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

合集下载

√中国历年主要统计数据(1949-2018)

√中国历年主要统计数据(1949-2018)

89,677.1 10,940 99,214.6 12,113 109,655.2 13,394 120,332.7 14,706 135,822.8 16,603 159,878.3 19,553 183,217.4 22,860 21,192.4 27,521 257,305.6 35,503 300,670.0 45,943 348,517.7 51,017 412,119.3 60,872 487,940.2 75,515 538,580.0 85,322 592,963.2 95,704 641,280.6 104,385 685,992.9 110,155 740,060.8 111,379 820,754.3 121,435 900,309.5 136,082
-5
-10
-15
-20
-25
-30
-35
GDP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4 6.0266 1470
910.8
6.8 150
4.2 6.1465 1199
1,029.0
15.0 166
10.7 6.2828 1363
1,069.3
5.1 168
1.2 6.4653 1825
1,308.2
21.3 200
19.0 6.5994 1341
1,440.4
8.8 216

逻辑斯蒂增长曲线预测在农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逻辑斯蒂增长曲线预测在农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逻辑斯蒂增长曲线预测在农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一、逻辑斯蒂(Logistic)趋势预测模型增长曲线模型用于描述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寻找这种规律,并且用于未来的经济预测。

增长曲线模型不属于因果关系模型,因为时间并不是经济活动变化的原因。

常见的增长曲线主要包括以下形式:多项式增长曲线模型、指数增长曲线模型、逻辑斯蒂(logistic)模型等。

逻辑斯蒂模型是经济预测中广泛应用的增长曲线模型,是一条连续的、单调递增的、以参数L为上渐近线的曲线,其变化速度一开始增长较慢,中间段增长速度加快,以后增长速度下降并且趋于稳定。

本文正是以逻辑斯蒂曲线来对湖北省的财政支农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

逻辑斯蒂曲线模型预测法(method of logistic curve model forecasting) 又称推力曲线模型预测法,是根据预测对象具有逻辑曲线变动趋势的历史数据,拟合成一条逻辑斯蒂曲线,通过建立逻辑斯蒂曲线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

逻辑斯蒂曲线是1938年比利时数学家P. F. Verhulst首先提出的一种特殊曲线,后来,近代生物学家R. Pearl和L. J. Reed 两人把此曲线应用于研究人口生长规律。

所以,逻辑曲线又通常称为皮尔生长曲线( Pearl-Reed Growth Curve),简称皮尔曲线( Pearl-Reed Curve)。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常见形式为:,其中,为因变量;为参数,为时间。

他是通过对由下面的增长率模型积分而来:,式中,L为饱和水平,b为增长速度因子。

其一,二阶导数为:令,可得惟一拐点:。

从以上公式可看出逻辑斯蒂曲线的增长趋势以及增长速度的变化情况,当,时,,即刚开始时yt值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当yt 达到饱和水平的一半()时,增长速度达到最大;当时,,即增长速度变得越来越慢,yt逐渐趋于饱和水平。

由于逻辑斯蒂曲线不可化为简单的线性表达式,所以求解分为两步。

(计量范文)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模型检验范文)

(计量范文)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模型检验范文)

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林毅夫余淼杰内容提要:在Sah-Stiglitz/价格剪刀差的经济学0模型中,他们通过考虑政府目标函数的结构去研究工农价格剪刀差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首先通过引入国际贸易和农产品配额拓展他们的模型以使其更适用于我国,然后再利用1949年到199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修正后的理论模型进行多种计量估算。

我们的结构式参数估算表明:在我国政府的目标函数中,农民的权重小于工人。

此外,农民福利的权重也小于资本积累的权重。

这些结论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一致。

在这层意义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对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目标函数估算的研究空白。

关键词:贸易政治经济学价格剪刀差政府目标函数一、引言/价格剪刀差0的概念由前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Preobrazhensky)于1926年提出,它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如何从农业部门的农民那里赚取利润来补贴城市工业部门的工人;同时,通过实施价格剪刀差,政府可以加快资本积累速度。

尽管/价格剪刀差0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但在学术界上最早成功地把这一概念发展成严谨的理论模型的却是由萨和斯蒂格利茨(Sah-Stiglitz,1984)(以下称为S-S)来完成的。

他们通过分析政府的社会福利函数描述了对农民不利的贸易条件形式。

由于他们的模型简单且有很强的解释力,因而迅速成为随后的许多研究的模板。

例如,Carter(1986)把S-S模型由封闭经济扩展到开放经济,Blomqvist(1986)则研究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农产品征收间接税的情形。

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研究/价格剪刀差0是否有利于资本积累,而在于借助该理论框架来估算我国的政府目标函数。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重积累而轻消费,重工人而轻农民。

然而,这种观点仅仅是先验的:它并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或否认。

因而,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研究空白,即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严格检验我国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

名义GDP换算成实际GDP

名义GDP换算成实际GDP

名义GD P与实际GDP的核算、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计算现已知1952-2004年的GDP(现价单位:亿元),GDP指数(1952=100),GDP指数(上年=100),计算:(1)实际值GDP(比如以52年,78年,90年,2000年可比价等等)(2)实际GDP增长率(3)GDP平减指数(GDP消胀指数)如下表年份GDP(现价单位:亿元)GDP指数(1952=100)GDP指数(上年=100)1952 679 1001953 824 115.6 115.61954 859 120.5 104.21955 910 128.4 106.81956 1028 148.1 1151957 1068 155.6 105.11958 1307 188.6 121.31959 1439 205.3 108.81960 1457 204.6 99.71961 1220 148.7 72.71962 1149.3 140.4 94.41963 1233.3 154.7 110.21964 1454 182.9 118.31965 1716.1 214.1 1171966 1868 237.1 110.71967 1773.9 223.6 94.31968 1723.1 214.4 95.91969 1937.9 250.6 116.91970 2252.7 299.3 119.41971 2426.4 320.4 1071972 2518.1 332.4 103.81973 2720.9 358.5 107.91974 2789.9 366.8 102.31975 2997.3 398.7 108.71976 2943.7 392.2 98.41977 3201.9 422.1 107.61978 3624.1 471.4 111.71979 4038.2 507.1 107.61980 4517.8 546.8 107.81981 4862.4 575.5 105.21982 5294.7 627.6 109.11983 5934.5 695.8 110.91984 7171 801.3 115.21985 8964.4 909.2 113.51986 10202.2 989.7 108.81987 11962.5 1104.3 111.61988 14928.3 1228.9 111.31989 16909.2 1278.8 104.11990 18547.9 1327.9 103.81991 21617.8 1449.8 109.21992 26638.1 1656.3 114.21993 34634.4 1880 113.51994 46759.4 2117.8 112.61995 58478.1 2340.5 110.51996 67884.6 2564.9 109.61997 74462.6 2791.7 108.81998 78345.2 3009.8 107.81999 82067.5 3224.7 107.12000 89468.1 3482.7 1082001 97314.8 3743.9 107.52002 105172.3 4054.6 108.32003 117390.2 4439.8 109.52004 136875.9 4861.6 109.5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一名义GDP换算成实际值GDP(比如以52年,78年,90年,2000年可比价等等)(1)以1952年可比价计算实际GDP实际GDP(1952年可比价)=1952年GDP的值(现价)×GDP指数(1952=100)=679×GDP指数(1952=100)(2)以1978年可比价计算实际GDP实际GDP(1978年可比价)=1978年GDP的值(现价)×GDP指数(1952=100)÷GDP指数(1978年的值)=3624.1×GDP指数(1952=100)÷471.4二计算实际GDP增长率方法一:实际GDP增长率=〖实际GDP t(可以是以任一年可比价计算的值,如上述中52年,78年,90年等)-t-1年的实际GDP〗÷实际GDP t-1注:实际GDP增长率与以何年的可比价格计算实际GDP无关方法二:实际GDP增长率=GDP指数(上年=100)-1三计算GDP平减指数(GDP消胀指数)GDP平减指数(GDP消胀指数)=名义GDP/实际值GDP 注:GDP平减指数(GDP消胀指数)与基个选择有关如以1978年为基年,则GDP平减指数(78年为基年)=名义GDP/实际值GDP(1978年可比价格)年份GDP(现价单位:亿元)GDP指数(1952=100)GDP指数(上年=100)gdp 1952年不变价gdp 1978年不变价实际GDP增长率GDP平减指数78为基年1952 679 100 679 768.8 0.88 1953 824 115.6 115.6 784.92 888.73 15.6 0.93 1954 859 120.5 104.2 818.2 926.4 4.24 0.93 1955 910 128.4 106.8 871.84 987.13 6.56 0.92 1956 1028 148.1 115 1005.6 1138.59 15.34 0.9 1957 1068 155.6 105.1 1056.52 1196.25 5.06 0.89 1958 1307 188.6 121.3 1280.59 1449.95 21.21 0.9 1959 1439 205.3 108.8 1393.99 1578.34 8.85 0.91 1960 1457 204.6 99.7 1389.23 1572.95 -0.34 0.93 1961 1220 148.7 72.7 1009.67 1143.2 -27.32 1.07 1962 1149.3 140.4 94.4 953.32 1079.39 -5.58 1.06 1963 1233.3 154.7 110.2 1050.41 1189.33 10.19 1.04 1964 1454 182.9 118.3 1241.89 1406.13 18.23 1.03 1965 1716.1 214.1 117 1453.74 1645.99 17.06 1.04 1966 1868 237.1 110.7 1609.91 1822.81 10.74 1.02 1967 1773.9 223.6 94.3 1518.24 1719.03 -5.69 1.03 1968 1723.1 214.4 95.9 1455.78 1648.3 -4.11 1.05 1969 1937.9 250.6 116.9 1701.57 1926.6 16.88 1.01 1970 2252.7 299.3 119.4 2032.25 2301 19.43 0.98 1971 2426.4 320.4 107 2175.52 2463.22 7.05 0.98 1972 2518.1 332.4 103.8 2257 2555.47 3.75 0.99 1973 2720.9 358.5 107.9 2434.22 2756.13 7.85 0.99 1974 2789.9 366.8 102.3 2490.57 2819.94 2.32 0.99 1975 2997.3 398.7 108.7 2707.17 3065.19 8.7 0.98 1976 2943.7 392.2 98.4 2663.04 3015.21 -1.63 0.98 1977 3201.9 422.1 107.6 2866.06 3245.08 7.62 0.99 1978 3624.1 471.4 111.7 3200.81 3624.1 11.68 1 1979 4038.2 507.1 107.6 3443.21 3898.56 7.57 1.04 1980 4517.8 546.8 107.8 3712.77 4203.77 7.83 1.07 1981 4862.4 575.5 105.2 3907.65 4424.42 5.25 1.1 1982 5294.7 627.6 109.1 4261.4 4824.96 9.05 1.1 1983 5934.5 695.8 110.9 4724.48 5349.28 10.87 1.111984 7171 801.3 115.2 5440.83 6160.35 15.16 1.16 1985 8964.4 909.2 113.5 6173.47 6989.88 13.47 1.28 1986 10202.2 989.7 108.8 6720.06 7608.76 8.85 1.34 1987 11962.5 1104.3 111.6 7498.2 8489.8 11.58 1.41 1988 14928.3 1228.9 111.3 8344.23 9447.72 11.28 1.58 1989 16909.2 1278.8 104.1 8683.05 9831.35 4.06 1.72 1990 18547.9 1327.9 103.8 9016.44 10208.83 3.84 1.82 1991 21617.8 1449.8 109.2 9844.14 11145.99 9.18 1.94 1992 26638.1 1656.3 114.2 11246.28 12733.55 14.24 2.09 1993 34634.4 1880 113.5 12765.2 14453.35 13.51 2.4 1994 46759.4 2117.8 112.6 14379.86 16281.54 12.65 2.87 1995 58478.1 2340.5 110.5 15892 17993.65 10.52 3.25 1996 67884.6 2564.9 109.6 17415.67 19718.82 9.59 3.44 1997 74462.6 2791.7 108.8 18955.64 21462.45 8.84 3.47 1998 78345.2 3009.8 107.8 20436.54 23139.19 7.81 3.39 1999 82067.5 3224.7 107.1 21895.71 24791.33 7.14 3.31 2000 89468.1 3482.7 108 23647.53 26774.83 8 3.34 2001 97314.8 3743.9 107.5 25421.08 28782.92 7.5 3.38 2002 105172.3 4054.6 108.3 27530.73 31171.57 8.3 3.37 2003 117390.2 4439.8 109.5 30146.24 34132.96 9.5 3.44 2004 136875.9 4861.6 109.5 33010.26 37375.74 9.5 3.6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标签:农民;国家建设;资本贡献;劳动力贡献;土地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和降低成本、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粗略估算,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仅通过这三种方式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至少17.3万亿元。

为回报农民,应进一步具体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于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农业自身的贡献外,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尤其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贡献、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劳动力的贡献,以及为城镇化所提供的土地贡献。

当然,和农业自身的贡献相比,这几项贡献都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之外的,是“额外”贡献。

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估算。

一、农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所作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在提供农产品方面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1953—1986年,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暗税”方式为工业发展汲取了大量农业剩余。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使得仅靠税收方式汲取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资本需求。

同时,广大农民刚刚从旧社会重税压迫下解放出来,要求“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意愿非常强烈。

为了稳定农民的情绪,同时也兼顾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汲取农业剩余就成了当时决策者的一个基本选择。

“剪刀差”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并针对中国的国情被发展和广义化。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由这种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剪刀状差距。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工业建设逐渐从依靠农业剩余转向依靠工业剩余,但是,工业化究竟从农民身上汲取了多少农业剩余呢?这个问题曾引起过两次“剪刀差”研究热潮,但官方自始至终没有给出正式的数据。

中国历年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统计(1949-2004)

中国历年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统计(1949-200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中国2004年自然状况和自然资源统计中国历年行政区划(年底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人口状况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53-2004)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1980-2004)中国历年投资金来源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统计(1981-2004)中国历年房地产开发情况统计(1986-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各项税收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统计(1953-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1952-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外债余额统计(1985-2004)中国历年各种价格指数统计(1951-2004)中国历年各种价格定基指数统计(1951-2004)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和恩格尔系统统计(1957-2004)中国历年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和储蓄存款余额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统计(1978-2004)中国历年主要年份城市公用事业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城市设施水平统计(1978-2004)中国历年环境保护基本情况统计(1978-2004)中国历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构成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统计(1953-2004)中国历年农业生产条件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受灾和成灾面积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统计(1949-2004)中国主要年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1978-2004)中国历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统计(1998-2004)中国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统计(1953-2004)中国历年建筑业企业概况统计(1978-2004)中国历年运输线路长度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客运量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旅客周转量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货运量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货物周转量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民用汽车拥有量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邮电业务量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按贸易方式和商品类别分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1978-2004)中国历年利用外资概况统计(1979-2004)中国主要年份对外经济合作统计(1976-2004)中国历年国际旅游情况统计(1978-2004)中国历年国内旅游情况统计(1994-2004)中国历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基本情况统计(1952-2004)中国主要年份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统计(1991-2004)中国历年证券市场基本情况统计(1990-2004)中国历年保险业基本情况统计(1985-2004)中国历年黄金和外汇储备统计(1952-2004)中国历年国际收支概况统计(1982-2004)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研究生和留学人员数统计(1949-2004)中国主要年份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升学率和入学率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科技活动发展情况统计(1978-2004)中国历年文化事业机构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统计(1950-2004)中国历年各类卫生机构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统计(1949-2004)中国历年社会保障基本情况统计(1978-2004)。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年鉴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年鉴

(节选)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及各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中英文对照大型统计资料书。

书中汇编了1949-1998年全国和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及澳门地区以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统计指标的历年数据资料。

二、全书包括人口与就业、国民核算、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物价指数、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旅游、金融、教育、文化、人民生活16个方面的内容,近300个指标。

三、为方便读者使用,我们对指标口径进行了统一规范,使资料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都更具有可比性。

四、本书资料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五、书中部分数据的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小数位的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做机械调整。

六、本书B部分各地区资料选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有调整,与C部分各地区资料有出入。

七、本书有关的符号的使用说明:1.“…”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2.“空格”表示无数据;3.“#”表示其中主要项。

八、1998年部分地区工业、企业单位数小于以前年份,是因为使用的是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口径。

九、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示衷心感谢!A—1 全国人口状况POPULATION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2 全国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EMPLOYMENT,STAFF AND WORKERS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3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6 全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EXPENDITUREAPPROACH OF CHINA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9 全国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TOTAL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S AND THEIR INCREASE RATE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注:1.1985年及以前,价格补贴冲减财政收入,1985年以后改列财政支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数据
1中国2004年自然状况和自然资源统计
2中国历年行政区划(年底数)统计(1949-2004)
3中国历年人口状况统计(1949-2004)
4中国历年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统计(1949-2004)
5中国历年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统计(1949-2004)
6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52-2004)
7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统计(1952-2004)
8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53-2004)
9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52-2004)
10中国历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52-2004)
11中国历年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统计(1952-2004)
12中国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1980-2004)
13中国历年投资金来源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统计(1981-2004)
14中国历年房地产开发情况统计(1986-2004)
15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统计(1950-2004)
16中国历年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统计(1950-2004)
17中国历年各项税收统计(1950-2004)
18中国历年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统计(1950-2004)
19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统计(1950-2004)
20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统计(1952-2004)
21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统计(1953-2004)
22中国历年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1952-2004)
23中国历年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统计(1950-2004)
24中国历年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统计(1952-2004)
25中国历年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统计(1950-2004)
26中国历年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统计(1950-2004)
27中国历年外债余额统计(1985-2004)
28中国历年各种价格指数统计(1951-2004)
29中国历年各种价格定基指数统计(1951-2004)
30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和恩格尔系统统计(1957-2004)
31中国历年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和储蓄存款余额统计(1952-2004)
32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统计(1978-2004)
33中国历年主要年份城市公用事业统计(1949-2004)
34中国历年城市设施水平统计(1978-2004)
35中国历年环境保护基本情况统计(1978-2004)
36中国历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构成统计(1949-2004)
37中国历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统计(1953-2004)
38中国历年农业生产条件统计(1949-2004)
39中国历年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1949-2004)
40中国历年受灾和成灾面积统计(1950-2004)
41中国历年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统计(1949-2004)
42中国主要年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1978-2004) 43中国历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统计(1998-2004) 44中国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1949-2004)
45中国历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统计(1949-2004)
46中国历年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统计(1953-2004)
47中国历年建筑业企业概况统计(1978-2004)
48中国历年运输线路长度统计(1949-2004)
49中国历年客运量统计(1949-2004)
50中国历年旅客周转量统计(1949-2004)
51中国历年货运量统计(1949-2004)
52中国历年货物周转量统计(1949-2004)
53中国历年民用汽车拥有量统计(1949-2004)
54中国历年邮电业务量统计(1949-2004)
55中国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1952-2004)
56中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1950-2004)
57中国历年按贸易方式和商品类别分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1978-2004)
58中国历年利用外资概况统计(1979-2004)
59中国主要年份对外经济合作统计(1976-2004)
60中国历年国际旅游情况统计(1978-2004)
61中国历年国内旅游情况统计(1994-2004)
62中国历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基本情况统计(1952-2004)
63中国主要年份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统计(1991-2004)
64中国历年证券市场基本情况统计(1990-2004)
65中国历年保险业基本情况统计(1985-2004)
66中国历年黄金和外汇储备统计(1952-2004)
67中国历年国际收支概况统计(1982-2004)
68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数统计(1949-2004)
69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统计(1949-2004)
70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统计(1949-2004)
71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统计(1949-2004)
72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统计(1949-2004)
73中国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数统计(1949-2004)
74中国历年研究生和留学人员数统计(1949-2004)
75中国主要年份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升学率和入学率统计(1949-2004) 76中国历年科技活动发展情况统计(1978-2004)
77中国历年文化事业机构数统计(1949-2004)
78中国历年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统计(1950-2004)
79中国历年各类卫生机构数统计(1949-2004)
80中国历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统计(1949-2004)
81中国历年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统计(1949-2004)
82中国历年社会保障基本情况统计(1978-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