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书法漫谈
秦代书法鉴赏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鉴赏秦代书法秦代书法鉴赏秦代书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
由于当时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战乱不休,因此汉字的差异也十分严重,各个小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这就直接影响了汉字的发展和政令的通行下达。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初,实行“焚书坑儒”之举,丞相李斯倡导“乃同奏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提出了统一文字的主张,并且开始广泛地搜集民间使用的通用字,以秦国文字作为标准从而创制了小篆,统一了文字。
于是,小篆成为秦代的通用书体、标准字体,主要用于官府发布的命令和正式文件。
一、秦代的标准字体――小篆小篆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文字统一。
文字学家通常把秦代小篆产生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等统称为大篆。
同大篆相比,小篆的象形性减弱了很多,点画结构也相对稳定了。
这种字体是用圆转而匀称的线条进行组合的。
它不仅简化了字形,取消了异体,确定了统一的规范,而且还指定了字形结构中的偏旁和偏旁的位置,使汉字的偏旁达到了统一。
由于小篆的线条像玉箸(箸:筷子)一样,因此它被后世称为“玉箸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东巡,每到一地便树碑刻石,宣扬秦的文治武功。
如现在残存的《琅砑刻石》、《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这些石碑刻字据说都是出自李斯之手。
李斯作为书法家为后人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篆书作出了榜样,他对文字改革的贡献也是极大的。
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罐在《书断》中评价李斯小篆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琅砑刻石》(图1)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石据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巡游东地,登山东琅�台时所立,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刻石的内容是对秦统一事业的赞颂,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
因年代久远现仅存13行,86字。
此碑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泰山刻石》(图2)原碑残石现藏于山东泰山泰庙,宋拓《泰山刻石》共165字,全碑线条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结构平稳均衡、端严凝重、疏密有致、飘逸舒展,章法严整,古意盎然。
秦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

秦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书法与篆刻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间段内,秦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
本文将从秦朝书法艺术与篆刻艺术的特点、影响以及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秦朝书法的特点秦朝的书法艺术以隶书为主流,严谨、端庄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统一文字,于是下令将不同字体进行整合,形成了新的字体——小篆。
小篆是当时使用的主要书写工具,大大统一了书写风格。
此外,秦朝的书法注重工整刚劲的笔画,强调形态规整、线条简练,提倡刚健紧凑的字体结构。
二、秦朝篆刻艺术的特点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也是篆刻艺术的重要时期。
秦朝的篆刻艺术主要以印章为主,体现了强烈的权威性和威严感。
秦代刻印形制庄严规整,刻制技巧精湛,印章上的文字以小篆为主,线条简练而有力,独具一格。
秦代的印章精美绝伦,不论是形制还是雕刻技巧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秦朝书法与篆刻艺术的影响秦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规范秦始皇通过推行小篆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统一规范的阶段。
这对以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传承发展秦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传统和经验,为后代书法家和篆刻家们提供了创作的借鉴与启发。
许多后来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都在秦朝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书法艺术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峰。
3. 彰显权威秦朝的篆刻艺术中的印章,凭借其严谨的形制和精湛的雕刻技巧,成为权威的象征。
这种权威感通过印章的使用传达给人们,对后世的印章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朝书法与篆刻艺术的传承秦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各个时期的书法家和篆刻家都在秦朝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如今,书法与篆刻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和艺术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2_秦汉时期书法解析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书
•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 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第二讲 秦汉时期书法
第一节 秦朝书法
秦书八体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奏同之,罢其不 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 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 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 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 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 (《说文解字· 叙》)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 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 片。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年)。古隶。 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 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 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是 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诏辞”与“诏版”
• “诏辞”是指秦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多 是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颁布的 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文辞。将“诏辞”凿 刻在铜板上,然后钉在器物上,称为 “诏版”;有的直接将文字凿刻或者范 铸在器物上,这一类书迹,后人也称为 “诏辞”。
《 秦 诏 版 》
《秦诏版》
• 《秦诏版》上凿刻的小篆就显得随便一 些。作者以刀代笔,圆转的笔画破为方 折,甚至把横画刻成斜笔;字形忽大忽 小,字与字之间,距离不等,纵有行而 横不成列。虽然是小篆的体势,却不象 秦刻石小篆那样整肃、庄重,有许多出 人意料的变化。
青 川 木 牍
青川木牍
• 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 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秀劲清丽, 笔力沉静,笔势流畅,结体自然,布白 疏朗,有轻松恬淡之美。
秦国书写体

秦国书写体秦国,古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国家之一,曾经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秦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其书写体也是独具特色。
秦国书写体以篆书为基础,融合了秦国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秦国书写体注重线条的简洁流畅,注重笔画的纵横有致,给人一种刚劲有力的感觉。
秦国书写体的字形规整,结构紧凑,给人以稳重庄重之感。
秦国书写体的用途广泛,不仅用于记录历史事件和编纂法律制度,还用于书写诗词和文章。
秦国书写体的特点是字形简练,用笔短而有力,能够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秦国书写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字形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用心。
秦国书写体的发展离不开秦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
秦国人民热爱文化,崇尚知识,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秦国书写体的独特风格。
秦国书写体的发展也受到了秦国统治者的关注和支持,他们重视文化建设,注重书法艺术的发展,为秦国书写体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秦国书写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秦国本身,它还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国书写体的简洁流畅、刚劲有力的特点,为后世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许多后世的书法家都受到了秦国书写体的影响,他们在书写中注重笔画的纵横有致,追求字形的简练和结构的紧凑,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秦国书写体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国书写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学习和欣赏秦国书写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秦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体味到秦国书写体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国书写体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深意和魅力。
秦朝的书法艺术

秦朝的书法艺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
秦朝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就秦朝的书法艺术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秦朝书法的历史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嬴政打破了诸侯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大陆。
秦始皇即位后实行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包括文字的统一。
在秦朝的时期,秦国将不同地区的文字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即小篆。
小篆的出现为后来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秦朝小篆的特点秦朝小篆是秦朝时期形成的一种书写文字,它与以前的文字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秦朝小篆笔画结构简单,线条流畅。
其次,秦朝小篆不同于之前的文字,取消了一些复杂的构造和笔画,使得文字更为简洁明了。
再次,秦朝小篆的字体更加整齐美观,给人带来一种秩序感和稳定感。
总的来说,秦朝小篆在形态上更为统一、规整,为后来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朝书法艺术的发展在秦朝统一文字后,书法艺术也随之蓬勃发展。
秦朝的书法家们不仅整合了各地的书法风格,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
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书写规范,要求书写规范、字迹工整。
这种书写方式对后来的书法发展影响深远。
四、秦朝书法艺术的影响秦朝书法艺术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秦朝小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文字形式,对后来的篆刻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秦朝书法家们提出了书法要求,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准则。
他们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这种要求在后来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总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
秦朝小篆的出现为后来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书法家们的要求为后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基本准则。
秦朝书法艺术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的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受到重视和研究。
希望大家在欣赏秦朝书法艺术时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秦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

秦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和篆刻艺术耀眼夺目,其中秦朝的书法和篆刻艺术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朝紧随汉朝前期的鼎盛,开创了一段属于它自己的艺术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秦朝文化特点的显著体现在书法和篆刻艺术领域,如何理解秦朝时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秦朝时期,书法风格独具特色。
秦朝时期的书法主要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隶书,另一种是篆书。
隶书是从秦的大篆书经过演变而来,它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严谨,对于后世的篆刻和楷书形成重大影响。
篆书则是以金文、铜文、玉文等为原型,经过演变,逐渐成为了一种规范化的书体。
篆书是秦朝贡献最大的书体之一,它的特点是简明扼要,笔画简练,格调恢弘,独具特色。
在当时,篆书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刻印和签名之中,并被后人推崇为篆刻艺术的源头。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根源就在秦朝时期。
秦朝时期,篆刻成了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公、侯、卿、士都喜爱这项艺术,丰富了生活文化,传承了人类智慧。
秦朝时期的篆刻分三个时期:前期的统一大篆刻印、中期的个性化刻印、后期的个性化模板刻印。
在秦中国家的生活、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篆刻无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如,秦始皇所刻石马和徭役牌是两件著名的篆刻作品。
总体上来看,秦朝时期篆刻艺术风格美观大方,四平八稳,不仅注重刻印的技巧,还注重对于印章质量的要求。
自此,这种艺术形式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出了独具魅力的篆刻艺术,为后世篆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施展空间。
总之,秦朝时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书法和篆刻艺术得以迅速繁荣,为后世的书法和篆刻留下了浓厚的气息。
秦朝时期的书家们用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承载并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后世的书法、篆刻艺术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秦朝的书法和篆刻艺术中感受到那些优雅的情感和意境,深深被它们所吸引,也对它们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秦朝书法教育摭谈

教育首先要从初级阶段的识字开始,秦朝为了 实施中央集权政治,官吏任用全部由政府掌握。为了 保证官吏能够胜任职务,对其培养不可忽视,特别是
一般吏员,数量多、职能具体,是维系官方衙门运行 的主力,故更需要加以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文 书类操作,而文字和文笔能力是吏员的基本功,为 此,秦朝对吏员文字读写教育有明确规定。而秦朝吏 员文字读写教育.是秦朝文字制度的具体体现。
目前,人们对于秦朝书法史的探讨,大多着力 于秦代书迹的研究,于秦代书法教育关注较少。何 鑫、李华《秦代书法教育的组织形态与主要内容》+【 对秦代书法教育的组织和书法教育内容有初步的研 究,颇有见地。然而,对秦代书法教育与其文字制 度关系、秦朝书法教育对象,尤其是秦朝书法教育 与秦朝的课吏制度等方面均未涉及,因此,对秦朝 书法教育的探讨,还很必要。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 进行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酒。(《艺文粪聚》卷94《兽部中》)
卢绾、刘邦同生于前247年。与项羽不同,卢 绾、刘邦是壮而学书,应该超过17岁,也当在秦推行
“书同文”政策时.且刘邦“起缴细”忡,本是农民 出身,卢缩身世与刘邦相似,但在当时他们也都能接 受到文字读写的书学教育。
从上面两条史料中可以推论,当时秦朝在“学 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确实仍有接受文字读写教育 的渠道。对于此时的书学执教者,史籍没有明确记 载,但秦于地方基层设有专门负责教化的吏员——三 老。“三老掌教化,秦制也”扎。三老作为地方基层 组织的学官,当有相应的教育活动,因此不排除“三 老”充当了地方启蒙教育的师资。
“硬氏世世楚将”,项羽显然不具有史这样世袭的文 书职务家世,然而他虽不可能进人到专门的“学室” 学习,但是仍然能够有学书的机会。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 太上皇相爱,覆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由持羊 酒贺两禾。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秦朝的文字统一与书法艺术

秦朝的文字统一与书法艺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其中,文字统一和书法艺术更是秦朝独特的特色之一。
本文将探讨秦朝的文字统一以及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一、文字统一在秦朝之前,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文字系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字形式,使得交流和统治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最终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下令对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整合,经过统一的规划和修改,确立了统一的文字系统,即秦篆。
秦篆以篆书为基础,吸收了当时各地文字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秦篆的统一性不仅促进了秦朝的政治统一,还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民之间的交流。
二、书法艺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秦朝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秦篆的统一不仅促进了文字的书写,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
秦朝的书法以篆书为主,秦始皇和他的文臣们非常重视书法的发展和规范。
他们对篆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法理论,其中包含了用笔、结构、布局等细致入微的要求。
由此,秦朝的书法艺术在规范性和严谨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秦朝的书法作品中,除了篆书之外,还有一些楷书、隶书和行书的雏形。
这些书体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汉朝以及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后世的影响秦朝的文字统一和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秦篆的统一奠定了汉字的基础。
秦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为后来的汉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后来的时代,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得以进一步完善,并逐渐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字体。
其次,秦朝的书法艺术为后世的书法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秦朝的书法家们对篆书的研究奠定了后来书法的基础,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这对后世的书法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秦朝的文字统一和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和推动。
通过文字的统一和书法的规范,秦朝在文化上实现了重要的跨越,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 2007- 09- 01 作者简介 : 方 原 ( 1983- ) , 男 , 陕西西安人 ,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33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载的秦代刻石, 四字一句、 三句一韵 , 三四十二 , 是为 六的倍数。( 其中碣石刻石一百零八字 , 为六的十八 倍; 会稽刻石二百八十八字, 为六的四十八倍 ; 泰山、 芝罘、 东观、 峰山刻石皆一百四十四字, 为六的二十 四倍 ) 。不仅刻石如此 , 虎符亦 然。阳陵虎符 铭文 甲兵之符、 右在皇帝、 左在阳陵 三句十二字, 亦与 六相关。这些都是秦用水德, 色上黑 、数用六 在 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受法 家 思 想的 影 响, 秦 代 艺 术 具 有 唯 大 尚 多 的气质。关于阿 房宫和秦始皇 陵, 史书 上有 这样的记载, ( 阿房宫) 东西五百步 , 南北五十丈, 上 可以坐万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周弛为阁道, 自殿下 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 自阿房渡 渭, 属之咸阳,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关中 计宫三百 , 关外四百余。 始 皇初即位, 穿治郦山。 及并天下 , 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穿三泉, 下铜而 致椁 ,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以水银为 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以 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 树草本以象山。[ 3] 两座建筑其多其大, 空前绝后。据考古工作者的发 掘研究, 如此记载并非虚拟。1974 年至 1975 年发 掘的咸阳秦都 1 号宫殿遗址, 东西长 60 米, 南北宽 45 米, 殿 基 高出 地 面 6 米 , 下深 5 米, 主 殿 面 积 160. 8平方米; 1979 年发掘的 3 号宫殿遗址 , 殿基东 西约 117 米 , 南北宽 60 余米, 总面积达 7020 平方 米。专家推断 , 这还仅仅是咸 阳宫殿建筑的 一部 分 。始皇陵寝殿建筑的面积现已探明为 3524 平方 米, 其中出土的半圆形夔纹瓦当高 48 厘米 , 直径 61 [ 4] ( 22、 124 厘米, 是迄今所见的最大瓦当之一。 尤其引 人瞩目的是秦陵兵马俑坑 , 已发掘的 1、 2、 3 号坑出 土陶俑数 量 超 过 8000 个, 身 高 均在 一 米 七 八 以 上 , 为 大 与 多 作了最精辟的注脚。皇 皇巨制 的刻石书法作品上也多这种唯大尚多思想的体现。 秦代思想实质上的多元性在艺术上的表现是求 同存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是小篆与其它书体的 并存。
的其他区域文化更适应当时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时代 潮流。 因此, 统一天下的历史重任, 是由秦而非其 他诸侯国最后完成 的。[ 1] 146 其次是对五 德终始说 的附会 , 水德主刑杀, 与不讲 仁恩和义 的法家思想 正相匹配 , 更何况秦始皇本人对法家学说也心仪已 久 , 至于身为秦王时就与韩非心有戚戚, 发出 寡人 得与此人论学, 死不恨矣 的感慨。需要注意的是统 一并未使其他思想学派自此消亡, 就如同焚书并没 有让所有的典籍都作灰飞烟灭。秦文化中素有 拿 来 的传统。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无论是思想 主张抑或是文武之士, 一律照单全收。秦的 拿来 习惯使其并不将法家以外的非主流文化赶尽杀绝, 而非主流文化长期以来在民间的渗透与流传也增加 了它们自身的存活系数。因此, 秦朝思想的统一是 一种以法家思想为主干的单元性多元统一。 思想是艺术形式的潜在影响力。秦的思想必然 会对秦代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秦朝存亡倏忽, 统 治者不重斯文, 秦纪 也粗陋到 不记日月 , 以至难 以流传 , 令人对其十五年的统治气象无法了解全面。 尽管如此 , 一些实物、 考古资料和零星的文献记载, 还是对这种影响有所反映。 受五德终始思想的影响 , 秦代艺术富于神秘感。 1979 年在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现的秦 代壁画中 建筑和人物图案一般为黑色 ; 文献中记
一、 秦文化对秦代书法的影响
公元前 221 年, 经过秦国几代君臣的励精图治 和无数 虎挚之士 的浴血奋战 , 秦王蠃政 续六世之 余烈 , 振长策而御宇内 ,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 制六合 ,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 的封建帝国。面对疆域空前的新国家, 需要统一思 想, 秦始皇选中了法家思想。首先 , 以 法 为治在秦 国有着成功的运作经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商鞅 变法是秦国发展史一个重大的转折 , 为日后秦获取 帝王之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法家思想为结系 的秦文化更凸显其功利性和军事性 , 较之同时并存
[ 2]
府令赵高作 爰历篇 、 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学篇 , 三篇字书, 皆取史籀大篆, 或颇省改 , 所谓小篆也。 从 说文解字 叙 的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获得三个 重要信息。第一, 不与秦文合 的六国系统文字被 宣布停用 , 秦政 府开始 向社 会推广 一种 新的 字体 小篆。第二, 小篆是对秦系文字的整理与创新, 整创主旨是删繁就简。第三 , 政府为小篆的推行采 取了积极措施 , 即颁发了统一文字与书法的标准范 本 仓颉篇 、 爰历篇 、博学篇 。三篇字书据 载汉初仍存 , 后来亡佚。但从秦刻石、 始皇二十六年 权量诏铭等资料可以看出 , 规范后的小篆确比先秦 大篆简省, 亦较六国文字易认易写。就字体而言 , 更 显方正典雅、 线条光洁、 结构整齐 ; 就字形而言, 各种 偏旁形体统一、 位置固定, 每个字的笔画和笔顺也基 本固定。但是客观地说 书同文字 作为一个目标在 秦朝并未得以完全实现。秦帝国存亡倏忽 , 期间大 兴土木、 重建各项制度、 南北征战, 故不可能在文字 领域有太多的投入。而全面系统地改定规范推广普 及一种书体 , 是一项庞大的系 统工程, 绝非一蹴可 就。虽然秦在统一进程中已开始除旧布新、 在所到 之处推广秦国文字, 但小篆毕竟不完全是先秦文字 自然发展的产物。秦陵出土文字的五花八门 , 正是 这个过程的真实写照。 书同文 理想最终实现, 恐 怕已至汉初。尽管如此, 秦 书同文字 的政策仍然 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在引导汉字书法 重归统一方面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大量事实表明, 秦文字并未统 一于小篆 一体。 统治者的本意或许是想以小篆为唯一的标准字体,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 秦人传统文化的功利特质必 然会导致其注重实用、 有条件地随需而取 , 一如其思 想的多元统一。去秦不远的汉代学者云 秦书有八 体 : 一曰大篆、 二曰小篆、 三曰刻符、 四曰虫书、 五曰 摹印、 六曰署书、 七曰殳书、 八曰隶书。 如何正确理 解秦代的八书呢? 大篆是小篆得以产生的基础 , 二者同属于古文 字系统。书家释篆为 引 , 意 指引笔而书、 笔画盘 曲 , 虽不全面 , 但也概括了篆书的基本特征。商至西 周早期的甲骨文、 金文中已可见早期大篆的影子 , 西 周中期的 籀文 通常被认作大篆的典型代表。对于 从周文化中汲取大量养分的秦人来说, 秦系文字缘 此而生。春秋时期秦 公大墓石磬刻 字、 石鼓文 、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在中国古 代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秦代创立的许多制度为后 代继承 , 有 百代皆承秦制 之说。在政治、 经济、 文 化各个领域 , 秦代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文献 记载较少, 以往对秦代研究显得不足。近年来随着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睡虎地云梦秦简、 放马滩秦简、 里耶秦简、 秦封泥、 秦代陶文等新材料的发现, 为研 究秦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补充资料。秦始皇陵兵 马俑出土的实物上有许多文字 , 对秦代历史文化研 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 时这些文字与 秦代刻石、 封 泥、 简牍上的文字一起为研究秦代书法提供了实物 依据 , 本文仅对秦代书法谈一些看法。
第 20 卷第 6 期 2007 年 11 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 i an 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
Vol 20 No 6 Nov . 2007
秦代书法漫谈
方
摘
原
710069)
( 西北大学 , 文博学院 , 陕西 西安
要 : 考古出土实物上的文字为秦代书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秦代书法受秦文化的影响 , 呈现出 唯大
二、秦书八体 小考
秦在文化领域最大的建树是 书同文字 。李斯 在始皇二十六年 ( 前 221 年) 关于 同之 , 罢其不与秦 文合者 的奏请得到批准 , 随即 斯作 仓颉篇 , 中车
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 : 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 号简报 , 文博 1975 年 第 1 期。 秦始皇 陵东侧 二号兵 马俑坑 钻 挥试掘报告 , 文物 1978 年第 5 期。
34
方
原 : 秦代书法漫谈
秦公簋 等器物可以看出大篆至小篆的走向。战国 时期秦大篆发生明显蜕变。秦统一后, 大篆不再是 政府推行的正体 ( 这一点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 , 但长 期的使用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使它作为一种字体 可能得以保留。秦王朝金文的开篇之作 秦始皇帝 二十六年诏版 仍具大篆遗意 , 其他实证未见。 小篆是对秦大篆 颇作省改 的产物, 是对秦大 篆的继承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雏形 , 秦统一过程中经李斯等人的整理最终确定。 史纪 秦始皇本纪 、 汉书 艺文志 , 说文解字 叙 均记 载它被推行全国 , 传世和出土的秦金石文字 大 到皇皇巨制的刻石, 小至虎符、 兵器上的款识 多 属此类。是可证小篆其时确是使用范围极广、 频率 极高的书体。秦始皇陵出土文字大多也属于此类 , 根据王学理先生研究, 秦始皇陵出土的有工名的印
[ 5] 239戮其书体全部为小篆。 259
阳出土 彭祖 、徒唯 、 秦陵出土 荣禄 铜印及砖瓦 上大量的印文、 咸阳出戳印陶文、 汉长安故城出秦封 泥等, 字体多作小篆, 同时参有隶意, 字划匀称、 周边 圆润, 形体略长, 后人称 摹印篆 。可见摹印体究其 实仍是小篆 , 只不过此小篆受印面材质、 大小、 形状 影响而发生了些许变化。 说文 木部 有 检者 , 书署也 , 册部 有 扁 者 , 署门户之文也 , 段注 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 题榜亦曰署 , 可知署书指封检和官署扁( 今作匾 ) 牌 上的题字。秦代署书至今不见实物, 考之居延汉简 中的封检题署与汉代门匾, 可推知其体大致无出篆、 隶之右。因门匾面积较大 , 署书似为大型的小篆或 秦隶。 殳是古代一种长柄兵器 , 上端多作觚棱状。秦 陵出土的 22 支青铜殳头上均无铭刻或书写文字 , 其 他事物亦不见, 故难知秦书八体之 殳书 所云究意 何物。有题识的兵器自先秦至秦代多见 , 其文字形 拙陋而五花八门 , 不知秦 庭如何选择为推 广字体? 文献中关于汉刚卯有如是记载, 长一寸, 广五分 , 四 方 , 当中央从穿作孔 , 文曰: 正月刚卯 既央, 灵殳四 方 , 赤青白黄 , 四色是当 其一铭曰 : 疾日严卯 , 帝 令教化 , 顺尔固伏, 化兹灵殳 , 既正既直, 既觚既方, 庶疫刚瘅 , 莫我 敢当。 [ 8] 卷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