳中考)毕业临别,同学们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__海__内__存__知__己__,__天__涯__若__比__邻__”表达虽远犹近的心意。 (2)唐朝陆龟蒙《别离》一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 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无__为__在__歧__路__,_儿__女__共__ _沾__巾__”两句。 2.(陕西中考)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 谈谈你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1《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式微》。

《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三、原文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四、注释《式微》:选自《诗经·邶风》。

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邶风:邶地的民歌。

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

五、诗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六、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七、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八、问题探究(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参考: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参考: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3)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参考: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4)全诗都是设问句,试分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

受奴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不平。

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5)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九、诗歌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十、板书设计【基础过关】《》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答案】诗经【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式微》:(2)式微:(3)式:(4)微:(5)邶风:(6)胡:(7)微:(8)君:(9)中露:(10)微君之躬:【答案】(1)选自《诗经·邶风》。

(2)意思是天黑了。

(3)语气助词。

(4)昏暗。

(5)邶地的民歌。

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6)何,为什么。

(7)(如果)不是。

(8)君主。

(9)即露中,在露水中。

(10)(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胡不归?,胡为乎中露?2、式微式微,胡不归?,?【答案】1、式微式微微君之故2、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微”“躬”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1、《诗经·式微》中,反复咏“,”。

并通过质问式的回答表达控诉,不言怨而怨自深。

2、《诗经》中常以反问表情达意,使得情感抒发痛快淋漓。

《式微》中“,”,这一反问表达了苦于劳役的人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3、读《式微》,我们同情于人民的辛苦:“微君之躬,___________?”【答案】1、式微式微胡不归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3、胡为乎泥中【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微”“躬”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一)(2018·全国初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解析】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从内容上看,描写的是苦于劳役的劳动人民的怨声。

劳作一直到天黑而不得回家,在野露里、泥水中受罪。

显然,“胡不归”是设问,整诗是满腔不平的自问自答式的发泄。

相当于“要不是这些当官的,咱咋能这么晚了还回不了家”。

由此看来,诗歌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充满了同情。

2.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请具体说明。

【答案】诗歌采用设问的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的效果。

【解析】考查设问这种修辞的作用。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能够通过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

本诗中的设问,作用之一,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作用之二,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

(二)(2019·湖北初二月考)诗歌鉴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3.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解析】考查对诗词的赏析。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

有“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据此理解作答。

4.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解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表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三)(2018·阳新县兴国镇五一学校初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B.这首诗的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C.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答案】 C【解析】 C错误,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不是表现劳动者的勤劳。

6.这首诗内容单纯,但抒发的情感却很强烈,请从用词或修辞角度来赏析。

【答案】示例——用词:反复,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意思相近即可)示例——修辞:设问,自问自答的形式,强化语言效果,让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引人注意。

(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由“式微式微”在诗中间隔出现了两次,是反复。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四)(2019·江苏初二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式微《诗经·邺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8.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个明显的特点,各句都用同一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请说出这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设问,诗人采用设问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式微式微,胡不归?”明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