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一》教学设计_4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学会分析天气预报,能根据天气系统判断未来天气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的特征。

(2)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运用天气预报方法,预测未来天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自然、了解天气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气候的形成因素。

3. 天气预报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3)学会分析天气预报。

2. 难点:(1)天气系统的识别与判断。

(2)气候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天气系统、气候形成和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气象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分析天气预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

2. 讲解:(1)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讲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讲解天气预报的方法,如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图识别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

(2)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进行天气预报实践,让学生学会分析并预测未来天气。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天气系统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4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4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等重要考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掌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寻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第四课时:天气系统【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天气系统”。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锋面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二是低压、高压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常见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2.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锋面系统,低压、高压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复习重点:通过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来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2、复习难点: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地理气候知识教案

地理气候知识教案

地理气候知识教案教案提纲: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2. 知识讲解3. 学生互动4. 练习与巩固五、教学评估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气候分布和气候带的概念;2. 掌握各气候带的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能够运用地理气候知识来分析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分布和气候带的特点难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的呈现,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好奇和兴趣。

2. 讲授法:讲解和阐述地理气候知识的概念和要点。

3. 互动式教学:通过学生互相提问、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好奇和思考。

同时,提出问题,例如:“你们所在的城市属于哪个气候带?它的特点是什么?”知识讲解:1. 气候的定义和气候要素:解释气候的概念,并介绍气候要素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2. 气候带的划分:根据地球的纬度和季风气候的分布,介绍气候带的划分依据和各气候带的特点。

学生互动:1. 学生组织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归纳总结各气候带的特点,并找出各自所在地属于的气候带。

2. 在小组内,学生展示自己所属气候带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并用英语或汉语进行简单的描述。

练习与巩固: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气候知识回答问题或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小组比赛: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出题环节,进行快速答题比赛,以加深学生对地理气候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估:利用练习题和小组比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观察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了解他们对地理气候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自主查找有关地理气候知识的信息,编写一份气候带简介,包括该气候带的特点、所在地、气候影响等内容。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展示以下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气候要素2. 气候带的划分及特点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气候的分布和气候带的划分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优秀地理《气候》教案1一、教学目标:1、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看图识区域:观看图片,根据图片景观判断它所属的地区,从而确定其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2、气候: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下列句子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明天大风降临;——天气全班分十个组,抽签选取一种气候类型,探究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

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在亚马孙河流域,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的岛屿上也有大面积分布。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气候风和日丽。

——天气3、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的两侧,最大一片分布在非洲大陆上。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干季时炎热干燥,湿季时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及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等地。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大,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热带沙漠。

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上和澳大利亚中部也有热带沙漠分布。

全年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21. 教材地位和作用《世界的气候类型》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章《多样的世界气候》中的重要内容。

高三复习地形与气候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地形与气候教学设计

地形与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程分析:地形和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要素,是学习地理、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必不可少的基础。

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及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有了系统的认识了解。

因此本节课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了解地形对气候形成分布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时,学生要用到世界地形和气候分布及区域地理知识,因此本节课可以使旧知识得到巩固,从而达到由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到回归基础,回归课本。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经过第一轮的高三地理复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形和气候知识,这些知识在他们大脑中还处在相对分割状态,不能随时提取综合运用。

虽然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全面。

学习目标:1、认识地形影响气候中的温度、降水和分布。

2、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影响气候的不同方面。

3、加强对世界地形、气候分布的进一步认识。

4、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

设计理念:根据高三备考复习第二阶段特点:实现由综合专题复习到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对基础的巩固。

因此本节课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案例诱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考虑到世界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内容繁多,因此拟定的学习方法是:提出问题,研究探讨,找出规律。

课时安排是一节课。

教学媒体设计:1、运用图像,传递信息。

以图代文,加强直观,化繁为简,促进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2、运用实例,活化教材。

气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其机理是很抽象的,因此通过实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易懂,既可活化教材,亦可从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其思考的潜能。

3、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地形和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描述某种气候的特征?(点评:学生在描述气候特征时,通常只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而忽视气候的分布特征。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流等)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能够从地图上识别各种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天气图表和气象图,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征。

(2)运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和气候特点,深入理解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度。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流等)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2. 教学难点:(1)天气系统图的识别和分析。

(2)气候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梳理相关的知识点。

(2)收集相关的天气和气候实例,准备教学案例。

(3)制作PPT和教学图表,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天气系统和气候概念。

(2)收集相关的天气和气候实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台风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

2. 教学新课:(1)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流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2)讲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 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实际的天气和气候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梅雨、台风、沙漠气候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知识,深入理解案例中的天气和气候现象。

高三地理复习《高考气候专题》学案

高三地理复习《高考气候专题》学案

高三地理复习《高考气候专题》学案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气温分布基本格局造成各地气候差异根本原因气候 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主要影响降水形成因子 __________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影响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气候(影响分布复杂化;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因素)地表物质组成(土壤植被等)_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致气候变暖___________ 改变地表下垫面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如兴修水库、植树造林等根据所学知识总结思考:影响气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降水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和成因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和模式图5、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三步判断,以“形”定位(半球),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a判断南北半球以“形”定位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____气温最高(曲线呈波峰状)北半球____气温最高(曲线呈波谷状)南半球b判断所属温度带以“温”定带最冷(热)月均温 t热带气候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寒带气候c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以“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2019mm温带700~1000mm定型夏雨型热带750~1000mm1500~2019mm 亚热带>1000mm温带500~600mm冬雨型亚热带300~1000mm少雨型热带<300mm温带<200mm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份气温(℃) 24.7 24.4 21.2 16.5 11.7 8.2 6.9 7.9 10.6 13.7 17.9 21.5 降水(m m )18 25 65 79 80 107 132 12277 72 61 44 读某地气温、降水资料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变式训练下图是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瑞金市第一中学【教学构思】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重点:1.影响气候因素。

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

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王巍【教学构思】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
1.影响气候因素。

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

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
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⑶.讨论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具有可比性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实际气候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之处的表现及原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媒体】
1.课前制作《气候专题㈠》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清晰、直观的图象,加大课堂密度。

2.课前编印《气候专题㈠》学案,以配合课堂学生绘图、讨论等活动。

3.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仪,以展示学生课堂填绘地图作品。

4.课前划分不同规模的合作学习小组,指定负责人。

①同桌为一小组,共有27~30组。

②10~12人为一组,共有5组。

③全班为一大组。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
气候专题㈠
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温度带
自然:大气环流→气候类型和特点
影响因素:下垫面:海陆、地形、洋流
有利:植树造林、兴修水利
气人为:
候不利: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型曲线形状→南、北半球
气温:最冷月均温15℃以上→热带
判定方法:数值→温度带(常见)最冷月均温0℃~15℃→亚热带及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0℃以下→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降水类型(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少雨型)→气候类型
【教学设计评价】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评如下。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气候复习的主干知识,采用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恰当运用学案,通过学生绘图、讨论等多种形式自主建构主干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楚,方法得当,具有可操作性,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改进之处:学生讨论时间安排不充分,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展示填绘的地图。

教师可在课后将学案分组收集上来批阅,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之不足,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