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秦汉时期书法解析

合集下载

论秦汉时期的书法教育形式

论秦汉时期的书法教育形式



(5 哈 尔大 学 艺 术 学 院 , 龙 江 齐 齐 哈尔 1 1 0 ) 3齐 黑 6 0 6
要: 秦代 不仅在 战 国官 学已经衰败 的基础 上既废 官 学又禁私 学 , 实行 了吏 师制度 , 还 所
以秦代 并没有 建立 完整的 学校 教 育体制 。但 从 史料分 析 , 可以断定秦 代 学 室教 育应属 专 门培养 文 书吏 员的 中等职 业教育 , 书法是 主要教 学 内容 。 而且 在封 闭的教 育组织 形 态下 , 百工进行 的 对 职业技 能教 育 当中 , 包括 书 法教 育 。 也 汉代是 我 国 书法教 育 由不 自觉转 变为 自觉 的重要 时期 。 汉 代 书法教 育 包括 以鸿都 门学 为代 表 的专业 高等教 育及 家学庭训 等 多种 形式 , 书法流 派教 育的 为 形 成提供 了现 实基 础 。 社会性 质 、 治制度及 教 育政策 无 时无 刻地 决定着 书法教 育形式 的变化 。 政 关键 词 : 汉 ; 秦 书法教 育 ; 织形 式 组 中图分 类号 : 2 2 K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2 1 (0 9 0 — 0 0 0 1 7 — 9 4 2 o )5 0 3 — 4
文 字 的产生 与书写 。是 人类认 识 史上一 个 巨大 非 , 出则巷议 , 主 以为名 , 夸 异取 以为 高 , 率群 下 以造
的飞跃 。 也是 人类 由蒙 昧走 向文 明 的标 志 。在我 国 ,
谤 。 此弗禁 , 主势降乎 上 , 与成乎下 。 之便 。 如 则 党 禁 ”
汉 字不仅 是记事 的符 号 .而且 对其 艺术 的表 达还发 ( 史记 ・ 斯 列传》 《 李 )于是 ,秦始 皇不仅 严禁 兴办私

书法视域下的秦汉金文类型刍谈

书法视域下的秦汉金文类型刍谈

852023/04 No.254一、秦汉金文的概念与范围金文因文字铸刻于青铜器物之上而得名,上古称青铜为金,故称之为金文。

以载体定名的文字类型除金文外,还有石刻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陶文等。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金文应该是涵盖了所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也包括了玺印文字;从微观角度上来看,金文是指商周至秦汉时期以篆书(包含少量隶书)式样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金文是商代金文。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不断进步,青铜器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商周宗室记功礼乐器上的铭文之外,还有玺印、诏版、权量、兵器、符节、车马器、货币、镜、灯、炉、盥洗器、带钩等器物上的铭文,战国晚期青铜器逐渐呈现轻巧简素的特点。

秦统一以后,青铜器具主要以度量衡和印章居多,至汉代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趋稳定,铜器的制作在数量和种类上达到了十分可观的规模。

本文谈及的是秦汉时期的金文,其载体大致为礼乐器、兵器、度量衡器、车马器、玺印、杂器六类,其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玺印文字风格多与两汉时期相近,故三国两晋南北朝玺印文字也列入本文探讨的范围。

王辉、陈昭容、王伟所著的《秦文字通论》中未将玺印文字收录其中,但是通过考察比对可以发现秦代玺印文字的风格与当时诏版文字相近,并且其亦是以铜器为载体,因此应该将秦代玺印文字归入秦代金文的范畴之中。

汉代铜器文字的载体相较于秦代更加宽泛,徐正考在《汉代铜器铭文综合研究》中详细介绍了汉代铜器的分类。

[1]本文从书法风格的角度出发,对秦汉金文的基本类型进行分类。

二、秦汉金文的风格特征秦汉金文作为书法创作的一种素材被运用,可以上追到清代晚期。

篆隶书创作的兴起可以说从明代末年就已经出现了萌芽,到清代康乾年间受文字狱的影响,篆隶书创作的作品大量出现,到晚清时期,又有一部分书法篆刻家从新出土的材料,如瓦当、镜铭等古器中汲取创作素材,化古为新,风格迭出。

从书法的角度上看,秦汉金文并未像秦汉碑刻文字那样整饬森严,有些刻画相对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秦汉金文在这一历史时间段中的风格特征:点画平直,间有曲笔,方圆兼备,字形大小长短各随体势,章法或整齐划一,或穿插错落,体现出与秦汉石刻迥然不同的风貌,受到众多书法篆刻家的关注。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书法的演变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优秀的审美品质和良好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书法的演变和美学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书法的演变书法最早起源于甲骨文和金文,最初作为一种文字,主要是用来刻在青铜器和兽面上的。

然而,后来,书法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它不再只是为了传递文字,而是成了一种美学形式。

现在,书法早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它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征服了全球各地的文化爱好者。

1、秦汉时期的书法秦汉时期的书法,以篆书为主,它是一种非常规范的书法风格,它的字形非常整齐划一,注重端正、规矩。

这种书写方式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在商业、政治、文化交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和经典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草书、行书和隶书等书法风格相继盛行。

魏晋的草书和南北朝时期的隶书,都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创新时期。

草书的字体虽然潦草难辨,但是它的线条却非常流畅有力,有时候,甚至还能看出运笔的力道和节奏感;而隶书的字体则更加勇健有力,行云流水,非常符合当时那种充满力量和朝气的时代背景。

3、唐宋时期的书法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唐朝的书法家郭熙和欧阳询等人,不仅是当时的书法大家,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宋代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文字的美感,在“留白”的运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书法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元代的徐浩和宋元书法家赵孟頫等人,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书法风格独具魅力,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明代的颜真卿和清代的王羲之等人,同样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的书法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书法的美学特点1、书法是线条艺术的代表书法源于文字,图形经过历史的发展,才渐渐转化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书法风格受到了严谨、简洁、精练的思想理念与政治社会背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从书法形式、文字特点和书法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初探秦汉简牍书法美学。

1. 书法形式秦汉简牍书法以简洁、明快、简练、干练著称。

它的形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结构简单秦汉简牍书法的结构清晰,组合刚健,尤其是书法线条的运动方向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形成整体条理清晰、紧凑有力的视觉效果。

(2)笔画鲜明秦汉简牍书法的笔画鲜明有力,大多数文字基础笔画相似,笔法独特,短小精干,直接传达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文字特点(1)形似意合秦汉简牍书法文字具有形似意合的特点,即书法形式与上下文融为一体,形而上之意与形而下之形相呼应,相得益彰。

这种文字的表现方式通常是通过笔画的形态来呈现意义,不仅增强了文字的传达效果,还可以起到经济、紧凑的排版效果,减少篇幅和重复。

(2)守正求新秦汉简牍书法的文字追求守正求新,即尽量保护传统的书写方式和原有的文化风格,同时对现实生活和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它秉承了传统书法的精华和现代审美观的形态,通过守正求新来实现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3. 书法艺术风格秦汉简牍书法的书法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严谨、规整秦汉简牍书法的严谨、规整体现在书法的基础结构、字形等各个方面,从整体上看,它的书法样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结构的规整性和整体性,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时间性。

(2)干练、精炼秦汉简牍书法的干练、精炼主要表现在书法笔画的特点上,它的笔画短小精干,造型鲜明,纹理清晰,笔力有力,使文字显得有力、简洁、明快,给人以深刻而深远的艺术印象。

(3)朴实、自然秦汉简牍书法的朴实、自然体现在书法的构图、笔法等各个方面,其画风整体上展现出自然、朴实、奥妙而不矫揉造作的特点,给人以大自然在艺术表现中的唯美感受。

综上所述,秦汉简牍书法具有独特的书法形式和文字特点,展现出严谨、规整、干练、精炼、朴实、自然的书法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书法特点

秦汉书法特点

秦汉书法特点一、秦汉书法的背景1. 历史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秦代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发展为官僚制度。

•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紧密相连。

2. 文化背景•秦汉时期是儒家学说兴盛的时期,所以书法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书法注重规范、工整和礼仪。

二、秦汉书法特点1. 方块小篆的兴盛•方块小篆是秦代官方写书的字体,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推行的官方字体。

•小篆以方形构图、直笔画法为特点,极具几何感和规范性。

2. 简洁规整的楷书•秦代的楷书风格简洁工整,注重笔画的规整性。

•简洁的楷书体现了秦代人对于文字的严谨和规范要求。

3. 独特的隶书•秦汉时期的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秦代隶书追求刚劲有力,笔画粗而骨瘦,宽严相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 平直工整的章草•秦汉时期的章草字体流行于官方文件和文书的书写中。

•章草字体笔画平直、简洁、工整,适合书写正式文书。

三、秦汉书法的艺术价值1. 规范性与纪律性•秦汉时期书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文字规范、纪律性的追求。

•秦汉书法的规范性和纪律性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基础。

2. 严谨与精神内涵•秦汉书法注重笔画的规范和书写的准确,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严谨态度。

•秦汉书法作品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

3. 节俭与雅致•秦汉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节俭而不失雅致,形式简约但内涵丰富。

•秦汉书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简约独特的审美观念。

四、秦汉书法的影响1. 对后世书法的影响•秦汉书法风格有力、刚劲,影响了后世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书法发展。

•秦汉书法的规范性和纪律性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追求的对象。

2. 对书法理论的影响•秦汉时期的书法理论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秦汉书法对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书法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秦汉时期的纸张与书法艺术

秦汉时期的纸张与书法艺术

秦汉时期的纸张与书法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发明和创新的时候。

纸张就是其中之一,纸张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秦汉时期的纸张和书法艺术。

一、纸张的发明在秦汉时期之前,中国人使用的主要是竹简和帛书。

然而,竹简和帛书都有它们的缺点。

竹简较为坚硬,不方便携带,而帛书较为昂贵,制作过程也很繁琐。

因此,人们寻找一种更加便捷、经济、易于保存的材料。

在这样的背景下,纸张应运而生。

纸张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据说,纸张是由汉武帝时期的人发明的,当时,他们发现昆虫爬在树叶上留下的痕迹,像文字一样,就开始思考这种痕迹是否可以像文字一样传递信息。

这就促使了纸张的研发和制作。

据史料记载,在汉武帝时期,一位名叫蔡伦的官员发明并得到了纸张的制作方法。

他的方法相当独特,首先,他选取了植物秆,经过处理以后,将其制成纸张。

这种方法成熟后,纸张的制作变得容易,价格也大为降低,因此成为普及的文化工具,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文化和知识。

二、纸张的应用和推广纸张的出现不仅给中国人的书法艺术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在书写、绘画、印刷、出版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近代化的人手编写也在纸张上得到了重用。

在书法艺术方面,纸张也成为书法家和艺术家最常使用的材料。

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张大千就曾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过纸张,他的书法艺术不仅被誉为传承和发扬了中国独特文化的珍贵艺术,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三、纸张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纸张的出现和普及,对于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以前的竹简和帛书上,书法家的创作是空间受限的,无法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但是,纸张作为一种可折叠、便于携带、可卷曲的书写材料,释放了书法家创造艺术形式的空间,使其不在受限于书写材料本身的局限,进一步拓展了现代书法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一种特殊书体,它很早就悄然流行于民间,实际上是篆书的一种潦草写法。

隶书是对小篆书法的革新,从实用的特点出发,隶书显然优于篆书。

它变弧为直,笔增提顿,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手法。

隶书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变篆书的精神内含为气象外耀,把横和捺加以强调和装饰,形成波势磔尾,舒展多姿,情趣盎然。

隶书字形多取横势扁方,布列均匀,平中寓奇,挪移生动。

隶书逐步取代篆书,这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是汉字书法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

隶书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小篆和小篆以前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更加点画化、符号化,也为后来楷、行、草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隶书在我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从秦汉至近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隶书大家,他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后世遗留下了美不胜收,无以计数的隶书作品,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学习、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隶书以其实用和装饰的特点,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当今的书法展览、比赛中,隶书作品明显优于篆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于隶书具有其它任何书体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实用和装饰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隶书比篆书通俗实用,比楷书生动多变,比草书规范易认,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喜爱。

纵观书法史的发展,隶书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有人又称之为程式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对我们今天的隶书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分期叙述隶书的发展演变。

(一)秦汉隶书1、秦汉隶书简说隶书,又称为“史书”、“佐书”或“八分”。

汉隶书法研究

汉隶书法研究

汉隶书法研究
汉隶书法是中国书法基础之一,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就从概念、特点、演变等方面来探究一下汉隶书法的研究。

一、概念
汉隶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也是中国书法中最重要的
一种书体。

其特点是线条明朗、笔画方正、规整整齐、结构稳定、端
庄严肃、刚健挺拔。

汉隶书法影响了后世,如今依然是书法学习的必
修课之一。

二、特点
1.线条明朗
汉隶书法的线条清晰、明朗,一笔一画分明,匀称有序,富有韵
律美。

2.笔画方正
汉隶笔画方正刚健,狠劲有力,给人以力量感和震撼力。

3.规整整齐
汉隶书法字形规整整齐,结构紧凑,字中间没有多余的笔画和间隙,使字形更加美观整洁。

4.端庄严肃
汉隶书法姿态端庄严肃,整体显得庄重肃穆,体现了汉朝时期的
严谨气质。

5.刚健挺拔
汉隶书法的笔画刚劲有力,姿态挺拔开阔,给人以阳刚之气,极
富豪迈感。

三、演变
汉隶书法在历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秦代的小篆基础之上,汉代人开始尝试将小篆改革成更为工整整齐的字形。

到了隋唐时期,
汉隶书法成为了正式的用书,同时也逐渐拓展了书写材料和书写用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艺术形态。

研究汉隶书法不仅需要学习其书法技巧,更需要了解其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它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书
•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 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第二讲 秦汉时期书法
第一节 秦朝书法
秦书八体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奏同之,罢其不 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 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 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 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 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 (《说文解字· 叙》)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 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 片。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年)。古隶。 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 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 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是 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诏辞”与“诏版”
• “诏辞”是指秦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多 是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颁布的 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文辞。将“诏辞”凿 刻在铜板上,然后钉在器物上,称为 “诏版”;有的直接将文字凿刻或者范 铸在器物上,这一类书迹,后人也称为 “诏辞”。
《 秦 诏 版 》
《秦诏版》
• 《秦诏版》上凿刻的小篆就显得随便一 些。作者以刀代笔,圆转的笔画破为方 折,甚至把横画刻成斜笔;字形忽大忽 小,字与字之间,距离不等,纵有行而 横不成列。虽然是小篆的体势,却不象 秦刻石小篆那样整肃、庄重,有许多出 人意料的变化。
青 川 木 牍
青川木牍
• 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 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秀劲清丽, 笔力沉静,笔势流畅,结体自然,布白 疏朗,有轻松恬淡之美。
“秦隶”
• “秦书八体”中有“隶书”名目,但是汉 朝以后一直见不到秦隶的面目。1975年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朝 隶书简牍(图3-4)、1980年在四川省青 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秦隶书 木牍之后,我们才看到了秦国至秦朝时 期隶书的模样。此种隶书是至今所能见 到的最早隶书,所以称为“古隶”,或 者“秦隶”。
袁 敞 碑
袁敞碑
• 释文:敞叔平司徒公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 五月丙 戍除郎中九年 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申申 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年平元 匠其七月丁丑拜东 丙戍徵拜大仆五年 初二年十二月庚 其辛酉葬 •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碑有断缺。《袁 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1923年春, 出土于洛阳。此碑以方折之笔作篆法,不失流 畅,成为此碑长处。是小篆书体中不可多得的 珍品。清邓石如习小篆,从此碑获益不少。
泰 山 刻 石
泰山刻石
•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 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 刻石在乾隆五年(1740年)遭火焚,嘉庆二十 年(1815年)发现时存10字,清末存9字,现 存6字,藏于山东泰安市岱庙。传世的拓本以 明朝安国所藏北宋本最为著名,存165字。但 有学者怀疑安国本《泰山刻石》不是原拓本, 而是翻刻本。
秦汉时期书写质材的变化
• 以传统的“金石”之制而论,商周有金 无石,春秋战国金多石少,秦朝、西汉 石刻稍多。东汉为之一变,石盛而金衰。 秦汉两朝的日常书写所采用的材料是方 便易得的竹、木,以及缣帛,东汉发明 了造纸术纸的发明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书 写“革命”。
第二节 汉朝的各体书法
一、“汉篆”种种
• 《武威张伯升柩铭》字形方扁不一,颇 为严整。因为经历千余年,出土时已经 折皱或破损,非当时原貌,但是我们犹 能感受到当时大字篆书的书法:笔画圆 浑,结字匀称。从篆法来看,这两件西 汉篆书是“八体”中“小篆”的手写体。
东 汉 《 袁 安 碑 》
《袁安碑》
•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 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 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 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 庚申徵拜 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 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 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 闰 月庚午葬
• 汉朝文字书迹,有的铸于货币,有的铭 刻于铜器和石碑,有的写于竹简和缣帛, 有的模印于砖瓦。前人为了区别秦、汉 两朝的篆书,将秦朝篆书称为“秦篆”, 汉朝篆书称为“汉篆”。“汉篆”书迹 非常丰富,可以分为《 句南 鑃越 》文 帝 九 年
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句鑃是吴越地区的一种金属乐器,广州出 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的一套句鑃有八件, 每件都铭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2行 8字,其下分刻“第一”至“第八”的编 码,皆小篆体。笔画或曲或直,饶有书 写的笔趣;字形依笔画的繁简和结构的 特点而略有变化,“九”“工”为扁形, “ 文 ” “ 府 ” “ 造 ” 为 方 形 , “帝”“年”“第”为长形,但结构匀 整。
秦朝的正体字 ——“小篆”
•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运动 中确立的体势,也是秦系篆书朝着整齐 化、规范化和简化的方向发展的终结形 态。小篆具有规整匀称的特点,如,笔 画圆匀而且比大篆更为平直,结构平稳, 有“上紧下松”的意味,字形呈纵势。 小篆的象形痕迹更少,符号性更强。
秦始皇纪功刻石
• 秦始皇多次巡遊东土,炫耀其“并兼天 下”的威风,先后立下《峄山刻石》 (前219年)、《泰山刻石》(前219 年)、《琅琊台刻石》(前219年)、 《之罘刻石》(前218年)、《碣石刻石》 (前215年)、《会稽刻石》(前210 年),刻石上的小篆,据说出自李斯的 手笔。
西 汉 《 武 铭威 》张 伯 升 柩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武威张伯升柩铭》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 武威,出土时覆于棺盖上,质地为黄色 麻布,纵120厘米,横41厘米,下残。上 书“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哭”, 2行14字。“平陵敬事里”是墓主张伯升 的籍贯;“过所毋哭”表示不惊扰生者。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