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础,它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等角度揭示了社会结构及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的规律。
社会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也可以作为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首先,社会学原理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社会现象的核心,它指的是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存在,以及这些阶层之间的关系。
它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中的人们是有等级分化的,具有不同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地位。
这种分层的存在,使得社会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也有所不同。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学原理是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比如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等。
社会互动有助于人们了解彼此,提高彼此的信任,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学原理是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经历的变化过程,它具有复杂的历史性特征。
社会变迁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社会机构发生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文化价值观发生变化等。
以上就是社会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它们对于我们了解社会及社会变
迁,进行社会变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社会学原理,才能更好地洞察社会现象,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
社会学原理第一章

(1891-1979年)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 家、社会心理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哲学系;1921-1926年留学美国,获纽约大 学哲学博士学位;1926-1928年在复旦大学 讲授社会学;1929-1949年任中央大学教授, 并长期兼任社会学系主任。1928年与吴泽霖、 吴景超等发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1930 年,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任理事一职,并 主编《社会学刊》。1928年国立中央大设社 会学系后,孙本文任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长期在南京大 学任教,1979年2月21日逝世。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社会学理论体系, 文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孙本文既是中国社 会学奠基人之一,也是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到 中国的主要学者。
个别——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
专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特殊与一般 指导作用 丰富发展历史唯物论 2.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特属与个别 相互借鉴 3.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 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 纵向说明社会与横向说明社会 相互借鉴 管理主体 良性运行条件和机制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目的相同——建立新社会 理论基础相同——历史唯物论 政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 单科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
Slide
27
(四)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 学中的重要性
1.社会学研究对象侧重个人或社会 2.区分社会学派——唯名论,唯实论 3.确定社会学属性——宏观社会学,微观社会
学 4.社会学的内容——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Slide
28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概论(第一章)新课件

具体方法技术 运用各种基本方式,在各类研究过程的各个研 究阶段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技巧。
四类: 程序方法技术、操作化方法技术、 积累资料方法技术、分析资料方法技术
例:问卷设计、访谈、电话访问、抽样、 统计分析、计算机应用等
45
第三节 二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实证性或经验性的重要性 2.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的一体性 3.基本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的多样性 4.研究方法的可评估性
34
第三类 人类自身的过程和规律与社会的关系
即人的发展中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的关系,人的自 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人的自然特征 和社会特征的影响。
人口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性别社会学、妇女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儿童社会学、性社会学、 等等。
35
第四类 人类的思维(意识、心理)与社会的关系
26
关于社会存在状态方面—— 静态与动态
社会秩序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平衡、
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等等。
社会问题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
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 制度冲突,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 城市问题,家庭问题等等。
27
社会控制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硬)控制、 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制,控制手段、 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46
第三节 二 1 实证性或经验性的重要性
社会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是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的含义 是以一定方法论为基础,运用一定手段、技术
并依一定程序,通过观察、搜集、分析的过程,对 社会现象(或一定社会现象)予以了解、描述、说 明和解释,寻求和揭示社会规律的方法。
孙本文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一书是在孙本文主编的《社会学大纲》一书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加快社会学的中国化,摆脱单纯地依赖西书的局面,孙本文组织了一批知名社会学家撰写“社会学丛书”(计15种,涉及中国社会学的各个基本方面)。
后来,为了大学讲授方便,由孙本文将丛书合编为《社会学大纲》一书,于1931年出版。
但是,该书出版后,孙本文觉得其偏重经验材料,缺乏系统的理论讲解。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推出一本系统的理论与经验相融合的社会学教科书,这就是后来的《社会学原理》。
在章节安排上,《社会学原理》全书分5编26章,讲授时间约为一学年。
第一编为总论,论述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性质、范围及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研究的单位及材料、方法、目标、分布与内容;第二编是对社会因素的分析,涉及到人类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地理要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生物要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心理要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化要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三编是对社会过程的分析,包括接触与互动,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顺应与同化,合作等;第四编是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具体包括社会组织的形成,社会组织举例,社会解组与社会改组,社会控制;第五编讲解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涉及到社会变迁的性质及史迹,社会变迁及其原因,社会惰性与文化失调,社会进步。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第一章、导论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
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第三章、社会角色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1、什么是社会?⏹2、社会学研究什么?1、什么是社会?⏹社会,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
“群学”⏹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的本质⏹社会的本质是人和组织形式。
⏹人⏹人,确定了社会的规模和活动状态。
⏹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生产关系。
⏹社会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广泛的领域。
2、社会学研究什么?⏹社会学研究人的行为?⏹社会学与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何差异?前人的观点:⏹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概括出了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9种:⏹社会现象⏹社会形式⏹社会组织⏹人类文化⏹社会进步⏹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社会现象间的关系⏹社会行为的科学⏹美国社会学家统计:⏹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群体结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社会过程⏹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人⏹三类:⏹一是侧重研究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二是侧重研究个人及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三是前两类之外的研究对象。
⏹二、我国社会学研究对象也可分为大致三类。
⏹其中第三类观点有:“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等等⏹三、从社会学诞生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诞生是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社会学思想渊源流长;⏹文化和观念的准备:⏹文艺复兴:对人价值的极大尊重⏹社会学诞生的人类知识储备背景:⏹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出具成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快速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创造了较多的财富。
《社会学概论》授课教案

《社会学概论》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产生背景和条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等知识,使学生对社会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教学难点: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三、教学内容(5个课时)社会学的孕育产生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的学科,以区别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但社会学本身的发展,无论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上个世纪社会学产生的各种条件。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
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是指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1、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在近代西方的社会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中完成了。
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北美的产业革命。
2、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3、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启蒙学者所预言“自由、平等、博爱”,建立起所谓“正义的王国”、“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社会学史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方法 实验社会学 数理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SHG
SHH SHI SHJ SHK SHL SHM SHN SHO SHP
比较社会学
社会地理学 政治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 科学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军事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
SHQ
SHR SHS SHT SHU
社会人类学
(四)规范性功能——应该怎样
规范性功能指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 基础上,进而确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与 手段,以便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在中国,社会学的规范性功能具体表现为: (1)参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2)为社会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做好社会工作 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3)参与社会问题研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具体可行的 方案; (4)开展社会咨询,为制订科学的、符合国情的、有效 的社会政策提供基础和参考; (5)社会批评
本教材的理论框架包括两部分:
社会学论:绪论 历史 方法 社会论: 1、社会构成:社会 人的社会化 社会互动 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区
2、社会运行: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 社会现代 化 社会问题 社会控制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一)中心论 把社会学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 孔德、斯宾塞持这种观点。 (二)平列论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上, 主张社会学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处于平等并列的 地位,它们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科学知识的完整 体系。
目前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问题学术界 仍有不同的看法,但人们普遍认为,在庞大的社 会科学群中,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的社会 科学。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包含 有许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不同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把这些部分区分为经济的、政治的、思 想的、社会的等若干社会生活领域,各门社会科 学从不同角度对特定社会领域的具体现象和过程 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它们以不同方式从不同方 面反映社会现实和作用于社会现实,由此也必然 产生相互联系又互不相同的众多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9.5
1
绪论大纲
一 二 三 二 二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社会学的功能和作用 社会学研究方法简介
2
一、社会学的对象和定义
• 1、由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说起
• 熟悉而陌生的社会
– 何以熟悉 – 何以陌生
• 第一,基于生活体验形成的对社会的感知,是零散的、肤浅的、 主观的,或者说大多数是生活的常识。这些常识本身有可能是错
• 实际上,不同的学科提供的是看事物的不同视角,有时不同的学 科,看的对象可能是同一个东西。
• 社会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社会的观察视角,以这样的视角观察 和分析社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6
• 以社会学的视角去看现象和 事物,有些甚至看起来完全 是个体的事情,会扯出许多 社会方面的的原因。
• 第三,融个性小我入社会的大我之中。
– 在描述、理解和预期社会发展基础上,规划自我,设计人生。
23
总结:
• 社会学对我们重要,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社
会成员是如何被社会塑造的,它揭示了塑造我
们生活的那些社会力量的信息和机制。
• 在寻找和实现个人目标时,社会学的理论和方
法让我们有更多的自由。
24
• 大学也是为大学生他们日后走向社会,从事职业做
22
3、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
• 第一,认识自我,适应社会。
– 社会学观点提供给了我们可以解释和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我 们不仅是生物的存在,有自己的意志,我们也是社会的动物,
受到社会的约束。
• 第二,帮助我们客观地观察、分析和鉴别问题。
–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规范,能把定性问题定量化,增加我们
认识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例如对美的争论。
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社会学透镜中时,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同的 认识。
• 社会学想象力:有限个人经验与广阔社会之间的强烈意识。
• 关于社会和社会学的定义几十种之多,杂陈而不一 。
12
“社会学”概念的由来
• “社会学”一词,法语是sociologie,英语为sociology。它前半 部分源于拉丁文socius,以思为社会中的个人,后半部分源于希 腊文logos,意思为学说、学问。在词源学上的意义是关于社会 的学问。 •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在1838年 10月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先提出来的。该词相当 于我们现在所谓的“社会科学” 统称。 • 在我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 学研究》译作《群学肄言》。“社会学” 在中国的使用,根据 现有资料看,是从章太炎1902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 的《社会学》一书开始的。 13
究对象;
• 3)认为社会和个人相统一。
11
4、社会学的定义
• 对象和研究问题的交叉,使得社会学更体现为一种视角。
• 社会学是一种视角:美国社会学家伯格讲到社会学的智慧时说:
世界并不是他们看起来的的那个样子。社会学的诱惑力在于将我 们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我们终其一生生活的这个世界。
•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一些看起来完全是个体的事情,当把它放
• 报告研究结果:什么发现?与以前的研究的关系是什么?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7
参考书目
• 1、郑杭生:主编 李强 李路路 林克雷 副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2、张敦福主编 《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3、陆学艺主编 《社会学——中高级读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几种典型的社会学定义的比较
• 美国学者林南认为:社会学是 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 行选择的学科。社会学的中心 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 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 下的选择行动。 • 中国学者郑杭生认为:社会学
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
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 社会科学。
14
• 社会学是关于人的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生 活、社会交互作用和社会发展的解释学。 • 社会学理论——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观念,能 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解释社会 世界,并且能够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
– 例5:农民工是素质比较低的群体 – 例6:我们对自杀的一些认识 – 例6:黑人更倾向于犯罪
• 为什么会有以上问题 ?
• 社会学研究你能有效揭示这些论断的真伪。
4
2、社会学是看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视角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社会学都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观
察视角。用社会学的视野观察和
分析社会现象,无疑可以深化我
–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追求自由和平等的 世俗理念及价值观战胜了传统的社会秩序。
– 始于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了广泛的社
会与经济的转型,农民的人口迁移引发了城市区域 的迅速扩张,促使新型社会关系的形式的出现。
18
A、社会从传统的封建 社会转型为现代的 资本主义社会。 这种社会转型 引起了巨大的 社会变化。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 2)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的;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秩序的; 4)社会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的; 6)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 7)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变迁的; 8)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运行的;
10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类:
• 1)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 • 2)侧重以个人、小群体及其社会行为为研
• (2)社会实验与评估(包括对已经实施的项目、方案的效果 进行评价);
• (3)社会解释与未来策划;
• (4)社会批评(人性的弱点、社会病态、社会问题与环境治 理等)。
21
3、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
• 吉登斯:第一、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
己的主观观点出发来了解社会世界;第二、社会学研 究为评估社会政策的创新成果提供实际的帮助;第三 、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 理解。(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 社会学为我们提供科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 什么、为什么、将来怎样变化。 • 郑杭生:社会学为我们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 助我们获得新知识。
第一,方法论
第二,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第三,具体研究技术
问卷法;访谈法; 观察法; 量表法;
26
2、社会学研究程序
• 确定问题:选择研究的题目
• 文献回顾:熟悉已有的研究成果
• 提出假设:想验证什么?各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 研究设计:选择研究方法、充分运用现有资源 • 实施研究:收集资料、数据 • 解释结果:探索所收集的数据的隐含意义
圣西门、欧文、傅立叶。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揭 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制定了社会改革的计划 和设 计了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
20
四、社会学的功能和作用
1、理论功能
• (1)描述、解释、预测 ;
• (2)提供社会学的基本观点(视角)和方法 。 2、实践功能
• (1)社会诊断与社会咨询 (政策选择、企业策划);
• 4、费孝通主编 《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6、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5年。 • 7、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年。 28
• 思考题:
•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加以把握? • 2、社会学是如何思考的? • 3、结合自身谈谈学习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 4、谈谈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转型之间何关系?
29
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5
视角的意义:以白杨树为例
• 植物学家视角:一种乔木,再高一点、再直一点 • 生态学家:改善气候,释放氧气、绿化环境,再多一点,再大一 点
• 艺术家:挺拔伟岸,有艺术气质,美感十足 • 文学家:笔直白杨象征着气节,为国边防,像一个个哨兵,文学 遐想 • 木匠:好材料,可以做殿堂的大梁,做椅子,树枝可以做柴火; 李瑞环语:一截木棍
的、表象的不确定的和模糊的。
– 例1:我们对“圈子”的认识; – 例2:对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的认识;
3
1、由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说起
• 第二,当然基于生活的感受也会让我们常常产生对社会现象的迷惑,急
切的想寻找答案。
– 例3:“快男超女”能被人们如此狂热的吹捧
– 例4:学历、收入与性开放度的关系
• 第三,基于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我们的认识常常会产生偏差。
– 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群体 社会互动——社会组织
• 3)社会学大厦的变动过程分析
–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4)社会学大厦的社会问题分析
17
三、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 1、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
十年代的欧洲。发生在18和19世纪欧洲的“两次
伟大的革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变革,是社 会学的产生社会大背景。
B、转型并没有带来 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 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 社会许多弊病、祸害 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 贫富悬殊、劳资冲突、 失业和犯罪等。
19
2、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
科学技术革命:自然科学三大定律提出
3、社会学产生的学术条件
社会调查和统计科学的兴起
4、思想渊源:三大空想主义者的理论积累
15
•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
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社会生活中
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
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16
二、《社会学原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